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青岛黄海学院
青岛黄海学院创建于199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士学位颁发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200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通过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教学工作专项评估,2015年获准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7年10月份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国际电子商务学院、汽车与船舶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国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等14个教学单位。现开设 28 个本科专业、30 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物流管理、工程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经济统计学、环境设计等5个专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为青岛市重点培育学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为青岛市校共建重点专业。 区位优越 特色育人 学校坐落在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位置,山海相间,气候宜人,交通发达,宜学宜居。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42万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践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校风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学风,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精心打造学生德、能培养的特色平台,依托校内的孔子学堂、雷锋纪念馆、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平台,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以红色文化育人、以工匠精神实践育人、以创业精神协同育人的“四文化融合”的育人特色。 硬件齐全 实践育人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2万册,电子图书64万册,中外文期刊830种;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有多功能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塑胶运动场、足球场、荷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室内乒乓球馆。建有博物馆一座,设中华古砚馆、汉画像砖展馆、古陶瓷文化展馆、奇石观赏石展馆、航空展馆等主题展馆。现有藏品8000多件,包含文房、明清字画、古籍、陶瓷、青铜器、汉画像砖、竹木牙雕等十几个门类。校内建有2个人工湖,素有杭州“小西湖”之称。春季樱花漫道,夏季杨柳依依,秋季丹桂飘香,东季诗情画意,校园四季如画。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建有机电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汽车与船舶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国际电子商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与健康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学前教育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和公共实验教学中心等10个实验教学中心。学校目前共建有校内实验场所174个,实验室总面积2.5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近12000台套,学校实验室覆盖了现有的所有专业,覆盖比例达到100%。 学校建有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包括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等6个实训基地;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4个,每年可接纳实习学生3000余名,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青岛市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11月曾作为全国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推进会暨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的观摩现场。 师资优良 科研显著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适应多样化办学需求,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构建了一支多元化、高水平能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总数860余人,大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教师占34%以上。近年来,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大奖100余项;12名教师荣获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教改课题7项,主编教材和出版专著61部。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厅级项目94项,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14项,教师发表论文1461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20篇。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励1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37项,有省级“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1个。 素质教育 质量为本 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通过开展与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35项,其中国家级164项,学校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2016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山东省商务厅省级外贸新业态主体认定,获批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黄海e代人创客空间也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三批众创空间;2016年11月孵化基地“双创”教育典型申报项目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奖”。 助学帮困 求学无忧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建立健全了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实施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信用助学贷款及学校奖学金、助学金、校企合作奖学金、求职补贴等“奖、助、贷、减、免、缓”助学帮困政策,制定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勤工助学活动实施办法》、《特困生临时补助金制度》和《特困生学费减免政策》等相关的资助政策,来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就业保障 前程无忧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健全了就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建立订单培养、就业准入制度,创立毕业生召回制,形成完善的实习就业全过程服务体系,为每位毕业生打造了就业绿色通道。 学校与美国安普、朗讯、青岛港、海尔、海信、北海重工、武船重工(青岛)、扬帆造船、上汽通用五菱(青岛)、一汽制造(青岛)公司、阿里巴巴、青岛海川建设集团等9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学校推荐就业。各项政策措施为学校高就业率保驾护航,赢得了国家、省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砥砺前行 硕果累累 办学二十二年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1万余名毕业生。学校荣获全国示范学习服务中心、全国先进社会组织、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首批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校、教育部思政司全国首届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学雷锋基地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中华诗词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齐鲁诗教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网民口碑本科院校等荣誉。
青岛黄海学院 2021-02-01
昭通学院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北依乌蒙群山,南临省耕秀水,山水相映,杨柳堆烟,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园地。 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是云南省州、市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1992年,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教育学院、昭通电大分校三校合并办学,学校全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全称“昭通学院”。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506669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8530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2498.4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已达5932.33万元;总藏图书81.5万册,电子图书201192册;教学用计算机1186台;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完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办公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学校长期坚持立足昭通,服务乌蒙山区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文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经济学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师教育、文学创作与评论、生物技术开发与利用等学科特色彰显的办学格局。目前设有人文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8个学院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31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探索形成了以“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人生教育”的育人理念、“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3+1”教学模式和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大学整体育人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开办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昭通基础教育紧缺人才;开办“3+2”模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构建昭通地区职业教育“立交桥”。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675人,其中本科生5780人,专科5820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113人,五年制专科中职段学生4962人;函授学生1188人,其中本科生795人,专科生393人)。学校就业工作成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中连续荣获一等奖。 学校实施博士、硕士工程,面向全国积极引进重点高校高学历人才;实施中青年教师成才工程等,积极支持在职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和进修学习,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梯队。学校现有教职工561人,其中专任教师448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8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8人,其中正高46人,副高132人;此外,学校还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67人,外籍教师3人。 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成立了云南省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云南省昭通苹果研究院、云南省昭通天麻研究院、昭通发展研究院、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昭通研究院、云南省高等学校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姜亮夫研究所、金沙江文化研究中心。近几年来,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CSSCI、《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全国高校学术文摘》收录转载4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00多篇(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级及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和转型发展项目59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境)内外交流与合作。与泰国东方大学、泰国南邦国际技术大学、马来西亚国际教育中心、老挝巴芭沙职业技术大学、泰国博乐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等29个国(境)外大学及教育机构开展师生交换、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建成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接受缅甸华文教师参加华文培训。在泰国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教联高级中学挂牌实习教育基地,先后派出200多名学生赴泰国北部华人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海师范大学、昆明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深度交流。与昭通市各县区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专中职学校、高级中学建立长期的、全面、开放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事业。 1978年以来,学校为昭通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四万多名优秀人才,成为昭通市乃至云南省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振兴昭通基础教育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的“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云南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授予的“云南省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昭通学院师生员工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秉承“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弘扬“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昭通学院 2021-02-01
无锡太湖学院
无锡太湖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多学科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地处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摇篮、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江苏省无锡市,坐落在惠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学校前身是200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7年被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依法制定《无锡太湖学院章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构建了“理事会领导、校长行政、党委保证、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建立了“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签订《关于加大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创新发展的协议》,省市共同将加大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创新发展纳入各自的发展规划,在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全面共建。 学校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艺术学院、护理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2018年招生专业涵盖工、经、管、艺、医、文等6大学科门类,其中“会计学”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坚持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学校拥有设计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建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制造、苏南资本市场、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4个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入选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近三年,全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共计269项(含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97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110篇、CSSCI、CSCD论文和被SCI、EI、CPCI-S检索的论文49篇。 学校坚持内外协同,共建实践平台。学校整合校内资源,建设了工科、经济管理、艺术、护理、计算机应用与外语学习、创新创业等六大实验实训中心,其中经管实验实训中心入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校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共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215个,其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6个、工程实践基地13个、协同创新基地6个。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美国达拉斯浸会大学合作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签署“本硕直通校际合作协议”,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举办ACCA项目。 办学17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秉承“自强不息、经世致用”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改革动力”,实施“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曾三次报道学校党建工作先进经验。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示范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等30多项国家、省、市荣誉,入选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会员单位、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院校”,当选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副主席、中国民协民办学校党建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
无锡太湖学院 2021-02-01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蜀山森林公园南麓,是经教育部批准,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安徽新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于2000年投资创办的安徽新华职业学院,2005年5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安徽新华学院。2005年12月,安徽新华学院党委正式成立,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成立党委的民办高校。2009年,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成为安徽省首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安徽省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民办本科高校。2015年,学校成功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根据“需求导向、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遵循“立德、立业、立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初步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了“三级、四督、五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近15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3%。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各类实验室180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超过200万册。学校拥有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首批“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拥有1个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设有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十多个各类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商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动漫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科技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共课等2个教学部。现有46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工、管为主,经、文、理、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质量工程、科学研究、大学生学科与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83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8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 2010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33项,厅级科研项目84项,承担各类产学研横向课题28项。《安徽新华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和“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学校先后与美的、昂立等3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药学、动画等专业,产学研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深化;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还加入了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行知联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多证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华学子先后在美国惠明顿国际摄影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安徽省动漫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安徽省职业生涯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并有学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先后6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2012年,学校连续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积极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分阶段、多形式、开放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12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加拿大奥克拿根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多名毕业生前往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深造学习。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获评“全国十佳民办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 在“厚德、求真、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新华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安徽新华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心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努力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强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谱写华彩篇章。
安徽新华学院 2021-02-01
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警察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公安、司法警察为主的全日制警察本科院校。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8月的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1950年更名为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1980年10月成立福建省人民警察学校,1984年9月警校与干校分开办学。1984年10月在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福建公安专科学校。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警察学校和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福建警察学院。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调整福建警察学院、福建警官职业学院办学体制,组建新的福建警察学院。 学院主校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另有复园里和桐口校区。建有本科教学实验室楼、警务综合实训楼、射击馆、体育馆、武术训练馆、田径场、驾驶训练场、心理训练场、游泳池、模拟法庭等实训场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63.8万册,电子图书27.2万册,纸质期刊627种,电子期刊3480种。学院现有教师277人(其中正高职28人,副高职87人,硕博士193人),全日制在校生4900余人,年培训在职民警5000余人(次)。 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公安学、公安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作战指挥学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设有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监狱学、国内安全保卫、交通管理工程等8个公安司法类本科专业,法学、行政管理、信息安全等3个普通类本科专业。其中刑事科学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犯罪侦查、监狱学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成果先后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模式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成立有社会安全大数据研究所、中国东南部禁毒研究中心、警察文化研究中心、犯罪学研究所、公安管理研究所等13个研究机构。其中,社会安全大数据研究所系福建省首批25个数字福建大数据研究所之一。 学院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公安司法工作,服务社会,先后被确定为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中国东南部打击苯丙胺类毒品制贩活动(G75)项目培训中心”、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训练基地,福建省中级警官培训基地、公安民警心理训练基地、国内安全保卫训练基地、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基地、福建省网络安全实训基地、经侦数据实战实验室、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福建省公务员基地。 学院积极与国境外国家和地区的警察机关、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举办“国际警务实战论坛”,邀请国内外警学专家、学者和实战部门业务骨干来院讲学、交流和培训,为公安机关和学院师生开展高层次警务学术交流学习提供高端平台。2010年以来,学院积极承办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15个国家外警培训班,多次出国执行援教任务,有力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学院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的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忠诚教育,深化“教、学、练、战一体化”改革,严格警务化管理,着力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办学以来,已为我省政法机关培养输送毕业生两万多名,培训在职民警近10万人次。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有近一半的毕业生走上了公安政法战线的各级领导岗位,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鉴于学院在教学改革、警务实战训练、重大活动安保中的突出表现,公安部给学院记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次。2009年以来,学院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先进单位、福建省5A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新气象、新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福建警察学院牢牢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作为建警治警的总方略、办学治校的总纲领、人才培养的总指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法双修、文武兼备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的警察院校。
福建警察学院 2021-02-01
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警察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公安厅主管,湖南省教育厅负责业务管理。学校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949年的湖南临时省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1978年开始实施学历教育。1980年建立湖南省人民警察学校。1984年成立湖南公安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湖南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组建湖南警察学院。学校从政法干部培训到公安学历教育,从中专、大专到本科,不断发展壮大,一直走在新中国公安教育的前列。办学60多年来,始终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忠、真、智、勇”的校训和“立报国之志、铸忠诚之魂、育正义之气、聚公道之义”的校风,为公安政法战线培养了4万多名合格人才,被誉为“三湘警察的摇篮”。 学校地处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1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57.74万元,图书馆藏书84.9万册,电子图书20.2万册。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射击馆、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心理行为训练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80个,与各市州公安局和相关企业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62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8个,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根据公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禁毒学、警务指挥与战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等7个公安类本科专业和信息安全、法学、行政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普通类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536人。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公安部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 学校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362人,其中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38人;博士34人,硕士207人。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徐特立奖”获得者1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1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省部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奉献奖获得者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2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湖南省优秀人民警察7人,联合国维和警察入选者4人,参与联合国维和11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形成了教学科研相长的良好局面。升本以来,建有省级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科研究基地1个。获得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2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国妇女署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公安部科研项目13项、省自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8项、省科技厅项目51项、省教科规划项目25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省科技发明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省职工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9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公安部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40部,公开发表论文2123篇,被SCI、EI收录58篇次。 学校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协调发展,是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公安部外警培训基地和湖南省警官培训中心。近三年来,学校共承办全省派出所长大轮训等各类培训班179期,培训学员18000余人,出色地完成了公安部多期警务实战教官调训,承办了香港警队国情教育培训班、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刚果(布)等国警察培训班,得到了公安部的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政治建校,政治育警,致力于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身心健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警务专门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科研、实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凝练了“政治首位、注重养成、贴近实战、服务公安”的办学特色。学校对学生实行警务化管理。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校注重环境育人,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多层次、多举措推进校局、校企、校校合作及国际合作交流。与全省各市州县区19个公安局建立了校局合作关系,与湖南大学、江西警察学院、新疆警察学院等学校开展了友好合作办学,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丹麦、瑞典、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警察机构和院校广泛开展了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升本以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高校、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优秀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思政教育研究先进单位、辅导员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成绩优异,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美亚杯”全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全国二等奖、全省一等奖、湖南省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100余项。
湖南警察学院 2021-02-01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女子学院,前身是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创办于1985年,201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全国三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校联盟成员。学校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关怀。建校之初,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名并题词“祖国的兴旺发达,需要更多的妇女人才”;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全国政协原常委王光美生前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彭珮云、顾秀莲、陈至立先后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与省人民政府毗邻,占地面积37.02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04.96万册、电子图书67.26万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3个,校外实习基地99个。建有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的体育配套设施完备。校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现有在职教职工651人,教师499人,专任教师41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51人,副高职称137人;有博士学位教师56人,硕士学位教师295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高层次专家、学者。学校构建了文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2个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工商管理、设计学3个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设有6个学院,29个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设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资助建设特色专业1个。面向全国20个省市招生,在校学生近万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懿德睿智 笃行臻美”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培育了“求真、求善、求美、求精”的校风,“爱生、善教、博学、创新”的教风,“明礼、修身、乐学、自强”的学风,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妇女事业发展,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应用型女性人才。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社会输送了近5万名毕业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澳、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的23所高校或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关系,全面开展师生出国出境访学、研修、培训、交换等合作项目,已成为我国妇女/性别研究、女性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学科(女性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等5个省级及以上研究基地,20个校级研究机构,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学校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平安单位”、 “湖南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湖南女子学院 2021-02-01
阳光学院
阳光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校区位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州大学和阳光控股集团共同举办,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福建省首批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二本高校。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 阳光控股集团为世界500强企业,位列2016年度《财富》榜单第459位,旗下拥有龙净环保、阳光教育、阳光城、阳光金融、阳光物产、阳光资本等六大集团,其中阳光城、龙净环保为上市公司。集团董事会主席、爱国华侨林腾蛟先生“公益办学、回馈社会、创百年名校”的理念始终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目前,阳光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3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3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51.3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7.3%,博士学位的占18.16%。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7人。 学校充分利用举办方阳光控股的行业背景与资源优势,形成了互通互融的产教共同体,与阳光城联合举办土木工程实验班、财务管理实验班,与星网锐捷共建下一代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阳光幼教集团共建学前教育学院,与阳光物业合办物业管理专业。共与100多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组建成立七家产业学院。建成服务产业的五大应用型专业群,其中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专业群、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入选省示范性专业群。工商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学科入选省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名单,土木工程、公共管理2个学科入选应用型学科培育名单。拥有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2个,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的“创四方园”列为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等近170项,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0余项,在SCI、SSCI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2017年,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列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占地面积968亩,建筑面积37万平米。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年均过1亿元,居福建省高校第八位、民办高校第一位。建有设施先进、设备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室125个,商务综合实验室、土木BIM综合实训室、网络工程实验室、信息处理与DSP技术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多功能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藏书96万余册。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学校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186家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与124家单位签订了优先就业协议。每年在大三年级选拔400名学生组成“阳光直通车”专班,毕业后直接到阳光控股及旗下各产业板块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多名自主创业学生资产超过千万元。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主题多样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多项荣誉,连续三年,荣获教育部及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校倡导开放式办学理念,不断加强与境内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共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阿兰特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合作开展“3+1”、“2+2”双学士学位和本硕连读的留学项目,与日本广岛大学等开展课程合作项目。与世新大学、东海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师生赴台研修学习。 在“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校训精神引领下,阳光学院坚守“责任、真实、阳光”的核心价值,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强化“创业者园地、企业家摇篮”的办学特色,砥砺前行,潜心做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阳光学院 2021-02-01
武汉晴川学院
武汉晴川学院的前身为百年名校武汉大学举办的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6年4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晴川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毗邻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谷金融港、光谷生物城等高新产业聚集区,坐落在4A级龙泉山风景区,背靠龙泉山,面朝梧桐湖,依山傍水,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四季如画,由美国著名的“DNAWOOD”公司规划设计的校园被公认为“最美大学校园”之一。 学校现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贸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10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余人。 依托武大高起点办学 学校与武大血脉相连。转设后,晴川学子依旧共享武大优质教育资源。武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一如既往予以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前校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教授为学校首席顾问,各二级学院院长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均由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学生报考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办学设施一流 学校占地面积千余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学习休闲区、体育运动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可同时容纳12000人上课。建有近百个一流实验室,近百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电子期刊9000余种。拥有2.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0栋标准化学生公寓,均有独立卫浴、空气能热水器、空调等生活设施,光纤网络全覆盖;学生食堂(安装中央空调)被誉为武汉高校中“最质优价廉”的食堂,金融服务网点、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专业优势突出 学校依托武大优势学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5个学科40个本(专)科专业。建有多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其中“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2个学科获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已培养3届),招生专业和人数居全国同类高校之首;拥有“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多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管理类、计算机类、传媒艺术类等多个应用型专业集群。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40%,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比95%,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等专家学者40多人。学校还聘请了一批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等行业精英为客座教授。 教师在全国和湖北省各类专业性竞赛中多次获奖,涌现出了一批“青年教学能手”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传媒艺术学院方志向老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中跻身全国前三甲,创湖北选手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电子商贸学院姚春荣老师被授予“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80后”副教授徐嘉、杨艳等近百名教师获全国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就业渠道畅通 学校为湖北省应用型高等学校联盟的首批创始单位,与美国TI公司、阿里巴巴、华为集团、万豪国际、天风证券、人福医药、浪潮软件、当代明诚、三特索道等近百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打造了全国同类高校中最大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建了物流仿真、金工实训等高水平实验室,开办了“天风证券”、“会计信息化”、“网络营销”、“传媒艺术”、“工业机器人”等近20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毕业后,优先就业。学校的举办方武汉当代科技集团(中国民营企业50强)实力雄厚,涉足旅游、制药、金融、证券、教育、传媒、纺织、地产等产业,每年优先录用大批晴川学子。 育人成果丰硕 学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推行分级教学、分段分类培养,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4%,就业质量居湖北省同类高校第2位,大批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百名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企业资产超千万,部分资产过亿。 考研深造:2010年以来,考研平均录取率近20%,5%左右的毕业生出国深造,2000多人考取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生。 学科竞赛:2010年以来,2400多名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2016年,400多人次获奖(近200人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软件大赛的获奖成绩连续6年居同类院校之首,超过部分985、211高校。 双证融通:学校具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格,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多个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学校具备“普通专升本”招生资格。专科学生毕业后,可参加专升本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自主划线录取,报考录取率近100%。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按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政策执行。 奖助体系完善 学校设立了湖北民办高校规模最大的教育基金会,学生奖、助、贷、免、勤工助学体系完善。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立了晴川奖学金、晴川助学金、新生奖学金、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天风证券奖学金、人福奖学金、学科竞赛奖励基金和勤工俭学岗位,积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016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近千万元,奖助覆盖率达到40%。2014年起,学校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奖励录取的高分考生,已有近千名学生获新生奖学金。 校园文化浓郁 学校全力打造“美丽晴川、大爱晴川、魅力晴川、平安晴川、特色晴川”为特征的一流校园文化。学校成立了由20多位国家级艺术名家加盟的晴川艺术团,下设舞蹈团、民乐团、流行乐团、合唱团等10个分团。学校组建了湖北省大学生京剧团、当代美学与文化研究所、全国高校首支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队,开设了“晴川大讲坛”。现有学术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社团40多个,已形成了“爱尚晴川”、“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十大品牌活动,师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及武汉大学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多次获一等奖。 为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学校专门设立了万瑞兴文化艺术基金。 对外交流广阔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近1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3+1”本科双学位教育及“3+1+1”硕士教育,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提供便利条件。
武汉晴川学院 2021-02-01
厦门华厦学院
厦门华厦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是一所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地处著名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毗邻沿海高铁枢纽站——厦门北站,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聚。厦门华厦学院于1993年在时任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的倡导下,由厦门市政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创办伊始,学校董事会就坚持“零回报”办学模式,董事会成员不取分文酬劳;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定位,学校法人资产不转移、不分割、不流失,并且建立了风险保障基金,属完全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理念,于2010年纳入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成为首批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成员。2015年教育部同意在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厦门华厦学院,即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2016年学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开启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征程。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各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且具有国内重点高校行政管理经验。学校现任校长是杨芃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织理事长,国际蛋白质组织理事,国家蛋白质基础研究专题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由省市委组织部,省市委教育工委委派。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民办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以党建品牌为引领,形成了“1235N”的工作模式,助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形成董事会的领导核心、校领导的行政核心和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三位一体”的合力与向心力,为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办学条件与规模】学校校园占地560余亩,已建成一个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办公楼和运动场馆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校园;拥有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纸质图书近80万册、电子图书折合近78万册、可用数据库资源180余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近300个。【学科专业与定位】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需求,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构建了信息与智能机电类、环境与公共健康类、商务与管理类、人文类四大应用型专业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并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名单。目前已设立四个二级学院,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工学为主、管理学和经济学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师资队伍与建设】学校秉承人才强校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养,支持教师赴国(境)内外学习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联合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基地,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等学府、产业一线引进拔尖人才、产业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现有专任教师36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超40%,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占比近7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近50%。【人才培养与特色】学校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校训,切实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打造“自然、人文、和谐、简约”的绿色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首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名单、教育部首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等, 并与中国平安、北京超星集团、中国电信等超2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并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从各方面支持学生团队自主创业。同时,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学校划拨近8000平方米教学实践用地进行创业园区建设。目前,校内注册企业数近40家,60%以上学生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项目。学校于2016年成为厦门市首批市级众创空间,2017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2018年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2019年通过厦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学校招生情况良好,稳定保持在福建省同类院校的领先方阵。2019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34%。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肯定。近三年,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学校学生表现突出,累计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级奖项3个、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国内省级以上奖项100余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其中15项入选国家级项目。学生作品获第九届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大赛工艺美术类金奖。【科学研究与应用】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一方面,学校与厦门市科技局共同筹建了“厦门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同时学校拥有多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省高校科研平台,并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等;拥有专利640余件。另一方面,学校依托食品相关专业,助力厦门银祥集团“肉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开发了在线重金属水质分析仪、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快速检测仪等系列新产品,为企业带来数百万的销售收入;受市环保局委托,学校承担全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检测、全市百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工作;承担“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第三监测服务”“环境监测中心站”“农村污水站监测”等技术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学校被纳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成为《厦门市“十三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单位。在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中,学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位居全省民办高校第一名。【境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密契合国家及区域重要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全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仅“走出去”主动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开展学术交流及汉语言文化推广,而且“请进来”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和境外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慈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互换教师、学生。近年来,学校选送200余名学生前往美国、中国台湾等高校交流学习。展望未来,华厦学院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宗旨,坚定地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脚踏实地、求新务实、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朝着建设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前进。
厦门华厦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241 2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