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桂林旅游学院
桂林旅游学院创办于1985年,原名桂林旅游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是我国两所独立建制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院校之一。学校现有雁山、骖鸾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1885亩),全日制在校生11900多人。 学校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大陆唯一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优秀合作伙伴”、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单位、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发起院校、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研究基地、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首批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西旅游人才小高地和广西旅游数据中心载体单位;获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院校和最佳东方旅游服务业优秀人才培养院校奖。 办学紧贴行业 学校组建了由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社会行业广泛参与学校的办学,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部),设有19个本科专业,36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及新常态等旅游业主要领域。与“希尔顿全球”等国内外业界16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 教改成果丰硕 现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质量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及自治区精品专业各1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2个;“旅游管理”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培育)立项,并拥有“旅游管理”和“设计学”两个广西重点学科,以及“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两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共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17项。 师资队伍优质 现有专任教师601人,高级职称教师204人(其中正高职称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有“千人计划”专家、自治区特聘专家、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傅雷翻译奖获得者等多名。长期聘请外籍专家、著名学者、行业精英到校任教、讲学。47%教师有境外留学、访学或培训经历,50%以上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培养质量可靠 人社部人才交流中心“旅游专场”招聘会永久落户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同类高校前列,多次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近年来,已有1000多名学生赴美国、阿联酋、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实习、就业。学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级次居行业院校前列。 服务能力突出 学校是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设有广西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数据中心、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产业服务平台等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40多项,为区内外20多个市、县制定规划项目、地方行业标准100多项。学报《旅游论坛》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学术研究平台,连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十佳学报”,入选“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20多所境外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合作,是获得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学术体系认证的全球8所院校之一。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两任秘书长到学校考察、演讲。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瑞法依评价说:“与学校的合作已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开展各相关领域合作工作的典范,值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行业培训喜人 学校依托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合作院校、国家旅游局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家旅游饭店及旅行社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岗位职务考试定点单位、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培训平台,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举办了29期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作为受中国-东盟中心委托的唯一旅游类国内高校,连续多年组织教师赴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老挝和马来西亚举办旅游援外培训班。多年来为全国各省市培训旅游人才6万多人次。 校园文化丰富 学校将旅游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文化育人模式,打造了“外文戏剧节”、“导游风采大赛、“旅游礼仪风采大赛”、“旅院讲坛”、“七玄乐府”等文化活动品牌。棒垒球队已获得12项全国赛事的冠军。 目前,学校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秉承“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到学校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应用型高水平旅游大学,向世界旅游教育的制高点迈进。
桂林旅游学院 2021-02-01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有78年办学历史的国家公办高职院校。学院坐落在柳州职教园区的中心区域,校园占地面积1003亩。学院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国际留学生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设有师范教育系、经济管理系、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五年制工作部、公共教学部等七个教学系部;设有由成人教育处、培训处、远程教育中心组成的开放学院;与鹿寨县合作,在鹿寨职业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鹿寨分院。学院开设有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会计、物流管理、小学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39个三年制高职专业及方向。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700多人,短期培训和培训鉴定每年近1万人次。 学院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招收来自印尼、英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留学生近300人,是广西高职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学院依托柳州汽车产业优势,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深度合作,成立了“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印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中心”。学院还在印尼设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必利达分院,是广西首家在境外设立分院的高职院校。学院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把柳州职业教育推向海外,创新实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成为广西唯一一所荣获“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影响力50强”称号的高职院校。 学院坚持“立足柳州、融入柳州、服务柳州”的办学思路,积极打造专业骨干教师与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双师结构”育人队伍。学院目前拥有教职员工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超过30%,“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学院同时还聘请了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融合。 学院拥有一批中央、自治区、地市三级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其中,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物流产业链综合实训基地、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汽车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等四个是自治区示范建设实训基地;汽车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四个专业获得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 千万元建设项目。民族特色产品开发与推广人才培养基地是柳州市职业教育千万元设备值的实训基地。多个实训基地具备生产与经营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实训项目。 学院坚持项目引领,深化产教融合,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众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武汉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海国际物流集团、小红帽幼教集团等8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的高校和企业合作,将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渠道扩张到了海外。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93%以上,超过全区高校平均水平,多次获得“自治区优秀就业单位”奖。 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得157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5个,自治区奖项76个,市级奖项46个,教学成果丰硕。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2021-02-01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创建于1949年9月,时称“甘肃人民公安学校”,1978年恢复办学后称“甘肃省公安学校”,1980年更名为“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是公安部、教育部核准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安高等职业学院,隶属甘肃省公安厅领导和管理。 学院现有兰州市城关区左家湾和皋兰县魏家庄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将近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现开设并招生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经济犯罪侦查、禁毒、信息网络安全监察、警犬技术、特警、国内安全保卫和司法警务等11个公安司法类专业。其中,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和治安管理三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治安管理和交通管理两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治安管理专业还是公安部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2017年,根据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经省公安厅同意、教育厅核准、教育部备案,新设了社区矫正、安全防范技术、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信息安全与管理、网络舆情监测和心理咨询等6个非公安类专业,已于今年招生。学院现有各专业及公共课程实验实训室40个,训练场(馆)12个,与基层公安机关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42个。图书馆藏纸质图书59万册,电子图书18.6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个。 学院坚持政治建校,依法办学;坚持教学中心,质量为本;坚持突出特色,全面育人;坚持面向公安,服务社会;坚持学战结合,创新发展;坚持立足甘肃,辐射西北。以服从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公安院校人才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动力,实行学历教育、公安科研、在职培训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办学68年来,为西北省区公安、司法、保卫部门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专业警务人才,培训在职公安民警7万余人次。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在全省职业院校中逐步达到前列,成为甘肃及至西北公安司法机关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补充人民警察的主要渠道。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作为我国最早开办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我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在9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目前,学校拥有藏龙岛和昙华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各学历层次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共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雕塑系、设计系、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水彩画系、美术学系、动画学院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公共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学校现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画、书法学、绘画、公共艺术、雕塑、视觉传达设计、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设计、风景园林、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史论、艺术设计学、美术学、艺术教育、文化产业管理21个本科专业,33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批3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产业教授”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主讲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另聘请海内外138名知名专家、艺术家担任我校客座(兼职)教授或高层次讲学人选;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等五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9个研究所,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2门,并建有湖北省省级“质量工程”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49项。此外,昙华林艺术区被授予“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著名中外艺术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和特约讲师,每年选派教师出国作学术访问和研修,并与国外部分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2-01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市,距武汉市区50公里,乘孝汉城铁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8分钟、至汉口28分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合并,1999年建设部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又名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00年3月更名为孝感学院,2011 年12月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学校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校训,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已成为涵盖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大学,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首批湖北省 2011计划高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首批“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 学校校园占地1748亩,建筑面积7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亿元,馆藏图书252万册。设有18个教学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828人,其中研究生学位677人、高级职务356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教学团队3个,楚天学者14人,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26人;聘请10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荣誉)教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为教育部名栏。 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优先发展工学,打造农学、理学比较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建有新型生物质基材料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教育学、植物学等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2个。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入选 “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个,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3个。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3个。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精品课程20门。近5年,我校荣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科技)竞赛中获奖近600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广告艺术、智能汽车、数据挖掘、大学英语等重大竞赛中屡获全国最高奖;学生考研上线率18%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75年来,共为社会培养13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 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北省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实习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其他湖北省创新基地4个。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3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授权专利415件。学校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28位。大力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与孝感市等地方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积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开放办学全方位推进,合作育人成效显著。加强校校合作,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湖北大学全程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大批大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共建了260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 ,建成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个。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美等国10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面向1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分别联合举办土木工程、金融工程本科国际合作教育办学项目,教师出国培训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交流日益频繁。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工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湖北工程学院 2021-02-01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是湖北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2183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校园绿水环绕,林木葱茏,四季花开,百鸟竞唱,疏朗别致,生机盎然。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聚焦聚力发展学术生产力、聚焦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聚焦聚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 聚焦聚力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以下简称“三有三实”人才)。学科专业体系渐趋完善、优势初显。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建有现代服务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6个。学校开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开设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金融、会计、财税、法律、物流、旅游等学科专业比较优势明显。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办学声誉。现有在校本科生15699人、研究生503人。在湖北本科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12年招生以来有五年“,报录比”居全省高校第一。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引育并重、聚才兴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3人,其中教授128人、副教授3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0.15%,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学者5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5人、楚天学者24人、湖北产业教授4人。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已有全职台湾教师40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是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研究为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在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碳排放权交易、现代物流、水资源保护及立法等领域构建平台、培育成果,建成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科研机构12个。现正在与荆州市、黄冈市等7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0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36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合作办学模式多元、开放共融。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分别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149个,建成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今天,学校正以崭新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湖北经济学院 2021-02-01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南岸环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湖南省益阳市,学校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距省会长沙中心城区仅55公里。 学校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城市学院,是内陆地区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学校遵循“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2012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2017年获批“湖南省2020-2023年拟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415亩,建筑面积55.0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4.45亿元。纸质图书藏书187万册,电子图书205万册。教职工1236名,其中专任教师88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36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44人。有教育部本科教指委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5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82人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占专任教师31.8%。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51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涵盖理、工、文、管、教、艺、经等多个学科。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821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标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艾华学院、奥士康班、五矿二十三冶“订单式”班,采用校企“3+1”或“3+0.5+0.5”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5%。在湖南省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排行榜上近年多次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学校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优秀毕业生参与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秦山核电站、沪昆高铁、杭州湾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立足行业,服务区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10个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城乡规划、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是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以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27个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土木工程、城乡规划与设计、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学科是湖南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学科。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黑茶金花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24个省级以上科研和创新平台,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近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近五年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在湖南省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获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和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项;规划建筑设计成果获省部以上行业奖励80多项,是省内高校规划设计领域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最多的单位,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处于湖南省领先水平。学校主持制定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牵头成立了省级学会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设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入选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先后与加纳、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密切合作。荣获“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年度优质合作院校”称号。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全省二本院校中的第一所。 学校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黑茶研发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校办企业。其中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市政道路等六项甲级资质,在湖南省二本院校中独一无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年产值达2.3亿元。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中国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等299家知名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协议等;与益阳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共建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与益阳市、祁阳县等10余个政府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谋划了学校发展新蓝图,确定了“1235”发展战略。即,达成一个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夯实两个着力点: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完成三件大事:确保高水平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促成医学类学科并入学校,力争突破硕士授权单位。实施五大工程: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创新服务引领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幸福指数增长工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传导压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湖南城市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坐落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是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2011计划”入选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20年,学校成为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单位。湖南工程学院于2000年6月由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51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是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78年,隶属于原湖南省纺织工业厅)合并组建而成。1958年至1963年,湘潭机电高专的前身“湘潭电机学院”曾开办过5年本科教育。学校2000年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确立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是“全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协作组”副主任单位。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主校区和南校区2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6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学校依江傍湖,环境幽雅,墨韵书香,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高等学校”。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机电、纺织行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电气、机械、纺织、化工、管理、信息等优势专业群,涵盖工、管、文、理、经、艺六个学科门类。现设有19个教学院(部、中心)、56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学位点。拥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8个;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现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4个,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2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2项,省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金工实习基地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培训与考试中心。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高级职称教师38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3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5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教育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省级教学名师、省部级优秀教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湖湘高层次人才”、省“百人计划”、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88人;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学校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拥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22个;省级校地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近五年,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3项、横向科研项目706项,科研经费总额3.35亿元,获科研成果奖励30项(其中省部级15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43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546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产生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已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3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了2个本科专业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2019年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学校始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历经近70年工程教育积淀、20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0年“卓越计划”的深度实施、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机电、纺织行业和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18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弘扬“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秉承“团结、严谨、诚信、创新”的优良校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全校师生员工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大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2021-02-01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学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雨花片区西南,占地8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7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40人、本科生10918人、专科类学生413人);有正式教职工694人,博士21人,硕士32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2%。 建校以来,云南艺术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类艺术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包括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现有的3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艺术学、文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培养层次多样,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及中等艺术类专业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 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与企业合办)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门。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省级立项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下设的全部领域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目标是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 邮编:650500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01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招生代码1845)是1999年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由江苏大学和江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独立学院。学院办学规模定为10000人,十三五规划办学规模11000人,全部为四年制本科层次。 学院依托具有百年办学底蕴的母体江苏大学,共享母体6万多平方米、藏书260万册的国内一流图书馆,享有各类一流的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学院现有39个专业及方向,涵盖理、工、文、经、管、医、艺等7大学科门类,各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计算机千台,多媒体教室10500座,语音实验室700座。 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校区位于镇江市丹徒新区长香路十里长山高校园区,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有3.5万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新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人性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指导思想,以传承文脉、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力求打造一所环境、设施一流,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现代绿色低碳校园。搬迁至新校区后,我院将同时共享母体江苏大学和镇江市高校园区的双重一流教育资源、公共设施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学院牢固确立“依托母体、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经济、高起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化组合“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培养造就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实践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以来,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每年均有100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我院学子首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在“学创杯”2017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获得一等奖,在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探索者无人车越野)本科组分获一、二等奖。2017年学院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1篇。近几年,学院毕业生CET-4通过率稳定在85%以上。毕业生考研达线430多人,录取国内外高校近300人,报考人数、上线人数及录取人数逐年上升、屡创新高,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华盛顿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悉尼大学、伯明翰大学、中山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境内外名校深造。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所高校建有长期合作关系,互相选派国际交流生。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紧紧依托江苏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继续推进导师制,实行主辅修制,并开设第二专业,实行自主选择专业,完善学分制,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立足社会、走向未来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文、管、经、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应用技术型职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7 88 89
  • ...
  • 258 2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