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是一所培养公安高等应用人才,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前身为浙江省公安干部学校;1978年开始中专学历教育;1982年中专学历教育单独划出,建立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1985年创办大专学历教育,建立浙江公安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并迁址滨江校区办学;2007年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察学院;2011年获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学校同时承担了浙江省的教育援藏任务。目前,学校是公安部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商务部援外(外警)培训点,公安部中欧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488人(其中专任教师248人),正高职33人,副高职86人,博士学位81人。全日制在校生4000余人,年均民警培训量近8000人次,援外培训500人次。学校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交通管理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涉外警务、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管理学等11个本科专业和侦查学(预审监管方向)、治安学(公安法制方向)、治安学(公安舆情管理方向)和警务指挥与战术(反恐怖方向)等专业方向。建有5个省级一流学科(B类)、1个省社会科学“学科共建”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公安部首批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十三五”评审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十三五”备案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编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9部省级重点教材、2部省“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浙江省刑事犯罪学学会、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设在学校,学校还建有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警务技能战术研发中心、浙江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等四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建立了16个紧密型校局合作单位、57个教学实习基地(点)。 学校现有滨江和临安两个校区。建有2个省级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6个校级实验中心(下设45个实验分室)及多功能室内射击靶场等29个实训教学场所。图书馆馆藏文献74.34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76.54万种,数据库20个,为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云南警官学院、美国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日本医科大学、意大利高级国家警察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加拿大皇家山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学科共建、合作研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2003年起学校每年举办“警察与科学”国际讲坛,2004年起每月举办“浙江公安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为公安机关开展高层次警务交流协作和学校师生参与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学校被列为公安部引进外国专家项目执行单位。2011年,学校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 办学60多年来,学校已为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了全日制毕业生近3万人,培训在职民警15万余人次,成功承办了170多期国际执法培训项目,共培训了来自112个国家(地区)的4100余名执法官员。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评为浙江省5A级“平安校园”。
浙江警察学院 2021-02-01
山西警察学院
山西警察学院开始于1949年成立的山西省公安学校。1981年成立山西省人民警察学校。1991年山西省人民警察学校和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合并办学。2000年建立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合并办学。2016年建立山西警察学院。 学院隶属山西省公安厅管理,教学业务受山西省教育厅领导。1978年以来,学院培养全日制毕业生共5.42万人,函授、自考生2.5万余人,培训在职民警6.7万余人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公安英烈、公安英模、全国劳模、爱民模范、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维和警察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省、市、县政法公安战线领导岗位,更多的成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学院被誉为“三晋警官的摇篮”。 学院现有3个校区(清徐县徐沟校区、晋祠路校区和小店校区),占地总面积1034亩,总建筑面积29. 4 万平方米 ;在校生4566人;专任教师317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1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179 人,另外聘请公安机关教官87人;实验仪器设备总值7675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64.6万册,电子图书14.8万册。 学院有10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为:治安学、侦查学、公安管理学、交通管理工程、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禁毒学、信息安全、社会工作;有3个国家级训练基地,分别是:全国公安民警心理训练山西实验中心、公安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教育训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学院还设有司法鉴定中心,为基层公安机关和社会服务,累计鉴定各类司法案件5000多件;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62个,在全省公安机关建有14个教学基地、41个实践教学基地。山西省警官培训中心建在学院,主要依托学院师资和教学资源进行在职民警训练,为公安部、全国部分公安机关以及山西省、市、县公安机关举行各类民警培训,每年完成约3000余人次的民警培训任务。 2010年以来,学院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74项;发表论文408篇,其中核心期刊34篇,有的被SCI、SSCI、EI、ISTP收录、索引,有的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专刊》等转载、摘录;有的获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省科技进步软科学奖、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奖和国际性、全国性理论研究会奖;有的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决策提供着参考。出版专著20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89部,获科技应用发明2项。《学报》连续六年被评为省一级刊物并成功入选“中国学术期刊信息征集系统(RCCSE)”。 目前,省编委批准学院内设机构34个,其中党政管理机构(含群团组织)18个,教学业务机构12个,教学辅助机构4个。党政管理机构分别是:办公室(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校友联络办公室)、政治部组织处(机关党委、党校)、政治部宣传处(党委统战部)、政治部离退休人员管理处(离退休党总支)、纪委办公室(监察室、督察室)、教务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科技处(学报编辑部)、人力资源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审计处、对外交流与合作处、计划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保障处、保卫部(武装部、保卫处)、团委、工会。教学业务机构分别是:侦查系、治安系、公安管理系、交通管理系、刑事技术系、法学系、网络安全保卫系、警体部(警务战术指挥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基础部、成人教学部、培训部。教学辅助机构分别是: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警务技能实验实训中心、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文物警察学研究中心)。省编委核定学院事业编制为511人。 学院曾获公安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和省城“创安”活动“平安标兵单位”、山西省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国家禁毒委 “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创新单位”、 教育部 “山西省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先进高校”、 “全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年以来,学院连续5年获得“山西省省直文明和谐标兵单位”荣誉称号。还获太原市 “园林化标兵单位”、“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称号。 学院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服从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教育并重发展”的办学模式,坚持“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忠诚、正义、厚德、博学” 的校训,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以培养“党委政府认可、政法机关满意、职业素养较高、理论功底扎实、业务能力突出、适应实践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努力建设警务理论创新基地、公安技术研发基地、公安机关智库和公安民警特色培训基地,逐步向“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公安本科高校建设目标迈进。
山西警察学院 2021-02-01
新疆警察学院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是为适应新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 2001年5月11日 成立的一所普通公安高等院校。学校目前分为校本部、南校区、北校区三大部分。 学校自 1950年 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力实施素质教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各民族公安政法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校属正厅级建制,内设处级机构 19个 ,编制 646人 ,现有教职工 589人 ,列入国家公务员序列和公安序列,实行警务化管理。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 263人 ( 教授2人,副教授79人,讲师124人 ),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民族比例结构合理,符合办学的条件要求。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3876人 。学校占地面积 558.39亩 ,校舍总建筑面积 104897.93平方米 。拥有 26.477万册 藏书和体现公安政法教育、培训特色的实验实习设备、训练场馆、技术装备器材和较为完善的办学基本设施。 学校开设侦查、治安管理等十一个专业,专业科目 170余门 。同时,学校还分别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办学,举办了公安大学新疆大专班、公安大学新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中国人民大学新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已经形成了集普通专科、成人专科、研究生课程进修、各类在职干警培训等多层次,函授、业余、脱产全日制等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目前,学校教职员工正紧密团结在校党委周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实现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把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做强做大,办成自治区政法干警的培训基地,办成为西北地区一流公安政法院校”的目标矢志不移,努力奋斗。
新疆警察学院 2021-02-01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管理、经济为主,艺术、文学、教育、工学等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我们懂得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当今市场经济最新鲜的变革,并且前瞻性地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致力于培养独一无二的毕业生,使其具备专业才能、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自建校起,欧亚就始终坚持初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23年来获得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社会口碑。目前共有2万余名学生在会计学院、物流贸易学院、金融学院、休闲管理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居环境学院、高职学院这10个二级学院50余个专业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完成大学学业。 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财经类民办大学排行榜中”,欧亚连续五年蝉联第一名,是中国大陆地区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最高的财经类民办大学之一。 作为本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商科教育领航者,西安欧亚学院以商科为载体,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商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1欧亚商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与学的新范式。追求教育的新境界,在商科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与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既适合行业需要,又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2欧亚商科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培养有自我价值观念的终身学习者。3在信息时代,欧亚商科遵循商业文明的规律,利用新电子商务、新金融、新物流等手段服务于教育。4欧亚商科在于所有与市场相关联的经济、管理学科之间没有知识壁垒,是附属、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商科。陕西唯一一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发办[2010]48号),确定西安欧亚学院为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也是陕西唯一一所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民办高校。全国唯一一所获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民办院校 西安欧亚学院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共有70多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985高校,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陕西省共有两所高校获批。“互联网+”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教育受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年龄的限制大大减弱,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所以,我们致力于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持续改进卓越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成立“卓越教学中心”(CTE: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项目,用以支持、提高、改进学校的教与学,帮助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授课水平。同时,我们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紧跟信息时代,欧亚与香港、台湾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发新型的云教学管理平台TronClass,结合云端技术打造学习、行动、社交一体化的学习管理平台。 如今,欧亚的教师们重新设计了他们的教学大纲和课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运用到课堂,并主动拓展知识领域。而学生们则对新的教学方法和主动学习的新环境充满热情。 除了选聘教育界知名教授、学者之外,我们还会有目标地聘任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及一些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从业经验的教师,他们带来的国际化资讯和更多元的思维模式,将为学生打开新的世界。我们强调把教师的权威最小化、把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最大化,在课堂中让学生表现出尊严、活力、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 在青年社区,我们帮助学生提升基本素养,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我们有80多个社团和学生志愿组织,全部由学生主导,涉及艺术、文学、体育、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欧亚特别为同学们建立了“周三活动日”,学生可以组织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在跨专业、跨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中,碰撞出许多创造性思维,分享兴趣和梦想。校内还设置了极具艺术氛围的交流和展示空间,这将提升学生审美,使他们追寻更有品位的生活. 从学生入校、学习、实习实践、就业到校友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欧亚先锋的气质。开放的校园文化正在培养着有别于传统的,创新的现代精神,这种精神为学生创造着各种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工作环境里,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水准的职业竞争力,是每一位未来职场人须具备的能力。欧亚多个二级学院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国际化的教学资源,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知名院校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关系,使学生完全融于这种国际化氛围。在欧亚,许多学生都能用英语、法语和外教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也有部分同学通过申请得到了深造、交流、带薪实习等出国的机会。
西安欧亚学院 2021-02-01
贵州警察学院
贵州警察学院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公安厅主管,贵州省教育厅负责业务管理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安干部学校。1978年分为贵州省公安干部学校和贵州省政法干部学校。1985年,两校分别升格为贵州公安干部学院和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5月,两校合并组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2017年5月升格贵州警察学院。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贵阳森林公园,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文明校园”称号。现占地面积54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39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2万册,电子图书102万册,建有52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和42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司法鉴定中心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有专任教师283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4名(正高23人、副高101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149名,省部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10人,省管专家、全省高校“黔灵学者”和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在校学生规模5000人,年均培训在职民警近5000人。学校设有法学、公安管理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禁毒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监狱学和交通管理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设有法律事务、法律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5个专科专业。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重点专业建设点;刑事技术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刑事科学技术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公安学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培育);刑事科学技术和治安学为省级一流专业;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3项,微电影《承路》获全国“我心中的思政课”特等奖。近年来,学校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政府奖127项,其中8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省委政法委优秀调研论文一等奖和全省科技强警一等奖。学校先后为省内外公、检、法、司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毕业生,培训在职民警及政法干部近7万人;毕业生中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二级英模共7人次;荣立一、二、三等功2192人次;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3人次、全国十佳法官1人次;2人当选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学校因在杭州G20峰会安保工作中成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二等功。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2018年5月,在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成功落户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论坛。学校还先后成功举办了缅甸内政部警员培训班、缅甸禁毒执法培训班、约旦警察武力使用教官培训班、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研修班、老挝刑事侦查技术硏修班、坦桑利亚禁毒执法研修班等,促进了国际交流。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师为本,坚持内涵发展,努力打造贵州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在职民警训练基地、贵州公安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基地、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内和东盟及周边国家有较高知名度、行业特点和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公安本科院校。
贵州警察学院 2021-02-01
银川能源学院
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位于塞上明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是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单位,宁夏地方本科高校整体转型试点院校,闽宁合作福州大学对口援建高校,自治区教育厅和银川市政府共管共建高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入选高校。 1999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筹建银川大学;2004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校为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银川能源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被中宣部、全国文明办、教育部等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被银川市评为“银川市文明单位”,并获“服务银川经济建设特别贡献奖”,先后两次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建校19年来,学校坚持“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办学方向,恪守“胸怀祖国修身齐家平天下,放眼世界勤学苦练铸人生”的校训,弘扬“立德树人、崇能重技”的办学宗旨,树立“以生为本、尊师重教”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累计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3万余名。 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占地1947亩,由校本部、滨河校区和鹤泉湖校区组成,校舍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万元。学校建有宏伟大气、温馨典雅、藏书丰富的智能化、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纸质文献68万册、电子文献31万余册。学校运动、休闲场馆种类齐全,学生公寓舒适整洁,美食广场环境高雅、饭菜口味南北兼顾,校园网络无死角全覆盖,优质线上课程资源丰富,各类教学、生活设施完备,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理想之地。 学校有海外及省级教学名师10名,教授、副教授200余名,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300余名,专兼职教师800余名;学校现有来自17个国家和全国26个省区全日制学生16000人,网络和函授在册学生5000余人。学校设有石油化工学院、电力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传媒学院、文法学院、幼师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基础课教学部等16个学院(部),开设27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人性化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全员育人,以党建引领方向,以德育凝聚力量,以文化陶冶情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特色鲜明、文化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涵盖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的60多个学生社团,成为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文体、学科、技能竞赛奖400余项,学校在第四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并作为宁夏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参赛队,积极备战全国特等奖比赛。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有煤化工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校内拥有9个实践教学中心、182个实验实训室,与企业共建稳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65个。学校全面推行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与中兴通讯、宁夏金融局、大唐国际、鄂尔多斯集团、福埃沃电梯等单位联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试点,积极推行“双证书”教育,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福州大学采取“1+2+1”、“2+1+1”模式培养本科生,两校联合开办人才培养实验班2018年9月正式招生。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苏丹等国外20所大学以及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学生互换、师资培养、文化交流等,已有292名学生作为交换生在国内外合作高校学习,拓宽了学生国际视野;学校国际教育学院有来自马来西亚、日本、巴基斯坦、苏丹等17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在校就读,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形成鲜明的开放式培养优势。 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3000平米独立的教育实践场所,有设施完善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筛选、团队管理、技能培训、场地设备提供、资金扶持到导师把脉实行全程支持;已有无人机应用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3D打印等近40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基地,仅2017年成功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6家。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位列全区高校前茅,学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神华集团、宁夏建工集团、西部机场等众多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已走出国门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就业,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2017年,学校为低保、残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争取到国家200余万元求职补贴。 19年创新发展路,万名莘莘学子情,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作为国内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一颗新星,正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顽强拼搏的干劲,在宁夏回乡大地上展翅高飞。
银川能源学院 2021-02-01
广州软件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2021-05-17
上海公安学院
上海公安学院 2021-02-01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9月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6月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17亩,总建筑面积188294㎡,固定资产达39616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77万元;现有纸质藏书46.8万册,电子图书资源总量(含远程)超过201万册(种)。 学院现有教职工556人(含援藏干部人才12人,博士服务团2人),其中专任教师335人(不含援藏干部人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156人,占46.5%;博士27人、硕士195人,占66.3%。有特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区首席专家3人(藏药材、藏猪、生态学领域)。现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6000人,成人教育学生1364人。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学科11个。生态学于2013年获全区首个理学博士学位授权,有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林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6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精品课程38门,自治区教学团队3个。学科及专业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与全区经济建设紧密相关。设有教学科研实验室73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野外定位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17个,校外实训基地、毕业生实训基地40个。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基地。 “十二五”以来,523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立项,到位经费2.15亿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区的44%,承担4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多项专题,位居西藏科研机构和高校前列;荣获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13项,其它类科技奖13项,“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两个项目分别于2010年、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近18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690篇,被SCI收录33篇、EI收录22篇、CPCI收录1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专利授权25项。“西藏特色农牧资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开始显现。先后承担各类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规划设计、建材检测、科技示范等社会服务200多项,研制生产了“牦牛瘦死病疫苗”,推广6个玉米新品种及双低饲料油菜饲油1号、藏鸡鸡苗、藏猪繁育技术,产生了十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院四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原科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学院“筹建精神”,立足自身地处高原的特点和优势,面向西藏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向“三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西藏农、牧、林、水利、水电、生态等行业培养和输送了2万余名全日制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西藏各级领导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摇篮,形成了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的鲜明办学特色。一是高原特色。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工程,围绕青藏高原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的生态类型,研发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矿区植被建设、干旱河谷造林、农田复壮措施等技术与模式,在局部区域得到应用推广。2015年9月国务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中指出,“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二是西藏特色。围绕西藏产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要为依据,以学院“筹建”精神为主线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三农”特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急“三农”之所急,想“三农”之所想,在油菜、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业工程、林下资源、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等领域,构建西藏特色资源数据库,研发主要农作物高效种植、特色畜牧健康养殖、藏药材资源利用、传统及现代产品加工、高原河谷植被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办学定位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学科显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办学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 “三农”。 办学使命:致力于西藏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文明传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管理服务完善、社会效益显著的地方农业院校。建校六十年之际(203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面向西藏经济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特色稳固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2-01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职统招计划,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职院校,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郭店、遥墙2个校区,占地面积10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830.1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31万册,电子图书209.53万册,纸质期刊1376种,电子期刊19530种。校内建有10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建有114个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与青岛大学、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601人。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4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602人,其中本科生7337人。 学校下设10个教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医学为特色,工、医、管、文、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建有省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特色名校立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承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校建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3个。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264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334项;授权专利27项。2015年,牵头成立环渤海高校教学咨询委员会、科研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连续承办三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3项,获得国家级竞赛奖126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5年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6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澳门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泰山医学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泉盈酒店集团等2家地方政府、31个学术机构、77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启动“万名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计划”,连续13年累计义务培训乡村医生157期3万余人,已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品牌。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得到周铁农、厉无畏等国家领导人和高强、姜大明、郭树清等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秉承“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专家治学”发展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连续6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
山东协和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241 2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