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便捷省力的土壤筛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捷省力的土壤筛,包括筛框、接土盘和一对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为Y型,安装支架上固定连接转轴,筛框位于一对安装支架之间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筛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扣,第二卡扣上转动连接扣环,接土盘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卡扣,第二卡扣通过扣环与第一卡扣卡接,接土盘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轴向的插销,筛框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与插销相匹配的U型插销座,接土盘的上端面开口处盖有筛网固定框,插销贯穿筛网固定框,筛网固定框上焊接有筛网。该土壤筛人工推动把手即可实现筛分土壤的功能,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无需双手端盘筛分,使用更加方便。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低噪声大型振动筛设计(技术)
成果简介:该项目利用了振动理论、选矿/选煤理论、虚拟样机和结构动力学修改技术,可设计各种类型的大型振动筛,并经过声学参数优化后,使振动筛工作噪声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优于国家标准。 项目来源:合作开发 技术领域:矿山工程 应用范围:选矿厂、洗煤厂 技术水平:国内先进,并在国内若干家选煤厂家得到实际应用 现状及特点:建立了先进水平的大型振动设计分析流程,在满足强度与可靠性的基础上,设计或改进大型振动筛设计,制造绿色环保低噪声振动筛。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SAPO-34分子筛
SAPO-34晶体结构类似菱沸石型,属于小孔沸石,具有特殊的吸水性能和质子酸性,可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例如,低碳烯烃的转化、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载体、MTO反应等。 该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710060297.0。
南开大学 2021-04-14
MCM-41分子筛
MCM-41分子筛属于一维孔道体系结构,其孔径均匀,具有高比表面积 和大吸附容量的特点,比沸石和磷铝酸盐等微孔材料更有利于有机分子的快速扩散,这使得它能为大分子尤其是石油化工过程中重油有机分子进行择型反应提供无可比拟的有利空间和有效酸性活性中心,可根据需要调节孔径和酸性浓度、强度,这类分子筛在渣油催化裂化、重油加氢、润滑油加氢、烷基化、烯烃聚合、CO2 - CH4的分离等酸催化领域和石油化工的分离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在价值。 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专利(申请)号:200810052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中农大TMR便携分级筛的应用
一、成果简介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借鉴美国宾州分级筛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饲料特点和奶牛养殖状况,在国内率先研制圆形台体结构的中农大TMR便携分级筛(BX-4型),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发明名称:便携分级筛及其应用方法,专利号:ZL200610089264.4)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实用新型名称:便携分级筛,专利号:ZL200620119036.2)。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热成像体温快速筛检认证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第六镜科技”创始人、CEO刘闯向记者介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第六镜”在春节期间迅速响应,紧急开发了多型号、多用途设备。 针对各地推出的疫情管控办法,“第六镜”推出了无接触式人脸识别+实时测温模块相结合的产品及相应管理系统。出入人员可自主通过公众号上传照片,刷脸进出该场所。管理者可设置出入人员进出次数和时间。温度异常人员自动提醒,可匹配身份证和人脸比对功能。 主要功能:在人群密集场所进行人体表面温度快速检测,可有效的检测人体表面温度,对含有传播性病毒而引发人体体温偏高人群的筛检,从而达到避免病毒传播的目的。同时,设备筛选到高温人体后,会报警提示并即刻抓拍面部信息,进行人像比对,并将个人信息和图像进行留存,也可与声光报警设备、门禁设备等进行联动,使场景得到有效管控。 应用场所:主要应用于社区、车站、机场、医院、学校、幼儿园、出入境口岸、地铁、体育馆、演唱会、工厂矿区、娱乐场所、监狱、拘留所、教堂、影院剧院等。 此外,针对大流量人口密集度高的区域,“第六镜”搭载了多款热成像测温设备,如双目热成像测温仪、热成像摄像机、便携式热成像测温仪、快速测温安检门、双目热成像摄像机等,并推出了响应的管理报警平台。 第六镜还开发了后端软件系统——第六镜科技Rafo平安城市系统疫情防控子系统。具备移动端信息录入、数据可视化、体温异常报警、体温异常门禁联动限制、异常人员抓拍、身份认证、异常入员比对、异常人员追踪、以图搜图等系统功能。 系统类别:社区防控、校园防控、园区防控、卡口防控 部署形式:公有云服务或本地部署 服务内容:标准版本、快速响应定制化开发或支持二次开发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技术分析 梨是我国第三大水果,我国梨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农业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针对我国梨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梨占比过大,果实品质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传统杂交育种效率低,培育优异性状聚合的新品种极其困难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开展梨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成果。 1、创建梨种质资源库,挖掘优异种质,并作为育种材料。系统收集不同生态型梨属植物1600余份资源;创建分子与表型相结合的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资源的规模化评价;创建梨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以及包含成熟期、果实品质、抗性等29个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库;构建包含180份特异种质的骨干亲本资源库。 2、揭示梨的分子遗传基础,创建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解决高杂合植物基因组组装的世界性难题,绘制了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图谱;建立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数据库,系统挖掘调控梨成熟、色泽、石细胞及抗性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42个;构建最高密度梨遗传连锁图谱,精确定位11个品质性状32个QTL,发明果实色泽等性状的分子鉴定标记13个,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花粉“速冻缓融”长期保存、促进杂种萌发成苗为核心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3、育成了优质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优化了梨品种结构、提早了市场供应期。利用“骨干亲本+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创制122份优异种质;育成早熟品种‘翠冠’、‘早白蜜’、‘宁早蜜’、‘宁酥蜜’和‘夏清’,提前了鲜果供应期。 4、创新梨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创建梨“刻槽高接”品种更新技术,发明倒“个”形高光效新树形,解决了品种更新慢、传统树形不合理及果实品质差等问题;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授粉用工量节省90%,实现节本增效;研发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制定了《梨花粉制备与质量要求》、《梨施肥技术规程》等标准10项。 该项目已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育成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72篇,其中在Genom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8篇(被SCI论文引用694次);出版《梨学》专著。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Toll 作用蛋白(Tollip)在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 Toll 作用蛋白(Toll-interactingprotein,Tollip)基因在脑卒中疾病中的功能和应用,属 于基因的功能与应用领域。本发明以 Tollip 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小鼠对比,Tollip 基因敲除小鼠脑袋梗死体积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明显好转,脑 袋死亡的细胞
武汉大学 2021-04-14
疾病相关表观标志物定量检测系统
“疾病相关表观标志物定量检测平台”基于“质量取决于设计”的研发理念,以“一体化、数字化、小型化”为目标,采用独特的生物信息通路设计,实现基于基因捕捉富集分离的样本分离技术与定量 PCR 检测技术的优化组合(一体化); 在样本分离、检测等各个环节设立多重质控体系, 以数字化实现结果自动呈现,并定量实时呈现质控数据,精准监控结果(数字化)。填补 了国际市场上从单个到全基因组之间存在巨大的空白,易于操控,适用于普通实验室(小型化)。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河南大学研发心血管疾病新型抗体药物
​​日前,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2日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河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实验室副教授王耀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海龙、王志增、魏寅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远方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陈有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后尽早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通堵塞血管,放置支架,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时间窗口窄-冠状动脉堵塞后缺血区心肌细胞以每小时20%的速度死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而能在120分钟(美国为90分钟)的黄金救治期内完成PCI手术的病人少之又少,均因各种原因被耽搁。二是再灌注损伤-即使血管开通,也会引起“二次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心肌损伤,后期很多病人发展为心力衰竭。 针对上述两大问题,马远方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sDR5-Fc,可通过阻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大量动物模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41%,减少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67%,减少恒河猴心肌梗死面积76%。尤其令人兴奋的是,sDR5-Fc单次静脉用药可延长心梗模型恒河猴黄金救治期120分钟,且能显著提高后期心功能,防止心衰发生。 机制研究表明,sDR5-Fc一方面可直接阻断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同时抑制缺血区炎症反应。 研发团队已据此获批2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项PCT(美国)专利。目前,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正在开展sDR5-Fc的临床前研究。未来,一旦新药研发成功,团队或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RAIL 作为心梗治疗新靶点”学说而抢占心血管疾病基础及应用研究高地。而该抗体药物也极有可能成为延长急性心梗黄金救治期、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特效药、必备药。这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国际转化医学领域顶尖杂志(2018年IF:17.16)。论文涉及的所有实验全部由团队人员在河南大学完成。 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封市科技局和河南大学支持。
河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