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秒脉冲电场调控干细胞和促进分化技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节软骨损伤及其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劳动力损失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本项目利用纳秒脉冲电场选择性降低DNA甲基化,提升干细胞干性,促进干细胞多向分化。
北京大学 2021-01-12
安钮诺斯油气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四川安钮诺斯油气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付洪琼 注册时间 2017.3 注册所在省市 四川省成都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14MA6CL70B2X 经营范围 油气井工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石油装备、化学试剂(不含危化品)的研发、租赁、销售、技术服务;软件的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化工品、矿产品、建筑材料的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商务信息咨询,货物及技术进出口 企业地址 成都市高新区吉庆4路188号IMC国际广场 获投资情况 暂无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付洪琼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 2013.9/2022.6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郭小阳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 博导、教授 油气井固井与完井 五、项目简介 安钮诺斯油气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于2017年03月06日在成都市新都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壹仟万元人民币,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创始人占股70%,核心技术人员占股30%。在公司发展壮大的3年里,始终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公司属于成都能源公司行业,主要经营油气工程技术研发、集成与配套服务;新能源(国家专营的除外)技术研发与服务。  公司定位为新产品新技术公司,以研发、销售新产品新技术为公司核心,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问题方案。公司有着优良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其中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5年的艰苦攻关,数万次试验,开发出我们中国自己的环空窜流治理产品——Rhino Shield特种树脂,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且在新疆、川渝和伊拉克等地区的投入使用中起到物超所值立竿见影的效果。公司团队现有行业资深技术专家领衔技术顾问,2个研发研发部2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70%以上,包含石油工程、化学和材料等专业,公司以国际公司管理标准开展国际化技术服务。
西南石油大学 2022-08-01
万牛引力-连续油管智能钻探技术开创者
本团队针对现有井下牵引器面临的牵引力不足、连续油管屈曲、钻压钻速无法实时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连续油管的多功能智能钻完井机器人,其具有牵引力大、尺寸小、实时调速等显著优势。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成都爱钻石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王樵渚 注册时间 2021.08.26 注册所在省市 四川省成都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7MAACMW425Q 经营范围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等。 企业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沈家桥社区文盛路77号附5 号 获投资情况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王樵渚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黄楚淏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20.9-2024.6 杨海心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20.9-2024.6 邓旭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孙林枫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徐鑫勤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孔繁昇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魏微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官杨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朱海燕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导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唐煊赫 能源学院 讲师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汪兴明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刘清友 能源学院 教授/博导 智能钻完井技术及装备 五、项目简介 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大力开发石油与天然气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开采地下数千米油气资源,首先要钻井,为地下油气提供开采通道。目前全球每年新增水平井超过万口,但旋转导向系统等水平井钻进核心工具仍被国外垄断,致使我国单口水平井钻井成本高达5000万元。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油管+机器人智能钻完井技术,摆脱国外垄断,降低钻完井成本,市场潜力巨大。 本团队针对现有井下牵引器面临的牵引力不足、连续油管屈曲、钻压钻速无法实时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连续油管的多功能智能钻完井机器人,其具有牵引力大、尺寸小、实时调速等显著优势,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美国专利2件、加拿大专利1件),发表论文5篇,生产中试样机2套。该产品的研发,将有效解决我国深地资源钻探面临的井下智能钻完井工具“卡脖子”难题,除了应用于常规钻完井作业,还可以辅助修井、复杂结构井爆炸压裂炸药投放等井下复杂作业,实现多功能化。 团队聘请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为顾问,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团队拥有20多件核心专利,综合技术优势处于国际前列。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转炉底吹石灰粉高效洁净低成本冶炼技术
相比于“顶吹氧气、底吹惰性气体”的常规转炉冶炼工艺,“顶吹氧气、底吹氧气-石灰粉”的转炉炼钢方法具有显著的冶金优势,既能降低转炉炼钢的原辅料消耗,提升转炉出钢的钢水纯净度,也能为转炉高废钢比冶炼和智能化炼钢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底吹氧气-石灰粉加剧了转炉炉底的侵蚀,炉底寿命短的问题限制了底吹石灰粉转炉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团队提出了利用 CO 2 延长底吹氧气-石灰粉转炉使用寿命的新方法,将 CO 2 与 O 2 混合作为喷粉载气可以降低底吹喷嘴上方的火点区温度,从根源上抑制底吹喷嘴的高温熔损,减轻喷嘴周围镁碳砖的氧化脱碳,同时增强转炉冶炼后期的熔池搅拌,获得更好的脱氮控氧效果;本团队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了底吹喷枪材质和结构对其冲蚀磨损速率的影响规律,经过大量测试和模拟完成了底吹喷枪材质和结构的优化,解决了底吹喷枪的磨损问题;本团队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 1:1 的全仿真的粉剂喷吹实验系统,真实模拟工业现场的喷粉工况,探明了喷粉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喷粉系统关键装置和操作制度的优化,掌握了获得稳定无脉动粉气流的关键技术。 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本团队利用一座 120 吨转炉完成了转炉底吹石灰粉的工业示范,攻克了供气系统、供粉系统、输粉系统和粉气流分配系统等关键系统装备的集成难题,编制了转炉底吹石灰粉的系统控制和操作工艺模型,实现了转炉底吹石灰粉的安全稳定运行,改善了转炉的冶炼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供热(水)制冷空调技术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用途:该项目利用地球表层中较恒定的温度以及储存于地下土壤层中可再生的低品位热能,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热量实现了从温度低的介质传递到温度高的介质的转移(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可以满足用户全年供暖、制冷空调以及生活热水的需求,从全年的角度,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循环回用,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是最有希望在供热制冷空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地源热泵可以应用在各种建筑物中(独立住宅、集中住宅、学校、工厂、办公楼等商业/公用建筑),可以供暖、供暖+供热水、供暖+制冷空调、供暖+供热水+制冷空调,还可以用于道路融雪、除冰和体育场草坪加热。市场应用范围广泛,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技术原理及流程:该项目实施可以采用集成埋地换热器、热泵机组、控制系统与建筑末端设备等,从而完成系统工程为目标。因此,其技术核心在于优化各子系统,重点解决地下蓄放热关键技术。成果水平及主要技术指标:该项目经专家鉴定,技术水平为世界先进水平。 市场分析及效益预测:我国的建筑市场巨大,1995~2000 年,每年全国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 2.4 亿 m2,其中上海每年新建约 1500 万 m2,北京约1000 万 m2,天津约 600 万 m2,大连约 260 万 m2。2000~2010 年,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 3.4 亿 m2。这为地源热泵的工程开发应用奠定了极好的市场条件。地源热泵的经济效益可在 3~6 年中从节能中偿还投资,因为与电加热相比可节省三分之二的电能,与燃油锅炉相比亦可节省二分之一的运行费用。而且地源热泵可以大幅度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消除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每年完成该方面地源热泵工程 50 项,可实现总产值 5000 万元以上,年净利润 1000 万元。
天津大学 2021-04-11
重要建筑地震经济损失精细化预测技术
本技术是一种构件级别的建筑地震经济损失精细化评估方法,具体包括 3 个模块:构件震害评估模块、损失评估模块和可视化模块,构件震害评估模块用于根据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和易损性数据库评估每个构件的震害;损失评估模块用于根据 BIM、易损性数据库和修复标准库计算每个构件及建筑整体的地震经济损失;可视化模块用于建筑震害和损失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本技术可以将损失评估精确到构件,而且提供具体的构件损失分布,为建筑投保、地震修复策略、防灾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多热源热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的产品开发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成果背景:由于建筑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热泵作为一种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量,把热量从低温处传输到高温处的装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泵通过使用清洁的冷热源如太阳能、土壤能、空气能等,能够同时实现制冷、制热、提供生活用热水。这种复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方案,来实现洁净能源系统的三联供功能。 系统主要用途:多热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等为热源的热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集/散热系统、空气源集/散热系统、埋地盘管集/散热系统(含室内蓄热体)、水源热泵系统、房间热力系统、控制系统。本方案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将太阳能源、空气源和地源热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实现向建筑物供热、供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集/散热器的利用可弥补地源热泵因埋地管束多而导致的投资过大的缺点,同时减少地下环境受到过度的热污染,而少量地源和蓄热系统的使用可弥补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的缺点,使系统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在高能效状态下工作。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可以设计为基本工作模式,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设计,组合成适合当地地理及气象特点的系统。系统采用全新的智能控制技术,采集实时的系统参数,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使系统始终维持在高效状态下工作。通过将太阳能源、空气源集/散热器做成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实现新能源与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结合三步节能建筑技术的普及推广,本技术产品的目标是实现空调和采暖方面的一次投资和日常费用仅为传统空调+暖气方案的 50%。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夏季: 系统处于制冷工况,需要把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转移到室外,太阳能散热器、空气源散热器、埋地换热器分别提供冷源,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晚上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白天的热负荷。由于空调系统在夏季并不处于常开状态,如果空调不处于制冷状态时,使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关闭室内热力系统,并且打开阀 V4 和 V6,关闭阀 V5,此时系统成为太阳能热泵式热水器,可以提供稳定的热水。两种工况的切换通过实时测量的室内温度和热水箱温度等参数,由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判断。 冬季: 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太阳能集热器和埋地换热器作为热源给建筑供热,同时供生活热水。当热水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关闭阀 V4 和 V6,打开阀 V5。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白天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夜晚的工作负荷。三个热源可以任意两个之间并联工作,也可以分别工作,要依具体的工作状况,包括环境温度、室内温度、热源温度等状况而定。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通过小试鉴定。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应用前景分析: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与热泵系统的有机结合,对空调行业进一步向绿色能源的发展,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三步节能的尽快实现,客观上也促进了新能源的普及推广。 效益预测:下面以天津地区为例对本系统的一次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进行说明,将本系统与单冷空调+暖气、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比较。建筑面积 150m2,采暖天数 125 天,制冷天数 120 天,每天制冷 10 小时,平均运行负荷按 70%计,电费 0.41 元/度以三步节能后的指标计,供暖负荷取 36W/m2,总供暖热负荷为 5400W/m2,制冷负荷 72W/m2,总的制冷负荷为 10800W/m2。 第一种方案采用单冷空调+集中供暖,集中供暖中室外采暖的投资为 85 元/m2,室内的费用为 25 元/m2,总的费用为 110 元/m2,天津地区的暖气费用为15 元/(m2 年),设制冷系数为 2.5。 第二种方案完全采用地源热泵,冬季单位钻孔长的取热率为 30W/m,夏季的放热率为 50W/m,约需 210m 的钻孔长,管长和施工总费用取 90 元/m。 第三种方案完全采用空气源热泵,冬季采用电辅助加热的时间为全部取暖时间的一半,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系数为 2.5,冬季制热系数取为 2。 第四种方案为本项目系统,太阳能集热板取 17m2,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季负荷为 1500W,夏季负荷为 2500W,地源热泵约占总负荷的 25%,夏季性能系数取为 4,冬季的性能系数取为 3。 应用领域:建筑节能;新型热泵、空调系统;制冷、供暖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热泵、空调及控制系统。 设备:机械加工及系统安装设备。 厂房面积:1000m2 以上。 投资规模:600 万以上。 合作方式及条件: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合资经营。 条件: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感兴趣且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实施。 
天津大学 2021-04-11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
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一般需要大量投资,尤其是征地投资,技术工艺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 工艺流程 工程应用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基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原理,向生物池投加复合粉末载体,提高生物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构建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的“双泥”共生微生物系统,强化抗冲击能力,并提高污染物容积负荷和污泥沉降性能。通过污泥浓缩和复合粉末载体回收系统,实现双泥龄,解决脱氮菌和除磷菌泥龄矛盾,强化了生物脱氮除磷效率。 相对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处理负荷提升两倍以上,投资成本减少20%以上,建设周期减少30%以上,不仅可用于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也可直接用于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可有效解决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扩容征地难、建设周期长和投资费用高的难题,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技术目前已在10多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应用,日处理规模达到120万m3,产值30多亿元,相关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1项,包括PCT4项;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现正在编制运行指南、导则及相关标准规范,被列入国家环境保护核心技术名录,以进一步扩大其推广应用范围,提升我国污水高标准处理技术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1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氮、磷过度排放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全球水环境面临的挑战之一,特别是由此引发的蓝藻爆发、水体生态功能丧失及饮用水资源危机成为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实现氮磷营养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成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构建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微生物活化设备照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柴晓利教授团队研发的水体微生物活化技术,突破了传统旁通水处理工艺、水生动植物修复技术的不足,通过激活土著优势菌种,使之快速增殖,打破原有水体微生态平衡,用水体本身容积代替传统的有限生物反应器,大大增加微生物的增殖空间,充分发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削减能力,改善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透明度、营养盐等不利条件,重组、完善水体微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最终脱离人工干预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修复技术解决了地表水环境轻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瓶颈,引领了低污染负荷饮用水水源地氮素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相关授权专利11项,在全国十几个省市30多个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累积项目合同额超过3亿元。
同济大学 2021-04-11
2,3-二氯吡啶连续生产技术
该技术以3-氨基吡啶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氯化、重氮化和Sandmeyer反应,可用于2,3-二氯吡啶连续安全生产。产品收率大于75%。规模10-1000吨/年。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88 989 990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