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概况: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闻名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地方高校,作为委省共建的重点项目,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协议,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对口支援院校。是河北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全国五所“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基地校;2016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和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历史沿革: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易名,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8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04.29万元,各类实验、实训室199个,纸质图书123.24万册,数字图书335万种,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知识资源等网络资源。 学科专业: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等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化学与化工系、生物与食品科学系、继续教育学院16个二级院系,现有本科专业4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建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 师资队伍: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95人,其中专任教师632人,正高级49人,副高级17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81%;博士51人、硕士学位教师490人,高学历占77.5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4.84%。教师队伍中有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8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承德市优秀教师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人、承德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40名教师入选承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 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承德发展研究两个研究中心,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研究;与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合作建立校院士工作站,围绕大数据、智能物联、智能制造等产业开展项目研究、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领域合作。2017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篇,三大索引论文7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科研资助经费160万元,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科研特色,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民族办学:贯彻落实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开设了满语、清史、满族体育、满族舞蹈、满族剪纸、民族绘画及工艺制作等突显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课程,编写出版《民族概论》、《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集锦》、《简明满语教程》、《满族文学读本》等8部民族方面教材共300多万字。在保护与开发民族特色项目,创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贡献突出,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组建“少数民族体育和满族音乐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室,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近80项,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押夹、射弩等民族体育项目,参加全国、河北省民族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学校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二贵摔跤》连续两届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和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由学校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的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作品丰硕,反映满族、蒙古族等风情的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 办学规模: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承德,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380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先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民族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已逐步成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德历史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 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加强校地、校企、校校间的互动交流,先后与承德平泉市、承德双滦区、高新区等县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共建项目。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协议,积极开展人才交互培养,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美国莫瑞州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交换学习。与承德市双滦区产业园、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佳诚网络公司、河北畅达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在校生提供岗位实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逐步扩大。 社会声誉: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社会实践先进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50多项(次)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展目标:历经百余年的积淀,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了“修德砺能、博学致远”的校训,形成了“同心砥砺、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师生员工将紧紧抓住学校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平台、教育部规建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平台,坚持打好一张民族牌,坚持“两条转型轨道”,实现“三步走目标”,坚持“四个大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成一所有满文化特色浓郁、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族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所拥有百年教学历史的学府。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在“兴学莫先于得师”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遵义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2007年12月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4月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美校园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16年获“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原校址召开过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参加革命,学校成了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 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厚德树人,笃学致用”的校训、“遵道循义、敦品励学”的校风、“道业并重,德识双馨”的教风、“力学力思、求知求是”的学风。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培养了大量扎根地方、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实现创建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着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多科性,推动学校由单一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变、由服务基础教育为主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培养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变。即: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着重三个突出、推动四个转变。 学校位于新蒲新区大学城中心,规划用地2100亩,其中已完成北区建设10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107人,专任教师8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0人,硕士学位教师455人,教授129人,副教授356人,双师型教师9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6人。有18个学院(教学部),普通本科专业47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向俄罗斯、老挝、坦桑尼亚等八国招收留学生,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409人,留学生161人。有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科技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教育厅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基地9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2011年成为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3年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近年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96%以上。 当前,学校正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全局,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做强做优师范类学科专业,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求高度契合,大力拓展工、农、经、管、商等地方急需的学科专业,着力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的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2021-02-01
唐山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是河北省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创办于1956年,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1988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良好等级,2014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校60年来,始终秉持“知行合一,大爱及人”的校风,“良师益友,承绪出新”的教风,“沉下心思,放开眼界”的学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5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与京津接壤,东与秦皇岛毗邻,是河北省经济强市。唐山区位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为学校发展创造了优越环境。 学校分为大学道校区、学院路校区,占地66.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34万平方米,另有玉田分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及电子图书246万册,中外文期刊1460种;有多媒体教室149个,各类功能性教室318个,各类实验场所189个,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97个。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7000人,设有15个教学单位,54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工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近年来,在国家级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评估中连续获得较好成绩。 学校现有教职工千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12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04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34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百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另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管专家、省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若干人。 学校建有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个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同时建有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级院士工作站、省初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教育基地。近三年,学校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发表科研论文622篇,其SCI、EI、CSSCI、SSCI、CSCD等231篇;出版著作111部;获得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学校注重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优势,紧密结合当代师范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取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通识教育课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新型教师教育特色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创建和优化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平台,取得丰硕成果。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整体素质均实现大的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达15%以上。 新时期,学校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科研重要地位,注重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开放性、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唐山师范学院 2021-02-01
楚雄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组建成立。2009年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云南省高校中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学校。201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4年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国家级项目单位。2015年获批为云南省地方大学应用型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教育学”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项目。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目前,正在着力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 学校位于享有“东方人类故乡”、“恐龙之乡”、“优质野生菌王国”、“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楚雄市。气候条件优越,常年平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距云南省会昆明100余公里,交通便利,有昆明“后花园”之称。校园环境优美,数字化校园网络畅通,移动图书馆方便快捷。 学校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彰显“以应用为根本,师范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促进边疆民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办学特色,秉承“树德明理,蕴智强能,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以“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为特色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22人,学历函授生2000余人,每年非学历培训千余人次,连续十一年获得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有教职工758人,其中专任教师558人,博士、硕士400余人,正高级、副高级职称人员237人,其中二级教授6人;有云岭学者1名,云岭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1名。学校目前开设5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30余个函授本科专业。分布在文、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9个学科门类。目前有省级规划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 学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共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百余项,有厅级、校级和横向项目千余项。建有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县共建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级“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百余项,国家专利获授权近30项。同时,成人职业继续教育与省内外知名大学、企事业、基层一线合作共建,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点、职业技术资质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为地方教育事业、企业和行业服务。 学校大力加强对外开放办学,先后与新加坡、泰国、美国、越南、台湾以及国内多家高校建立办学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科技合作、境外实习等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学校向开放型、国际化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等20余项光荣称号。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楚雄师范学院 2021-02-01
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淮南市政府命名的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连续六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占地面积1216亩,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00余万册。拥有配套齐全实验实训中心21个,各类实验室341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70多个。 学校现有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少儿舞蹈研究中心)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0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9222人。 学校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940人,专任教师80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49人;具有硕博士学位人员641人。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12 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9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近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6项,立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6项。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智库,1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化学”、“应用经济学”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各类专利500余项。 学校设有“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学合成重点实验室” 、 “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先后与国(境)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教育机构、组织建立了广泛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大学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成绩骄人,先后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北极光创投•公益创业赛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安徽省本科高校唯一一个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总决赛全国季军等众多奖项。学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教师大奖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等学校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5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努力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基础、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各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连续四年被获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在近60年的建设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沿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描绘的蓝图,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着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综合实力,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淮南师范学院 2021-02-0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良好”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院校;2014年获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014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教育部20所转型发展案例院校之一,同时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6年入选全国100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支持学校;2017年“高水平、有特色”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获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入选教育部19所“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学校。我校占地面积94.32万㎡,生均占地面积64.66㎡;校舍总面积45.74万㎡,校园环境优雅,宁静美丽,集实用性、多功能性、民族性与现代化特色于一体;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56.38万元。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的鲜明办学特色。本科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少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只在贵州省招生。对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被我校录取、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入学后学校给予奖学金(详见我校招生章程)。学校充分利用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积极开展教师援助、学生交流、专业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广州大学、贵州大学等开展对口帮扶;与台湾9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师资互派等合作;与东南亚高校实施“千人海外留学”计划。2017年下半年以来,每年选派28名学生到广州大学交流学习,近三年来,共派出188名学生赴泰国、英国、韩国、台湾、香港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学校还培养了来自美国、南非、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隶属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另有14个教育硕士招生专业方向,教职工974人,其中专任教师74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72人,硕士博士教师比例达80%以上。建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科研、工程中心平台38个及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学校地址:贵州省都匀市剑江大道中段5号 邮政编码:558000咨询电话: 0854—8737019(兼传真) 8737017学校网址:http://www.sgmtu.edu.cn 电子信箱:qnsyzjc@163.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经历了赤水职业学校和“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新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五载。学校建校初期的1923年,开办初等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等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开设师范类、科学技术类等学科专业,兴办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红色精神”闪耀、革命圣火不息,传承着“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4个二级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在与凤凰卫视合作筹办凤凰数字媒体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学校现有朝阳、西岳、汉马三个校区,正在筹建富平校区。已有建筑面积86770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202.12万册,电子图书45.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实施教育管理数据融合安全保障平台项目,多媒体教室和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体育学等10个特色学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陕西省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名录,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与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撰著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是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获批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坚持先进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秀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赤职、赤农在特殊历史时期谱写了“青马”红校血与火的历史,是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地,也是关中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是渭华起义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来,坚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20世纪20—40年代,毕业生到黄埔去,到井冈山去,到延安去,到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成为革命者和英雄人物,涌现出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杰等杰出校友,也曾发生过数十名地下共产党员学生惨遭杀害的悲壮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党史专家贾巨川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俄教师教育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乐艺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与泰国博仁大学共建“渭师—博仁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15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同时,学校积极筹办国际中学,不断促进办学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渭南师范学院 2021-02-01
琼台师范学院
琼台师范学院前身乃创办于1705年的琼台书院,琼台是琼州的别名,也是明代琼籍理学名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的别号,以“琼台”命名,一是志地,二是丕承前贤,以励学子。1902年,书院改办新学,更名为“琼州府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后又更名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广东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学校”及“海南琼台师范学校”,2004年与海南临高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教育部同意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琼台师范学院,成为以培养培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教师为主要任务的本科院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从书院到学堂到中师再到高职高专、本科院校,三百年书声不断,是海南教育发展的缩影。琼台书院办学近二百年,教化生徒万余人,培养出1名探花、21名进士和172名举人,成为海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官办学府;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琼台书院顺应变法图强的呼声,改办新学;民国时期,琼台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是海南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地方,海南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地方委员会中半数以上成员是琼台师生,琼崖革命早期主要领导人王文明、杨善集、冯平,解放军上将周士第,海南参加红军长征的唯一女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谢飞以及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范会国等,都曾在琼台求学。建国后,琼台成为海南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共向社会输送了近6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长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骨干,近百人已成长为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和特级教师。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如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邢福义,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开发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林北平,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曾维奋等一批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府城和桂林洋两个校区,校园面积926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设有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33个,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4个,全日制在校生7804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213.3万元,纸质图书81.9万余册。专任教师46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9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53人。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3人,6人次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海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9门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校教师主持省级课题152项,出版专著教材200部。 1977年,学校首次举办大专班,至今已累计培养专科层次毕业生26届。学校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70%的毕业生工作在海南基础教育一线,海南省内小学与幼儿园中超过50%的骨干教师和校(园)长都毕业于琼台。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学校分肯定,2005年至2015年,学校连续4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琼台师范学院 2021-02-0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市。学校始建于1941年,1975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协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学校现有秦皇岛、昌黎、开发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1424亩),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亿元,馆藏图书文献180.9万册、电子图书255.3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64种,各种类型数据库60个(含子库)。有国家认证的电子生物标本馆1个,附属职业中学1所。学校设有研究生部、动物科技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物理系、体育与健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约2.1万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604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548人,)专任教师107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9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96人,其中教授160人;有“双师型”教师521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模范教师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90余人,教育部及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1人。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拥有生物学、园艺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教育学等6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的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具有农业硕士、教育硕士、兽医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等5种专业学位14个授权领域。建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 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后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7项。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设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冀东文化研究中心和秦皇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秦皇岛瀚海国际化语言风景研究中心、秦皇岛市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等。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7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74项;被SCI、EI收录210篇,出版学术著作75部;获外来科研经费总计5493.05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个,获得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4项,制定省市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8项。学校坚持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22个。有3支科技服务团队被授予“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1人被授予“河北省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称号。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外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与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合作建有意大利语语言培训与测试中心。多次获得“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设立中美、中芬121交换生双学位项目等,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国外学习交流、实习实训、科研及工作机会。近3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人文素质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10项(依据:教务处提供学科竞赛获奖445项,团委提供挑战杯、创青春获奖65项),其中国家级213项(依据:教务处提供学科竞赛获奖213项,团委提供挑战杯、创青春获奖1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稳定在90%以上,平均考研(公务员、选调生)录取率16%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省长特别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2-01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在临沧教育学院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制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代码为:14092。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在临沧市,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290.29公里,有3个国家级、省级口岸、17条边贸通道,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业生产基地”;“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临沧交通十分便捷每天有两个航班从昆明往返于临沧之间,陆路交通可通过高速公路到达昆明。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有占地面积641.68亩,校舍建筑面积达约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80.8万元,现有图书23.4万册,计算机650台,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电教演播厅、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琴房、画室等设施齐全,学校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个,有二星级酒店--专家公寓和培训中心可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学生家长住宿,学生公寓24小时有地热水供应。校园网络与INTERNET和中国教育科研网联接,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校园环境优美,南汀河流经学校,旗山公园和华旭小区、旗山花园小区在学校边上,形成了一个安静、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体育设施占地1.7万平方米,足球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门球场、乒乓球桌等场地和设施齐全。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定期举行周末晚会、演讲比赛、球类比赛、诗歌朗诵、电影放映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目前全校共有在校在籍生813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4587人。学校现有教职工326人,聘请英国籍教师2名,其中专任教师289人,教授6人,副教授57人,高级职称人数占2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35%,先后有教师获得云南省青年科技标兵、云岭巾帼建功教育十杰、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云南省教学名师称号和曾宪梓基金奖,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表彰,已形成了一支勤奋、敬业、团结拼搏、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近三十年来,学校通过不断积累深化改革,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联合办学,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开办30多个专业,已向社会输送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5215人,其中:大专毕业生13106人,占全市现有大专学历总人数的40%以上,毕业生分布在全市乃至全省各条战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重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注意学科培育和建设。先后实施了校系两极管理体制改革、以聘用制为切入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注重学科培育和建设专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利用优惠条件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专家学者和教师到学校执教。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年艰苦努力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处于全省师专前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等上岗考试中取得突出成绩,多次受到各级政府表彰,赢得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赞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把立足临沧、服务云南、面向全国、拓展周边国家,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努力将建成多专业学科人才培养为支撑,师资教育培养、教育培训为主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为两翼、以服务区域特色行业产业为助推的普通高等学校。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258 2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