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简称华软学院)成立于2002年,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以IT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独立学院,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和广州市“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信息技术专业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民政厅首批5A级社会组织。学院坐落在享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美誉的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即将开通的地铁14号线在正门旁设有站点,交通便利。华软校园景色秀美、环境怡人,一渠两湖布局雅致,丝木棉花绽放瑰伟,是师生治学读书的理想之所。 学院设有软件工程系、网络技术系、电子系、计算机系、数码媒体系、游戏系、管理系、国际经贸系、财会系、外语系等10个系,开设包括广东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在内的3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500余人。学院定位科学、理念先进、治学严谨、管理规范,自创办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华软学院秉承“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校训精神,注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立足点,重点发展包含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电子商务等IT类专业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培养适应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较早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精英人才。自成立以来,华软学子创业团队累计获得融资金额逾亿元人民币,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学IT,到华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华软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既有来自公办高校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海外的留学归国人员,还有来自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端技术人才,华软学院携手国外大学联盟,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近百所知名大学联合实施“本硕连读”留学计划和交流计划。华软学院与国内国际顶尖的IT企业合作及课程嵌入,与微软合作校园IT计划,与IBM合作课程嵌入,与软件测试巨头Parasoft合建软测实验室,与苹果公司共建iOS开发实训基地,使学院的教学紧贴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前沿。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在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和“民办高校质量工程”引领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大力提升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学院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创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协同育人中心),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0门精品开放课程,70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4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化大赛,获奖数量与层次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全体华软人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院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举办高校广州大学的全力支持下,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凝炼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致力于把华软学院建成一所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品牌特色的一流民办高校。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2021-02-01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是2002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审核通过的一所工、文、经、管、艺相结合的独立学院。目前,学校有在校生10000余人。学校坐落于武汉光谷腹地,位于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之滨,毗邻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高校、高新企业众多,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优势。学校按照生态校园的国际视野进行规划和建设,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同时拥有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标准化运动场所和现代化图书馆,学习生活设施齐全、设备先进。 学校依托举办高校——武汉纺织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并结合面向业界重实践应用的特色,以交叉融合理念创办专业,为社会培养专业过硬、善于合作、务实求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现有经管学院、艺术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基础课部、思政课部6个教学院部,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8个本科专业,会计、商务英语、物流管理、软件技术等12个专科专业。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有教师的引进、培养与提升,不断拓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2人,教师队伍总量趋于合理,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等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40%以上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以上。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质量立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品德良好、技术精良、社会欢迎的一线人才”为办学宗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致力于建设“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应用型民办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2021-02-01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成立于2001年,于2004年2月被教育部确认为甘肃省首批独立学院,属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 长青学院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保持和发挥传统财经类学科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和培育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障,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在校生近6300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管理学、应用经济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甘肃一流、西部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商科类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占地153189平方米。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公共计算机房、专业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宽敞幽静,藏书丰富,设有期刊阅览室、专业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习室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学院现有专职专任教师329人,外聘教师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9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37人。 学院设有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财政金融系、经济贸易系、计算机科学系、艺术系、外语系等7个系和公共基础课教学部、经济管理课教学部和体育教学部。下设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广告学、旅游管理、英语等29个本、专科专业。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全局,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了以“名师、名学科、名专业、名课程、名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五名工程”。依托母体学校已建成的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优势,形成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为支撑,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聘请高职称、高学历、懂管理的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系部负责人和主干课程教师,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青年教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规范教材选用机制,探索建设适合独立学院的教材体系;科学规划、分步创建精品课程;通过开展院“学术月 ”和系“双周学术讲座”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和学术含量;通过加强社会见习环节和超前的“田野观察”训练,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基础课教学和辅导力度,不断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和考研升学率。2008年,我院28名毕业生考取了“兰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2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牢固树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规划和齐抓共管的办学机制。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和专升本录取人数均名列省内独立学院前列,2006、2008年连续两次被甘肃省人事厅评为“全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现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员单位”、“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理事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调研单位” “兰州市园林化单位和城关区文明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2021-02-0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由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特大型企业胜利石油管理局在优化整合有着25年办学历史的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优良办学资源基础上,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规范化独立学院。学校于2003年3月成立,时称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13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石油管理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建协议,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掀开新的发展篇章。学校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有着石油之城、生态之城美誉的山东省东营市。在油地校三方共建的机制下,学校改革创新,开拓奋进,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形成石大、师专两校区办学格局,主校区为石油大学东营校区,“211”高校完备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占地1563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717万元,图书馆藏书178万册,办学条件完备,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学校教学设有油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护理学院。开设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软件工程、护理学、法学、学前教育等29个本科专业及油气开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药学等15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理、工、文、法、教育、管理、艺术、医学等8大学科门类,形成理工科为主、石油石化专业特色鲜明、文理兼备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专科生10620人。专任教师5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8人,讲师23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4%以上。学校多名教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学会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学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山东省本科教育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批拔尖人才、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应急容灾专委会专家、东营市政府法律专家库成员、东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组成员、东营区社科联名誉主席、社科联副主席;学校还聘请了一批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校科研成果快速增长,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30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2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工程图学教程》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精品教材。近几年各类科研成果获奖236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6项。学校新生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考研上线率在30%以上。近几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英语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300余项。2016年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赛荣获普通组女子冠军、男子亚军。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教学管理优势,胜利石油管理局国家大型企业实习实训优势,东营市人民政府政策、财政支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石油装备设计制造教师团队”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全省独立学院唯一获此殊荣。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山东13所院校上榜,学校的《石油装备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平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作为独立学院唯一代表入选。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机构发布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2018年学校全国排名40,连续4年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一名。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中被授予“5A”的最高等级;新浪山东教育盛典连续两年被授予“山东最受网民欢迎的独立学院”,2017年荣获“山东最具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荣誉称号。油地校三方合作的特色办学模式受到教育部专家的肯定,被省教育厅、民政厅作为先进典型推广。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继续提升。随着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学校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油地校三方共建为契机,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实现创建省内一流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2021-02-01
辽宁大学舆情大数据系统
系统重点解决舆情数据分析中可视化舆情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方法问题。系统提供可视化舆情数据采集方法,解决了用户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易用性问题。系统采用主流的hadoop系统作为存储系统,解决了系统可用性问题。系统实现了多种舆情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了舆情报告辅助生成功能,能够有效的协助舆情分析人员工作。系统数据采集吞吐量、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均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辽宁大学 2021-04-11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申办,2003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办学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背靠郁葱的旗山,溪源江从校区穿行而过,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 学院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目前设有文化产业系、外语系、国际商学系、信息技术系、经济与法学系、管理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共开设涵盖文、理、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5个本科专业和2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人。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现有600多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超过30%;自有教职工当中,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应用型学科、特色专业、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等建设项目30余项,5部自编、合编教材入选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2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含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3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千余项,历届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3%以上,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获评“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目前,学院已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独立学院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即SQA HND项目)海外授课中心,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英、澳、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学习。 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福建、服务海西,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2021-02-01
清华大学-润和天泽
润和天泽是一家从事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及农场、植物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的高科技公司。其旗下品牌“一花一草”创立于2012年,是以植物为核心的原创智能生 态家居品牌,力图将自然、文化、艺术、科技、时尚与生活融会 贯通,提倡绿色、生态、健康、宜居的美好生活方式,让人们重 新拥有森林与田园。
清华大学 2021-04-10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侯宗濂(1900年-1992年),系中国近现代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造就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训,成为一所以医为主,理、管、法、文、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是福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2017年,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的国内知名大学排名机构软科公布了“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我校位列第130名,在福建省属院校中位居第二名。 学校拥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占地约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多平方米,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设有20个学院(部),学生21000多人、教职医护员工112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建有6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第三医院正在建设中。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国(境)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并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 学校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办学80年来,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医学人才。校友中不乏杰出人才,其中有院士、专家、教授,许多校友都已成为医药卫生战线的领军人物。我校培养的学生以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著称,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在历年国家执业医师(护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成绩名列前茅,2016年5月,我校代表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800多人、博士研究生250多人、硕士研究生2800多人,在校留学生4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4900多人。设有普通本科专业27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学成果奖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团队、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6个,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等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3个,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学团队9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精品课程37门。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1个,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学校设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5所(含临床医学院2所),临床教学医院24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88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在学校1536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40.23%,硕士学位以上占84.83%,高级职称占67.45%。博士生导师149名,硕士生导师1072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2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人,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5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6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最美教师”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领军资助青年拔尖人才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7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36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6个。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自2009年始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现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4个、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2个,省高校应用型学科3个。现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院士工作站。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唯一的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个,数字福建大数据研究所1个。“十三五”开局以来,科研经费总量达3.93亿元,获各类科技项目215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57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件,获省科技奖1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2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1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2项,福建青年科技奖3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可持续发展力、核心竞争力、改革创新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争取进入国内同类医学院校前列。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0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6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首经贸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留学生和成人教育为主。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本科教育设44个专业。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信息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 学校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会计学、金融学获批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目前,学校在籍学生17856人,其中本科生10157人,高职生119人,硕士研究生2984人,博士研究生390人,留学生910人,成人教育学生3296人。近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市属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比例不断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教职工1477人,其中各类专职教师83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1.69%,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7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01人。博士生导师72人,硕士生导师447人。学校在职教师中,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7人,北京市海聚项目7人。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师促进中心),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学校“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 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学校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和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研究机构,以及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等30个校级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口与经济》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200个重要期刊之一。 学校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132所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往来。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现已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类别包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语言生和各类短期生等。学校于2007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班,2011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博士班。目前有来自79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2017年达910人。 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1-02-01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校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学院、传媒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 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相应学士学位证书。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6 237 238
  • ...
  • 610 6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