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是在2002年创办的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地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市区,与风景秀丽的国家5A级清源山景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西湖公园相隔咫尺。学校建设园林式校园,四季飘香,开窗即景,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校园绿化率70%以上,是“泉州市最美单位庭院绿化”。学校占地面积894.2亩,建筑面积29.33万平方米。 学校坚持“面向产业、服务地方”,“以工为主、工贸结合”,以工学为主体,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为特色,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各学科协调发展;工科类专业占比70%;下设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 学校坚持非营利性办学宗旨,秉承“知行合一”校训,坚持“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着力构筑四轴联动、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校内建设了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研究中心3个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包括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和与企业共建的11个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95间实验实训室(区),仪器设备价值近1亿元人民币;与德国博世力士乐(中国)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118家企业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牵头组建了泉州信息、机械2个职教集团;在泉州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厦门软件园等科技园区自主建设研发(实训)基地。此外,还建有近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构筑“校中厂”、“厂中校”、“园中校”和“孵化器”四轴联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近几年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共754人次获282个奖项。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学校目前建成六个专业群,其中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2个;拥有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福建省应用型学科3个。学校先后取得国家教育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与二等奖3项,福建省高等教学团队、福建省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一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果。 学校获得“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赞誉和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近8年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转换角色快,工作岗位适应性强,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重视学科专业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确立国际化应用型办学定位。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实现高层互访、师资共享、升学读研、师生访学、短期交换、学术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和共享优质的国际教育教学资源。与美国、德国、乌克兰、台湾等地区多所知名高校开展“4+0”“3+1”“2+2”及“3+2”等联合培养模式,选拔本科毕业生赴境外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实现“本硕连读”。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成长在泉州的文化沃土上,洋溢着泉州的蓬勃朝气,承载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命。学院将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区,距厦门市中心30分钟车程。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教育部评估,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的教学区、生活区和厂校一体化施教区占地1000多亩。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师388名,高级职称70多人,已基本符合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学院设有传媒学院、机电与信息学院、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学院、飞行学院、国际合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内外的138多个实训基地涵盖电子、机械、计算机、建筑工程、汽车、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印刷包装等专业,功能设备齐全,并能真实体现生产过程。 学院以全日制高等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兼办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非学历教育,并输送优秀学生到本科院校就读。学校严格以教育部标准办学,实施先进的教学模式,立足福建,面向全球,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多年来学院秉承以“教育家的理念治学,以企业家的理念治校”的思想,以“立德、践行、精技、拓新”为校训,以“八大创新”为核心,思而进取,创新自强,走出了一条以印刷为特色,以工科为重点,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的多模式办学发展之路。学院近年来捷报频传,先后荣获“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中国教育创新改革示范院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院校”;“5A级平安校园”与“学校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学校;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印刷包装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生产性实训基地;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省级示范专业;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成果等,在教育教学、名师工程、优秀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获得诸多省级荣誉。同时,学院还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平台,不断扩宽办学渠道,开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台湾南开科技大学等高校践行合作办学。十三五期间,我校将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推荐就业和集团就业的“三就业”模式。就业岗位分布在国内外知名大中型企业。学校与紫金矿业、吉马集团、万利达集团等大型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承担学生三年学费,并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2021-02-01
福州理工学院
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2004年创建的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正式升格为本科应用型高等学校。学校致力于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成培养厚德博学、知行合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一线工程师的摇篮。根据办学定位,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工程师、具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一线工程师、具有产业全局视野的“全链条”一线工程师。 学校坚持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高端制造为一体的RDM Centre模式(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努力探索一条新经济体系下“科技驱动教育进步”的高等教育办学新思路。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项目”院校,“工程师+讲师+技术股东”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众创模式”获李克强总理肯定;2017年,学校数字福建车联网实验室获批省发改委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2018年,学校工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省经信委省级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校举办方国脉科技一直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产业创新基地,坚持“产教融合”的物联网发展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协同创新效应。 学科专业: 学校面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设42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互联网+建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业等五大专业群,初步构建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总体布局和结构较为合理。到2020年,形成3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和若干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4-5个。现设有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教学单位,在校生7191人。 师资力量: 学校建立了一支以工为主、行业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4人,高级职称的教师198人,其中正高级51人,副高级14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3%;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200人,占教师总数53.5%。到2020年,学校计划再引进和培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50人,其中30%以上具有企业和高校双重工作经历;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0人,有海外留学、工作和访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10人。 人才培养: 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适应新经济、新动能转换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传统动能转型要求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开发课程体系,加大对生产、管理过程重点环节技术技能的“螺旋上升式”实践教学,培养富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一线工程师。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将下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专业,建设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群,培养创新能力强、跨界融合的“互联网+”一线工程师。将生产性工程实践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引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中试线、生产线,培养具有产业全局视野,熟悉产业链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全链条”的一线工程师。 机制创新: 学校探索建立具有上市公司办学背景的现代大学制度,遵循董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15年3月,教育部核准《福州理工学院章程》,以“一校一法”形式保障福州理工学院依法自主办学。学校设董事会、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和学术委员会。 生态校园: 学校位于素有“闽都金凤”雅称的福州市连江县,与风景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贵安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相毗邻。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124.55亩,总建筑面积为40万平方米。 学校现使用校舍建筑面积20.48万平方米,主要是教学实训组团,包含教学、实验、实训、办公、体育、生活等各种功能建筑及设施。 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建筑彰显“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理念,成为新型生态校园的典范。
福州理工学院 2021-02-01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前身是1910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2000年12月,原浙江林业学校和浙江丽水商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树木树人,行知并进”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丽水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培养敬业长技、爱岗忠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7年4月,学校在全省50所高职院校竞争性排位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浙江省优质校建设单位,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学校占地470亩,规划用地120亩,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资产总额4.43亿元。下设林业科技、建筑与设计、机电工程、会计、工商管理、旅游与贸易、继续教育7个二级学院,27个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566人。现有教职工422人,其中专任教师301人,教授21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121人。省级教学团队2支、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2人,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151”人才等共31人。现有实训中心9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总面积16.83万平方米,教学实训设备总值超过6000万元;校外基地380家,其中紧密型基地100余家。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已建成技术设备较先进的校园网。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时开展“面向基层培养新时期护林人”的定向培养,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举办林学(林业技术)本科专业。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建设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6项。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6门,在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1部。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认真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持续向好、服务区域经济效能稳步提升。创建丽水农民学院、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庆元食用菌学院、丽水旅游养生学院、天喜控股培训学院等,向区域主导产业派驻产业联络员、教授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助推主导产业发展。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2个、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课题、省哲社规课题等省级以上项目34项。以农民学院为平台,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丽水作为“两山理论”探路者、模范生的实践经验。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金扣子”育人工程为抓手,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功能,学风建设彰显新活力。以百周成长记录为载体,扎实推进“双百双进”“一路文明”等活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空间环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最美校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团干部、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十大优秀青年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目标、树标杆、争先进位大赶超,同心戮力,砥砺前行,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浙江省较早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之一,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持“教育为人生奠基,办改变人一生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人成功”为培养理念,遵循“品性为根,技术技能为用”的育人方针,追求“办品质之学”,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技术大学。学校现有占地面积525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1559人。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起薪排名全省第8位。 学校现有信息工程学院、范蠡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护理学院、阳明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开设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与管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服务、建筑工程及其管理、文化创意设计、健康服务等七大专业群29个专业,现有省优势(重点)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6个,市重点(特色)专业5个。有十二个校内实训基地、115个专业实训室,有17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在杭州滨江、宁波北仑、绍兴柯桥等产业集聚区,投资创建三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学校以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为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现有浙江省通用砂浆研究院、绍兴市智能制造促进中心、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绍兴市青年网商学院、绍兴市轻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绍兴市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会、绍兴市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基地、绍兴市范蠡研究会、鲁迅故乡作家群研究中心、绍兴市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全国国际象棋师资培训基地、绍兴市群众体育学院等研究机构与社会服务平台17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在信息技术、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智能制造、文创旅游、建筑砂浆、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服务卓有成效。学校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出版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刘延东作序,袁贵仁批示,2010年获中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 学校加强党的领导,注重文化引领,围绕核心价值观,鼓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设“和畅书吧”“永和研吧”等文化活动载体,系统实施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工程、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和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并重、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学校青年志愿者总队获评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先进集体。机电学院团委践行“工匠精神”,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校舞蹈队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表演和创作一等奖。 学校崇尚“技术改变生活”。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成绩排位全省第10。“大学生程序设计”(ACM)竞赛为全省唯一获得“八连金”的高职院校。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作为全省最早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高校之一,学校成立范蠡创业学院,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创业,已有210家学生法人公司经学校创业孵化成功走向社会。学生创业典型曾获评“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省“创业明星”和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大学生创业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国东北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沈阳,有一方高技能人才的沃土,一个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她,就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春去秋来,1.6万余名师生在这里朝夕相伴、教学相长,一代代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社会,让梦想起航。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己任,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与智力支撑。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辽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和谐。这片学子汇聚的育人沃土总占地面积609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主校区占地面积528亩,建筑面积21.08万平方米,体育馆建筑面积5352平方米,实训室168个,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高职高专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2个,央财、省财重点支持实训基地6个,是辽宁职业院校师资、院校长培训基地,辽宁省出国劳务培训基地和沈阳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和区、县(市)的员工培训基地。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门类齐全,教师队伍业务精湛。学院涵盖了二三产业十个专业大类63个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6个,国家机械类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仪器设备装备规范贯标示范专业1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2个,省品牌(示范)及教改试点专业20个,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24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7人,教授44人,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85人,占教师总数的54.46%。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院师生获国家、省技能大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省技能大赛一等奖64项。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以支撑辽宁产业升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承担省市应用技术项目,综合科研实力位居辽宁省同类院校前列,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与华晨宝马集团、德国博世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米其林沈阳轮胎等200余家知名企业结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施全新职业教育项目。学院为沈阳中德产业园提供人才保障的中德学院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辽沈经济发展输送更优质的高技能人才。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每一向度,都是倍受瞩目的魅力风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沈阳日报》、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我院发展建设的辉煌成果。“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创优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一流院校为己任,清晰描绘装备制造业的炫美蓝图,必将为高职教育的广阔发展致以非凡的力量,必将为加快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渤海船舶工业学校,徐向前元帅、杨成武将军曾先后为学院题写校名,先后隶属于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200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与葫芦岛师范学校、葫芦岛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目前是我国北方唯一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办学水平 “优秀等级”院校。2014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7年,被中央军委、教育部批准为海军士官定向培养院校。2017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辽宁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学校。 学院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东侧,占地面积728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97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50万余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立足船舶、面向军工、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面向船舶工业、军工行业、机械行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师范教育等开设了5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辽宁省示范专业3个、辽宁省品牌专业7个,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五大专业群,均属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集群范围。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辽宁省精品课程10门。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54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建设了54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了与岗位核心能力配套的54个教学软件包(包括课件、课程仿真软件、网络课程、习题系统、考试考核系统、课程评价系统),合作编印出版了专业教材61部,开发网路课程82门。 学院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新校园建设,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完善了学院软硬件建设,建成了虚拟化数据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广播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系统;现有11个虚拟仿真实训室、293个多媒体教室、3个录播教室、7个电脑型语音室、5个数字化教室以及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学习中心,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2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1人,副高级职称203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20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以上专家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1人;“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90%。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校企合作理事会”“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三个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了“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建有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工程技术中心、141个实训室。校外建有11个教学型实训基地。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船舶动力装置实训基地”、“国家交通部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辽宁省船舶建造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基地”、“辽宁省产业集群与高校合作对接研究基地”、“中国船级社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基地”、 “葫芦岛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葫芦岛市职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面向国家和地方建设需要培养人才,几十年来为国家的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军工输送了数万名合格的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不断开发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形成了以船舶行业为特色、多行业并举、全国沿海沿江地区为主就业的格局,打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就业率高的船院品牌。学院与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江南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船舶、机械、电子、冶金行业300多家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建立了120余个毕业生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企业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达95%以上。 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10年来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先进集体等30多个荣誉称号。学院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和“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连续多年被中国教育报、腾讯网等媒体评选为全国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全国综合实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十大最具特色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2021-02-01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以国土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我国唯一以地质命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聚焦产教融合,牵头成立了辽宁地矿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形成了“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岗位群,以资源类专业为主体,以服务地方发展其他专业为辅助”的专业格局。学院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高职在校生7334人。设有资源系、测绘工程系、机电系、建筑系、环境与生态系、动画影视学院、经贸系、基础部、体育部、思政教研部等10个系部。开设矿产地质与勘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5个专业。其中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矿产地质与勘察为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学院教职工总数25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7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82%。省、市级名师、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2人,丹东市百名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8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3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6%。学院建有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五位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14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电工电子、动漫设计与制作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习实训室156个,校外实训基地80余家。学院积极推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实施辽地院式导师制,实行“35+10”授课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8%,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300余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7.6%,居省内前列。学院坚持服务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学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培训基地、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人才培训基地、丹东市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丹东市第八职业技能鉴定所、丹东市珠宝检测中心,学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辽宁省五一奖状、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秉承“厚德笃学,崇实求新”的校训,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凝炼特色,提升内涵,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招收3年或5年一贯制大专生。校园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新区,距市政府和市民广场一公里,周围有中央公园、桂林大剧院、桂林市博物馆、桂林市图书馆等。校园既携漓江水的神韵,又带秀丽之城的灵气,是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学院创办以来,培养了众多的能发展实用型人才,2011年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成为一所教育部验收合格的高校。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院设有经济与管理系、信息与技术系、艺术系、基础部、中职部5个教学单位,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商企业管理、旅游英语、市场营销、文秘、艺术设计、物业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人物形象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动漫制作技术、酒店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导游、商务英语、广告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金融管理、旅游管理、工艺美术品设计、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保险方向)、资产评估与管理(房地产评估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JAVA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规划)、社区管理与服务、工程造价、统计与会计核算、国际经济与贸易、资产评估与管理(涉外房地产评估方向)、会计(涉外会计方向)、工商企业管理(涉外企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涉外市场营销)、导游(涉外导游)、酒店管理(涉外酒店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国际养生保健)、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劳务输出与管理)、44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学院面向广东、海南、湖北、四川等24个省招生。 学院目前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其中副高级以上19人、研究生层次24人。学院坚持专业设置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就业岗位群任职需求相一致的教学改革方向,强化专业主辅修和“多证书制度”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各种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位居前列。多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过级率名列前茅,“文秘”、“钳工”、“物业管理员”等多项职业资格考证合格率达100%。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全员科研”策略,共获批各级各类立项项目55项。其中,院级项目13项,区级项目38项,教育部直属学会级4项,教育科研取得硕果。正是由于学院多年加强内涵建设,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如:2010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荣获广西自治区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学院《物业管理》专业荣获广西自治区特色专业;2012年学院艺术系《数字影视动画》荣获自治区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 学院依托企业、行业办学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行校企结合一的办学模式,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区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学生实训与就业网络已逐步从广西、珠三角向长三角、京津塘地区延伸,已建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共有83个,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空间。建立毕业生终身就业指导服务制度:“一日为山水学子,终生享受就业服务”。 学院升学空间广阔,我院开展专本衔接自学考试,在高职就读的同时可以完成本科学业,获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本科文凭。成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可进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梧州学院等院校深造。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专本衔接自学考试,在校期间就能完成本科学业。 学院实施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实施班主任、任课教师下班辅导制;建立了健全的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减少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完善,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以及我院设立的多项奖学金,受益面达30%以上;多方式组织勤工俭学,为贫困学子分忧解难。 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创办了英语协会、图书协会等众多的学生社团,丰富学生在校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走向社会的软实力。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学生宿舍楼设施齐全、智能化管理,积极探索宿舍文化建设,发挥宿舍区的育人功能。强化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地址:广西桂林市临桂新区人民路318号 邮 编:541199 联 系 人:唐老师、周老师 联系电话:0773-3661066、0773—3661090、0773-3661086(传真) E - mail: guolian@yeah.net 网 址:http://www.guolianweb.com/index.html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 2021-02-01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浙江省五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院校,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常务副会长和秘书处单位,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等。 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下设8个二级学院,形成与浙江省和宁波市主导和优势产业高度匹配的智能装备制造类、应用化工类、电子信息类、港口物流电商类等6个专业群、33个专业,打造了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机电(海天)学院是宁波市特色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00多名,非全日制学生和各类培训人员16000多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和“跨界、跨境、跨专业”的“三化三跨”为学校新一轮内涵发展战略。创新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整合社会资源办学、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学校与地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各级政府携手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宁波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与县级区余姚市政府共建中高职衔接的阳明学院,共同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学校紧紧围绕临港制造及港口后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海天集团“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数字科技园“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力推进综合性跨界、跨专业机构建设,与市总工会、人社局共建“卓越技师学院”,建设服务外包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港口物流学院、模具学院等一批对接区域经济模块的产业学院,重点服务省、市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大力开展“生产线上科研”,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中小微企业“种技术”和“企业技术管理门诊”专项活动,与宁波港等合作共建市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乙烯工程碳五碳九下游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与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共建“发展中国家职教研究院”,与宁波市共建职教研究中心,与北仑区共建共管图书馆,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和文化引领高地,并为国家和地方职教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获“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创新成功教育模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形成成功大学、思源基金、班集体特色项目、校友名片工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思源基金”先后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宁波慈善奖”、第二届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创业教育专委会主任单位,及浙江省创业学院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被评为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联合评审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海外办学,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通过特色国际化办学有效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迄今已为来自110个发展中国家的1500余名教育及产业界官员进行培训,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市教育局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4 85 86
  • ...
  • 241 2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