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该项目重点研制了VXI/CPCI监测单元、基于LabVIEW的监测诊断平台和融网络诊断工具和故障数据于一体的专家会诊环境,构建了包含基于Intranet的监测诊断平台和基于Internet的虚拟诊断中心两个层面的监测诊断网络,不仅可以全面在线监测诊断企业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并可以对疑难故障实现异地多专家的网上多媒体会诊。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具备故障检测和参数校正功能的平面扭簧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故障检测和参数校正功能的平面扭簧装置,它由平面扭簧、故障检测电路和力矩传感器三部分组成。本发明充分利用各种平面扭簧的优势,通过检测固定环和安装环间的通断对弹性体进行故障检测,可以有效判断弹性体的使用寿命,为改进设计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有助于缩短迭代开发的周期,提高对平面扭簧设计质量的观测和分析;通过力矩传感器的精确力矩检测,可以实时补偿和校正弹性体的弹性系数变化,以提高对力矩控制的性能,为了降低成本,在关节设计中可以去除力矩传感器,而在定期检查时可以使用一个力矩传感器对所有关节进行校正即可。本发明的平面扭簧装备结构简单,适合应用于各种机器人和机械臂关节。
浙江大学 2021-04-13
港口流动机械(叉车等)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
本系统为离线巡检测试系统,主要实现对港口流动机械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及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为适应非平稳信号的分析要求,本产品采用了一种新的信号分析方法。实现了叉车柴油机部分的燃油系统、缸套及活塞组件、曲轴磨损及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和性能分析。从而完成叉车振动检测、故障诊断与劣化报警的统一体系。可实现港口流动机械的预知维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MD-711TS高智能电缆故障测试仪
产品详细介绍 MD-711TS高智能电缆故障测试仪是迎合工业级电力行业方案和IT时代的快速发展,将原来电缆故障测试仪的局限性,用工控嵌入式计算机平台系统、网络服务业务、USB通信技术系统化,极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功能和利用价值以及便捷的现场环境操作。特别对于日益增多的地埋电缆资料提供了一套独有的管理软件。整套系统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849.1~ DL/T849.3-2004》电力设备专用测试仪器通用技术条件,该系统测试由系统主机和故障定位仪以及电缆路径仪三部分组成,用于电力电缆各类故障的测试,电缆路径、电缆埋设深度的寻测和电缆档案资料的日常维护管理,以及铁路、机场信号控制电缆、和路灯电缆故障的精确测试。◆ 国内首家采用工控嵌入式计算机平台系统,工业级使用环境,实现极强稳定性。锂电供电、方便现场测试。◆ 国内首家采用12.1英寸大屏幕系统,全电脑XP操作平台集成化软件,彻底告别电缆仪单片机时代,并配有电缆故障测试软件和电缆资料管理软件。◆ 采用最新的USB通信接口,采集信号稳定,配一款笔记本电脑可实现双控双显,主机可自动选择最低6.25MHz、最高达100MHz五种采样频率,能满足不同长度电缆的测试要求,减少了粗测误差。◆ 软件实现故障自动搜索,距离自动显示,双游标移动可精确到0.15米,波形可任意压缩、扩展,同屏随机显示两个更接近标准的波形供你准确比较分析,提高测试精度,减少误差。◆ 支持最新开通的3G通信终端或无线上网卡,专用3G软件可实现专家远程现场实时测试技术服务,专家远程操控用户主机,给用户现场测试提供及时、准确波形分析和交流指导,使您无忧工作。◆ 4G内存多类现场波形和现场实物接线图,轻轻一点即可使用,电缆资料管理软件可做完善的电缆档案管理,为电缆的维护工作和精确定位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的精确定点仪部分,直接数字显示测试者离故障点距离,是国内同类定点技术的又一次创新,为快速准确查找电缆故障,减少停电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新研制智能组合式采样器,取代了烦琐的现场接线,具有波形直观,容易分析,与高压完全隔离,对主机、操作人员绝对安全的特点。一、测试仪技术指标:1、可测试各种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截面、不同介质及各种材质的电力电缆的各类故障,包括:开路、短路、低阻、高阻泄漏、高阻闪络性故障。2、可测试铁路通信控制电缆、路灯电缆、机场信号电缆的各类故障。3、可测量长度已知的任何电缆中电波传播的速度。4、可测试电缆走向及埋设深度。测试距离:不小于40km 最短测试距离(盲区):5-10米精确定点误差:±0.2m 测试误差:系统误差小于±1%分辨率:V/50m;V为传波速度m/μs;软件游标0.15米。  仪器采样频率:6.25MHz、10MHz、25MHz、50MHz、100MHz、(自适应脉宽)电源与功耗: AC 220V±10%  15W  DC 12V(7AH) 不大于20W待机时间:可连续使用4小时左右。管 理:电缆埋设路径分布示意图。用户管理区域内所有电缆的资料的详细档案:包括电缆分布图、编号、起始位置、埋设深度及时间、电缆介质、接头位置、维修记录、故障产生原因、试验报告、电缆测试记录等信息。二、路径仪技术指标1﹑输出信号频率:15 KHz 2﹑输出最大出功率:<1W3﹑体积48×76×170mm34﹑重量0.5Kg选配设备:DSG-Ⅱ(Ⅲ)一体化交直流高压发生器,高压组件(包括3KVA 交直流高压发生器、控制箱和2UF/30KV脉冲电容各一台)
西安广昕丰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汽车电控与车载CAN网络故障诊断实验系统
该系统提供CAN总线系统内的多种ECU、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硬件模拟功能,能进行CAN总线正常状态电阻、电压、波形测试与CAN通信数据收发;能进行CAN总线网络的各种断路、短路电路物理层故障设置与排查实训;电控故障排查等
成都盘沣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基于直流输电的低速齿轮箱双馈型风电机组优化设计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直流输电的低速齿轮箱双馈型风电机组优化设计方法,属于风电领域。该方法采用一种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拓扑结构对包括齿轮箱、双馈发电机(DFIG)和直流变流器的双馈型风电机组进行优化设计及控制;首先采用定子磁通矢量定向控制策略,求优化前后所述DFIG的定转子电流、总电流及直流变流器总电流之比;其次求优化后双馈型风电机组总成本Cs2;最后求风电机组优化设计参数:根据Cs2公式,绘制Cs2‑λ曲线,λ为优化前后齿轮箱增速比之比,求得Cs2的最小值和λ的最优值,由此获得优化后齿轮箱增速比和DFIG的定转子电流、同步转速、定子额定频率。本发明使齿轮箱增速比降低,可降低故障率和成本,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5-07
一种基于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多目标协同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多目标协同控制方法,同一换流站内正、负两极换流器独立控制;其中一极换流器采用恒交流电压幅值/频率控制方式,作为电压控制极提供稳定交流电压;另一极换流器采用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方式,作为功率驱动极,通过修改有功功率参考值实现换流站所传输功率在正负极直流电网中的主动灵活分配。本发明通过极间协同控制策略,根据系统的有功消纳需求和运行工况协同两极间具体功率分配,功率驱动极具有良好的功率调节特性,而电压控制极的直流电压保持稳定,且能够在非正常工况下由健全极主动承担部分故障极功率,避免故障极传输功率过剩,增强了双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交直流解耦控制方法及其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交直流解耦控制方法, 包括在电流内环控制中增加直流电流控制,且直流电路控制包括正极 直流电流控制和负极直流电流控制,从而交流电流控制的输出、正极 直流电流控制的输出以及负极直流电流控制的输出共同作为 MMC 各 相桥臂的输出电压参考值的主要分量;控制交流电流控制、正极直流 电流控制和负极直流电流控制的参考值和输出,即可实现对 MMC 各 相桥臂的输出电压参考值的主要分量的控制,进而可实现防止直流故 障时换流器因桥臂过电流而闭锁。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方法在柔性直 流输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单回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不稳定的判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回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谐波不稳定的判定方法,其特点是本发明结合变压器的直流偏磁效应,将直流偏磁系数带入了推导过程,省去了交流侧的负序阻抗参数,只采用交流侧正序二次阻抗和直流侧基频阻抗来判定系统是否会发生谐波不稳定,提出了新的判定单回高压直流系统是否会发生谐波不稳定的方法。
四川大学 2016-10-27
一种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雷电侵入波采样装置及采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雷电侵入波采样装置及 采样方法,所述装置包括金属圆盘、金属支柱和采样电阻;所述金属 圆盘水平置于换流站直流母线正下方,通过金属支柱支撑;所述金属 支柱一端与金属圆盘中心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采样电阻设置于金 属支柱中间段;所述雷电侵入波采样方法采用本发明装置,当雷电侵 入换流站时,获取采样电阻两端电压,根据杂散电容与采样电阻两端电压获取换流站母线雷电侵入波分量。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装置以及方 法能够实现对换流站雷电侵入波的在线监测,对换流站设备影响小、 结构简单、体积小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23 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