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以久负盛名的湖北省团校为基础建立,湖北省团校的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中共中央中南局团校,办学历史悠久。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是一所共青团湖北省委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已成为全国共青团系统骨干高等学校,是我省青年干部培养基地和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定点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省唯一颁发“双毕业证”(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省团校)高等学校。(部分经过考核获得湖北省团校毕业证书的学生,既是专业人才,也具备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基本技能。) 2014年,省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团省委配套2500万元,在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建设湖北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共青团湖北省委已在学院建成了湖北青年公益组织孵化器,从而使学院成为我省唯一一所为青年学子创业梦想提供“双孵化”支撑(企业孵化和社会组织孵化)的创业型高等学校。学院还建有湖北省青少年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协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工商企业。在高职院校中,创业特色的办学优势十分明显。 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自开办高职教育以来,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万多人。 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商贸系、旅游与乘务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艺术设计系、公共课部等6个院系部,并针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现状,建有光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现开设16个专业,,30多个特色专业方向,形成了社会工作、信息技术、艺术传媒、建筑工程、商务旅游等五大专业群,其中有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广告与会展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2个国家实训基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1个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专业、2个省级实训基地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6个楚天技能名师领衔建设校级重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广告与会展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1个“黄鹤英才”专家领衔建设并与重点大学联合专本硕连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学院建立了青年干部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北省青少年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省人社厅职业资格证考点、全国首批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等教辅机构,青年干部培训、社会青年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人数年均约1万多人。 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现有固定资产35,730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馆藏图书13.7万册。拥有一批现代化实习实训中心、和“校中厂”,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训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旅集团实训基地)、31个校内实践基地,其中10个“校中厂”。与华为、中国电信、烽火科技、新八建设集团、上海通用、武汉地铁集团等50余家优质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开设20多个订单培养高薪就业班,设有50余家校外优质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和3个“校中厂”。 师资队伍 学生是学校第一主体,教师则是第一主导。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以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专家、楚天技能名师、校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引领,以校内专业带头人、负责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型、开放式的教学团队。 学校聘有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专家2名,拥有教育部专家1名、正教授2名、“黄鹤英才”专家1名、共青团中央表彰的优秀教师3名、8名“楚天技能名师”、“双师素质”教师31人、30余名优秀兼职教师。建立了5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学校坚持以“以素质为本”,聘请李敬一、吴天祥、尹北琛、徐本禹等10多位著名特色素质导师,全力打造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第一主体的办学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 “青”字号特色素质教育,使学生既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又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校生入党比例高于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步快、成长快、成才快,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学校以“阳光朝气、厚德专能”为校训,推广职业教育领域最先进的“学生主体、具体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风清气正。爱国、爱校、尚德、尚能成为全校师生的普遍价值追求。 根据国内最权威的教育评价机构麦可思的调研,我校毕业生培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半年后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一年后8%的学生进入高收入大学毕业生行列。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在全省排第十五名,创业比例排第十名。近两年5%的在校生获得省以上教学竞赛大奖,远高于一般高等学校,80%以上毕业生在国家大城市就业,远高于一般高等学校。 才俊辈出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省团校是全省青年之家、成才高地。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无数青年学子,曾在这里挥洒青春、奋发学习,一批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辉煌。他们之中,既有一批像万绍芬(原江西省委书记)、陈万波(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吴烨(浠水县委书记)等一样的党政干部,也有一大批像王光杰(深圳姓名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哲军(武汉军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一样的创业成功人士,更有无数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可谓群星灿烂,辉映荆楚。 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今天的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正通过整合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的比较优势、加大校园建设力度等战略性措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塑造优良的学校形象,努力把学校办成理念先进、内涵丰富、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2021-02-01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历史名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她是由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在教育部备案、隶属于河南省教育厅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占地843余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现设有财经金融、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外语旅游、信息管理、工艺美术、电子工程、技术科学等9个系和社科、体育2个教学部,在校生12000余人。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财务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信息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税务、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导游(英语导游)、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广告等27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两个专业是省级高教改革试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为河南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会计电算化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一批学历高、技能强、素质好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70余人,讲师150余人,研究生百余人,国家级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20余人,专业技能鉴定人员80余人,聘有外籍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拥有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楼、多媒体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等;建有计算机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网、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中心等现代化设施;有32频道电视教学系统,教学监控系统辐射到每个教室;有功能齐全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摄影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绘画工作室、工艺美术制作室等50多个实训室。拥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设计先进的图书馆,现有藏书46万册,开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镜像站、中国专利数据库等多个电子资源站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强化技能培养,突出职教特色,先后推行了“竞争上岗、动态聘任、末位淘汰、以绩计酬”、“百分制考核”等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省教育系统首家引入了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了“挂牌上课”、“模块教学”、“分类教学”、“精英培养”等教学活动,推行了“技能训练进课堂”、“多证书制度”等具体措施,创立了“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进出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学院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就业安置工作,专门成立有就业指导办公室,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讲座、开展“订单教育”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搭桥铺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 多年来,学院对学生食堂、卫生所、文印室、锅炉房等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学院建有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国家劳动技能鉴定所”,是河南省财政厅“会计继续教育定点培训单位”、河南省人事厅“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单位”、河南省教育厅“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几年来,学院先后进行技能培训、鉴定20000余人,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推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联合办学经验丰富,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与中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成人本、专科脱产、函授学历教育。2005年学院与法国波尔多国际学院实行中外联合办学,使我院的办学领域延伸到国际。 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职业教育)”、“河南省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佳职业学院”等荣誉称号80余项。院长王金台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职教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同时担任教育部商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高职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省人大副主任张世英、钟力生、袁祖亮,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副厅长肖新生、崔炳建先后到校视察,对学院的办学理念、规范管理给予高度评价。学院改革事迹 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和《新华社内参》、《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郑州日报》、《郑州电视台》、《郑州教育台》、《河南商报》、《大河报》、《河南教育》等多家新闻单位转发、推介。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原岳阳师范学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唯一同时有资格招收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校。最早为1901年美国传教士海维里夫妇创办的贞信女子学校,至今已有117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位于美丽的洞庭之滨、闻名天下的岳阳楼附近。占地面积1000多亩,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资产达7.6亿。学校现有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7人,专任教师607人,其中正副教授28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双师型”教师127人。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系、通信系、公共教学部、西藏部等院系和成人教育学院。开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旅游管理、航空服务、商务英语、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机器人、通信技术等29个专业。在校学生13000多人,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市、26个民族。 学校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学校,是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是一所经典的生态型、公园型、民族型校园,是广大学生开心求学、舒适生活的美丽空间。 学校秉承“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理念,围绕“校园中的景区,景区中的校园;专业中的景点,景点中的专业;课堂中的实训,实训中的课堂”的办学格局,坚持“做精教师类职业教育,做强现代管理与服务类职业教育,突出民族特色”的办学定位,推行半军事化学生管理,强化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构建“入学=就业”的就业模式,走出一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的高职院校办学之路。 欢迎你们,各民族的莘莘学子!选择民院,你就选择了美丽、选择了成功、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创建于2000年,是一所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山东省泰安市,坐落在泰山风景名胜区,北依驰名中外的东岳泰山,南临五千年文化发祥地大汶河,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 学院现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在校生10000人。现有普通高职、“3+2”本科对口贯通培养、五年制大专、成人本科、试点本科、网络本科等办学层次。设有服装工程与管理系、服装设计与表演系、艺术与设计系、国际贸易系、财经系、旅游系、信息工程系、机电系和基础部等教学机构。学院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优化专业结构,围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调整招生计划,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和联合办学,实现了招生与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服装表演、人物形象设计、室内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美术、动漫制作技术、国际贸易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等3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陆续建成一批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秉承“明德尚能、求实笃行”校训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办学理念,形成了“自立自强、拼搏奉献”山服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了一支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65%以上,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占30%以上,多人被评为省市级教学名师。学院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的交流,聘请了多位高层次、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并派出多名教师外出讲学。学院承担了山东省、泰安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先后建设了多处大型实训室。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先后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等多项全国全省大型赛事,参加了2018年央视春晚泰安分会场演出、“泰山国际登山节”民族服装展演等大型活动。在联想集团、阿里巴巴、万达集团、中兴通讯、海尔集团、如意集团、红领集团、康平纳、泰盈科技、北京友谊宾馆、华东数控等100余家知名企业设立了教学实习就业基地或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岱银集团合作成立“山东时尚研究中心”,开设了“中兴”“中纺标”“世纪鼎利”“联荷电商”“达内时代科技”“新视觉”“宏大教育”等多家企业班,与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合作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毕业生开辟了进入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公务员队伍、创新创业、专升本、出国留学、应征入伍等广阔的成才通道,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5%以上。 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过硬,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高职院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全国最具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最具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山东省服装行业人才培养贡献奖”“最受企业欢迎的山东职业技术院校”“全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等称号。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具有60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遵循“水利特色、工科优势、凝练品牌、强化服务”的办学思路,确定“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一线”的办学定位,是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院校和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学校荣获“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硬件设施齐全先进 学校总占地面积159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图书馆藏书102万余册。学校建有水工实训场、工程施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物流仓储与配送中心等110个校内实训场馆和13个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中厂”,与企业合作建设了300余个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水工实训场为全国水利类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德技双馨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了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组成的高水平人才专家资源库,形成了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13人,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55.15%,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73.74%。教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山东省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5年12月,学校俄罗斯外教巴什娜教授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首届“日照友谊奖”,并被授予日照市“荣誉市民”。 专业建设优势突出 突出水利特色,建设优势专业。学校按照“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的主导作用,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国家及山东省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调整服务面向,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水利工程与管理、现代交通工程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与管理、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8个特色专业群,专业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内涵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全覆盖,打造了以水利工程与管理专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特色品牌专业,形成了“水利特色、工科优势”专业群,为现代水利事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改革合作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京东集团等知名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了“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将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并在实训、实习中加强企业所需的能力模块学习。学校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两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 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山东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中,担负着培养现代水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校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特色发展,迄今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了近十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山东水利事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面向山东、天津、河北、江苏、安徽、辽宁等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学生第一志愿上线率超过10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6%以上,毕业生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例达10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赴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水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水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0%,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大赛中获特等奖21项、一等奖41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60项。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构建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学校坚持立足水利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对口支援、社区服务,打造了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近三年,完成了全国水利行业专业培训、山东省水利局长培训、库区移民干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114386人日。开展了37个工种、16200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六环四十二步”培训模式,被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作为全国水利职工教育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应用。利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等7项技术资质,先后完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60余项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污水处理设备、水工机械等10余项新技术研发,共开展社会服务20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额1478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 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教师继承发扬了良好的科研传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三年,学校教师先后承担以国家重点课题《黄河河口地区骨干生态河网构建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代表的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奖200余项;在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500余项,出版教材200余部。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坚持培育精神文化,厚植育人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武装师生、教育师生,将学校“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等核心价值追求与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相融合,把“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潜移默化于“献身、负责、求实”水利精神的追求中,增强水院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引领水院人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立大志、做大事。 坚持规范行为文化,打造育人品牌。坚持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挖掘水文化教育资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水文化”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国家和地方的水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统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注重校园建筑文化内涵挖掘,建设了以“水经苑”为代表的校园水文化育人基地和水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创新了水文化内涵,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水文化育人氛围,促进了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的养成。 国际合作广泛深入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韩国国际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等7个国家或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项目9项。学校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派出的留学生实现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全覆盖,培养了近500名通晓国际标准的国际化人才;与俄罗斯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覆盖华东、华北地区唯一一家俄罗斯国家对外俄语水平考试(培训)中心,培养了一批服务中国—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双语人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始建于1973年,2002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学校是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直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交通运输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学校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定向培养海军士官试点院校、山东省首批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生试点院校、山东省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院校、山东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试点院校。学校在潍坊和泰安两地办学,占地1300余亩,建筑面积48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23余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2.29余亿元,图书118余万册。现有高职在校生13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4人,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学校对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汽车、道桥、物流、航海、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6个重点专业群,2020年35个专业招生;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4个,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7个,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交通运输部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与6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宝马、戴姆勒、大众等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了校内外培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0项,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92项。学校毕业生与就业岗位比一直保持在1:4以上,特色主干专业达1:7以上,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隶属于山东省商务厅,是山东省最早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外经贸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和创建于198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职工大学。1988年开始招收普通专科学生,是省内同类院校中最早举办普通专科教育的学校,同年山东大学设立国际贸易专业首届学生由我院培养,1992年至2001年青岛大学国际贸易、涉外会计、商务英语等专业共有十届专科学生由我院培养,1998年成为山东省首批高职试点学校,2002年成立山东外贸职业学院,2014年山东省商务技校、山东省服务外包泰安基地并入学院,2015年山东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山东省服务外包青岛基地并入学院,2016年学院在美国设立华盛顿州分校。目前在校生10000余人。 学院是: 山东省第一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 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青岛市首批品牌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单位 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商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高职研究会商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高职研究会商科分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山东省外经贸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 山东省外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 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山东省跨境电商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 山东省德育教育优秀学校 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山东省省直文明单位 山东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 山东省唯一国家援外培训项目综合性承办执行机构 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基地 青岛口岸自贸区政策知识培训基地 学院各专业紧密对接区域开放型经济和涉外高端服务业,已形成了外贸、外语、外运、外包为主的鲜明的“外”字办学特色。现开设24个专业,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技术、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分别与烟台大学、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3+2”专本贯通学生,本科阶段部分学生实现带薪带职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会计为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会计、软件技术、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1987年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联合举办的“外贸运输”订单班为全国首个,国际运输与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品牌群、财会金融品牌群为省级品牌专业群;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动漫制作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获批山东省和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民航运输、国际金融为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牵头建设国际贸易实务、软件与服务外包、会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空中乘务、商务日语、电子商务7个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与中国邮政集团青岛分公司共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邮政电商学院。学院还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的诸多同类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派留学或短期研修,与捷克布杰约维采技术与商务学院合作互派学生开展“海外业务代表”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580余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200人,双语教师60余人,拥有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软件技术、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5个省级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博士后、博士占7.8%,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5.5%,专业教师引进均为博士和有企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学院有英、日、韩、德、法、西班牙、阿拉伯语专任外语教师130余人,其中,英语教师超过110人,8名教师先后在欧盟接受同声传译培训并取得同传译员证书(青岛市共计10名),诸多外语教师常年为诸如奥帆赛、克利伯帆船赛、APEC贸易部长会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国家、省、市重大外事活动提供高端语言服务,2016年继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之后成功举办“第四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常年聘请20余名外籍教师,承担外语课程教学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师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外语技能大赛中屡次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外语教育教学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养,每年安排20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40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拥有6万余平米的泰安实训基地、1.6万平方米的青岛实训基地和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建成青岛海诺诚财务咨询公司、滨海旅游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创业服务中心等19个“公司化”校内实训基地和青岛如隆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青岛华垦进出口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等12个“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与新华锦集团、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业和校友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达到383个;商务英语、日语、韩语、民航商务、航空服务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其中同声传译实训室为省内公办高职院校最早;建成有线户户通、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功能齐全、畅通校园的“一卡通”平台,先进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办公应用平台,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建成国内领先的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外语村”和世界文化微缩景观区。 学院注重社会服务,设有国际物流等8个研究中心和国际经贸研究所,跨境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全省跨境电商领域首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学院完成的青岛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重大招标课题《青岛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研究》,成为青岛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主体内容,对最终促成青岛市获批全国12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省市政府部门委托,承担了山东省商务厅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行业规划编制工作;编印的《山东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商务研究》等行业报告是省市领导商务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开展西部地区对口援助,与青海省海北州签署了长期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李沧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的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将引领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为青岛市跨境电商发展带来突破;牵头成立的1481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山东省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引领了山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受省商务厅委托,学院自2016年开始承担山东省“跨境电商进万企”专项培训任务,两年多来,共举办跨境电商相关业务培训班86期,培训人员21000多人次、覆盖全省13000多家企业、60多所高校。培训宣传、推广了外贸新业态,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拓展或转型跨境电商业务,促进了全省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2017年,学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在济南承办了第三届山东省跨境电商峰会。学院常年面向全省17市地举办外贸业务、跨境电商业务、自贸区政策知识、航空运输销售业务、商务外语、会计金融等各类培训班,每年培训人员总数逾万人次。学院自2012年成为山东省唯一国家援外培训项目综合性承办执行机构以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和山东省企业“走出去”,已先后为近100个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官员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开展过培训。培训中,学院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和专业师资特长,组织官员和技术人员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助力企业发展,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促进我省与受援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5年,成为国家首批赴海外培训的13个试点单位之一后,学院又依托我省企业在境外建立的园区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培训中心,促进我省企业、经济园区同受援国开展经贸合作交流。2016年承担了加勒比地区经贸部长班培训任务。2017年,承担了包括3期部长级研讨班和3期海外培训班的42期1100余人的援外培训任务,有来自拉美地区、赞比亚、加勒比、南太地区的24位部长级官员参加了培训。2018年,承担了包括6期部长级研讨班和5期海外培训班的66期的援外培训任务。 学院办学50多年来,培育毕业生6万多名,广大校友在海内外创建了颇具规模的企业3000多家,当中有位居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第1位、全球集装箱航运企业第19位的海丰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其领军人连续多年福布斯排名青岛首富;有曾连续5年进出口总额山东省排名第一的新华锦集团;校友创办的企业诸多已经上市。“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实现良性循环,90%以上应届毕业生提前半年被预订,其中,2018届毕业生第一场招聘会有1450家企业来校送岗2.7万个。如隆集团、高阳国际物流等众多校友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诸多校友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校外专家,诸多校友企业成为在校生的重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更是校友企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发展智库,学院与校友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的前身为1881年清末教会创办的“英华书院”(俗称“英华斋”)。在百余年的教育史上,英华培养出数万精英人才,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动力科学家沈元、数学家陈景润等二十多位科学家与院士,以及陈岱孙、王铁崖、高放等社会科学界泰斗;还培养出了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任书记方尔灏等40余名革命烈士。他们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华久负盛名,享誉八闽,被政府誉为“福州教育名片”。 学院校区占地234.09亩,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设有教育与外语系、医疗护理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系、艺术与建筑系和公共基础部等教学单位。学院拥有一支知识渊博、实践出众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支经验丰富、理念创新的“学者型”管理团队。 在省、市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2001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我院成为首批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并更名为“福州英华职业学院”。2011年成为福建省非营利公益性民办高职办学制度改革试点院校。2019年学院通过了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先后被授予“民办教育百强学校”、“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社会满意学校”、“平安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诚实守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2021-02-01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于2002年4月开始筹建,2004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建院,实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所具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的民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最初在鼓浪屿办学七年,2009年11月,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学院整体搬迁到翔安校区。学院目前已经完成了新校区校园第一期180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校园首期规划设计方案也已获市规划局审批通过,现已进入施工阶段。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院长曾讲来教授系原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在高校党委及行政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先后兼任过多种社会工作职务,积累了丰富的高校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奋进,富有开拓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领导团队,正在带领着全院教职工把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的教育发展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学院现设音乐系、舞蹈系、科艺系、音乐剧系、编导系、戏剧影视系、经管系、公共基础部等7个系一个部,开设“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艺术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编导、音乐剧表演、电子商务、影视多媒体技术、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中西面点工艺、财务管理、工程监理”等14个高职专业,涵盖20多个专业方向;2011年还开设了舞蹈表演及音乐表演2个成人专科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生近千人,教师100余人,其中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名校的专家、教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为莘莘学子搭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平台。 我院建院以来以培养市场需要、知识全面的艺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特色办学著称,办学成果显著。2007年我院开办了全省唯一的音乐剧专业并于2008年进行全国首部原创校园音乐剧《铁窗歌手》的创作与演出,赢得了省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而这一创举也被省教育厅列为2009年“省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10年学院科艺系承接的厦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鼓浪屿三维仿真旅游导游系统”,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成果,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学院在办学实践中自觉地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艺术教育之路。201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特色学校案例研究的全国首批5所"特色学校"之一,2011年学院案例研究《民众艺术》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获得热烈反响。十余年来,广大师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捷报频传,据统计,我院师生在厦门市、福建省、华东区直至全国的艺术比赛中以及在香港、新加坡举行的国际比赛中获奖已达二百余次。其中,文化部与教育部主持的国家级奖项8项;华东六省一市奖项4项;福建省级奖项14项。2004年受教育部和中国文联派遣,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艺术团赴法国、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深受各国友人的好评和欢迎; 2006年学院舞蹈系参加第八届全国学校“桃李杯”舞蹈比赛,参赛节目分别获两个三等奖、三个优秀表演奖和四个优秀剧目奖;2007年参加首届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比赛,我院群舞《火的节日》和现代舞《永不止步》分别荣获表演大奖和创作类二等奖;2008年9 月06级音乐系唐啸同学在“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荣获“钢琴演奏”单项第二名;2009年,群舞《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金奖; 2010年参加全国第七届“荷花杯”校园舞蹈比赛,群舞《醉梅园》获创作金奖;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世界青少年舞蹈比赛中《醉梅园》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荣获两项首尔国际金奖。2011年,音乐系多位学生在新加坡国际钢琴大赛、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以及“魅力中国”国际艺术节、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中获奖。2012年——2014年,我院师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分别获得艺术表演奖、优秀创作奖、艺术作品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音乐系教师创作作品《练声曲》入围“海峡两岸现代科技音乐节”,郭刚老师获得福建省第二届“金钟花奖”声乐比赛优秀歌手;褚震老师获得厦门市第三届青年歌手大赛美声组一等奖;戏剧影视表演系杨健老师代表厦门市文化局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小品《等》获得戏剧类群星奖;舞蹈系获得福建省第二届“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创作铜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几年,我院学生还屡获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多个奖项,2014年,我院洪烨幸子同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中国舞表演)三等奖。同年7月,音乐系褚震老师在“第四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获二等奖。这累累的硕果彰显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灵活开放的多元艺术教育领域的继续教育体系,2010年我院设立了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集美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合作,开办专升本函授教育;2011年经北京市教委和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北京舞蹈学院福建函授站在本院挂牌,目前专升本专业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音乐剧方向、国际标准舞方向、舞美设计和公共事业管理等6个专业方向。为满足社会考生的需要,继续教育学院还同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高中起点直升本科的高起专合作模式。此外还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建立的少儿舞蹈考级基地。近年来,每年为社会培训服务达三千人次以上,同时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拥有中国舞考级教师资格证的舞蹈教师。这些教师在基层各自的岗位上,播撒艺术的种子,传播艺术的芬芳,培育了大批少儿舞蹈考级的优秀学员。我院还率先在学院学生中开设国家级"素质教育舞蹈课",有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的新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我院认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厦门歌舞剧院、厦门鼓浪屿音乐厅、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姆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事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二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我院的实践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院重视闽台文化艺术交流,自2010年与台湾高凤数位内容学院签署《高凤数位内容学院与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议书》后,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每年都邀请台湾著名的艺术家、艺术团体来我校做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他们是:台湾爵士钢琴协会创始人蔡佩志教授、舞蹈艺术家廖末喜;闽籍台湾舞蹈家周晋中、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吕国梁、台湾媛婷民间舞团;台湾音乐教育博士洪再添教授;台湾著名音乐艺术指导、打击乐演奏家林水永教授等。2014年我院派往台湾大华科技大学交流学习的三名学生(叶嘉惠、任子琳、高凡青)荣获国际创新发明海报竞赛铜牌。 我院把改革创新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办学十余年来,不断调整原有办学模式,一方面坚持以艺术专业教育为学院特色学科加以发展;另一方面,为增加学院办学活力,增强学院的生存能力,同时响应国家和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建设“美丽厦门”的新要求,我院已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扩大信息传媒类专业和旅游、酒店管理类、经管类、建筑类的新专业,以适应海西经济区和厦门经济特区的人才需求。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我院将加倍努力,与时俱进,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快学院内涵建设,使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的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厦门经济特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海西的腾飞与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2021-02-01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泉州海洋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全国高考统招计划,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证书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海洋类专业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学院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历史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省泉州市。学院地处泉州湾南岸,校园依山面海,风景秀丽。 学院创办人蔡天真先生,泰山石油(新加坡)有限公司董事长,祖籍石狮,旅居新加坡,热心家乡公益和慈善事业,曾先后两次获福建省政府立碑表彰。蔡先生长年从事能源与海洋行业,对于海洋产业、海洋信息、海洋各类人才的市场需求都有非常深入的参与和了解,于2005年回家乡创办学院,并于2009年正式招生,现有在校生3000人,学院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涉海专业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学院总占地面积777亩,其中海边训练基地94亩,该基地坐拥优美的海岸线、沙滩和独立码头(国内外高校少见),毗邻国家中心渔港,面朝台湾海峡,有优质的一线海景,规划用于开展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训、航海类专业学生实训、国际国内高级船员培训、远洋渔业船员培训等。学院目前已投资超5.5亿元人民币,已建校舍面积约10万㎡。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规划建筑面积30万㎡,全面建成后可容纳超过1万名在校学历生。目前学院已按照国内外高水平海洋大学的标准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航海模拟驾驶舱、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无纸化考场、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学院建有国内一流的航海实训中心、轮机实训中心、水上训练中心、标准游泳池、灯光篮球场、400米标准运动场等教学和运动设施。学院还是国内唯一一所在校园水上训练中心配置“育航”号(可开航)教学训练船舶的高校,该教学训练船舶可用于开展T01至T06即油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货物操作基本培训和高级培训,涉海专业的各类模拟及实操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配套齐全。 学院还建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洋文化石雕景观围墙,文化墙由189幅石材浮雕组成,主大门广场两侧竖立“锚定东海”和“舵转西洋”两座雕像,大门两侧分别为刻有马可波罗、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史元素主题和刻有郑和下西洋等东方航海史元素主题的巨型浮雕,整座围墙上的雕刻图案都取材于泉州海交馆提供的十分珍贵的泉州海外交通文史资料。学院创办者蔡天真先生花费巨资和心血打造海洋文化校墙旨在通过石雕形式为世人长久记录和生动再现“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学院倾力打造建设七个湖泊景观,并将湖泊水系循环连成一体,独具匠心地打造了经典雅致的生态水系景观,与校内两座自然山体构成了一幅山水映衬的美景。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46个,其中“远洋船员航海技能实训中心”是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与厦船重工等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50余个,与政府在校内共建海洋生物科技展览馆,馆内采用先进技术全方位展示学院所处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和海洋产业的璀璨前景。学院还与多家教育培训集团公司合作开展航空服务、空中乘务、高铁乘务、邮轮乘务等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每年为社会培养以上专业数百名学历教育生和非学历培训生。 学院高度重视办学特色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现有教职工超200人,专任教师131人,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35人,副高以上职称1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双师型教师75人。设有航海系、轮机系、人文系、艺体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船员培训中心和远洋渔民培训中心等教学系部(中心),开设25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四个专业为政府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从2016年起,凡报读以上四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每年可获得6000元政府财政补贴。此外,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为“海军直招士官”专业,每年都有几十名优秀毕业生被海军部队直招为现役士官,为国家海军输送了专业人才。2018年学院部队直招士官数量超过整个泉州地区的50%,于2014年至2018年连续五年荣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并于2017年获得福建省军区授予“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办学以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7届大专毕业生超5000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89%。2014年通过福建省教育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轮驱动”素质教育模式荣获福建省校园文化建设三等奖。2016年2月,《中国教育报》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在感恩中磨练职业品质”为题专题报道学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恩教育。2016年4月学院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2016年6月学院荣获“2013-2015年度石狮市文明学校”称号。2017年9月学院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10月获学院高级船员国际航区培训资质;2018年4月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8月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中间/附加审核;2018年10月通过国家海事局核验正式获批特种船船员培训资质。 学院高度重视服务社会。2010年获国家海事局有关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并被泉州海事局授予“船员适任评估示范点”称号,还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渔业等职务船员的重要培训基地,累计非学历教育培训超过10000人次。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连续多年被福建海事局评定为A级(最高等级)。 学院确立了“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具有海洋特色的开放多元的应用技能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立足泉州、服务福建、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办学服务定位。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同意在学院设立“全国扶贫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重点在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南等五省(区)开展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学院专门制定了教育培训方案,争取在全国教育扶贫工作中创新创优。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2019年计划招收二元制扶贫教育专项(全日制)贫困生1000人,招收扶贫专项培训生2000人。根据学院和企业签订的培训就业协议,采用对口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学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安置对口岗位就业。 为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做强做大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事业,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建设,响应“海洋强国”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学院正积极申请升格为“福建海洋大学”。学院与台湾海洋大学、泉州科技局和泉州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设立“泉州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并于2017年5月20日在学院举办泉州海洋产业技术创新高峰论坛。 目前学院已与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开展了互访交流,双方确定资源合伙的合作方式,并就合作建立“国际海洋工程科学研究院”、“国际培训中心”和“特种船国际学院”等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纪要,双方将致力于开展海洋工程类的设计、研发、建造和国际高级船员、海上钻井平台与特种船的专业技术操作等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及培训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学院积极推进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已与国际最大的英国能源招聘公司(Spencer Ogden Energy Pte Ltd”)签订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与德国大型船舶管理公司 (Hammonia Reederi GmbH & Co. KG) 签订合作成立国际船员劳务外派公司及开展国际船员培训的正式合同(学院为该公司培养各类高级船员不少于500人/年)。并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海油服泛太平洋钻井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全资子公司香港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知名央企签订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意向协议。这些合作意向的达成为学院升格为“福建海洋大学”的申报获批及“国际海洋工程科学研究院”和“国际培训中心”的合作落地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508 50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