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国家普通高校(教育部编制高等院校代码为13727)。是国家教育部远程教育新疆基地、全国网络教育系统理事单位、全国就业力示范院校。设有国家英语应用能力考点,英语四、六级考点,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劳动部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站等职业资格考试机构。曾获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的“先进办学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单位”称号。中国教育报、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教育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对我院办学业绩曾多次报道。 学院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AAAA级风景区,北与师范大学新校区隔大学路相邻,东与歌林小镇别墅区傍观园路相望,维斯特、高尔夫滑雪场等均在学院附近,交通便利,有34路公交车直达学院门前。校区青山绿水,环境秀美,蓝天白云,碧瓦高楼,无环境之污染,有鸟语与花香,无闹市之喧嚣,尽书声之悦耳,实为育人、学习最佳去处。为有志青年求知成才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幽雅的自然环境。 我院下设信息技术学院、电子通讯学院、工程汽车学院、商会学院、语言学院、经济贸易管理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留学生部及本科(助学)部等教学部门。现开设29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8000余人。 我院坚持人才强校、专家治学,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300余人),形成了以高、中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我院重视优化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先进,设有各类实训基地、实训室53个,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室实现了专人专机配置。我院办学定位准确,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谨,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我院坚持从严治校,信奉“管理出教学质量、管理出优秀人才”的教学原则,以其严格、优秀的管理著称。良好的师资、严格的管理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条件保证了我院的教学质量,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普遍赞誉与信赖。 我院就业指导办公室,对学生就业进行全程培训、指导、推荐。众多的实训就业基地已形成体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断攀升,《中国教育报》、《新疆日报》均有报道。建校以来,我院已先后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各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被授予全国民办高校20所就业力示范院校称号。我院已成为广大考生向往就读的院校。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现有广州和滨海两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1607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万册。现有专任教师1035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359人,其中正高级8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603人,“双师型”专任教师414人。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以工为主,经、管、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招生层次:本科、专科,现开设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40个。广东省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拥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中国印刷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拥有印刷技术等省级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8个,香江酒店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有校外实习就业实训基地60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62间,2020年学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学校坚持“人才、专业、科研、创新”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思路,先后成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研究所、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汽车研究所、数码印刷研究所、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获校外课题及项目93项,经费总额1772万元,获专利授权达238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跻身全国500强。教师发表论文1267篇,其中核心期刊183篇、被SCI等四大索引收录120篇;出版著作和教材99部。获市级科学技术奖3项,2017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产学研用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以研究促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孵化一批公司”的育人机制。依托印刷技术专业创办广州广科彩色印务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4家,孵化出学生创办的公司93个。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6年获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创新创意一等奖”1项,获全国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获全国科技发明制作类一等奖1项,2018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2019年获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共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320多项。广科创谷被评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A级众创空间。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2012-2014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十大优秀案例”,并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学校以“快乐体育、时尚体育、交际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以俱乐部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设有15个体育俱乐部,改革后,成果丰硕,多个项目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定期开设“名家讲坛”、每年举行技能文化节、读书文化节等活动。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驻广州领事馆合作举办“国际文化系列活动”,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建校至今培养近4万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居全省前列。学校于2010年通过了省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1年在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授予最具特色民办高职院校称号,2012年-2015连续四年荣获广东省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2019年获得纪念中国民办教育辉煌40周年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时任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等先后到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办学效果得到社会认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1952年一汽建立的长春汽车技术学校。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首批进入国家28所高职示范院校行列。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划归长春市政府主办,2013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高教强省高职龙头学校,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吉林省首批高职“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有“汽车工业职业人才摇篮”之美誉。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长春市百姓最满意单位、长春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和汽车营销赛项,并获大赛多项一等奖。 学校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9600余人,教职工54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拥有长白山技能名师12名,具有企业认证资质的专业教师80余名。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先进,校内建有汽车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146个,实训设备总值达1.5亿元。 学校紧密结合汽车产业价值链和市场的人才需求,致力于培养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三高”职业化人才,共开设17个专业,形成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汽车工程专业群,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群,汽车服务与贸易专业群等五大专业群。其中5个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全国高职高专首开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五大汽车公司(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和博世公司、英国捷豹路虎、法国米其林、日本丰田和日本本田、一汽-大众、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进出口公司、一汽新能源分公司、吉利汽车、中国平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了50余个订单班。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培养的五万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其中,毕业生王洪军、李凯军、金涛、高大伟、齐嵩宇、韩文君等已经成长为国家知识型劳动模范、科技创新人才、技术能手、自主创业人才的代表。2014年学校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学校”称号。 在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的引领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概,面向“中国制造2025”,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服务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建设“应用型、专业化、开放式”的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建设目标: 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特色: 校企融合 教培一体 学校校训:德能并进 知行合一 办学理念:服务汽车产业发展 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三高”技术技能人才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为吉林省唯一以铁道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前身是建校于1948年的吉林铁路经济学校和1958年的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是铁道部最早创办的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校,距今已有70年的办学历史。曾为我党接管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乃至东北解放、全国解放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学院历史上曾先后12次易名,1961年改名为吉林铁道学院,举办本科层次教育。2005年8月,由行业办学移交地方办学。2006年2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6月和2014年10月,学院两次分别以较高评价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多年来,学院相继被确定为吉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吉林省铁道高职教育研究基地、教育部和吉林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校区地处吉林永吉经济开发区吉桦路666号,位处国家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核心地带,是国家新批准的长吉新区的重要节点。占地面积1308亩,建筑面积24.18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5亿元。 科学运筹,纲举目张。学院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荣校”的办学理念。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128人,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2118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81人,兼职教师及职工320人,教授30人,副教授117人,有长白山技能名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拥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全国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名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吉林省技术能手、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高水平优秀人才。还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31个,优秀专业带头人7人。 学院教科研成果丰硕,自改建高职学院以来,完成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5项,省级课题研究成果422项,市级课题研究成果49项;取得专利发明9项;公开发表EI、ISTP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2篇,其中获奖论文67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取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一直坚持“根植铁路,立足吉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国际化办学深入开展”的办学特色。设有铁道运输、铁道信号、铁道工程、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和东北亚高铁学院10个分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并设立培训、继续教育、国际交流3个中心。学院现有以铁道类、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社会通用专业为辅的40个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专业2个,吉林省级试点特色专业、示范专业4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高水平专业(群)6个,吉林省级特色专业(群)4个,吉林省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3个。 学院突出职业培训的办学特色,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干部职工培训基地、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干部职工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协会培训基地、吉林省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铁路行业企业培训干部职工10000余人,其它各层次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9000余人。此外,学院还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考点,拥有国家评定的“全国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2009年11月,学院牵头组建了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加盟单位已达116家。2016年,学院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共同组建东北两省铁路“一企三校”发展共同体,形成了跨省跨区域校企、校际合作新模式。学院发起组建了吉林市与宁波市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合作联盟、中西部高职院校协同发展合作联盟。 放眼全球,永不止步。学院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创办了吉林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中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北亚高铁学院,开办专业3个。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开办2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开办1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是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还是全国“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单位、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单位、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打造一流铁院,成就出彩人生”的办学愿景,注重将“铁路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高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两职两高”人才,打造具有“德行高尚、爱岗敬业、遵章守纪、技能精湛”的吉铁院特质学生。从2006年改建高职学院以来,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和输送了近3.4万名毕业生。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生源稳定,质量逐年提高。近几年,单独招生和高考招生一志愿上线率均超过200%;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进口旺出口畅。学院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他们之中产生了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全路新长征突击手、全路最美青工荣誉称号获得者。铁路局级技术标兵、技术能手、专业技术尖子更是不胜枚举。学院是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还是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会理事单位。 砺器达才,桃李芬芳。学院突出人才技能培养和道德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学院教师指导的各级各类大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国家级二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奖18项,省级一等奖41项、省级二等奖101项、省级三等奖141项。学院学子在全国铁道类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均拔得头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院校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年工匠》等栏目中展现青春风采。学院师生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喜获大奖。2015级赵利斌同学荣获团中央2017年度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寻访活动特别奖,是新时代德技并修、奋发图强的吉铁院学子的优秀代表。 学院不断砥砺奋进、积极进取,连续四次荣获吉林省文明单位称号,还获得吉林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吉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吉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奋力新作为,用新一轮振兴发展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奋进之笔,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职业技能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地处中国西部钢铁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景色秀丽的金沙江南岸。总占地886亩。校园绿树成荫, 花香四溢。有马家田、金江两大校区。 固定资产超过1.3亿元。有与专业配套的实习室55个, 实训基地32个,先进设备或系统927台(套),计算机780 台。图书馆藏书20万册, 图书检索实现计算机管理。建有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有400米和300米跑道绿茵运动场各1个,标准游泳池2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2座,沙滩排球场、形体训练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活动中心应有俱有。 学院有正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19人,硕士15人, 博士3人。每年有2-3名美籍教师来校任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5000多人。学院5个系共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钢铁冶炼、电子电气、涉外旅游、管理工程、计算机应用等35个专业。 为鼓励学生成才,学院设立奖学金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学院是“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定点学校之一。同时,为帮助经济上的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建立了勤工俭学机制和校内“1家1”希望工程。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院成立了900人的学生艺术团,包括管乐、民乐、合唱、舞蹈等表演队,220人的学生管乐团曾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奏;有学生电视台、学生报社、学生文学社等10多个业余社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和成才的大舞台。 欢迎报考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她是莘莘学子的理想家园,足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成才绿洲。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培养理工科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内蒙古工业学校,是自治区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工科学校。2006年原水利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直属自治区教育厅。学院是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占地面积830亩,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 60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主动服务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成自治区领先、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五个结合”,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发挥在自治区能源、冶金、机械制造、水利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地位和优势,秉承“校企携手,锻造塞外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瞄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调整升级需要,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促进内蒙古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毕业生82000多人,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水利系统享有盛誉。 学院自升格以来,全院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抢抓机遇、永不言弃”的学院精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了五次跨越式发展:2008年,学院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学院完成新校区建设并整体搬迁入住;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4年,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7年,学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职院校,并被推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办学成绩显著,2008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3年冶金与材料工程系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领导班子多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拥有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81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137人,博士、硕士210人,“双师素质”教师达304人,聘请校外兼职(课)教师312人。学院实施教师队伍“名优工程”培养计划,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建成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培养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0人,自治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2人,培养院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34人。 现有在校生9447人,学生来源于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冶金与材料工程系、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系、信息与管理工程系、公共管理系等10个教学系部。学院根据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依托传统优势专业,增设新专业,形成能源、冶金、制造类、水利工程和管理类等5个专业群,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冶金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39个专业,初步建立起以机械制造、机电、自动控制、冶金材料、水利工程为主,以信息、管理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2015年,启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3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自2014年以来,学院开始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先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冶金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翻开了我院人才培养历史新的一页。 学院是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冶金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15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4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专业,工程测量与监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示范专业。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学院引入能源、冶金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57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课程。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电子技术、高炉炼铁生产、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流体力学与传热、建筑结构、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测量等2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学院建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71个模拟、仿真实训室,282个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8168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7亿元。学院与美国通用公司合作共建“GE自动化系统”实训基地。建有自治区工科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齐全的“校中厂”,拥有车、铣、刨、磨、镗、钳、焊等机床和设备320多台(套),学生参与毛坯生产、粗加工、精加工到装配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促进了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的重要基地。学院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将“企业”引入校园,把“产品”引入课堂。校内实习工厂自行设计、批量生产Z512台钻、精密铸造球阀等产品。学生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产品和零配件的生产过程即学生的实习过程,以具体生产项目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学院设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高职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制的高职院校之一。承担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焊工、发电厂电动机等21个工种的培训鉴定任务。富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逐年上升。在2017年国家及自治区各类技能竞赛中,我院师生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获自治区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 学院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成立了由自治区经济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理事长、12家大型能源、冶金企业和“政校企育人基地”负责人任副理事长、152家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先后与阿拉善左旗政府和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合作,建立了政校企育人基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组建了“高铝资源学院”,该项“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基础上,筹备成立了由184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组成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我院与内蒙古利丰集团合作成立了汽车维修检测中心,与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和内蒙古旅游行业协会合作成立了智慧旅游孵化基地,促使校企合作向更深更广发展。 学院深化和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员单位采用“2.5+0.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鸿峻铝业、鄂尔多斯电力、大唐托电等冠名班;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151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和毕业生就业基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集团深度合作构建的“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获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深化了“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的“4321”式人才培养模式,获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实施了“学训结合,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以订单培养为基础,实践了“校企共育,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深化了“四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施了“学做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89%以上,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率78%以上。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据麦可思连续四年调查数据显示,我院2014届至2017届毕业生的工资平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双提高。 学院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院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作用,服务自治区能源、冶金、制造、水利、管理行业,实施技术服务、技术研发、高技能新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与中航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为肯尼亚、加纳、赞比亚、乌干达、刚果、马拉维、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选派教师到非洲国家实地考察,并制定、编写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师资培训方案,指导实验实训室建设,设计、建设项目涉及机械、电子电工、汽车、焊接、土木、计算机6大类别、100多个实验室。肯尼亚高教部大学教师和非洲大学校长来我院进行了培训,连续多年派出教师到肯尼亚大学授课,培训专业教师,对促进非洲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升了学院国际影响力。 学院深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组建69个彰显个性、展现才华的社团组织,成功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创新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晚会、师生趣味运动周等精品项目。2011年我院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2年荣获全区第三届大学生辩论赛专科组第一名,2014年荣获专科组第二名;在第四届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二等奖学院创业计划类作品荣获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高职组二等奖、三等奖,全区创青春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我院学生辛建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2014年度寻访活动中,荣获“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5年,“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荣获第九届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特等奖;2016“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我院作品《氧化铁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烧结工艺温度的影响》荣获特等奖,另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国家级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17项。在201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自治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被评为全区高校最具影响力公众号。 目前,我院已进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快车道,全院上下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抢抓机遇,永不言弃”的学院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建设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现代化、有特色、富有骨干带动作用的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庆市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始建于1964年,历经江津地区水利电力学校、永川地区水利电力学校、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校名更替,200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为全日制专科。 学校2012年实现新校区整体搬迁,总占地面积达936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272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6100余万元,藏书近60万册,固定资产总额突破7亿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539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人,副高以上职称200余人、博士35人。有市级优秀教师1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4 名;水利部职教新星6人、职教名师2人,双师型教师155人。 学校在校生人数9200余人,生源地扩大到全国26个省(市、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达80%以上,职业期待吻合度达8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9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0%。 学校开设47个高职教育专业,涵盖水利、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艺术8个专业大类。 学校紧扣国家和重庆发展战略,适应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与央企中国普天集团合作,组建大数据产业学院;与德国工商大会(AHK)合作,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组建中德工程师学院,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形成“一特一优三支撑、八大门类同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建有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围绕“两室一堂”,建立完善学生上课随机抽查、信息网络同步公示、“一课四责”、“一室四责”等制度,搭建“四级七维三测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建立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四季网络预警五级干预”机制。学生到课率稳定在99%以上,学生上课怠学率长期稳定保护在0.25%以内,课堂教学互动反馈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教学目标达成度为95%以上。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日益发展。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97项次、省部级奖项108项次。 学校建有功能齐备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培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69个。是重庆市首批创新创业“双百”示范建设单位、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2项,市级金奖5项,银奖4项。其中“行车应急宝”和“巴山老坛独家风味陈咸菜”项目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作为全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2个项目均获得国赛铜奖。 学校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重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积极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学院对外技术服务到账额突破1000万元。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开设40余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工种70余个。具有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重庆市水利行业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水电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资质。 学校文化特色鲜明,弘扬“上善若水,学竞江河”校训,构建水文化、名人与水、水哲学思想的环境育人体系,将水文化建设与人才人格品质培养相结合。学校是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近三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文体活动获集体荣誉30余项、个人奖项200余项。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泰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组织开展10余项对外合作项目,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首批17名留学生到校入学,与泰国黎逸技术学院共建大禹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水利发展、高度重视重庆经济发展的三大历史机遇,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坚持教学和科研并举,实施“稳定规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文化引领”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发展战略,力争达到国家级示范高职办学水平,成为西部领先、全国有影响的水利类高职院校。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办学以来,习近平、张德江、夏宝龙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院。学院获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5A级社会组织、浙江省4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及浙江省高校实验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同时被教育部和建设部列为建设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位于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影视名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市;下设6个二级学院,在校生万余名;学院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实训室、篮球馆、田径场、文体中心、图书馆和各类生活设施,校园信息化条件优良。 学院明确“服务区域发展,培育一流技术人才”的办学使命,秉承“正德、崇学、精艺、致远”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执着攀登”的精神,坚持“学生为本、育人为要、质量至上、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紧密依托学院投资方和区域产业的优势,形成了以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为龙头,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及文化艺术大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开设专业32个,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为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工程监理、建筑经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雕刻艺术设计为省十三五特色专业。拥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 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学院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宗旨和规律,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与“中国BIM技术研发应用的领航者”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鲁班学院”,并开设“鲁班BIM精英班“,与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广汽传祺高端班”,以及其它多个特色班。联合顺丰速运、义乌国际品牌联盟、言几又文创品牌等5家企业打造浙江省内首个“店长商学院”。与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财税信息化实验室”“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等具有行业前瞻性的产学研中心。2011-2017年,学院获得各类专利数达616项。 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1个,专业工作室20 个,以及各类校外实训基地211个。学院开设有多样的创业创新课程,每年组织院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并在校内设有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孵化和扶持功能。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中获奖1000多项。其中,工程造价团队连续4年获得浙江省高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电子商务团队共获得浙江省统计调查学科竞赛一等奖6项。 学院坚持内涵提升,特色发展,整体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争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先后与英国、西班牙、爱尔兰、韩国等知名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办学关系。今年10月份,学院刚果(布)留学生项目正式实施,接受刚果(布)首批21 名留学生来院进行为期 4 年的木雕学习。 学院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为指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严格落实从严治校方针,坚持人性化管理与从严治学相结合,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开展“始业教育”“四想四对照”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和动力,强化学生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培育“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我院每年设立600多万元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和经济困难学生。奖学助学形式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学年)、浙江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学年)、国家助学金(浙江省:一档4000元/学年,二档2500元/学年),以及院级各类奖学金。 学院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黉门大讲堂”“崇学大讲堂”“鲁班文化节”“读书节”“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现有“马术社”“蛋雕社”“绿军社”等45个学生社团,各类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多个学生志愿服务队积极参加“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志愿服务和“青春奉献十三五”暑期实践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院历届毕业生以尊师长、守纪律、能吃苦、善合作、专技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据杭州市官方媒体权威发布,学院毕业生在杭州市就业人数已连续两年位列杭州市外省内高校前三名,且毕业生入杭数量逐年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左右,连续8年居省内同类高校前茅。据麦可思等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提供数据显示,我院毕业生毕业三个月后平均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5年后收入居全国同类高校第六、浙江省同类院校第二。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工院”)毗邻著名的钟山风景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1952年,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首任轻工业部长,将学校交由轻工业部管理;1954年,更名为上海机械学校;1960年,整体搬迁至南京,更名为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江苏省管理;1999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培养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徐伯昕、朱森林、秦怡、顾心怿、王世绩、邹世昌等一批杰出校友及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传承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遵循“敬业乐群”的校训,坚持“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办学理念和“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化等各个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2004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9年获“优秀”等级;2012年成为首批获准与应用型本科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先后与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017年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建设单位。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19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名,我校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二。 学校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1亩,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11.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约2.6亿元;图书113万册;设14个教学单位,有17个专业群、47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000人,专科生1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5人;教职员工840余人,专任教师680余人,教师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46%,硕博士比例达90%,“双师”素质比例超过90%。 学校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1人、省教学名师4人、全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11人、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333工程”16人、“六大人才高峰”9人、“青蓝工程”人才培养38人。学校连续三年蝉联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 学校持续健全“分层分类、做学合一、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3个、国家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特别推荐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一等奖123项、二等奖203项、三等奖185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4项,师生授权发明专利156项;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项目1个、省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项目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与26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华为、中兴、西门子、现代重工、罗克韦尔等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平台15个。2016、2017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学校围绕装备制造业,培养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社会广泛欢迎。招生“进口旺”,高考录取分数线连续10年省内名列前茅,连续14年超过本科线;就业“出口畅”,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15%,年终就业率99.17%,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5个国家(地区)的30余所院校(组织)建立了稳固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育部首次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试点评估中成绩第一;是教育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学校;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共建“中英创新创业教育总部基地”,发起“一带一路中英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并首获杰出院校奖;2016年获全球职教界的最高荣誉——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应用研究与创新”金奖;2017、2018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以特色优势服务职教、以优质资源贡献职教。牵头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中心、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职研究会、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教集团等全国性平台5个,以及牵头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教集团等全省性平台9个。此外,学校是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和民建中央爱国爱会教育基地。 近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教育部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50余项。 面向新时代、新百年,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新一高”战略部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为创建江苏省卓越高职院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高水平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应用技术型高职名校的目标不懈奋斗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4门。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7%和46.2%;现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汽车轻量化注塑模具〈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5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合作〉、天津市高压清洗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合作〉),省部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7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98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优化配置、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与海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校地合作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海南省、山东省合作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61项,省部级奖1073项。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承办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建设鲁班工坊、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援外基地”及外交部“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为60多个国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在海外设立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层次,每年来校学习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国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0年4月)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邮 编:300222 传 真:022-88181501网 址:http://www.tute.edu.c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23 9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