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西京学院
西京学院地处古城西安,始建于1994年,2005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五所民办高校之一。2018年4月,西京学院获批陕西省“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单位”。学校始终坚持“诚、健、博、能”的校训,以创办“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大学为己任,培育英才,传承文明,努力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 学校占地近14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立足为区域经济服务,结合本校优势,学校确立了以“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现设有15个院系、7个书院;5个专业硕士点,36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业。 学校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培育专业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等。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重要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3000余项。 《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西京学院科研竞争力2017年上升至全国第三,并已连续六年领跑陕西民办高校。学校获批“教育部东南亚研究中心”“西京学院何积丰院士工作室”“陕西省混凝土结构结构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京学院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西京学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国防科技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签订横向课题合同460项,合同经费总额93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授权专利760余项,《2016年陕西省高校专利状况》显示,我校专利授权量名列陕西省高校第11名。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学生服务与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为主、服务为基”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行住宿书院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书院和专业学院的作用,通过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人际交往和信息化建设三大载体,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始终坚持创业“全面覆盖、点上突破”和就业“三全一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一融入二协同三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全面覆盖、全程指导、全员参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得到社会认可。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发起成立“陕西省青年创业联盟”,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院指导服务奖”“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青团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海外办学基地——新加坡汉桥教育学院,在德国建立了艺术类实践基地,在学校成立了DCKD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驻中国陕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韩国培材大学设立韩国语教育中心,建立学分互认关系,学生可以赴韩参加升本学习;与法国Yncrea工程大学联盟合作成立“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及合作关系。 今天的西京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西京人将秉承“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万钧精神,落实战略提升、体制创新、内涵建设、资源整合、国际合作、塑造特色六大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西京学院 2021-02-01
枣庄学院
枣庄学院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是山东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为1971年建立的枣庄市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枣庄学院。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建铨先生为名誉校长。 学校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校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线,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学校目前占地1142亩,校舍面积4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的新城校区占地1885亩,规划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08亿元,实验教学中心18个,其中实验室分室3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4.2万册,电子图书197万种,电子期刊45213种。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66人,专任教师813人,教授67人、副教授252人,博士209人。学校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2人,山东省及枣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等7人,外籍教师9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余人,山东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另有国家级人才、泰山学者等特聘教授近百人。 学校设有教学院(部)23个,普通本科专业57个,专科专业38个,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其中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精品课程23门,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培育专业(群)2个,自筹专业(群)1个。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近几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学校积极推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中兴、惠普、曙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先后成立了“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育部主推的六个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绿色中国双百计划”“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先后落户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受到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称号。2015-2018年有192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总体考取率达到38.17%,其中578人考取中国科学院、985和211院校研究生,占考取人数的30.10%。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3.2%、93.4%、95.3%,就业率持续上升,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对教学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建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及各类省级以上教学、实验、科研平台15个。学校是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天津大学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聊城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课题共280余项,企事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和专项课题1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7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成果11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5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地厅以上科研奖励220余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11个校级或校企共建科研机构,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搭建了枣庄市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太赫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地方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学校启动了化学化工研发、机械制造研发等服务地方的重点项目,承担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电源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枣庄市化工企业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连锁改造工程项目,加入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50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了学分互认、学生交换等项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世界语教学与研究为载体,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联合建设了世界展陈面积最大、亚洲唯一的世界语博物馆,搭建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学校国际化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全国优秀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中国世界语运动突出贡献单位”“枣庄市突出贡献单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数据截至日期:2018年7月)
枣庄学院 2021-02-01
滁州学院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是一所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9.8万册。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240人,博士251人(含在读78人)、硕士7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8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四个应用型专业被艾瑞深研究院列为中国高水平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0个。2014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6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9项,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18位。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130项、省级奖93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9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人民日报》官微发布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百强榜,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92位。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2014年以来,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才办Ⅱ类引才平台各1个。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新增教授40人,引进和培养博士85人,专任教师博士率位居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与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项。获批国家专利32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3项,3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入选2017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提升,2017年净增1800万元,达到3844万元,位列安徽省高校第10位、同类高校第2位,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75%以上。 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五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12348”发展思路,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滁州学院 2021-02-01
龙岩学院
龙岩学院位于著名革命老区、客家祖地、国家森林城市——福建省龙岩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龙岩师专;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专,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 学校是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福建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龙岩学院章程》,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依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岩、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服务区域发展,以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有41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面向23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全日制在校生11424人。现有在编教职工837人,专任教师622人,其中教授70人,博士13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21.2%,硕士占比59.6%。现有国家级人才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市教学名师32人。学校总占地面积约7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041.11万元,配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多种类的活动场所;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近150万册、纸质图书近102万册、纸质报刊近1500种,拥有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当前,学校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契机,以争创硕士授权单位为总抓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为建设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闽粤赣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砥砺奋进。
龙岩学院 2021-02-01
梧州学院
梧州学院创办于1985年,前身是广西大学梧州分校。2003年10月,原梧州市教育学院、原梧州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梧州分校。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梧州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梧州学院地处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美誉的广西梧州市。梧州市是广西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928年,广西大学在梧州建校办学。 梧州学院校园坐落于桂江西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幽雅宜居。校园面积约1100亩,另有扩建及预留用地400多亩。现有北校区、师范校区和东校区三个校区。 梧州学院设立有9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238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206人、专科生1821人,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22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生8238人。教职员工1100多人。 梧州学院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为支撑,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立足梧州,服务“一区一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辐射两广,面向东南亚,逐步形成了“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的办学特色。 梧州学院学科专业特色明显。学校设置43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机械及自动化是广西重点学科,软件工程是广西重点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林产化工、环境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广西特色专业。 梧州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15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11项。建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学校是广西高校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整体转型试点高校。依托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建成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梧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创客空间、微软IT学院、中科创新创业学院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0多项。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校考察调研时,对学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梧州学院科研工作服务地方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科研项目550多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63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目前,学校立项建设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授权学科)、3个硕士学位支撑学科、 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广西重点学科、 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围绕地方需求,学校完成了多项区、市重大招标课题,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学校成功研发(开发)了10多个(套)应用软件和设备,系列人工宝石智能加工设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填补了西江水道智能化船闸调度的空白,“360度全景成像处理系统”已经远销欧美市场。 梧州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36人,获得博士学位57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人选5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人选3人,“广西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人选9人。 梧州学院办学设施完备。现有校舍25万多平方米。校园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明理楼、图书馆、体育馆、网球中心、A11学生宿舍等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200多万元。建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其他各类实验室80多个,面积19000多平方米。图书馆面积250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91万册。学校校园网上运行各类服务器65台,拥有校园网络安全平台以及梧州学院网站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10个信息管理系统,建成4个网络教学平台、5个学科网站、32个课程网站和25个二级部门网站,为学校的教学、办公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保障。 梧州学院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全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还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等多个自治区级以上荣誉称号。 办学以来,梧州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发展。展望未来,梧州学院将秉承“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弘扬“厚道、豁达、实干、细致”的校风,积极服务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北部湾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实施,服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化工、制药、宝石首饰产品设计与加工、物流、旅游、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茶叶种植加工、网络信息安全等产业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地方知名大学。
梧州学院 2021-02-01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创办于2002年,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创办以来,一直与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办学。 学校设有八个二级学院和一个部(体育部),36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办专业22个;与各联建高校合作举办专业14个),涵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2.3%,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5.2%。校园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7万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5万种。建有11个实验中心,下辖110多个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亿多元,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70多个。 学校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二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6000余人。学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各项可比性指标在省内外同类高校中遥遥领先。有2100多人考取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1300多人考取公务员、省三项计划、村官和市委选调生。20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三次获得一等奖,学校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高校组)一次获得冠军、一次获得亚军。近五年,毕业生年终协议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科研,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46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教师发表论文4800余篇,其中,被EI、SCI、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350多篇。学校先后与宿迁市政府、沭阳县政府、宿迁高新区签约共建“宿迁学院产业发展研究院”、“ 沭阳·宿迁学院科技园”、“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成立了“宿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所”等13个应用研究研究机构,与京东公司合作举办“京东商学院”。另外,与地方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法国、泰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立足新时代,迈向“十三五”,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应用型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努力奋斗。
宿迁学院 2021-02-01
普洱学院
普洱学院是云南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享有“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的城市——普洱。学校前身是1977年建立的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3月29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普洱学院,至今已有42年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418035.3平方米(2127亩),校舍面积30.3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20.1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01299册、数字资源1099313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64人,外聘教师130人。专任教师中具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2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荣誉称号和人才称号24人,省级创新团队3个、教学团队2个。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设有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农林学院、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开设文学、史学、教育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9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42个,其中园林专业为国家教育部、农业部、林草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建设专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1874人,其中本科7942人,专科3715人,留学生217人。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现有云南省公共服务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获批国家专利27项。学校重视产教融合,积极建设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与洲际酒店集团、海南鹿回头国宾馆、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大益普洱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实施产教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有4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99个校级实验实训基地,应用型办学特色日趋鲜明。学校就业率持续提高,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6.5%以上,连续三年获云南省就业考核一等奖。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对外开放办学纳入学校章程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把建设国门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学校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国家高校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于2014年成立东盟学院,2015年与普洱市政府合作建立普洱市东南亚研究院,2017年成立老挝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2019年举办澜湄教育合作论坛,是我国培养全日制本科在校老挝留学生较多的高校之一。近三年来,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学校居全国第50位左右。学校全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普洱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区建设。普洱学院立足西南边疆民族地方、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接近40%的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师生民族团结意识。学校与普洱市、宁洱县共同建设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宁洱民族团结园。学校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研究,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发表民族文化研究论文300余篇,形成了《拉祜族文化研究》等系列学术专著。学校立足于普洱丰富民族文化艺术创新的绝版木刻和《山魂鼓韵》,彰显了普洱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边地文化,有力推动了普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校42年的办学历程,积极融入并服务滇西南经济社会发展,薪火相传助力滇西南脱贫致富,先后为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批党政人才、科研人才、优秀教师和基层工作者。他们不遗余力、全心付出、服务地方,为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民族地方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三风”建设示范高校、云南省国门大学项目高校、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项目高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高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普洱学院国标代码:10685云南省招生代码:5311办学性质:国家公办本科院校
普洱学院 2021-02-01
武夷学院
●历史沿革: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在福州师范学院并入的基础上组建南平师范学院。1963年9月,学校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总体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积极培育新型工科,努力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美丽校园: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伴随合福高铁的开通,仅需1小时即可到达福州,3小时即可到达厦门、上海、南京、合肥、长沙等沿海中心城市和内陆城市,6小时到达首都北京,学校对外发展的空间半径得到有效缩小,办学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四季如画。学校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238万册(含电子图书103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现代校园初见雏形。 ●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商学院、海峡成功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教学部等15个教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 办学特色: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培育并初步形成具有闽北地域特色的办学特色。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应用型)8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中国社科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特色创新平台25个;获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500项;获批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朱子学研究中心”获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社科研究基地;朱子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选福建省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学校,中共党史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为福建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 ●师资力量: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80余人,外聘教师2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1%,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85%;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4人。此外,130余位院士、“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 ●产教融合:学校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的生态食品专业群、服务南平旅游千亿产业的旅游养生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及生物工程重点发展产业的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机电制造千亿产业的智能控制专业群、服务南平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专业群和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新农村建设的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等6大专业集群。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董事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文化学院、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与香江集团等大型茶企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等六大产业学院。 ● 创新创业: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落户学校;学校是首批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武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选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900余项;在福建省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个铜牌,居新建本科院校首位;1人获省“创业之星”奖,6人获“创业之星提名”奖,获奖数量和等次位居新建本科院校之首;5个创业团队获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省级创业资助,居全省高校首位;校内注册备案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180多支,培育学生创业示范店50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500余人。 ● 社会服务: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人次。 ● 开放合作: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近年来,已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南非等国400余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首批到校南非自由省留学生已有61人顺利通过汉语4级考试,进入专业学习阶段;20余名留学生获得福建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承接国际友人、海外华裔及香港、台湾、澳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游学班、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政治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大学等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成功举办闽台“3+1”合作办学模式的海峡成功学院基础上,学校与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台湾玉山高校联盟)合作建成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4+0”办学新模式,吸纳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共育应用型人才。 ●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 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2019年6月更新)
武夷学院 2021-02-01
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溯源于1951年,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11月,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名校曲阜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校园坐落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曲阜。 学校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以“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诲人不倦、敦品励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传播文明,探求新知,培育英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曾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省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文明校园、省花园式单位、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高校项目办、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构、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 学校占地1613亩,建筑面积52.56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75万册,中外文期刊1847种,电子图书90万余种,电子期刊64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762万元。设有20个系(院、部),有45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科性应用型专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现有教职工1249人,专任教师817人,教授67人,副教授2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70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有8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项目专业,24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获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项。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与惠普、中兴、英谷等企业共建专业27个,在160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78项、市厅级155项,发表论文1462篇,其中核心期刊683篇,SCI、EI收录374篇,出版著作99部;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5项;获授权专利89项。注重学科建设,建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育基地1个、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成立了23个优势学科研究所,启动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艺术与产业中心、3D打印技术中心、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工程中心、金融与法律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基础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中心等八大学科平台,及“应用化学”“智能信息控制实验室”等8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的建设工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设立学生社团62个,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十二五”期间,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学科专业及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4项,获省级奖项274项。有72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36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7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39名指导教师、117名同学、34支服务队在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表彰。 学校重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法国蓬图瓦兹大学、韩国平泽大学等国外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承先贤之志,取俊杰之长,受八方之佑,开新锐之风。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坚持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创新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策略,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沿着“335”发展战略路径,大力实施“3373”工程,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将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2018年7月更新)
济宁学院 2021-02-01
蚌埠学院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82年的蚌埠教育学院、创建于1989年的蚌埠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97年的蚌埠职工大学,2007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合并升格并定名为蚌埠学院。2011年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上划为“省市共建、省管为主”,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门人才,毕业生中,高鸿钧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坐落在皖北中心城市——蚌埠市,现有龙子湖、张公山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龙子湖畔,校园总体占地面积1148亩,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03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约130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习)实训中心20个,其中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习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下设各类实验室200多个,另有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校内研究机构20个。公开出版《蚌埠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另设有安徽开放大学蚌埠分校(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1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省级首批人才创新试验区专业2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28个,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全日制在校生约1500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8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5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20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9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1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 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领军人才6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外籍教授2人)。2016年学校获批安徽省首批编制周转池试点高校,我校人才工作相关经验曾被《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协调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工作导向,“十二五”以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 项、市厅级项目218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93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156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70部,编写出版教材40余部。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项,市厅级奖25项。获批专利授权1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另有校企共建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5个。淮河文化研究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淮河文化研究会为安徽省4A级学会,“淮河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为蚌埠市重点智库。 学校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较早提出基于“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开展和不断深化“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十年,形成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十二五”以来,累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理工科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0%以上,连续多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十二五”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意大利、爱尔兰、韩国、泰国等国家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生联合培养、互派教师访学培训、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 当前,学校正以跻身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为目标,以“十三五”规划实施为主线,以深度转型为动力,按照第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发展蓝图,聚焦聚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蚌埠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241 2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