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我校武鹏彦博士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成果
近日,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鹏彦博士课题组与日本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Efficient Fixation in a Dynamic PorousCoordination Polymer”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武鹏彦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健副教授和京都大学的Susumu Kitagawa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师范大学高级别论文培育专项资助。     使用化石燃料促使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所以,如何原子经济的将二氧化碳这一C1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是一类高结晶性的晶态多孔材料,尽管其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CO2吸附和催化转化材料。然而,CO2分子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使其异相催化转化合成高价值的化学品依然成为一种挑战。因此,直接获得包合CO2分子的晶体结构信息,将有利于实现对CO2固定反应作用机理的明确洞察和对CO2分子的有效活化。本论文通过对螺旋桨式配体的选择,并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制备出一例局部柔性的二重贯穿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该材料实现了对CO2分子的捕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试对包合CO2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分析。该PCP对CO2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材料特定的孔道限制作用,展现出对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环碳酸酯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尺寸选择性,并且具有高度的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该研究策略为发展多孔材料应用于明确气体分子包合结构和有效的C1资源的固定,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武鹏彦,198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JSPS特别研究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 篇,论文总被引用1600余次。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8年获徐州市发明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 项。   王健,1984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先后在Nat.Commun., J.Am. Chem. Soc., Chem. Commu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1500余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我校李印威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李印威副教授与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刘寒雨博士、剑桥大学Simon Redfern教授,以及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压下聚合氮高能量密度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江苏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这是继李印威副教授于2015年在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标志着物电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李印威副教授介绍,由N-N单键构成的聚合氮是较好的高能量密度材料,然而,在纯氮材料中,聚合氮的形成需要极高的压强(高于100万大气压),而且无法保留到常压下,限制了其作为高能密度材料的应用。针对这个难题,李印威副教授和合作者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合成聚合氮的新途径,首先通过惰性气体氦(He)和氮气(N2)混合,在高压下形成新型稳定化合物HeN4,再通过对He原子的抽离,从而获得纯的聚合氮,计算表明,通过此方法获得的聚合氮可以稳定保留到常压下,推进了聚合氮的实际应用。该研究结果于2018年2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李印威副教授是物电学院2011年引进的优秀博士,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新型功能材料(超导、超硬和高能密度材料等),目前,李印威副教授已经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RL,PNAS,PRB,JC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共48篇,被引用1500余次,H指数21,科研成果丰硕,有力支撑了物电学院的学科建设。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湖南省教育厅加力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我省高校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结果。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学院等15所高校入选。
湖南省教育厅 2022-09-16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非随机分配现象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颂敏教授、沈华浩教授团队在实验中观察到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非随机分配现象,即一个子细胞里的染色体DNA完好无损,而另一个子细胞里的染色体DNA却伤痕累累,伴有明显的DNA损伤修复反应。研究人员发现ATR/CHK1信号通路在对损伤染色体的非随机分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看似“生命体非常聪明地通过这种方式来‘保种’”。
浙江大学 2021-04-11
江南大学胥传来团队在《Nature》正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揭示了独特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能均衡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不但为保护性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治疗性疫苗研发指明了方向。
江南大学 2022-06-07
天津大学研究成果:未来“胶囊医生”有望代替肠镜检查
日前,天津大学宋智斌团队提出胶囊机器人活检采样新策略。据悉,该团队研发的新型活检胶囊机器人能够高速切割结肠内可疑病变组织,避免现有活检方式存在的组织撕裂等问题。
天津大学 2022-09-28
生科院张毅教授团队在著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著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6.9)在线发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CBI脑影像研究中心张毅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Preterm birth associated alterations in brain structure,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from the ABCD dataset”。该研究利用9-10岁儿童结构磁共振成像多中心大数据和全方位精神与认知功能评估,定量刻画了早产对于9-10岁儿童长期神经发育轨迹的潜在影响,揭示了早产导致的大脑重要区域形态测量学和结构连通性变化与其长期精神病理风险和认知缺陷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8-03
穿上“新铠甲”,浙江大学成果为肠炎治疗提供新策略
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是促进营养吸收和保持肠道健康所需的有益活性微生物。
浙江大学 2023-03-28
Angew.Chem刊发郝跃院士团队常晶晶教授研究成果
近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柔性电子中心负责人常晶晶教授等人成功制备了一种富含氢键和羰基的自修复聚合物PPG-mUPy-APDS,并将其引入钙钛矿薄膜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7-10
Nature Communications|孔令义/王凯波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在线发表了我校中药学院孔令义教授/王凯波研究员团队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Bulge-containing KRAS Oncogene Promoter G-Quadruplex Bound to Berberine and Coptisine。
中国药科大学 2022-10-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1 142 143
  • ...
  • 954 9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