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所述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隧道中心线一侧的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保证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与隧道两侧边墙分别围绕成封闭巷道的断面面积比接近2∶1,将其中断面面积较小的封闭巷道作为输送新鲜风的新鲜风进风巷道(4),掌子面回流的污染风则从断面面积较大的污染风排出巷道(5)内排出隧道外;在隧道洞口出口处,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延伸出洞外,将洞口附近区域的新鲜风源与污染风分离;本发明采用射流巷道式通风方式,解决了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时超长距离送风的难题,有效提高对掌子面送风效率,并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及通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通风系统和通风方法,所述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隧道中心线一侧的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保证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与隧道两侧边墙分别围绕成封闭巷道的断面面积比接近2∶1,将其中断面面积较小的封闭巷道作为输送新鲜风的新鲜风进风巷道(4),掌子面回流的污染风则从断面面积较大的污染风排出巷道(5)内排出隧道外;在隧道洞口出口处,施工通风临时隔墙(2)延伸出洞外,将洞口附近区域的新鲜风源与污染风分离;本发明采用射流巷道式通风方式,解决了单洞大断面特长隧道施工时超长距离送风的难题,有效提高对掌子面送风效率,并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8
高效节能降噪通风机
1、成果简介 大型通风机的节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目前节能、减排的关键设备。可以研发:高效鼓风机、高效通风机、风道设计、风道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振动控制、耐磨控制、轴流风机等。2、应用说明 通风机应用对象:材料、船舶、航空航天、铁路、矿山、钢铁等领域。3、效益分析 高技术产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埃松变风量通风柜
通风柜又称通风橱、排风柜,其设计目的是为了控制、稀释及排除实验产生的烟气、气雾、微粒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主要用来保护实验室科研人员免受实验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伤害,是实验室第一道安全屏障。 变风量通风柜是指在“常规”通风柜基础上加装变风量控制系统的通风柜,可以确保通风柜始终保持0.5m/s的安全工作面风速,实现安全、节能减排的目的。 埃松通风柜的设计、制造、安装、性能测试均严格依照美标ASHR AE110-2016、欧标EN14175及国标JB/T6412-1999《排风柜》的规范标准,并可提供依据ASHRAE110-2016的现场通风柜检测。 变风量通风柜优势: 安 全:通风柜面风速稳定控制在0.5m/s,最大程度抑制通风柜内有毒有害气体溢出,安全守护使用者; 节 能:相比较传统定风量通风柜,显著节能高达80%; 智能零操作:通风柜变风量控制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始终保持0.5m/s安全面风速,辅助自动门管理系统,真正实现零操作。 变风量控制系统 标准配置:液晶触摸显示面板(多种款式可供选择)、位移传感器、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或变风量文丘里阀、电源模块 可选配置:区域存在传感器、自动门管理系统、柜内温湿度传感器 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控制系统优势: · 确保十年以上无忧使用(风阀通过疲劳测试,不间断运行可达100万余次); · 系统1秒快速响应,2秒内稳定至设定值,显著提升通风柜安全性能; · 独特的毕托管压力取压方式,大大提升测量和控制精度,效果媲美文丘里阀; · 阀门整体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防火等级均达到UL94-V0级别和国标GB8624-B1级别; · 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承受PH值1~14高浓度的酸和碱的腐蚀; · 高清液晶触摸显示面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外观设计; · 稳定可靠系统软件,免费更新、升级; · 标配免费开放式通讯协议,实现自由、无缝对接自控系统; · 系统及各组成部件均获CE、FCC、ROHS认证; · 适用于各类型物理、化学、生物类实验室。 文丘里阀控制系统优势: · 快速响应,响应速度<1s; · 机械压力无关,系统的压力波动对通风柜控制无影响; · 安装无需直管段,根据阀门类型可进行水平或垂直安装; · 风量调节范围大,调节比最高可达20:1,风量控制更精确、高效; · 高精度:风量控制精度±5%; · 高清液晶触摸显示面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外观设计; · 稳定可靠的系统软件,免费更新、升级; · 标配免费开放式通讯协议,实现自由、无缝对接自控系统; · 系统及各组成部件均获CE、FCC、RoHS认证; · 适用于各类型生物安全、轻化学实验室。 项目案例
上海埃松气流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2021-12-08
负压天平秤量通风橱
产品介绍: BC-D系列负压天平称量罩专为安全称量有毒化学粉末和试剂而设计,采用负压式气流,确保良好的控制浓度、过滤 效果以及准确称量和天平的稳定性,能够满足十万分之一的称量精度,保证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 优异性: 无需安装管道工程,安装便捷,废气不外排,新型环保。 风机: 无刷式风机,超静音,无火花静电,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智能监测及报警系统: 双探头设计,可实时对温湿度、VOC浓度进行数字化监测及报警。 高效过滤系统: 灵活的过滤模块,可搭配预过滤粉末过滤器,高效分子过滤器及HEPA粉末过滤器,满足多种不同实验要求,达到吸附效果。 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 智能HMI人机界面,SIM卡4G通信,智能查看设备运转情况,可设置运行数据,实现监控及报警。 人体工程学: 符合人体工学的倾斜前门板设计,观感,操作舒适。 7英寸大屏幕显示: 分辨率: 1024 X 600,完美视觉效果,对所操作化学品进行管理。
苏州毕恩思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2022-09-16
薄煤层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
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是以中国矿业大学多年研究形成的薄煤层无人工作面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场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薄煤层保护层开采,建立起来的难采薄煤层保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该技术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保护下,通过远程控制关键生产设备并监测其工况,集成利用目前最新的采煤机自主定位与自动导航技术、煤岩自动识别技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刮板输送机自动推移技术、工作面自动监控监测技术、井下高速双向通讯技术和计算机集中控制技术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割煤、移架、移刮板输送机等生产流程,使工作面达到少人甚至无人的目的;并通过本煤层、顶板裂隙带、采空区及被保护煤层瓦斯抽采体系,有效解决卸压煤层群高瓦斯涌出对保护层无人工作面构成的威胁。该技术在充分开采利用难采薄煤层煤炭和瓦斯资源的同时,也实现对高瓦斯煤层群的卸压防突。 此技术可实现多重目标: (1)充分开采利用薄煤层煤炭及瓦斯资源;(2)实现难采薄煤层开采工作面生产过程自动化、采煤工艺智能化、工作面管理信息化以及操作的无人化;(3)实现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的卸压防突;(4)有效控制保护层无人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因此可以有效解决难采薄煤层开采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系数低、工作效率低和煤层群高瓦斯涌出的难题,实现科学采矿及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 薄煤层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来源于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理论与技术水平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基于采动裂隙场变化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自 1998 年开始对我国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著 2 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12 篇, ISTP 收录 5 篇),获专利 5 项。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天池煤矿等多个高瓦斯矿井进行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验证,有效指导了煤矿现场的瓦斯抽采工作,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压电薄膜基声表面波煤矿瓦斯传感器关键技术
声表面波瓦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工作稳定、生产成本低、易于集成化和无线化等独特优点,能够有效解决热催化式瓦斯传感器的零点漂移、定期维护难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且能弥补光学瓦斯传感器的占用空间大、传感占距长和传感分析复杂等不足,能有效提高煤矿瓦斯检测和预警技术,保证煤矿安全。成果获 2012 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 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3
通风机设计软件包
通风机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冶金、环保等工业领域,通风机性能参数的准确性对这些工业领域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由于通风机内部流动的复杂性,一次设计制造出达到特定性能要求的通风机仍然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的做法是根据设计者的经验,先制造一种或几种模型,然后对这些模型进行实验,如不能满足要求,重复这些过程,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这种做法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中学通风化学实验室设备
广东广视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