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化学通风柜
  台面采用12.7mm厚防腐蚀、耐酸碱、防静电、防火、耐磨、耐烟酌、抗污染的化学专用美国进口威盛亚实芯理化板。上柜安装饰一套PP小杯槽,柜内照明及顶式轴流风机。控制面板安装在通风柜的前方门板上,操作简单方便,可控制电源, 分上下层结构,下部(高900mm)材料采用16mm厚三聚氰胺双面贴面板,其截面由PVC封边带利用机械高温热熔胶封边;上部材料采用不锈钢框架,透明玻璃(厚度5mm)组装而成,,内部设有独立电源系统及水盆、光源等,具有外形美观,经久耐用等特点。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台式通风柜
产品详细介绍供应各种实验环境下用钢制,木制通风柜,可非标定制,保证质量,并配套防腐风机,排风,补风管路整体规划设计与施工,钢制通风柜,钢木通风柜,木制通风柜,台式通风柜,落地型通风柜,连体通风柜,内透式通风柜,双面开启型通风柜; 
上海正申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钢制通风柜
产品详细介绍 供应各种实验环境下用钢制,木制通风柜,可非标定制,保证质量,并配套防腐风机,排风,补风管路整体规划设计与施工,钢制通风柜,钢木通风柜,木制通风柜,台式通风柜,落地型通风柜,连体通风柜,内透式通风柜,双面开启型通风柜.
上海正申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PP通风柜
产品详细介绍PP结构,柜身:采用15mm厚双面瓷白色PP板,柜内分两层,带活动PP层板焊条满焊转接;门板:采用20mm厚双面瓷白色PP板;拉手:采用128mm型PVC马丁形拉手;门铰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铰链;台面:采用15mm厚环氧树脂台面板,
广州佳镁铧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准备台(带通风)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PP通风柜
上部柜体:主框架采用优质纯料8MM PP(聚丙烯)板制作,经过同色同质焊条焊接而成。耐酸碱性能优异,且耐候性极佳。顶部采用顶罩式抽气设计,导流板采用同质PP材料制作,耐酸碱性能优异。安装尺寸科学合理,无气流死角,获取最大的废气捕捉性能。 操作台面:通风柜台面采用与上柜体整体焊接设计,人位操作面设有挡水防溢处理,台面也可根据客户需求配备其他材质台面;上水槽根据用户要求配置。 下部柜体:储物柜体,采用瓷白色耐酸碱PP材质,经折弯工序使立柱形成 “方管结构”及“T”型结构,可获得很好的承重能力。 移动门:无段式设计,手感轻盈,视窗采用5MM透明钢化玻璃制作,耐酸碱性能优异。调节门边框为灰色PPC型槽,嵌入式结合,以确保安全及耐用性。每台通风柜采用调节门悬吊钢索连接,PP材质调节门平衡配重箱设计。 电路设备: (1)开关:采用带液晶显示功能的集成控制器面板,可视化控制各项参数,含风机开关,照明开关,总电源开关。 (2)插座部分:每台通风柜装设带防溅盖220V/10A电源插座2个。
焦雪安全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2022-05-24
全年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利用节能方案设计
大空间建筑高度高,室内发热量大,将导致热压增加,利用建筑下部门窗和上部排烟窗等孔口使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方法排除室内负荷;对于一般建筑利用空调系统进行全年新风自然冷源利用,以减少空调开机时间,降低空调能耗。由于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排热量大小取决于室外空气温度,由于建筑一年所处的气温不同,可利用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排热量也有所不同。为此依据全年不同气温,获取最大化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利用方案,减少空调开机时间,降低空调能耗是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利用关键。科研团队利用多项工程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技术应用,总结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相变蓄热水箱和相变蓄热太阳能通风系统
相变储能材料技术是近年来蓄能领域和新材料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该 技术对建筑节能、解决能源紧张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变储能技术在建筑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太阳能供热系统,由于太阳能具有间断性与能量密 度低的特点,不能连续稳定的提供热量,限制了太阳能的大面积使用,为了 蓄存不稳定的太阳能,常以蓄热水箱为蓄热设备,水为蓄热介质来维持系统 稳定运行,从而使得蓄热水箱需要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房间中,占用了宝贵的 建筑面积。本成果所涉及的模块化相变箱及其构成的相变蓄能系统,其通过 采用设置多个独立腔体的技术能同时实现蓄热和末端供热的目的,同时,在 达到同样存储热量的情况下能减少传统蓄热水箱体积,还能增大蓄热水箱运 行时长,减少辅助能源设备能耗;水箱中所用相变材料相变潜热大,在相变 温度附近蓄放热温度稳定,采用封装成板片形式的技术放置于普通蓄热水箱 中,将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不稳定的太阳能转化成稳定的热能储存在相变材 料中,可以有效增大太阳能能源利用率。 太阳能通风烟囱(Solar Chimney, SC)作为世界上最丰富、最具发展潜力 的能源资源一太阳能的被动利用技术之一,因其具有降低建筑通风与空调能耗、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及能源资源可再生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生态建筑设计中, 是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是传统太阳能烟囱一直存在着蓄热 能力差、工作不稳定的缺点,在没有太阳辐射的时段无法运行。本团队成果 创新点在于将相变材料与传统太阳能烟囱相耦合,相变材料是替代传统蓄热 介质的最佳选项,与显热蓄能相比,相变蓄热是种潜热蓄能模式,具有蓄能 密度高,体积小,温度变化小,相变温度选择范围宽,易于控制等优点。相 变材料耦合太阳能烟囱可以有效提高烟囱本身的蓄热能力,将多余的太阳能 贮存起来,在没有太阳辐射时使用,从而有效延长了太阳能烟囱的工作时间。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在自然通风领域,目前节能设计中由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时间和强 度等方面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当前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满足建筑的热 舒适性,传统太阳能烟囱利用普通围护结构或金属板作为蓄热介质,蓄热方 式是显热蓄热,墙体表面温度是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墙体温 度的变化极容易引起通风量变化或人体热不舒适感。另外,烟囱蓄热墙的蓄 热能力差,在多云天气或夜间,太阳能烟囱工作效能很差或不能工作,这极 大地限制了太阳能烟囱的实际应用。同时,相比于市场常见的机械通风技术, 其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但是需要复杂的通风设备和动力设备,结构复杂, 而以相变太阳能烟囱为代表的自然通风技术低能耗,结构简单,仅需经过合 理布置房间的门窗位置即可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风,尤其在过度季节和气候温和 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团队介绍: 本研究团队拥有一批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组成的高 层次科研人员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在相变传热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面均 具有扎实的基础,人员组成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大都有丰富的现场实测经验 及实验室研究的工作经历。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卢军教授主持完成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城镇室外热环境预测与评价”,作为专题负责人完 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长江流域住宅节能理论与策略研究",主研完成了国 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镇热岛效应机理和模拟技术研究”以及数 十项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科研课题和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具有坚实的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工作经验,目前正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 海拔寒冷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及调控机理研究"的研究工作。卢军教授在相 变材料在建筑领域应用研究方面有较多的工作积累,尤其是相变蓄能水箱与被 动式自然通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团队发展提供 相关研究建议和指导。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测试系统
所属领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成果介绍:本发明公开一种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新风单元、气溶胶发生混合单元、过滤器测试单元、空气流量测量单元、排风单元,还包括也与气溶胶发生混合单元相连的回风单元。本发明的测试系统不但能对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组合性能进行测量,还能测量空气过滤器过滤PM2.5和PM10的性能。专利情况: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310551956.6成熟度:小试创新要点:本测试系统能够对不同温湿度、风量和气溶胶浓度情况下的空气过滤器性能进行评估。技术指标:可以测量PM2.5和PM10过滤效率为0-100%,同时还可以测量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对应的≥0.3μm、≥0.5μm、≥1μm、≥2μm、≥5μm和≥10μm的计径分级效率。本测试系统及其方法可以用于标准实验室和现场检测。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气幕和过滤的厨房通风系统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气幕和过滤的厨房通风系统,该系统由新风段,气幕段和排风段组成.所述新风段由新风口,PM2.5过滤器,送风机,引射器补风支管等组成.所述气幕段由变径管,燃气灶,可调角度气幕,热气幕送风支管等组成.所述排风段由排风罩,单向截止阀,排风机和排风口组成.新风过滤后,一路送至引射器补风支管供燃气灶引射所需;一路送至供夏季和过渡季节炊事用的气幕;另外一路送至热气幕送风支管来调节气幕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气幕射流和烟气通过排风罩排至室外.本系统能起到隔热,降低室内冷负荷,提高炊事舒适度和健康度,防止炊事油烟串入卧式客厅,提高系统燃烧效率等作用,有利于厨房做成敞开式,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57 6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