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漳州职业大学,2002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漳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现有专兼职教师9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64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设置有10个二级学院和公共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成人教育部等教学单位;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50个以工科为主,文、经、管应用科类协调发展,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 教学成果 学校现有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6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7个,省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位列全省第一的专业18个;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8本,特色工作页19本;省级高职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2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7个,省级“二元制”改革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6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技能竞赛 2004年以来学校学生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及以上达220多项,获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及以上达500多项。近年来,学校先后承办了2个“国赛”项目、50多个“省赛”项目,获得“国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43个;“省赛”一等奖114个,二等奖80个,三等奖47个。 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7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6个,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有电子、食品加工、数控、物流、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410多个,配置纸质图书93.4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拥有福建省规模最大、鉴定工种最全、鉴定人数最多,并具有高级技师鉴定资格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项目和鉴定工种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领域。 对外交流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地区有关技职院校和行业协会,在联合办学、师资培训、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课程及职业资格标准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并率先在全省建立戴姆勒奔驰铸星教育项目,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 产教融合 在漳州市政府的重视牵头下,学校以内涵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万利达集团、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参与的“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大力推行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先后在19个专业实施订单培养,在每个专业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5万多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主要荣誉 学校办学成效受到上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扬。2002年获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全国承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90所高职院校之一;2004年成功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2015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第二轮评估;2005年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6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4年5月获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学校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组)”中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8位;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第90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1978年,原为闽西职业大学。2004年更名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老牌公办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福建省示范校,办学综合实力跻身国家200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行列。 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的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奥运冠军之乡、享誉海内外的华侨之乡、客家祖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崛起的新兴城市--福建省龙岩市(又称闽西),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龙”命名的地级市。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开国元勋张鼎丞、陈丕显、邓子恢、杨成武等政界人物,空军之父刘亚楼;IT帮精英在这里集结,如美团网创始人王兴、今日头条张一鸣、雪球创始人及CEO方三文、易极付创始人猪八戒网熊新翔、十点读书林斌炜、91创始人熊俊等,还有奥运冠军林丹、石智勇、何雯娜、张湘祥;更有神秘的客家土楼、中国最美丽两大古城之一——长汀古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培田古民居等,年平均温度20.8度,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做为万里长征的起点,闽西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是“闽越人”的祖地和“南海国”的国都所在地及其中心区域。2017年11月,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17座城市入选,龙岩名列其中。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龙岩城区图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神秘的客家土楼 长征出发地 学院占地 550 亩,规划用地 680 亩,建筑面积 24.8 万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 533 人,其中高级职称 170 人,中级职称 239 人,硕士学位教师 196 人,双师素质教师占 92.71%。有省级教学团队 3 个、省级专业带头人 10 人,省级教学名师 3 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教师 2 名,省“千百万”人才 1 名。有全日制在校生 7000 多人,设有 40个高职专业,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 1 个、省级精品专业 7 个、省级示范专业 9 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2 个,省级精品课程 14 门。建有校内实训室 148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12 个 , 校外实训基地 259 个,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4 个。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与 250 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学校大门 学院遵循“弘毅笃行、技精业成”的校训,“根植于中央苏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围绕“培养一技在手现代阳光工匠”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一个根本两翼并举三维齐进四方融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一线两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1234”体系,完善“闽大观”办学理念,探索闽西高职教育特色之路,铸造闽西高职教育的新品牌。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取得优秀成绩,获全国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7 项;省级一等奖 17 项、二等奖 42 项、三等奖 85 项,2018年获奖成绩在全国1418所中排第23名。近三年,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始终在 95% 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 94% 以上。学院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绿色学校、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综合楼 学院坚持“立足龙岩、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根植中央苏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全面加强现代制造类、信息云互联类、建筑技术类、文旅创意设计类、商贸服务类、环保生化类、医药健康类、幼儿教育类等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及专业品牌,形成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与250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先进性的市职业教育公共培训实训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完善“闽大观”办学理念,努力践行以辅导员“思政教育”为核心,班主任“集体主义教育”和训导师“个体关爱”为两翼的“三维育人创新体系”,探索闽西高职教育特色之路,铸造闽西高职教育的新品牌。 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闽台交流合作,选择对口的国外高校和台湾高校、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合办专业、互派师生、合编教材、合作研发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实训室 学院牢固树立开放开门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服务发展的贡献度。建立环境检测中心、会计服务中心、普通话培训考试中心、汽车发电机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培训测试机构,开展社会服务、课题研究、产品开发,开展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培训、社区培训等。成立“管理创新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等7个科研创新平台和“环保科研创新团队”“物联网创新团队”“企业信息化管理科研创新团队”等9个创新团队,打造一流科研技术服务队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推进实施高水平互动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的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2019年,学校投资建设的智慧教室正式投入使用。 分组研讨型智慧教室 全景虚拟演播室远程互动录播室 实训酒吧,学生自主经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在福州大学城,溪源江贯穿校园,两桥横跨南北校区,校园面积1128.08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80亩,预留地400亩),建筑总面积约19.14万平方米。学校下设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机器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商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学校面向福建及云南、山西、广西、河南、浙江、贵州、安徽、海南、江西、四川、甘肃、西藏、新疆14个省、自治区招生,招生专业35个。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00多人,各类成人学历在校生7800多人。 学校居2018年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评估第一名,2018年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5所重点建设项目院校第一位,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福建省88所高校)第一名。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与微软(中国)合作成立微软创新学院。学校为福建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重点建设高职院校,福建省首批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院校,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连续四届获得福建省文明校园(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州市职业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学校拥有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个、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教育改革综合试验项目5项、省级特色专业群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7门、省级教学名师5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6位。央财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5个、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含“以奖代补”)中央专项15个、福建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培育建设项目1个、福建省第一批VR/AR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1个、省级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基地2个、学校连续7年获得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近4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30多个,其中2017年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位全国并列16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9%以上。2017年获“福州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示范点”称号。 学校践行“明德、利器、厚实、笃行”的校训,全面实施“政校企合作,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28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50多家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了4个行业、2个园区“政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及福建省电梯职教集团,并与百度、阿里巴巴集团、微软、迅达电梯、福州地铁、厦门地铁、东南汽车、福建金科集团、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专业培养人才。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合作开展会计专业“3+1”专本连读项目;与新西兰商学院、林肯大学(林肯大学、梅西大学、坎特伯雷大学三选一)合作开展“3+1+1”专本硕衔接项目。 学校重视社会服务与品牌形象,2017年被评为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师资培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年完成各类社会考生职业技能鉴定人数3500多人。市政府挂靠学校成立了福州市社区大学,2010年以来42000多人次参加学习,打造成省市终身教育品牌,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逐年上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于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外语外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属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 学院座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磨山脚下,位于落雁岛风景区中部;东邻正在兴建的武汉火车站,西连烟波浩渺的东湖,南倚婀娜多姿的磨山,北望车水马龙的友谊大道;环境优雅、风光秀丽,是莘莘学子治学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院占地面积约48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累计投入3亿余元建成包括教学楼、运动场、图书馆、各类实验室、标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标准田径场、教工宿舍、食堂、超市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800万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36.4万册(其中电子图书折合15万册)。 学院设有八个系部、 23个专业,其中“旅游英语”专业为武汉市市级重点专业。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生5115人。 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9个,就业见习基地9个,其中校内多语种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功能全面(包括400余座的开放性外语自主学习室、同声传译实训室、教学录播厅、教学影视观摩厅、境外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站等等),设备一流,较好满足了学生教学和实训的需要。 学院现有教师近300名,副高以上职称占35%,其中还有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术人员。为加强外语教学,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学院聘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14名专职外教进行外语教学。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学院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在院内学习三年后,条件合格者可以申请到上述国家的合作院校继续深造本科和硕士。 学院将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布局,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外语外事特色的办学体系。同时引入国际化的办学机制与理念,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外语、外事特色专门人才。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医药学院是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医学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12年,前身为留美归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创立的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1924年正式建立长沙仁术护病学校。1961年从长沙搬迁至安江建立黔阳地区卫生学校,1984年搬迁至怀化并更名为怀化地区卫生学校。2000年3月,升格为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更名为湖南医药学院。学校坐落于有“大西南桥头堡、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杂交稻发源地、抗战胜利受降地”之称的湖南省怀化市,现有湘黔、枝柳、渝怀铁路及209、320国道、沪昆和杭瑞高速、沪昆高铁在此交汇。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41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6.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342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7万册、电子图书15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大学生10159人,其中本科生8308人。现有教师634人,其中专任教师403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53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14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3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8人。学校现有医学、管理学、教育学3个学科门类,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针灸推拿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影像学、运动康复专业等15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科专业。共有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新型抗体药物及其智能运输系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药合成生物学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呼吸与危重症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和湖南省多发重症创伤救治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脑与神经内分泌疾病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怀化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中医康复技术研究怀化市重点实验室、武陵山道地药材前药筛选与应用怀化市重点实验室、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怀化市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健康扶贫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级诊疗同质化培训基地等市厅级科研平台8个, 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民族医药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呼吸与危重症研究所和微创外科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5个。学校是国家执业医师临床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有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9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17.9万㎡,编制病床1200张,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学3个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是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和湖南省慢阻肺同质化培训基地。非直属附属医院包括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6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和国家三级专科医院1所,编制床位13260张,有实习基地90余个。办学近百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0万名医卫人才,特别是为武陵山片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医卫人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实践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
湖南医药学院 2021-02-01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7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零陵卫校和零陵农校合并升格而成。为整合永州教育资源,2003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零陵商校、零陵师范、零陵工校三所普通中专成建制并入。 学院现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亿多元,其中,仪器设备1.6亿元,馆藏图书90多万册。在职教职工967人,其中,正高职称68人、副高职称260人;有博士、硕士学位24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2%。开设了35个高职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医学、农学、机械、经贸、信息、建筑、教育等门类,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现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1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有省级精品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8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1个,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生产实习实训基地3个。拥有附属医院、生态养殖场、畅通驾校等三大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自组建以来,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路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院、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高校、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院、湖南省普通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重大荣誉。2010年10月,学院顺利通过示范院校国家级验收,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2月2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是一所由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业务由省教育厅管理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前身为建阳师范学校,创建于1929年。 2005年5月,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由建阳迁往南平市江南新区职教园区。新校区规划用地5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于2009年6月投入使用。学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生活的理想场所。 学院现设有食品与生物工程系、管理系、艺术与传播系、信息与工程系、应用外语系等6个系部,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等17个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高职专业。学院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23%,硕士学位教师占38%,并大量聘请企业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学院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贯彻“有业、敬业、乐业、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闽北,服务海西,为建设海西绿色腹地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需求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类、制造类、轻纺食品类和现代服务类等四大专业类群建设。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深化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校实行“双证书”教育,设立7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毕业获大专学历证书和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拥有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训室,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并依托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西海岸职业技术学院、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等数十所科技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办学协议,通过选拨考试,选送优秀学生到澳大利亚、德国攻读本科或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还与南荣技术学院等台湾职业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学生互访、教材建设等合作项目。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和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门就业指导老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在上海、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和新加坡等地建立实习就业网络,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专科层次全日制工科类公办高等院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地带的湄洲湾畔,这里依山伴海,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 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地带的莆田:占地面积53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专任教师2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中级职称教师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9人,“双师型”教师58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00万元,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大楼6幢,实训中心6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车间90间,校外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43个;省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电子化,馆藏图书20万多册;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福建省自学考试定点院校。学院开设25个专业,在校生6000多人,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订单教育,逐步形成了“企业需要驱动重构课程模块,培养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与省内6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就业率达96%以上,排名全省前矛;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成立学生社团30个,学生管理规范、校园风气良好,先后被评为莆田市“平安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学校优秀组织、第三届青年志愿者工作组织奖、增强共青团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团日竟赛优秀组织奖、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学院与多所本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学院秉承“立德、躬行、博识、厚技”的校训,力争建成一所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校园优雅的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闽东唯一一所高职院校,2011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底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荣誉称号、被遴选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院校。学院溯源最早的前身校为创办于1934年的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创办于1939年的福安师范学校,已有82年深厚的办学历史积淀,人才辈出、影响深远。1935年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亲笔书写校训“实事求是 身体力行”,奠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 。曾培养出台茶之父吴振铎、全国茶树育种专家郭吉春、中国好声音歌手金池、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获得者剪纸艺术家郑平芳、当代卓有建树的科教人员徐勋、郑兆钦、林乃铨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等,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学院坐落在1993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原宁德地区行政专署所在地,福建省GDP十强县市之一,宁德市GDP第一),素有“中国电机电器城”、“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全国第二大民营船舶修造基地”、“中国茶叶之乡”、“南国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保健按摩器发源地”、“生态型港口工业城市”之誉,地处闽东中心,环三都澳区域核心区,地理区位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产业特色明显,经济独具活力。学院占地面积520亩。现设有机电工程系、生物技术系、文化传媒系、信息技术与工程系、财经管理系、公共基础部和成人教育部等7个教学单位。开设了涵盖装备制造、文化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及新兴经济社会急需的38个全日制专业和21个成人教育专业。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秉承“实事求是,身体力行”校训精神,立足闽东,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区域产业,服务转型升级,产教融合,厚德强技,四园一体”的闽东区域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秉承“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才;学院现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的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7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机与电器技术、数控技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多名教师主编或副主编了全国普通高校 “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和参编了4门福建省高职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门、编写教材7门,合作编写讲义和实训指导书20多种。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较强创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院教职工近3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41%。现有教授、研究员5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31%,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百名专业带头人3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2014年福建省第二届“清海杯—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 1人,福建省2015年高等学校优秀专业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31人、骨干教师33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8%,还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已建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现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电机电器实训基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室66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于一体,具备真实教学环境。学校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目前与9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93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建成了三种紧密型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一是校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如在省茶科所、宁德市农科所合作建立茶叶、园艺等农科类专业校外产学研基地;二是校企联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如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远东电机有限公司、厦门华祥苑茶叶有限公司、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和能物流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是校企连线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如在福安市裕兴机械有限公司、福建立松金属工业有限公司、福鼎品品香茶叶公司、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青拓集团、福安师范附属小学、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泽友家电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积极探索并试点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等内涵建设,推进区域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创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建立军民融合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地;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引领,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与发展力。 学院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贡献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工学交替、课证融合、三段递进、校企共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已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使理论教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融合,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情境与前沿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融合,学习活动与职业道德养成相融合,已连续多年荣获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农业部、省市科教研项目30多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各类活动,近几年来为茶叶、机电等行业、企业培训人才5千余人,为闽东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对所有专业开展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颁发国家、行业或企业资格证书,形成“招生、专业教学、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就业推荐”一条龙的教育服务体系。近年来,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100%,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随着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学院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材料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高教学会教育评估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单位、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铸造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单位、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等重要行业学会成员单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在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得到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2011年就业工作被评为优秀等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每年都有较大比例的毕业生经省厅审核通过,获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获证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并荣获“福建省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同时“宁德市大学生创业园”落户学院。 经过多年辛勤不懈的努力和耕耘,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赏,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 “福建省无偿献血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 福建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宁德市 “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宁德市平安校园”、“宁德市平安先行单位” 等称号,2011年底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底被遴选为13所“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14年“对接闽东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同时荣获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为了帮助和激励学生成才,学院除设立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外,还制定采取了“奖优”、“扶贫”等各 项措施,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家庭经济贫困 的学生。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远东电机集团(宁德)有限公司、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和能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和励志发展金,资助定向就业该企业的学生。2011年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荣获“福建省学生资助先进单位”。 学院还与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本科大学联合开展专、本科衔接考试,学生在读期间参加专本衔接学习,考取自学考试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国家承认学历,享受国民教育同等待遇,或毕业时通过福建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学院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与台湾义守大学和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双方互派师生开展访学、交流等活动。 目前学院正在校党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工为主,依托区域产业,服务转型升级,产教融合,厚德强技,四园一体”的闽东区域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校企深度融合、闽东区域办学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为 “六新大宁德”建设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2010年7月,学校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1-2019年,学校连续9年入选腾讯网教育产业价值榜,位列独立学院榜榜首,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最具领导力独立学院、最具知名度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综合影响力独立学院等称号。在2012-2016年、2013-2017年、2014-2018年、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中,连续4次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前两名(其中三次为第一名),最近一次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16位。2018年和2019年,在中国侨联和凤凰卫视发起的华人教育家大会暨“聚焦中华”教育盛典上,学校分别获得2017-2018最具国际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和2018-2019国际化办学典范高校称号。2020年,“金平果”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发布,学校获评“五星+”独立学院,在全国各类型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二、在综合类型独立学院中排名第一,在软科2020年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位列第四。2003年10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揭牌,掀开了嘉庚学院向优质大学奋进的历史。历经16年的跨越发展,嘉庚学院目前已设有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的12个学院、2个独立系、2个教学部、2个教学中心、2个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和1个科研中心,54个本科专业,82个专业方向,拥有在校本科生约19000人、硕士研究生78人(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嘉庚学院自办学之日起在福建省即在本二批次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近六年嘉庚学院在全国招收本一线上考生1085人,全国本二线上考生数突破98.9%。嘉庚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是福建省省属院校中省外生源比例最高的院校,省外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58%。2018年12月,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发布了各省20所考生最满意高校名单,嘉庚学院在福建省高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位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校区占地2726亩。校园依山面海而建,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隔海相望。校园建筑以嘉庚风格建筑为主,中西合璧,恢弘大气,错落于湖光山色之间,给学子们营造了沐浴书香、畅游学海、静学深思的修读氛围。“以学生为中心”是嘉庚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嘉庚学院坚持运用这一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学生工作模式,全力营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嘉庚学院为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图书馆,提供198万册藏书和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实验室配套、投资5200万建成的工业实训基地,提供强化动手能力的优越平台。与339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构筑实习预就业的畅通渠道。富有嘉庚学院特色的转专业制度和教师答疑制度,使学子在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环境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快乐成材。嘉庚学院遵循“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大力发展科研工作作为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生长点之一。一方面,学校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既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又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力度,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如今,学校已拥有一支由900余名训练有素、教研并长的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544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级136项、省级408项),7项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含1项特等奖)。近几年,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拥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校企合作创新平台8个、各类科研项目422项(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79项)。开门办学,强力推进国际合作,是嘉庚学院一直遵循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活跃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各国的外籍教师的身影。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并与25所海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校也积极与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展开交流活动,与6所台湾地区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校主陈嘉庚先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指引下,嘉庚学院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适用的人才。嘉庚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国际性赛事获奖155项,全国性赛事获奖1006项,区域性赛事获奖160项,全省性赛事获奖1558项,日益树立起“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18年11月,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月薪调查报告》《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晋升调查报告》中,嘉庚学院毕业生平均月薪位列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四,毕业生晋升总监级高管人员占比高居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二。2014年开始,嘉庚学院迈入新一轮跨越发展,提出“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以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以实践教学、开放办学、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为生长点,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努力实现成为国内同类高校中一流的、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一所新型优质高等学府的高远愿景。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241 2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