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清华
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
2021-01-15
湖南
大学
湖南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坐落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优良,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教学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6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达任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确立了“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专家学者、杰出企业家和优秀党政管理人才,师生中先后有39人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5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6个、本科招生专业63个,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目前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学科跻身前1‰,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学科进入教育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拥有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231人,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级特殊人才4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4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 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拥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4门。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近年来,学校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比例持续上升,均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前列,近三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牵头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两山一湖”创新创业基地,与32个省(市、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设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等数百家用户单位提供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服务。 学校与世界上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招收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并建有学生海外实习基地,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分别在美国、加拿大、韩国设立孔子学院。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9.77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4.635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全校拥有藏书742.1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54个。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和无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结合移动技术实现了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勇担历史使命,矢志一流目标,争创一流业绩,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湖南大学
2021-02-01
辽宁
大学
辽宁大学是一所具备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学校占地面积2222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 辽宁大学源起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专门商科高校。1953年,东北商业专科学校合入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的部分科系与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5481人,其中本科生19317人,硕士研究生7710人,博士研究生1068人,留学生189人,成人教育学生7197人。现有教职工263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59人。有博士生导师271人,硕士生导师1071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经济学会会士1人,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6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60人,国家级和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5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50人。 学校设有人文艺术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信息学部、纪检监察与法学学部,有教学科研单位50个。有在招本科专业6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统计学、中国史、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法律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兴辽英才’化学基地”入选首批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有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首批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校、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学生体育竞赛艺术展演基地、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和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52个省级实验教育教学基地。有1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 2个科研平台入选CTTI来源智库,70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智库、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面向未来,辽宁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去(走进社会),走上去(走上前沿)”办学理念,持续完善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贯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办学机制,着力打造“蓬勃辽大、卓越辽大、创业辽大、幸福辽大”,为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团结奋斗。
辽宁大学
2021-02-01
河北
大学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校址位于天津市马场道141号。1933年,学校因不足大学之规模,遂改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具备3院10系之规模后更名为津沽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并改之为国立,由天津市政府领导,学校迎来新的历史纪元,并建成3院13系之规模。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校布局及院系进行调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并于数年内由6系发展为9系。1958年,天津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其后被确定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天津师范大学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2000年,河北省技术监督学校①并入河北大学。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②及其附属医院③并入河北大学。 学校占地2430亩,有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校区,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亿元。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有11个;9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是全国学科门类设置最齐全的高校之一。另设独立学院1所——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有本科专业59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学生等各类在籍学生约77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61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约26900人,工商学院学生8990人,成人教育类35000余人。现有教职员工3278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53.3%;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优秀人才67人次,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42人次。 学校办学实力雄厚,设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个、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3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4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实验室1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16个,河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与央企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1个,以及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12个。学校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中国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在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设有汉语教学中心,承办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会孔子学院、美国路易斯安那泽维尔大学孔子学院、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孔子学院,为90多个国家、地区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及短期留学生3000余名,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资格的高校。 河北大学自发轫至今,历时九十余载。九十余年来,一代代学者捧土培根、筚路蓝缕,一代代学子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历数代而共同育就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传统,“博学、求真、惟恒、创新”的校风精神,并以此作为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作育英才,服务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学子,校友遍及世界各地;创造了一大批原创性、前沿性科技成果,产生了蔚为大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的河北大学,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重点建设下,各项工作日新月异,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全校师生正以入选“部省合建”为契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阔步前行! (校长办公室2018年11月更新) ①河北省技术监督学校始建于1984年,隶属于河北省技术监督局,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工商、企业、技术监督、计量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中等专业人才的学校。2000年,河北省批准该校以实质性合并方式并入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②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初名平原省立医科学校,后经平原省建制的撤销、校址搬迁以及通州医士与保定卫校合并,1958年定名为保定医学院,1959年改名为保定医学专科学校。1965至1981年又几经更名。1983年,改建为河北省职工医学院,正式进入高等院校行列。2002年12月,保定市卫生学校、河北中医药学校、保定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2004年底,河北省批准该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2005年,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相继成立。 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09年,初为防疫医院。1912年改为直隶省红十字会医院。1942年改称河北省新民医院。1945年改为河北省立医院。解放后先后更名为河北省第一人民医院、河北省医院。1983年改为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归属河北大学并更名为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大学
2021-02-01
河北工程
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265人,专任教师177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27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61人,留学生156人。教职工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6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35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有87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70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工程大学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 获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十三五”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0余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六届、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连续两年获特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大工程文化育工程人”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余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全力打造自强文化,2006年以来共有14名大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彰显“文化战疫”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歌曲《爱在黎明的天》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师生原创文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毕业歌作品获评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新时代校园原创歌曲、第三届全国最美校歌展播评选活动推介歌曲。体育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9项,田径队多次蝉联河北省大运会团体冠军,3名学生分别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男子链球和三级跳远纪录,1名学生入选国家田径队。男篮每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并多次进入全国八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次给予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3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513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296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50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学校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建有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所。招收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贝宁等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 数据库和ESCI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基本数据截至2020年5月)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2-01
北京建筑
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 学校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1933年更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5月,学校“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5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8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正按照“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布局目标加快推进两校区建设。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科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理学和艺术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有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我校全部工学学科参加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获档次评价,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 学校名师荟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019人,其中专任教师64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7人,教授106人,博士生导师24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北京学者2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8人,北京市长城学者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8人,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等各类团队28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9 项,其中一等奖13 项。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另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 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9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43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现有各类在校生1184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717人,硕士研究生2171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教育学生1842人,留学生92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多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 坚毅笃行 诚信朴实 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60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兴校,不断强化面向需求办学的特色,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学校现有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以及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等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3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五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校面向国际,办学形式多样。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北京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提质、转型、升级”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首善标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程
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2022-05-24
大学
预科
国际艺术留学的美式预科学院。杨梅红国际预科学院是专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学生所开办的艺术留学集训中心。教学团队由欧美专业教师以及艺术家组成,共同研发设计课程,并直接授课。学院引进了美国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极具目标性的艺术课程体系,精准强化辅导具有学生“独特个人声音”的专业作品集,确保中国学生达到名校报考要求,并顺利接轨国外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深圳市杨梅红艺术教育集团有限公司
2021-01-23
腾讯云
大学
面向云生态用户的一站式学习成长平台 体系化的课程内容 多维度的教学方式 权威性的认证考试 全方位的人才培养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2021-02-01
易班
大学
易班大学,是服务于大学生职前教育的MOOC平台。开展职业形象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养提升与领导力培训等课程,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让你的学习像在企业实习一般,提前与行业接轨。
上海易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1-02-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18
19
20
...
173
1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