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概述 学院坐落在人文荟萃、环境优美的南京江宁大学城,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办学历史 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远洋船员和内河船员的学校,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南京海运学校和1956年成立的南京航运学校,是第一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具有船员教育与培训资质、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两校2000年由交通部划转到江苏省,隶属于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两校合并升格成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宁大学城办学;2015年5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的省级示范院校验收。 办学思路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办学,坚持关注政府、关注行业、关注同行,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三坚持三关注”办学理念;明确了要实现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水平、一流的师生福利的“四个一流”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政校企合作、特色品牌、科研兴校、国际化与开放等五大战略;全力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和优化、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师生员工幸福与健康、信息化校园建设以及党建思政教育等十项工程。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江宁、秦淮和板桥三个校区,校区占地总面积1429亩,建筑面积32.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11.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5亿元。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113人,各类省部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90%,航海类教师持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近101人,其中远洋船长、轮机长25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学院馆藏图书85万册,期刊1000余种、数字图书资源10.57T。 专业建设 学院设有航海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等8院3部,共42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海事局海事联合调查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以轮机智能化机舱和航海大型操纵模拟器为代表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在全国航海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合作办学 学院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与合作。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海事局共建单位,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开办“3+2”高职本专科分段培养人才项目,与南京晓庄学院开展“4+0”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开办“2.5+0.5”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近20所知名大学开办“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委托开展4个专业定向培养直招士官项目,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并与国内多所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的项目。 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新生录取分数排名多年来居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航海类专业学生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连续多年保持领先,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近98%。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半年后的就业薪酬连续三年来一直居于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首位。近三年,学院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5项。学生获得省级(含行业协会、学会)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励254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3项,学生在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分别取得团体冠军、季军、亚军的优异成绩,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均获得前三名的学校,也是大比武企业代表队连续三届冠军的指导院校。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6篇,完成纵向课题189项,专利授权达824项。学院依托15个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394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累计超过2000万元。学院船员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品牌,社会培训项目达86项,基本涵盖国家海事局核定的所有培训项目,五年来共完成7万多人次的各类培训任务、5.5万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培训和技能鉴定总收入达9000万元。 江海气度,日月风华。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主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服务长江黄金水道、江苏沿海开发建设,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海洋运输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航海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是一所于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独立学院,由南京师范大学和泰州高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建。2015年底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管理委员会,研究和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博士生导师陈双林教授担任院长、法定代表人,朱梅同志担任党委书记。经过14年的砥砺奋进,学院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成为泰州历史上第一座万人本科大学,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我院办学业绩。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规范办学,位于泰州市高教园区,占地面积1035亩,规划建设教学、办公、活动及生活用房32万㎡,已建成27万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办学条件的检查。学院培养以文、理、经、管、工、艺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设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建有13个二级学院(部),有经教育部备案的46个本科专业,普招录取分数稳定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目前在校生1万余名;历届毕业生平均毕业率为99%以上,学位授予率为87%以上,平均就业率为96%以上,已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2万多名。师资队伍保障有力。南京师范大学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职务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担任学院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在紧密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启动“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研究方向团队建设计划”,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进一步强化高端队伍建设、培育青年教师队伍,实施两个“双百”行动计划(培养百名博士、百名高级职称人员;聘请百名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参与学院教学,培养百名“双师型”教师),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十佳”大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科技新秀”等,激励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几年,学院培养博士(含在读)58名、博士后2名,有80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有9名青年教师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名被评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名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4名被列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青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罕见;有青年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获江苏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是泰州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社科奖项;有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已经成长为二级学院(部)负责人。启动研究生教育工作,学院获得1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9名青年教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格。许多教师荣获地区“新泰州建设功臣”“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十佳文化新人”等称号。办学特色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凸显。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发展战略,确立了“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教授走上大一新生讲台、博导走上本科生讲台,名家开设系列学术讲座;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督导、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师范教育特色彰显,是全省同类院校中师范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学校,有10个专业可以招收培养师范类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行“4+1”跟岗见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连续多年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我院师范生入职数约占当年江苏省新入职教师数历年平均约8%。学院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蒸蒸日上,通过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大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学院师生编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得到阎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褒奖,多次成功公演并广获赞誉,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学院沐浴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荣光,自主编排的舞蹈《梅君吟》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长期开展的“新学期第一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和品牌,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德国依尔姆瑙理工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格林卡音乐学校、英国林肯大学、美国贝佩斯学校、英国提赛德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台湾东吴大学等建立师生培养交流关系。学生管理体系健全。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校风正、学风好,为学生学业有成提供充分保障。拥有“教师—教务员—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高素质的学生服务管理团队;构建出“全员参与、院系联动、阶段培养、全面育人”的管理机制,抓好“思政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四大建设,实施“就业创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勤助贷款服务、安康指导服务”等四大服务。建成较为完备的学生工作体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念养成进行了合理的成长规划。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硕果累累。在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成绩已连续10多次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在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试中,学生成绩名列全国独立学校前茅。学生在国内外、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近600项,其中突出的有: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商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央视“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五十强”称号等。学生科研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国际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学生钱峰在读大三年级即被阿里巴巴公司提前签约。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公务员、村官和教师编制成绩突出。大力推行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党建工作出色。学院领导班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致力于探求符合独立学院发展路径的现代大学制度,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代会、工会、“院长书记零距离” 等活动构成了民主治校的丰富图景,领导班子、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积极互动;加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监督,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外部关系,认真探索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政府监督、社会参与、依法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学院以根植泰州、服务泰州为己任,积极在泰州事业发展中挑大梁、作贡献。成立了泰州历史文化研究院、泰州金融研究所,与泰州市共建泰州市歌舞剧院,与市人大合作建立泰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与中国医药城合作建立医药法研究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学院体育场所设施面向泰州市民开放,师生承担全市部分中小学的体育中考、体质健康考务工作;师生多次承担泰州市大型活动的组织、展演;学生设计的“话说泰州”旅游宣传动漫等获得泰州市领导和市民的广泛赞誉;教师编著的《泰州历史文化丛书》(4卷)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作为地方历史文化通史在苏中苏北尚属首例。学院志愿者服务有声有色,获得泰州市百姓好评。每年开展“蒲公英计划”、“一路同行”、“幸福阳光”、“青春华章”等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近50项,其中“扶苗行动”荣获“江苏省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学院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声誉大幅提高。学院的发展始终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接见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时说:“依托老校、名校发展教育是一条捷径。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谢谢你们!”李源潮同志在沈健同志的来信上亲笔批示:“希望把南师大和南师大泰州学校办得更出色!”2009年8月教育部郝平副部长来我校视察指导,他高度赞扬我校:“办得特别好,建得特别好!”。经过14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学院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发展时期,学院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按照“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要求,秉承“蕴德论道、励学力行”的校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入促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为创建“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2021-02-0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学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致力于打造“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园艺职业教育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和输出探路者”这五张名片。近几年来,学院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取得了一批重大办学成果。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全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五十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五十强、全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最高奖、2016土耳其安塔利亚世园会最高奖和组委会金奖等诸多荣誉,连续六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目前,学院由西园路校本部、相城校区和东山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教职员工550余人,招生专业39个,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招生。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由北京交通大学与融河(黄骅)科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学校是北京交通大学在京外举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教育部第26号令颁布之后河北省批准建立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学校的成立改写了河北省沧州地区没有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历史,在河北省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示范作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典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以及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的14所高校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和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战略。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校园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投资总额逾10亿元。涵盖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天佑会堂、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师公寓、教工餐厅等43栋建筑,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 学校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有经济管理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学科专业设置以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工科、管理、文科和艺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开设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金融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商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风景园林、音乐学、英语、商务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3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逾13000人。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由学校具名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以北京交通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聘请北京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担任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并由北京交通大学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主讲人。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办学特点,通过公开招聘、联合培养、国外引进等多种途径吸引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聘请高校优秀教师及相关企业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十年来,一大批专家教授、中年骨干和青年才俊从祖国四面八方加盟学校,有力地壮大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学校还聘请各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高级智囊团,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教学督导,监控、检查、指导教学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秉承北京交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先进办学理念,以“进德修业、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个性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本科学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已使学校办学成绩初露锋芒。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及RoboCup公开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骄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2013年6月,学校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发布的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2014至2017年,我校连续四年荣登“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2017年,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校第四次名列全国第五。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交流,目前已与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渤海新区物流产业聚集区、中国北方(黄骅)模具城以及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等数十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和校企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每年还选拔优秀的大三学生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一年,为学生考研深造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0%以上,在省内及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上千名同学顺利签约全国各大铁路局、北汽集团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学生们娴熟的专业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共有数百名同学成功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各大院校的广泛认可。 学校所处的河北省黄骅市,位于环京津和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和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学校正在董事会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按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规范办学,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大力实施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学科专业建设和后勤保障“四大工程”,努力将海滨学院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高地。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2021-02-01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其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独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工商学院。学校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实施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占地1600余亩,在成都和眉山有两个校区,成都校区位于府南河源头成都高新西区,眉山校区位于东坡故里眉山市岷东新区。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设有64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32个,涵盖经、管、工、文、教、法、艺七个学科领域。现有在校生2万余人。共建有两个大型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纸本文献190万余册,并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学校还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71个。其中包括汽车电教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微波实验室、ERP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等。 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行“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经过多年办学探索和实践,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专家治学的治学机制、德才并重的评价机制、创优争先的激励机制、终身学习的成长机制以及共同创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创新机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者型、专家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有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还聘有名校名师、专家学者、企业家、艺术家为客座教授。近3年,学校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4项,承担厅局级及横向科研项目60项,获奖27项,发表论文633篇,出版教材56部。 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通过构建校园科技文化、美育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社团文化、现代媒介文化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创建了学校“全域文化”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现有学生社团48个,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近年来,师生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共有2000余人获奖。学生获全国性奖项259项、省级奖项500余项。学生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品牌策划竞赛一等奖、第27届CBDF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摩登舞冠军、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NSEC)“大学生本科英语专业组”全国一等奖、第八届创意中国设计大奖赛综合设计类一等奖、全国“两岸三地”高校品牌策划大赛大陆赛区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赛一等奖、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等多种荣誉。 坚持“校地企”合作办学,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依托行业、企业支撑,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校地企”合作,“三方互动”,建立了长效机制。与江苏省妇联、眉山市、成都锦江区、郫都区政府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上海贝电科技公司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思科网络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成效明显。与京东商城、阿里巴巴、宸鸿科技集团、上海贝电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的定制定向培训和实习实训项目成果丰硕。 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多年来,学校普通类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并荣获四川省教育厅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先进单位称号。在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批学子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英国知山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他们坚持历练修为,不断追逐着自己的青春梦想。 今天,四川工商学院正大力推进“求实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创造力、技艺竞争力、服务影响力,锐意进取,矢志奋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四川工商学院 2021-02-01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建于1984年。2008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独立设置命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30余年来,学院始终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聚山纳川、一马当先”马鞍山精神,践行“立德尚能”校训,弘扬“勤勉、和谐、笃实、励新”校风和“敬业、爱生、善教、乐群”教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创特色、专业奔一流、工作争上游”,全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现有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马鞍山卫生学校、微软IT学院、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电子科大硕士点等7个办学机构,逐渐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技工(中职)教育、社会化技能培训鉴定、创业培训成人和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学院占地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180余个,其中省级实践教育基地5个,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3亿元。纸质图书36万册,电子图书1000余万册,报刊200余种。校园无线网全覆盖,信息化条件优越,专业课程全部实现信息化教学。 现设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经济贸易、应用外语、医学护理和基础部(思政部)7系1部。高职专业36个,中职专业22个,其中央财支持建设专业6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示范建设专业2个,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度不断提高,90%以上专业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形成了中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3大专业群的职业人才教育体系。全日制学生8000余人,成教学生1000余人,年均各类社会化职业培训、技能鉴定1万人左右,办学总体规模近2万人。 现有教职工405人,其中专任教师309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30%,双师型教师占62%。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与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32人,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5个。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牵头组建马鞍山市职教联盟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两个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与300余家企业建立起实习就业、订单(冠名)培养、实践教学等形式的校企合作。各专业积极广泛推行行动导向、项目案例、场景模拟等各具特色教学模式,创新出“三引三出”“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实境实品”“淡学旺工”“三段递进”等具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在国家和省、市技能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励40人次、省级奖励243人次、市级奖励105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办学。近年,学院先后与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韩国昌原文星大学、韩国东义大学和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先后选派6名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制”教育理念,与德国海因里希比辛职业学校合作开办“双元制”模式下的数控专业中德合作班。与哈工大、南大合作分别成立现代远程教育马鞍山学习中心,现代远程教育学员近400人,南大马鞍山学习中心被评为该校远程教育全国先进学习中心。与皖南医学院、安工大等高校合作开展多个专业成人专、本科教育,目前各类成教学生达1000余人。 30余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名列第一,获得“优秀”等次。学院还先后成功承办中国人才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及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暨第四届安徽青年创业大赛复赛、省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决赛、第十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四届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2015年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研讨会、2015年省高技能人才研修班、马鞍山市连续4届职业技能大赛、市直机关职工综合能力大赛等各类大型会议或活动。学院现为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和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荣获“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重点就业训练中心、长三角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会员单位、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市人才工作示范单位。先后荣获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河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汇华学院坐落于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雅,是一所园林式书院。学院现设有9个学部,52个本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1000余人。汇华学院秉承河北师范大学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本部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选聘优秀教师担任全部主干课程的教学。学院现聘任专任教师705人,其中教授111人、副教授3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硕士学位的372人。 建院以来,汇华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26号令,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精心培育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规范、具有我院特色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2010年我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4、2015、2016年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和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公布的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均位列全国前十。在中国校友会网2017全国师范类独立学院排名中列第7位。 汇华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独立学院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遵循"改革兴校、质量立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想,坚持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大学生努力进取,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普遍提高。多名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高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重要赛事上屡获殊荣,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学院考研录取率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连续多年考研录取率达到20%以上,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建院18年来,汇华学院已为国家培养3.5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学院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发挥"一网、一报、一平台"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学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无锡文思海辉软件技术培训公司、Encompass technologies (中国研发中心)等1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及就业提供服务与保障。学院多次荣获"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1年保持在90%以上。我院师范类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支教工程",2010年9月10日,我院在兴隆县六道河中学顶岗实习的张静等3名同学,非常荣幸地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共度教师节。2013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河北师范大学视察,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我院历史学专业学生耿佳嘉、美术学专业学生安静慧有幸与总理交谈,聆听总理的教导与嘱托。 汇华学院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河北省两任主管教育副省长刘健生、龙庄伟先后到学院视察,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学院考察,对学院的发展建设、管理工作及软硬件环境给予了肯定。 蓬勃发展的汇华学院正展开强壮的双臂,迎接更加绚烂的明天,全体汇华人怀着满腔的热忱,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而不断努力奋斗!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2021-02-01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是自治区首批成立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乌鲁木齐市,占地230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资产5.6亿元。现有教职工667人,专任教师32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160人,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58人。国家及自治区教学名师10人,自治区级教学能手4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面向食品、轻纺、石油、煤化工、机电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开设专业58个,其中,国家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特色专业6个。建有132个实验实训室和23个实训车间。建有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电工电子及自动化等13个实训基地。目前,在校生1.5万人。 学院生活学习设施设备齐全,学生公寓配有独立卫生间、标准衣柜、电脑桌、网络接口等设施,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校园;建有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艺术馆、天文台、全塑胶田径运动场等;30个魅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平台,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等活动贯穿全年,有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岗位助力品学兼优和特困学生。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与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上海大众(新疆)分公司、新疆蓝山屯河股份公司、新疆中泰化学股份公司、新疆天业集团、神华集团、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利泰丝路投资有限公司等100多家疆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就业合作关系。与新疆宜化等大型企业创办“宜化学院”、“天润学院”等12个合作学院。近年来,每年毕业生人数近4000人,就业率名列自治区高校前列。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经济学家骆耕漠、爱国人士章乃器等著名校友,被誉为“浙商人才培养的摇篮”。现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浙江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钱塘江南岸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内,另有德胜校区位于杭州市区内,学校占地面积569亩,建筑面积逾23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98万余册,电子藏书近331万册。在校生1万1千余人。现有教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40余人,二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46人,副高职称148人,博士1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25人,“双师素质”教师达86.42%以上。 学校现有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应用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31个专业及方向,拥有烹饪工艺与营养、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2个省级重点专业,酒店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投资与理财、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连锁经营管理等9个省级特色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酒店管理、会计、连锁经营管理等4个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会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烹调工艺与营养等5个省级优势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六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门。学校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优秀教师5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9人,首批资深级注册中国餐饮服务大师1人,首批浙江资深餐饮服务大师1人,五一巾帼标兵1人,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1人和浙江省最美教师提名奖1人。 学校传承百年校训,弘扬浙商精神,强化商科特色专业建设和商科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积淀“依托行业办学,校训文化育人”的商科特色,形成“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实践、质量保证、资源整合”为平台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商科人才培养特色,打造成为“浙江商业教育品牌”。学校坚持“依托行业办学、校企合作育人”的办学方针,依托全国500强企业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组建了与100多个成员单位和著名企业深度合作的浙商职教集团;先后与杭州市滨江区及萧山区人民政府、衢州市人民政府、舟山市定海区及嵊泗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共建中商商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与浙江省长三角城镇发展数据研究院、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浙江省金融科技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与阿里巴巴、国大集团、物美集团、韵达速递、圆通速递、浙商保险、中旅旅业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在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与各类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管理咨询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有十余个校企合作学院,累计开设近百个校企合作订单班,走出了一条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学校开放办学成绩显著,成功入选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学校先后与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西澳洲中央技术学院、法国商业研究与行为学院等1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被《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誉为“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被教育部专家总结为全国“创业教育三大模式之一”,学校被誉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小岗村”。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连续8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已成为省内外考生报考的热门院校。 学校现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职业教育分会、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浙江省形象设计协会会长单位,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浙江省商业总会、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副理事长单位。学校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新媒体优秀院校50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高职院校“双师”比例100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以及“专利获得数量全国高职院校30强”等荣誉称号。 如今,学校正以百年的办学积淀,以服务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正朝着具有创业教育优势和显著商科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和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工业学校、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整体并入。2007年,在湖北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开创了省级教育学院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先例。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业务指导机构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校近90年来,学校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起,先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校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718亩,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万多人。现有教职工1191人,专任教师7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68人,82位教师受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38人次。外聘高层次人才71人。学校坚持“举教师教育旗、走应用发展路、育创新创业才”的发展路向,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4个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名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4个省级试点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24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名师课堂。获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举办行知实验班、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新人才实验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17项,其中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金奖。学校坚持以教师教育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为龙头,结合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生物工程、新材料工程、文化创意六大学科专业集群。现有教育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湖北省太赫兹与光电子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47项,获教育部、文化部和科技部等科研项目28项,获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00余项,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版权等100余项。连续三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每年选派大学生赴国外参加游学、社会实践项目或短期实习。学校是省教育厅指定的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派出高校,是国家汉办的优质生源学校,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海外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近年来,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和“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学校将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坚持“正己达人、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2 213 214
  • ...
  • 263 2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