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河南省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核心区经三路6号,设有校本部(经开区)和北校区(卫辉)、西校区(科隆大道)三个校区,占地245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5亿元。各类在校生2.3万人,其中专科生1.1万余人,中职生1.2万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9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50人、博士硕士3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2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专家32人。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83年中州名儒李时灿先生在卫辉府创建的“经正书院”。近年来,新乡市强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先后将原新乡市第一、二、三技工学校、新乡市实业公司、新乡市纺织技校、轻工技校、化工技校、新乡商业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和纺织职工大学等资源整合组建成一所综合性职业院校。2009年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由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是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曾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院校”、“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高职高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学院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文理兼备,高中职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设有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航海技术学院、现代设计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数控技术系、材料工程系、汽车技术系、电子信息系、建筑工程系、艺术与教育系、旅游管理系14个院系,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会计电算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餐饮服务、通信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近50个专业。 学院高度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建有实训楼8座、实验楼1座、艺术楼1座、射击馆1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实训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其中,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车床铣床、激光焊机、3D打印机、三维立体内雕机、三维扫描测量仪、汽车综合检测设备等大型设备500余台,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机械装配、汽修等专业实训设备3000余台(套),能满足万余名学生同时进行不同专业、项目及课题的实训教学需要。学院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集成管理系统和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图书馆藏书80万册(种),期刊523种,电子图书200983册;学校配置了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和读秀学术知识检索平台,覆盖了学校的主要学科。 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主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院每年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均达到7000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是新乡市乃至河南省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 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与产业对接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办学。学院结合专业建设大力推进“厂中校”、“校中厂”建设,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产品制作和加工、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方向)专班”、“佰衡电柜仿真实训中心”、“日立亚电气校中厂”、“金龙公司厂中校”等合作项目,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学院在省、市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天光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双元制”订单班,共同招生、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商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无缝隙对接,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我院已与企业、行业共建特色班、订单班达60余个,特色(订单)班学生3000余人。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自动化技术技工教育集团、新乡职教集团、新乡市职业教育促进会和新乡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等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学院与富士康科技、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奇瑞汽车、海马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华兰生物、新航集团、金龙集团、新飞集团、格兰仕电器、豫飞重工、卫华起重、心连心化工等200余家全国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技能教学核心地位。学院结合实训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五年来共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购置实训设备2000多台(套)。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院坚持与企业生产同步,使学生实训技能训练始终跟紧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求。目前,学院实训基地除拥有企业普遍使用的加工设备外,还有数量较多、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设备,如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激光焊机、大型模拟驾驶仓、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物联网体验中心等。学院坚持以赛促训,突出办学特色,多次举办全省数控技术大赛、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省市职工技术运动会等赛事,承办了中央电视台《大能手》数控组合项目、人社部“技能中国行2017”、“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现场观摩”等活动。学院师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多次获得殊荣。在2018年世界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中,我院9个项目获得冠军,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决赛。我院选手曾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第二名一等奖、焊接技术全国第三名、数控组合全国第四名、数控铣工全国第五名、数控维修全国第七名、数控车工全国第十名等优异成绩。据统计,仅近3年以来,我院在国家、省级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近300项。每逢有大赛,各大企业便竞相来学校聘用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手,吸引着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铸就了闪亮中原的“技能新职”品牌。 学校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能享受到学院特有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实力雄厚的实习实训条件、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涵盖200余家全国名优企业的就业优势。校内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通过考试和鉴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通过专升本考试还可直接进入对应本科院校获取普通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学院与郑州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助学专业,通过考试可获取相关学校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在2013河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中,机电工程系马广彬同学从全省4万余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282分的成绩夺得河南省第一名;如今,他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另外三名同学目前也分别在河南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经管学院黄晓素同学以225分的成绩夺得了全省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2018年,建筑系金旭东同学以241分的总成绩,位居工程管理专业全省第一名;经管学院张娜同学以200分的总成绩位居统计学专业全省第二名;机电工程系童广宇同学以总分251分位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三名;艺术系马雪洋同学以总成绩222分位列全省美术类第三名。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连创新高,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连年就业率接近100%。早在2011年初,数控技术系学生李亚东以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数控铣工专业河南赛区第一名和全国决赛第五名的成绩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在颁奖前夜就赶到宾馆“抢人”。上班没几年,李亚东的年薪就从当时的6万元提升至如今的20万元。如今,我院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就业的毕业生已经超过10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设有两个省级实训基地和四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暨技能鉴定示范基地和新乡市功能陶瓷构件精密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数控实训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低压电器控制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我院共申报专利350余件,成为驻新高校中获得专利较多的院校,被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评为“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获得“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殊荣,其中我院学生路荃琪同学的专利《一种螺母防盗卸护罩》已被新乡市陆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并被中央电视台“梦工厂”栏目专题报道。2015年1月,中国发明协会正式邀请我院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与河南中矿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在技术合作中,联合开发出3个新产品:盐浴连柱淬火机、自动电镀生产线、布料机,其中前两个产品已投入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济效益,布料机正在研制中。2015年5月,学校与新乡市勇盛厨具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智能售饭机”项目,已申报专利。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近年来,先后接待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与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和加拿大北岛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意向书,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教师培训、互派交流生、深入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合作。2012年4月,学院与德国乌珀塔尔市维特桥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两所学校正式结为友好学校,开辟中外合作新篇章。2015年12月,学院联合德国GRG集团和长春合心集团设立“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2017年7月,学院与德国莱比锡工商联合会、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数控技术领域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开展中德合作试点班,全面探索开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新模式。 学院坚持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三大节”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特别是技能文化节,每年持续一个月,参与人数超万人,衍生出学子和企业能手同台竞技、在校生和毕业学长技能切磋、技能绝活表演、技能成果展示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全面展现出学校技能教学的丰硕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以及众多企业的关注,当前已成为独具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学院的建设发展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等国家、省领导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2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时,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全国最高级的技能人才。” 乘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东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人才强校,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新乡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建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校加挂“安阳广播电视大学”和“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牌子,下辖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安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办学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院校。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院校”。2013年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学院获“省级级园林单位”称号。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将市高级技工学校并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市农业干部学校、市农机技术学校、市财政局干部教育中心、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并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部,成人教育部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挂“安阳市公共实训中心”牌子。 学校坐落在安阳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藏书43.8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专业期刊8000种;4所可鉴定15种工种证书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00余人。拥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目前,学院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高、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20000余人,继续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高职设置15个系(院)部,医药卫生学院(下设护理系、中药与医学技术系)、电大工作部、中专部(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五年制专科(中专)部、航空学院、汽车学院、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建筑工程系、思政教学部、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开设护理、中药、医学影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飞行技术、航空服务、音乐表演、装潢艺术设计等37个专业。中专开设护理、中医、中药、中医康复保健、中餐烹饪、数控技术应用、戏曲表演等54个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专业综合试点项目,护理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实施“引企进校”工程,先后引进云时代、华莱坞、烁乾科技、中锐教育集团建设实训基地;与中华会计网校建设真账实训室和会计实训室;与安阳兴华职业学校合作建设消防人员培训实训室。推进校企联合共建特色专业,与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蓝时集团合作联办“订单班”;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北京航盾通用航空公司、中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联办高铁服务、会计电算化、空乘服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内黄县人民政府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学校人才、智力、研发能力与内黄县的产业需求对接。学校现有12个校内实践基地,15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秉承“正道、厚德、强技、尚新”的校训,弘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校风,贯彻“敬业、垂范、博学、善教”的教风,夯实“勤学、多思、务实、敏行”的学风,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实现安阳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的奋斗目标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一、学校简介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2008年海南省建省20年并向国际旅游岛华丽蜕变之时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海口校区的基础上创建,于海南全面建设自由贸易区(港)时成功更名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现有海口市美兰和云龙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着眼行业发展,关注社会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设有60多个全日制本科与专科专业。学校以工科为主特色立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事学院、城建学院、财经学院、设计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国际护理学院、临床医药学院、传媒与音乐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学校2019年全日制在校学生10934人,2020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16000余人,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20000人。学校占地面积1092亩,2020年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不含在建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有中外期刊100余种,根据在校生规模将逐年增加图书与教学设备。近五年师生获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奖500多项;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100多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北创助教”基金课题等;获权专利300多项;学校所获荣誉100多项,其中包括“5A级社会组织”称号。学校办学前八年由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秀英担任校长,2015年8月开始由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韩长日担任校长;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肖玉明,第二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院长焦解歌,现任党委书记是省教育厅委派的党委书记兼政府督导专员文强。学校第一任政府督导专员是原海南大学学工处处长王大群,现任政府督导专员是省教育厅党委办公室正处级督查专员文强。二、教师教学改革学校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杨秀英教授主持并带头组织与南昌航天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航天牌浓缩广画颜料研究与制备》项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并获权。学校建立了海南省唯一的“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实现了海南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不出岛”的目标。曹维良教授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申报获批海南省科技厅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效余热回收与热泵技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生态设计》,获专项经费50万元,企业配套经费780万元。黎冬楼副教授与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海南省科技厅2018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口湾智能化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获批立项,专项经费25万元,服务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为船舶、船员和航运公司提供海上交通和安全信息服务。郑兵副教授组织优秀教师与北京丰源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7项,与北京镭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4个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与水滴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展全校智慧教室、私有云项目建设并取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等等。这只是学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一小部分,这些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条件。三、学生创业就业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加快推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之中有的投身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成绩优异,在各类大赛中斩获颇丰;有的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成为双创时代的弄潮儿……学校首届毕业生谷兵兵,海南大学海科全日制自考本科毕业生,数学等三门课程连续2年获得省级状元。留校任教校内孵化基地,从2015年开始带领2009级、2010级优秀毕业生共同创办海南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校内孵化公司),主要经营物联网领域系统集成开发,近年来获批政府创新基金项目,项目投入总资金200万元,为国家电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水务集团、中国联通等单位提供服务,每年创造效益400万元以上。海事学院2019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吴进奇,在校期间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考取了船员大证。现任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散运部)实习三副,月工资福利15000元。财经学院2019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何春雨,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现就职于海南省腾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任店长并入股餐厅股份成为合伙人,月工资福利12000元以上。城建学院2017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毕业生林探,在校期间学习优异,2016年开始进入海南捷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实习,2018年为公司创造两百多万的业绩。2018年进入广东九艺三星装饰工程技术公司海南帝豪总部分公司工作,月工资福利20000元。信息工程学院2019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关泽日,在校期间担任校艺术团宣传部长,获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省级二等奖。现就职于海口海晋启弘有限公司(vivo海南分公司),月工资福利8000元以上。四、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老年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国残联、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1个,海南省高校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1个。学校有18个校内实训中心,164个校内实训、实验室,近百间智慧教室,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海医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天来泉康复疗养院等117家省内外企业共建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五、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年青教师专业发展和应用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2020年专任教师642人,兼职教师1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79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12人;学校出资在国内外名校培养硕士61人,博士16人,并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人才,根据所开设专业及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任教师。未来五年将建设一支数量过千,结构合理(高职称占比40%以上,高学历占比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60%以上)的师资队伍。六、人才培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在锤炼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海科大学子自觉地把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珍惜韶华、励志勤学,在艰苦奋斗中绽放青春风采,为新时代追赶超越做贡献。七、专家治学学校施行专家治学,校长韩长日是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校级领导刘康德是原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教学科研副校长周兆德是原海南大学分管教学科研副校长。学校二级学院院长皆是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均具有名校教育教学管理25年以上工作经验。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统招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81年,地处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美誉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传承着人类5000多年的文明。学院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沙颍河畔,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是理想的修身治学之地。学院占地900多亩,建筑面积29万多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6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50多万册。有教职工500多人,专任教师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河南省教育专家2人。学院设置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医学系、教育系、艺术与设计系、公共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护理、助产、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等33个社会急需专业,其中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内涵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工科为主、重视实践、爱心办学”的办学特色。一是实施专家治校方略,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强。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教育专家,学院领导班子中四人具有教授职称,熟悉高等教育并具有丰富的高等学校管理经验。二是专业设置前沿,教学设备一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实验实训课开出率100%。同时,通过开展文体、学术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管理规范,教风严谨,资助制度健全,办学的公益性非常明显。四是实施一专多证,学生双证率达到98%。五是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在遵循“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治校方略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周科人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和周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使学院建设不断向前快速发展。目前,正在秣兵厉马,全面准备,为晋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原科技学院而努力奋斗。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0年的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先后经历了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8月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2003年10月,浙江省轻工业学校成建制并入。经过近4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畔,校园土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安吉校区位于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竹乡安吉,土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自然优美,山明水秀,湖光鹭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曾赞叹“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现有56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7000余名;留学生1800余名,其中学历生12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8亿元,图书168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一流、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380余名,专任教师103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490余名,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比例占3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38%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为4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国家级知名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人,省知名专家2人,省“万人计划”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8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9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高校优秀教师4人,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现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近几年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80余个,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860余篇。 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质量立校。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二五”优势专业4个,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0个,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2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 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已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通过“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中德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学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近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195项,其中国际奖77项、国家奖990项、省级奖212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与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境)外的9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20余项。 尤其在中德合作方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是“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学校中德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伍尔夫曾亲访学校。 学校分别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了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工程师学院。学校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2所海外孔子学院,其中罗马尼亚的克鲁日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学校是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开设本科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0个,硕士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1个,2个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前列,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试点认证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和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 按照浙江科技学院第三次党代会设计的宏伟蓝图,学校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坚持应用型定位,彰显国际化特色,加快现代化步伐,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矢志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2-01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由吉林东华教育集团总裁张电达先生创办。前身是1986年创建的吉林省蓝盾汽车驾驶修理专业学校;2000年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创办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长春科技学院。 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坐落在美丽的双阳湖畔。校园占地84.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2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498.11万元;建有3.3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108.7万册,电子图书89.47万册;建有3.8万平方米的实验教学楼;拥有容纳6000人的体育馆和容纳30000人的体育场;校外实习基地189个;数字化校园网络、大型电子阅览室、设施先进的国际会议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游泳馆等一应俱全。 学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了以工学为主体,以农学为特色,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共设置52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3730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0579人,专科生3151人)。教学单位设10个本科二级学院、1个专科学院、4个教学部(院)。 学校现有教师767人,其中专任教师39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76人,占比44.67%;硕士及以上学历294人,占比74.62%;双师双能型教师88人,占比22.34%。拥有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等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尤其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学校重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建有省内高校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实施六位一体、层级、递进、开放式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提升毕业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形成以就业带创业和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先后被吉林省人社厅评为“吉林省省级十佳示范型创业园”,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近三年,有11000多人次考取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有7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学科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近三年,学校共考取硕士研究生42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5.42%,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其中,生物食品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近三年平均考研率分别达到11.39%和26.64%。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6.81%、81.99%、84.76%,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4%。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目前已同韩国、俄罗斯、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41所高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学生通过对外交流平台,进行十多种形式的长短期交流或攻读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有8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加州浸会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悉尼大学进行高端访学或攻读学位。学校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在校生129人。学校还与韩国建国大学等高校开展梅花鹿产品开发与利用的国际科研合作。 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建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吉林省高校卓越工程师培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8门、省级优秀课2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2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省级研究中心(基地)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校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连续四届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吉林省就业创业先进管理集体”;获得“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军民共建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十年在“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中被长春市高校工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并于2017年7月通过中期检查验收。
长春科技学院 2021-02-01
潍坊科技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省寿光市。校园占地2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馆藏图书130万多册,全日制在校生3.1万余人。教职工17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受聘为教授、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教授等专家学者加盟学校,引进全国知名博导张友祥、王秀峰、崔希海、李强、宋彧等教授,副高级及以上教师达525人,硕士及以上1100人,双师型教师345人,3人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4人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齐鲁巾帼发明家称号,校级学科带头人17名,16人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博导硕导。 学校现设贾思勰农学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士官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开设38个本科专业,38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培育了园艺技术、海洋化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农学为特色,工学、农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专家治校科学决策,聘请省内外专家成立战略规划、教学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文化建设、预决算管理等五个专委会,作为顶层设计决策咨询机构,全面推进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加强专业社团建设,建立学分置换制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以赛促学、促练,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获特等奖、一等奖200多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李美芹博士在观察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硕红”蔷薇长势) (苗锦山博士在观察“潍科1号”、“潍科2号”大葱新品种长势)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提升战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园内建设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寿光市软件园,吸纳师生实习实训、参与项目研发。建成设施园艺、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3个院士工作站,建有设施园艺、卤水资源高值化绿色综合利用、农圣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卤水综合开发利用、软件工程、山东省农业大数据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43个实验实训室,8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硕红”蔷薇,20余种“潍科”系列蔬菜新品种通过鉴定,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开展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百工程”,校地协同创新育人,科研促教研,成果融入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注入新活力。 按照“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发展思路,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组建了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共建东软学院、华为网络技术学院、领航学院,与海尔、歌尔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依托优势专业创办学科公司20余家,地方税收超过5000万元,环球软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建筑安装公司成为国家建筑安装施工一级企业,学府蔬菜打响品牌,美高斯麦化妆品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创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山东省创业创新学院、山东省众创教育研究院、山东半岛机器人研究院,获“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大学生社团节“金点子”发明大赛金奖。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三农服务专业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典型经验经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推介。 实施服务优化工程,坚持“严管细导、严父慈母”双严管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开通“绿色通道”,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传承创新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举办9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培育了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打造了校园中轴线文化景观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排球联赛等重大文体活动,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德、荷、日、韩、英等国高校合作,与德国巴特洪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韩国开展博士培养项目,访学研修,讲学授课,为师生搭建了全球视野学术交流平台。 (李昌武校长赴德主持中德论坛第三分会场,并对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进行访问) (学校与英国圣马克圣约翰大学和伦敦高等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省就业服务先进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高校餐饮服务先进单位、示范餐厅、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社会公信度满意单位和低碳山东贡献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得到国家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省内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被大众网评为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列同类院校第一名。 潍坊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质量著称的应用型特色名校目标定位,秉承“修身、博学、求索、笃行”校训,弘扬“创业敬业,求是求新”学校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适合的教育”核心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精致管理、协同育人、特色创建、品牌建设、国际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努力建设师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尊重的大学。 (2018年6月更新)
潍坊科技学院 2021-02-01
闽南科技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2001年由百年省属高等学府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爱国华侨共同举办,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为非营利办学。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董事会成员都是菲律宾著名爱国华侨,他们情系桑梓,捐资办学、乐育英才,现任董事长为菲律宾著名侨领、菲华各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实业家戴宏达先生;名誉校长为中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分会理事长陈兰荪教授,现任校长为游小波教授。学校共有康美、美林、江北三个校区,现有占地面积近700亩,规划面积1000多亩,目前设有计算机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学科3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7400多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0多人,其中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多位老师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师德标兵荣誉,多位老师入选“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多位老师获批泉州市学科、专业带头人,多位老师获评南安市科技特派员,共有泉州市、南安市高层次人才200多人。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现有省、市科研教改项目330多项,横向项目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92项;教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9部,2部主编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获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教师多次荣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屡获省“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学校拥有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在近年发布的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中国民办大学创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排行榜中,学校排名在全国、全省同类高校中靠前。学校明确“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和应用型文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铺就“深转型”布局结构,形成“侨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产业”紧密对接,创新“三导向”育人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进师生“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双创”教育。学校与2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共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开设有20多个企业冠名班,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先后获得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1个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多个。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荣获“2017年度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2018年泉州市B级众创空间示范基地”“2019年首批百家泉州市青年创业基地”等称号。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三方面保障、三阶段覆盖、三课堂联动,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以培养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9项、铜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IT技术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第四届、第五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累计斩获两银三铜奖,并有1个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铜奖等。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先后3次获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2008-2016届毕业生毕业2年工作胜任力在福建省全省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一,在福建全省本科综合高校工作中排名第五。学校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是南安市文明校园。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入选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获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农校对接”与学生食堂采购工作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2015年,学校关工委“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精神引领下,闽南科技学院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政企校侨”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所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在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12月)
闽南科技学院 2021-02-01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和先进制造业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现有东莞南城和东莞松山湖两个校区。自办学以来,学校坚守“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目标,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跻身广东省一流民办本科高校之列。2011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2015年,学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9月,学校松山湖校区启用,正式开启“一校两区”运行模式。学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图书馆藏书310.8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39.90万元。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0760人,其中本科生18884人,占比90.96%。学校设有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九院两部。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019年共开设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18个,对接了东莞“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中的五大产业,积极服务于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学校软件工程入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财务管理专业通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特色培育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CAC认证,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顺利进入2019年广东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校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抓手,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强校。学校建有规模庞大的私有云计算平台,有云桌面系统3800个,同时引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用于教学,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6门、网络空间课程300余门及32个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库。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本科基地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6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01人,占比81.32%。自学校升本以来,学校教职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491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共563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32项,其中省部级113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74部;立项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4项,其中省级重点重大项目65项。学校获国家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立项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2018、2019连续两年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中排名广东省民办高校第1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步步高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建立了32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省级基地9个),开设了15个创新班和4个产业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升本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407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培养了42369名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健康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锻造了思政和体育教学品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学校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竞技体育和“阳光体育”相结合,逐渐形成“以体育文化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有的体育教学品牌。学校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定向越野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名列前茅。篮球队更是连续两年获得CUBA(阳光组)全国总决赛季军,在省、市大学生篮球联赛中都曾勇夺冠军。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及教育国际化工作,先后与美、英、澳、日、韩及港澳台地区近3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协同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语言培训等合作项目,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知名高校学习深造。学校积极开展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夏令营、莞港学生双向交流、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营等短期文化交流。2017年起,学校创新开办了中英3+1双学位国际班,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等荣誉,连续获得第八、九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在各类民办高校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民办高校信用发展观察报告》中,学校位列中国民办高校信用指数榜单广东省第1位。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中国民办大学排名150强”中,学校跻身中国华南地区民办大学五强,并持续获得区域一流民办大学称号。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9-2020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位列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40位、广东省第2位。学校将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广东科技学院 2021-02-01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河北省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始建于1991年,201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以工科为主,工、管、经、艺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设有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校舍总面积3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教学使用计算机1200台;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98个,座位11772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达到110个。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2.7万册、维普电子期刊23万册、报纸74种,期刊7269种,电子书120万册。现有教职工7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2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目前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校长(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工处等10个职能处室,教辅单位有图书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设有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五个二级学院,护理系、公共课部、培训部等共计8个教学单位,开设有27个本科专业和50个专科专业。涵盖工、管、经、艺4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类专业为特色,工科为主体,工、管、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学校建有仪器设施完备的机电、汽车、建筑、财经、艺术、护理等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化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综合体育场等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现有1个机电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实验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共建成校外实习基地百余家,不仅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求,也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学校先后引入了军营文化、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形成了“传统文化引导人、军营文化规范人、工学结合培养人”鲜明办学特色。学校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科研及教改项目600余项,出版著作与教材近300余部,获厅局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在全国高校各类竞赛中获奖近百项;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专业特色院校”、“中国高就业率品牌学校”、“全国准军事化管理特色院校”、“国家优秀校企合作示范单位”、“河北省依法诚信办学”学校等荣誉。在艾瑞深校友网最新公布的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列中国民办大学排行第21位。
河北科技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5 86 87
  • ...
  • 510 5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