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本技术采用特定工艺,原位合成纳米氧化钛溶胶,溶胶粒径≤10纳米。产品分散性好,长期保持稳定。纳米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无毒性、高效紫外吸收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抗紫外材料、抗菌材料、光催化、自洁材料、涂料、油墨、造纸、电极材料等工业领域。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有效防止了粉体产品的团聚,形成高的活性、易分散使用的特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轻合金上耐磨涂层的硬质阳极氧化技术
本项目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铝合金机匣变色、耐磨性不够高等困扰企业多 年的技术难题,经过工艺改进和优化,开发出了纳米尺度阳极氧化新技术,解决 了铝合金机匣变色的技术难题。近5年来,采用纳米阳极氧化新技术处理的铝合 金机匣40余万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每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同时, 在节能排放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新型介孔碳担载的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介孔碳担载的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金属催化剂由金属粒子0.01wt%~90wt%和介孔碳载体10wt%~99.99wt%组成,介孔碳载体由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材料制成,该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材料是以含有杂原子的离子液体为单体,与模板剂在室温下混合,然后在400~1000℃下煅烧1~6小时,冷却至室温,最后除去模板剂制得,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100nm,介孔碳材料中杂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01wt%~80wt%。本发明催化剂可以通过氮、硫、磷、硼、氟等杂原子的掺杂调控纳米金属的价态以及金属在载体表面的沉积与分散,从而有利于增强其催化活性。另外,催化剂制备简单,对水、空气和热稳定。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羟基乙酰化反应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398428.1)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羟基乙酰化反应的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所述乙酰化反应中含羟基化合物与乙酸酐的摩尔比为1:1~3,金属有机骨架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摩尔量是所用含羟基化合物的3~5%,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在氮气或氩气保护下进行,反应时间为3~20min,反应结束后抽滤,收集含有乙酰化产物的滤液,用乙醚洗涤滤渣,滤渣经过真空干燥后可以被循环使用。本发明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径向移动床再生单元中催化剂上积炭烧除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径向移动床再生单元中催化剂上积炭烧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420 ℃‑570 ℃的温度条件下,通过气体输送单元将氧体积浓度在0.01%‑21.00%的含氧气体送入装填有来自反应单元的积炭催化剂的移动床烧焦器,含氧气体以周期性的流向变换的方式进入烧焦器。催化剂在烧焦器内的停留时间为0.5‑20 h,是含氧气体流向变换的周期的1‑20倍。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积炭烧除过程中催化剂床层由于燃烧热过大而飞温的问题,延长催化剂总寿命,实现了积炭催化剂的定点烧炭,大大提高目标产物收率,可用于甲醇制丙烯的工业生产中。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高压-水热法制备BiVO4光催化剂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水热法制备BiVO4光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硝酸铋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于乙二醇与水体积比为1 : 1的溶液中,偏钒酸铵溶于蒸馏水中;将偏钒酸铵溶液滴加到上述乙二醇水溶液中,搅拌混合均匀,用氨水调节溶液的pH为3,形成BiVO4的前驱体,将其转入高压反应釜中并通入氮气、氧气、氩气中的任一种达到2~10MPa的压强,100~120℃醇-水热处理4~12小时,冷却后离心分离进行洗涤,于80℃下干燥后在450℃焙烧4小时即可得到结晶度高、分散性好、粒度小、比表面积大、单斜白钨矿结构的高催化活性BiVO4光催化剂。所得到的BiVO4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环戊酰亚胺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
八氢环戊烷[C]吡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主要用来合成治 疗丙型肝炎的关键药物特拉匹韦(Telaprevir)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格 列齐特(Gliclazide),八氢环戊烷[C]吡咯在医药工业中有着较大的需 求量,采用环保、经济的方法,大规模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有着 重要的意义。早期报道的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合成方法是采用 LiAlH4 在四 氢呋喃溶液中还原环戊酰亚胺,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收率可达 51%; 中国专利(CN2013106276
兰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环戊酰亚胺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
八氢环戊烷[C]吡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主要用来合成治疗丙型肝炎的关键药物特拉匹韦(Telaprevir)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格列齐特(Gliclazide),八氢环戊烷[C]吡咯在医药工业中有着较大的需求量,采用环保、经济的方法,大规模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报道的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合成方法是采用LiAlH4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还原环戊酰亚胺,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收率可达51%;中国专利(CN201310627653.8)公开了一种采用NaBH4为还原剂、ZnCl2为促进剂、在适当溶剂中还原环戊酰亚胺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中,前者所用的还原剂LiAlH4是一种遇水易剧烈分解的化学试剂,在较大规模使用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时,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同时,有较大量有害废水排放;后者所使用的NaBH4/ZnCl2还原体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易产生大量的含硼、含锌工业废水,不符合环保、绿色化学要求。 成果亮点 本课题针对现有以环戊酰亚胺为原料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经济的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本课题发明了一种PtV/-Al2O3负载型催化剂,采用高压催化加氢反应实现了环戊酰亚胺高效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催化加氢方法更加绿色环保,操作简单、易控制,易于工业化放大生产。
兰州大学 2021-01-12
一种利用铂基催化剂用于巴豆醛加氢制备巴豆醇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铂基催化剂用于巴豆醛加氢制备巴豆醇的方法,铂基催化剂的连续流制备方法,相比于浸渍法用时长,取决操作人员的手法和易混合不均等问题,该方法更为简单高效并且可一步且连续生产。采用毫米级管式反应器,强化气液固三相接触效率,通过超高比表面积和湍流效应,实现前驱体溶液的均匀混合与界面反应。该方法将传统多步工艺整合为连续化流程,提升催化剂晶面结构可控性和活性位点分布一致性。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制备的5%Pt/ZnO催化剂,在3MPa H<subgt;2</subgt;、170℃下反应5小时,巴豆醛转化率和巴豆醇选择性分别达96.53%和84.52%,收率优异。机械化操作避免人为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和重复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出二氧化碳电还原高效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教授课题组和俞书宏院士团队,设计了系列具有“富集”效应的纳米催化剂,结合流动电解池的合理设计,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转化。相关工作在线发表于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还可以得到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现有的各种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具有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够实现人为闭合碳循环等优点,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当前,通过更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合成,实现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人员使用简单的微波热合成,通过反应参数调节,成功制备了3种具有不同尖端曲率半径的硫化镉纳米结构。模拟表明这种半导体材料尖端曲率半径减小会引起尖端附近的电场强度增大,从而增强钾离子在电极附近的富集。流动电解池测试表明,这种催化剂性能大大优于其他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电催化剂。除了利用纳米多针尖的“近邻效应”实现对目标离子的富集外,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利用纳米空腔的“限域效应”来富集反应中间体,实现二氧化碳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转化。以上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纳米结构设计对催化性能的重要影响,纳米尺度“富集效应”可有效增强关键中间体的吸附,从而推动反应高效率运行。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为今后相关电催化剂的设计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ge.201912348https://doi.org/10.1021/jacs.0c0169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9 70 7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