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警察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公安厅共同管理的四川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政法公安类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在全国省属公安本科高校中率先开展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校是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四川基地、公安部国际维和警察选拔培训点、四川省公安厅警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公安民警心理训练基地、四川省公安厅战训基地。建校67年来,先后为四川、西部地区及全国公安政法队伍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专业人才,培养出8500余名英雄、模范、功臣,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英雄的熔炉、精神的铸所”。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348人(正高职47人,副高职91人,硕博士233人),在校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18人,本科生5994人。开设有9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公安部教学名师4名,四川省优秀教师1名。 学校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公安部、公安厅党委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按照“回归公安本位,贴近公安实战,服务公安工作”的转型发展思路,进行专业学科调整,逐步形成了在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三个一级学科统领下,以侦查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法学等8个骨干专业为主体、若干现代警务工作急需专业方向为延伸的“3+8+X”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 学校以“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服务公安工作”为宗旨,秉承“政治建警、依法治校、从严治学、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公安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和警务科学研究协同发展,走职业化应用型、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四川、面向政法,培养适应现代警务发展需要,具有忠诚政治品格、严明法纪意识、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过硬警务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安专业人才,努力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内高水平公安本科高校。
四川警察学院 2021-02-01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大学和天津仁爱集团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招生和独立财务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充分发挥天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3年7月,我校作为全国首批第一所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规范验收,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立足天津、融入滨海,面向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全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地处天津市团泊新城团泊湖自然风景区内,占地面积1000亩。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教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依据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依托天津大学名、优专业,培养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建筑、建筑工程、化工、管理、社会科学与外国语、艺术等九个系,下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设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法学、动画等专业。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经审查达到毕业标准的,颁发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及我校有关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学校在依托天津大学雄厚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突出、爱岗敬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685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占53%以上。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秉承天津大学“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践行“实事求是,果毅力行”的校训,强调学校工作“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紧密结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始终遵循“根在基础,重在实践,突出能力”教育理念,形成了以课程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课内外教育相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另外,学校创建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搭建平台;学校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支持学生参加学科、专业、文体等项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这一政策以来,学生们已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优胜奖百余项。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2013年为8%;就业率连续四年在92%以上。 学校为强化能力培养,一方面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目前,已和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甲骨文(Oracle)公司以及中沙石化等国内知名的140余家企业密切合作,开展“ 3 + 1 ” 培养、“工作室”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建有63000m2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拥有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学校已建有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与实验中心、语言中心、金工实习中心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FPGA实验室、微电子综合实验室、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数控加工技术中心、CAD/CAM计算中心、甲骨文(Oracle)实训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动画工作室、建筑设计模型室、水力学、地质地基、环境工程、建筑给排水、模拟法庭等71个专业实验室和若干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了工程创新中心、化工研究所、机械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与天大软件学院、中软国际公司联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坚持走国际合作、开放办学道路,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目前已与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SFU)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还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斯旺西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技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有“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辅导、实训提供服务。学校多措并举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把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培养计划,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个性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有艺术教育中心,通过大学生艺术活动推进美育育人机制,成立了合唱团、乐团、舞团、话剧团,在天津市高校文艺展演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设有特优新生奖学金:凡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100名的应届考生,且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者,入校后可获特优新生奖学金5万元;凡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分数线(即一批本科线)的应届考生,且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者,入校后可获得特优新生奖学金2万元。为鼓励学生勤奋进取,学校有完善的“奖、勤、助学”机制,设立了包括国家奖学金(8000元)、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8000元)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学习优异、为校争光等三十余种奖学金,覆盖面占学生35%以上。我校学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待遇,如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21-02-01
大连财经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转设组建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五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民办高等学府。一、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毗邻三面环海的金石滩风景区,空气清新的大黑山风景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学院文化气氛浓郁,现代化设施完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楼群端宁恢弘、井然有致,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怡静优雅。学院占地面积53.26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生13000余人。学校拥有全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有88个多媒体投影教室、10个多媒体语音教室、14个微机室、15个专业实验室和10个基础实验室,8个实践中心、8个研究机构、4个学术报告厅、图书馆藏书多达120万册,中外文报刊上千种。学校建有高标准体育场,可容纳上万人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学生生活区不但设施齐全,还引入大型超市、肯德基快餐和京东物流等知名商家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公寓除标配宽带网、洗衣机等设施外,部分两人间、三人间宿舍还配置空调、独立卫浴等高档设施,竭尽全力为学生营造更为优越、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二、办学思想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三、学科专业学校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审计学、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酒店管理、工程造价、商务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汉语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广播电视编导、互联网金融、网络与新媒体等28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程造价5个专科专业,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份。四、教学特色学校自创立以来,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走规范化、智能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辽宁省内同类院校有较大影响并享有良好声誉。在2003年和2009年,《基础会计》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分别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会计学院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基础会计》课程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同年,我校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及“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经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进行研讨并最终确立“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2015年,被确认为辽宁省首批10所全面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同年,学校将转型工作列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坚持科学规划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几年来,学院又先后投入数百万资金建立了多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五、“双创”及就业建校十几年来,学校注重毕业生就业工作,近五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2%左右,同时,学校还先后与德意志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申银万国证券、百度中国、南方航空、大连港等上百家知名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就业成才提供了良好契机。大批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学位,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国家公安部、海关、统计局等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学校多次被辽宁省授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把“双创”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工作,不仅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创新学分,认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建有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六、校园生活学校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开展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名师讲堂、校园博学家大赛、晨曦杯辩论赛等品牌活动为我校学生提高学术素养和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平台。2016年我校开展了“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系列活动,青年讲堂、经典名著舞台剧改编大赛、梦翼书轩、夜读、大学声、为你读诗等品牌读书类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学校共设有社会实践类、文艺表演类、体育运动类、学术科技类、人文类五大类型学生社团。各个社团百花齐放,各显其能,吸引着广大同学们的热情参与。部分社团还代表我院外出参赛并为学校争得荣誉,啦啦操表演协会在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暨2018辽宁省健美操锦标赛荣获一等奖、健身美体社在第五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辽宁赛区)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电竞社在电竞盛典全国总决赛中进军全国四强。七、师资队伍大连财经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院长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开设的课程均由资历深、学历高、授课效果好的教师任教,授课并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共计五百余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近150人,此外还外聘了部分外籍教师。八、国际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国内外校际和校企业合作交流,学校于2002年就开始双校园联合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单独设立与阿德莱德大学的校际交流项目合作班。阿德莱德大学创建于1874年,是澳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澳大利亚“八大院校(Group of Eight)即澳洲八所五星级大学之一。截止目前,学校有六百余名学生在阿德莱德大学North Terrace校园愉快学习。交流项目合作班学生出国签证率平均达90%以上。 新起点新发展,大连财经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学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大连财经学院 2021-02-01
学院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一、 项目简介本管理平台为各应用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局的渗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架构。平台的软件架构是一个在基于Web的统一界面之下,包含大部分信息系统的信息平台,如通知管理、会议管理、及时通讯、邮件管理等内容。该平台为学院的日常办公、业务管理、战略决策等各个方面提供快速、方便的支持。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该项目技术成熟,目前应用在本学院的信息服务中,运行稳定。三、 技术指标项目申请相关软件著作权3项。四、 市场前景平台为各类应用都搭建了统一的接口,并提供通用的办公自动化、教学自动化应用程序开发与集成平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系统软件的购买,平台运行的操作系统也是基于开源的Linux发行版CentOS。六、 生产设备基于Windows、Mac OS X或Linux的开发机;基于SVN的代码版本管理服务器;基于Linux的测试服务器组;应用程序测试服务器集群;缓存服务集群服务器集群;JMS、OpenFire等通讯服务测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集群。七、 效益分析该项目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办公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八、 合作方式技术服务、协作开发、提供咨询,具体事宜面议。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顾军华,022-60435758,jhgu@hebut.edu.cn十、高清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简介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民办非营利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2000年6月成立的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1000人。学校坐落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拥有学建大路、迎宾路两个校区,占地80余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教学、实训场馆和标准化公寓总建筑面积45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000余万元和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电子图书66万种、中外文期刊350余种,固定资产总值10.5亿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充沛。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13个教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39个,分布于“工、管、艺、文”四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一支以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577名专任教师中,有二级教授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专家称号8名、省级教学新秀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目前学校拥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等41门;学校建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等12个。学校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7年被批准为吉林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研项目6项、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省级应用型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教研项目1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部。学校被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 被吉林省公务员局、教育厅授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党委获得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获得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奖、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国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多项奖项。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获得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本科教育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搞创新,脚踏实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创建百年民办名校不懈努力!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领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适应生产一线、专业技能扎实、善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聚集了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高级人才。学历教育实行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学制4年(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制5年)。颁发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奖助学金学校鼓励在校生刻苦学习、励志图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奖励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设有城建励志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并同时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就业创业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开设了贯穿学业、就业、职业、创业全程关注的就创业指导课。学校近年与中建、中铁、中冶等多家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百强名企进校园”系列招聘活动,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百余场,向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和重大工程项目输送了大批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被国家“985”、“211”重点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用“学分银行”的理念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意识和能力。2018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吉林省教育厅确认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近年来,全校大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数学建模结构设计、BIM设计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880余项。获得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被吉林省公务员局、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联系方式学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学建大路1111号 邮 编:130114电 话:0431-81865507 81865508 81865509传 真:0431-81865504 学校网址:http://www.jlucc.edu.cn乘车路线长春火车站南出站口(北口出站经南北通道至南出站口)沿辽宁路向西500米,太阳家居城东北角乘126路至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站。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2021-02-01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萌生于1946年创办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1948年东北大学成立音乐科,后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科改为音乐系。195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基础上,组建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此后,陆续合并了吉林省文化干部学校、吉林省艺术学校、吉林省歌舞剧院附设的音乐舞蹈学校、吉林市艺术学校、长春电影制片厂附属长春电影学院等五所各具特色的艺术院校,形成了培养多种艺术人才的综合性办学格局。1978年升格为大学,改称吉林艺术学院。2000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并入吉林艺术学院。学院身处长春市得天独厚的城市中心繁华地带,拥有表演、造型、综合、城市艺术四个校区,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舞蹈学院、新媒体学院、动漫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戏曲学院、城市艺术学院等13个本科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178人,其中本科生7295人,专科生53人,硕士研究生830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功能日益彰显。 学院秉承传统,弘扬优势,坚持以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轴,以“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为两翼,不断完善“项目带动教学,科研深化教学,展演促进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的教学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目前学院拥有41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内的各个艺术类专业,其中音乐学、艺术设计、表演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绘画、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表演为吉林省品牌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1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优秀课程;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吉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均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艺术、风景园林、新闻与传播3个专业硕士点,1个国家级基地(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艺术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吉林省艺术理论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下的艺术创意与设计服务协同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学院艺术类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国家级特色专业数、省级重中之重学科数均位居国内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659人,其中专任教师481人,副教授以上教师207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100余人。在这些教师中有3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为省高级专家,3人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为长白山技能名师,8人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人为省级教学名师,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他们在为学院培养人才的同时,先后获得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艺术大奖: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金奖、全国美展金奖、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6次获中国戏剧奖(小品小戏奖4次,校园戏剧奖2次),首届“中国好声音”冠军,中国油画展艺术奖第一名、中国动画金猴奖、CCTV服装大赛金奖、国际拉赫玛尼诺夫大赛最佳歌剧演唱奖,获省级政府奖励34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学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悠久的历史艺术殿堂中,有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工作生活在这里:董清才、王恩显、吕金藻、姚涌、尚德义、甘柏林、韩冈觉、刘尚焜、徐光荣、王庆淮、潘素、靳之林、王丙召、孙天牧、李守仁、胡悌麟、英若识、李巍、傅植桂、周仲元、王福龄、仲佩茹、陈鸿英、徐风、杨村夫、郭溥澜等,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知名学者,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刘云志、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赵聪、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董瑶;著名画家贾涤非、“亚洲博鳌论坛”整体视觉设计者张梦、舞蹈家王晓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铭鑫,著名青年作家金仁顺,著名影视演员张凯丽、侯天来、丁海峰、闫学晶、杨童舒、张晓龙、王韦智等,还有一批文化与艺术事业的管理者,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等,他们为繁荣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著名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连续举办教育部俄罗斯艺术大师班、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长春国际陶艺作品展,被教育部确定我院为全国唯一的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并于2012年牵头成立了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目前学院已与英国约克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开展了2+2、3+1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并邀请众多的国际高水平艺术家来我院演出、工作,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了学院艺术教育的视野,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学院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和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组织牵头人民大会堂吉林厅设计、国庆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吉林彩车设计制作,上海世博会吉林馆主题陈述方案策划与设计和宣传片制作;承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开闭幕式、全国第十二届冬运会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国长春国际钢琴艺术节、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全国艺术纤维展等;参与东博会、汽博会、农博会、国际电影节、国际动漫节等所有重大展会,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学院注重繁荣社会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院在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推动艺术走进社会、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尤其是近些年来,学院以学院艺术节和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结合“高雅文化进社区”和“百校美育工程”两项品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不间断地举办音乐会、设计作品展、绘画展、话剧小品、舞蹈专场等活动近千余场,免费接待社会群众5万余人次,受到了社会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其中的“百校美育工程”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近20年,范围广及长春、吉林、通化、辽源、四平、白城、松原、白山、伊通等十几个市、县。因此,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七十年的栉风沐雨,七十年的辉煌征程,今天的吉林艺术学院正秉承“博学、求真、至善、尽美”的校训,发扬“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艺术教育理念,朝着“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吉林艺术学院 2021-02-01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立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并更名。校训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 学校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特色。目前面向全国16个省(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8545人。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合署)、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研部等11个学院(部)。开设32个本科专业,涉及14个外语类专业。其中,英语、旅游管理为省级优势专业,俄语、阿拉伯语、日语、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注重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融合,加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类专业建设。学校建有实践教育基地190余个。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外语优势明显,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屡创佳绩。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服务于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文化交流大会、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西湖博览会、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国际大型活动,连续三年获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世界浙商大会志愿者、世界文化交流大会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近百名学生考入美国纽约大学、法国雷恩商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积极打造“多语种、跨学科、国际化”的学科建设特色,成效初显。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等5个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拉丁美洲研究所和德国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现有拉美研究与中拉合作、浙江文化“走出去”两个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阿拉伯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国际旅游与休闲等24个研究机构。 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拉美区域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智库。学校是教育部“国培计划”重点培训机构、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学校长期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在国内开展各类教师培训,获得良好声誉。学校公开出版《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作文新天地》《小学生世界》等报刊。其中《教学月刊(中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政府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浙江省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项目单位,已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智利、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年均派出学生250余人次,同时招收来自北美、拉美、东欧、西欧、中亚、非洲等地区的留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学习,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与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合作共建在该国的首个孔子学院。 学校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现有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内,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所。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语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多语种同声传译、多语种文化体验、普通话考试中心等113个实验室(房间数);建有录播和微格教室10间。有独具特色的外语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19种经管类实训平台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丰富,有2万多小时的外语声像资料,同时还建有13路卫星电视(CNN、BBC、NHK、TV5、KBS、古巴视野,以及CCTV的英、西、阿、法、俄、韩语等频道),并通过IPTV平台覆盖校园网,将学习资源延伸到学生宿舍。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90.16万册,其中多语种外文原版图书10.81万册;电子图书54.2万种,其中外文电子书22.2万种;中外文报刊1070种;有中外文数据库24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经济为主要资料的外语馆藏特色。 学校当前正在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着力提升教育品质,努力推进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满怀豪情地朝着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阔步前行!
浙江外国语学院 2021-02-01
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吴中区,东临越湖路,西傍吴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校生 8500 多人。学院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作为一所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由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12月批准成立的。2005年,按照教育部教发[2003]第8号文件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发[2005]40号)文件精神,学院改办为独立学院。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以“科学定位、创建品牌为前提,以规范管理、稳健发展为保障,以吸纳资源、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托苏州大学的学科和优质师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实行四年制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在学生的管理上,着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基础理论扎实、创造思维活跃、适应能力突出的本科复合型人才。学院教学设施完备,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功能齐全。学院创办10年来,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据统计,学院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本科毕业生近8000人。 学院设有艺术设计、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法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微电子学、机械电子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档案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城市管理、对外汉语、通信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等33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为了进一步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年我院又新增了信息资源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崇尚办学的国际化理念,高度重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学院每年派遣学生分别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大学学习和交流。 学院创办十年来,始终秉承“自强、博学、弘毅、拓新”的院训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办学理念先进、教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社会信誉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勃勃生机,成为莘莘学子放飞理想的场所。
苏州城市学院 2021-02-01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位于美丽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市经济开发区,占地500余亩,净资产额5.5亿余元。学院于2002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为聊城大学二级学院。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2005年8月聊城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聊城教育学院、聊城师范学校并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实现了优势互补,优化了资源配置。 学院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面向社会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生源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9100人。目前设有中文、经济管理、外国语、教育、数学与信息工程、影视传媒、化学生物、机电工程、音乐表演、美术设计、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等12个系(部)。现有34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以工科为主,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严格教学管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依托聊城大学综合实力,共享聊城大学师资、实验、图书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讲教师9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聘请相关行政管理单位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授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案例教学。学院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82个,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齐全的教学设施:高速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高级视听语音室、各类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训室、大规模琴房、画室以及国家二类田径场、球类场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学院图书馆是国家首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会员馆,现藏有古籍图书1340册,其中:明版线装图书6册、清版线装图书1334册。另外,还藏有:民国版的线装图书1028册,1949年后线装图书670册。是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馆藏古籍成功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学院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幽雅,风格独特,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学生餐厅为“山东高校标准化食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2021-02-01
绵阳城市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本科第三批次、专科第二批次招生。学院由西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众立教授出任院长。 学院现有18个本专科专业,专业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等学科领域。学院以建设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型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培养“本科学历+学位+专业技能素质”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学院坐落在著名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的富乐山风景区南麓,距市中心3公里,交通便利。毗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并与我国西部航空城仅一墙之隔,具备浓厚的科学技术氛围。特别是在经受了“512”地震灾难的洗礼后,学院投入巨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三年的努力,学院已进入成熟规范的快车道。 规模适度 设施一流:学院规划用地500亩,其中200亩为生态林区,控制在校生规模为8000人,教学资源利用率高,师生比合理,充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按数字化、生态化理念规划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创新实验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体育场馆、游泳池、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等,环境精致,依山傍水;天然氧吧,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鸣蝉唱,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陶冶情操的理想园地。 打造特色专业 增强核心竞争力:学院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为特色专业,配置了最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建筑工程方面的“景观建筑设计分院”、“桩基施工与检测实验室”、“电梯技术实验研究室”、“网络化智能建筑综合控制实验研究室”,均为西南地区高校首创;机电工程方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基地”、“数字家电与互联网电视实验室”、“化工配料综合控制实验室”、“LED新型照明灯生产线” 等实践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高品质就业。 学院各专业均设置有多个方向,可根据社会需求分方向进行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发展战略,使我院毕业生成为成德绵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西部地区建筑、机械等行业输出了高质量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一线工程师。 育人为本 素质为先: 学院采取人格教育优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并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格教育:学院聘请原西南科技大学校长、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名誉博士万朴教授等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开设人格教育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 学生的理论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厚基础、宽口径:学院办学机制灵活,依托绵阳科技城人才资源优势,广泛选聘西南科技大学与各科研院所的师德好,职称学历高,有专长的科技人才构建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采众家之长,使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有后劲。 学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机械制造、电子工艺、就业创业3大主题的工程训练基地,学生到校的第一学期即能开始工程意识、工程素质训练;建有与企业、行业密切接轨的8大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每个学生每天有2个学时进入实验室学习,并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培养其工程能力。 学院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有艺体中心,下设艺术团、交响乐团、电声摇滚乐队、各类社团、健身中心、运动队。学生可利用每天1学时的时间,在各团体中展示个人风采、特长,也可以零起点学到一技之长,如钢琴、小提琴、吉他、声乐、萨克斯、舞蹈、美术等。 增值才华 优化前程:打造独特的“人才银行”就业系统,开设了CCEP课程,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竞争力,升才华之值,储能力之息。目前在此系统中登记备案的单位数量已突破500家,其中不乏中铁集团、中核集团、中建集团等大型国企,实现了校企之间零距离的人才供需关系。 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1%,并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其中,土木建筑工程系共有毕业生298人,毕业前已签约296人,考研2人,签约率100%,有70余人签约了中铁,中建,中核集团等大型企业。 从整体上来看,我校一个毕业生往往有多个用人单位可供选择,其原因在于:首先,我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规律,满足国家基础建设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其次,我院的专业设置服务于区域性地方经济建设,针对如成德绵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成渝经济带软件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方面的需求,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就业有保障;第三,良好的就业充分说明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学生就业详情请参见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招生网,http://www.ccswust.com.cn/zs 学院优势 1.环境优势——学院地处绵阳市富乐山风景区,环境清幽,适宜读书;毗邻中国航空城,科研氛围浓厚。 2.专业设置优势——专业以工科为主,打造土木工程、机械制造等品牌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质量高。 3.以人为本的培养优势——新生进校后均可自主选择专业,各专业无人数限制,不考试,不另收费。 4.师资优势——有绵阳科技城人才资源优势,有独特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有广泛的优质师资可供选择,组建了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践优势——与校外企业合作并建立校内“教学工厂”,提升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川招生代码:5713 全国代码:14045
绵阳城市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2 243 244
  • ...
  • 327 3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