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成立于1999年8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校区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毗邻钱塘江。校园占地906.46亩,校舍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藏书90余万册。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秉承杭州师范大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目前全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英语、汉言文学、护理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5个本科专业,分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办学19年来已经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2.4万余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90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8%。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学院设有院级科研基金、学生科研基金、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等资助项目,以项目促科研。建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浙江省重点(新兴特色)专业,护理学、化学等浙江省一流学科,物联网工程等杭州市重点学科,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等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合作,先后成立了“水治理生态工程研究所”“杭州市数字医学研究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慧优IT服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在院内建立了“美亚产品研发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实行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后一年半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最后一年为综合实践教学年)。学院积极开展与海外友好学校的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分别与韩国又松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那分校、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特色育人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钟灵毓秀,得天独厚,杭州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坚定信心、深化改革,走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之路,为将钱江学院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携手努力。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2021-02-01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前身为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是2000年由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创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与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3年9月整体从浙江省临安市迁址到诸暨市办学。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连义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诸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城,是一座人才辈出的人文之城,是一座山水唯美的灵秀之城,是一座经济发达的活力之城,是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素有崇文尚德、耕读传家的千年遗风,非常适合办大学。 学院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北教育园区,占地面积542.498亩。校园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校舍建筑总面积26.7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其中,暨阳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集篮球馆、游泳馆、网球馆为一体,能承担国际性体育赛事;图书馆总建设面积2.8万平方米,能馆藏150万册图书资料,现有纸质藏书68.8万册;教室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可同时容纳16000名学生上课;实验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971.43万元,建有完善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先进。学生公寓4人一间,配备独立卫生间、空气源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和网络宽带,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校园与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按照教育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规范管理”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下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教务部、科技部、社会合作部、计划财务部、学工部(团委)、公共保障部8个职能部门,工程技术学院、园林艺术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生物环境学院、体育军训部6个教学单位,及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3个教学辅助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素养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92人,专兼职教师411人。学院拥有共享院士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151人才”9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 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3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理、工、农、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学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103人,成教学生479人。学院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做强机电装备,做大商贸服务,做特园林艺术,做精食品环境;农业工程学科、风景园林学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工商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是“十二五”省级新兴特色专业,园林、会计学2个专业是“十三五”省级特色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3个学科是绍兴市重点学科;园林、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是院级品牌专业。建有3900平方米的产学研中心,中国香榧研究院暨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诸暨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先后落户学院。近几年,学院获得37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49项;发表科研论文848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158项,出版著作33部,7篇政策建议获得省级领导批示,位居2014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第10名。 学院按照“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开设创业实验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班,突出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现与8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 学院全力推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社区化管理,注重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有国家奖学金、暨阳英才奖学金、校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素质奖励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近几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12项国际奖项(其中国际金奖2项)、61项国家级奖项、242项省部级奖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03篇,申请专利14项;通过“人才立交桥”,199名学生转入浙江农林大学学习;考上研究生318人、公务员109人、事业单位96人、村官40人,自主创业137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100余名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深造。学院培养了近2万名毕业生,近五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3%以上,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学院与地方联合制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诸暨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以建立一个联盟、共建一个园区、成立一个学院、推进一个平台、实施一项工程“五个一”合作工程为载体,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推进学院与诸暨市深度融合,与地方共建、共享、共赢;实施一辆文化直通车、一个暨阳红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地域特色文化精品、一套志愿服务体系“五个一”文化工程,努力开展社会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学院正沿着“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道路,到2020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创业型独立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2021-02-01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邮电管理局(现为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以“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为发展方针,以“求是创新”为院训,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工程、医学、外国语、商学、传媒与人文、法学、创意与艺术设计等9个分院,40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文、经、管、法、工、理、医、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课程合作项目8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100余名,与浙江大学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机,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为策略,积极推进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育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学院注重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3个,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杭州市重中之重学科2个,市重点学科11个,市重中之重实验室3个,市重点实验室9个,市重点(特色)专业9个,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专兼比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技术职务者比例达50%,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88%。 学院充分发挥名城名校合作优势,坚持独立规范办学,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浙江省、杭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至“十三五”末将建成为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转型、富有活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专业学科与浙江大学校本部衔接互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优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若干办学指标稳居浙江省地方高校前茅,综合办学实力跻身浙江省地方高校前列,具有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品牌的高水平新型大学。
浙大城市学院 2021-02-01
兰州工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于2000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国家教育部第一批确认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及就业与国办高校学生享有同等资格和待遇。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538人,教职工895人。设有经济贸易、财政金融、法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土木工程、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 9 个系4个教学部。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培育)实验室1个;设有6个学科门类,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现有本科专业42个(含专业方向),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法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位于兰州市和平经济开发区,校园面积41.7万平方米(625.64亩),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藏书104.4万册(含电子图书1331.2GB)。 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近年来,学院每年有几十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广告艺术大赛及甘肃省”创新杯”等竞赛中取得多项成果。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陇桥杯”校园大观辩论赛、读书文化节、“一二•九”大合唱等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文化活动。学院严格管理,实施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制度、辅导员谈话诫勉制度等,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生管理体系。 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陇桥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 发展至今,学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发展成果。2012年5月,学院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5A级省属社会组织;先后被兰州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院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被兰州市食药监局评为2013年度餐饮服务及食品安全综合A级单位,2014年度“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是全省在兰高校中仅有的2家院校之一,也是榆中地区唯一一家A级单位;在“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名列全省第14名;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我院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7个;在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获“精神风貌奖”,其中艺术表演类节目共获奖11项,艺术作品类共获奖24项。2014年初,我院《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被省教育厅评审为2013年度甘肃省高校重点(培育)实验室。我院获得四项2014年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15年3月,我院五名老师分别获得2014年甘肃省高校思政理论课“精彩一课”荣誉称号、甘肃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甘肃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提名奖以及甘肃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入围奖。学院连续7年入选全国独立学院100强,2013、2014年排名第78位。 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综合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充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有利契机,坚持“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立足甘肃,面向西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和平开发区薇乐大道68号 电话:(0931)5271764 传真:(0931)5271764 邮编:730101
兰州工商学院 2021-02-0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学校下设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学部共13个教学机构。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目前,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2021-02-01
辽宁何氏医学院
学校简介:始建于1999年的辽宁何氏医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由归国医学博士创办的高校,位于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学校以“梦想、感恩、学问、坚毅、结果”为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发挥“医、教、研、产一体化”平台优势,培养具备理性思维、独立人格、拼搏精神、知行合一的民族复兴人。 学校致力于培养以视觉科学为特色,跨界、融合、协作的大健康领域应用型人才。目前开设26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和5个留学生专业,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学生有10000余人,来自国内24个省市以及国外14个国家。 学校聘请近百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两院院士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名誉院长,曾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聘任著名科学家为学科带头人,建立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卫健委防盲治盲培训基地、眼基因库等。目前学校已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意大利比萨大学(University of Pisa)、匈牙利森梅威斯大学(Semmelweis University)、法国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日本国立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匈牙利罗兰大学(Eotvos Lorand University)、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等国外大学长期深度合作。此外,与匈牙利NutriPharma International公司的全面战略合作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16+1合作”项目中。 我校位于国家教育部、工信部等九部委提出建设的眼产业特色小镇中心。这里的10余家研究院所和30余家创业公司,与学校多家临床教学实习医院一起,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招生电话:024-88053145,024-31351886
辽宁何氏医学院 2021-02-01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000人。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学校占地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完备。这里有近50000平方米、全部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主楼,巍峨壮观;1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临湖而建,现有藏书80多万册,电子书20余万册;280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和实验楼,宽敞大气;近14000平方米的国际交流中心和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20000多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国际标准塑胶操场和室内运动场,设施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方便舒适。学校现有教师6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83%,正、副教授占46%,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面向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产业,以工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经济五个学科协调发展,设置六系四院四部,以建筑类、土木类、机械类、管理类、人文类、艺术类、金融类、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为主,开设建筑学(五年制)、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等31个本科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积极增设新工科专业,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构建OBE、CDIO、工程认证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1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已有16届万余名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省内院校前列,连续6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城建学子凭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业中享有盛誉,学校已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的摇篮。学校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好三支队伍、构建“教育、指导、管理、服务”学生工作模式,实施德育修身工程、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健康体质促进工程、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劳动精神培养工程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程,分年级开展适应性教育、成长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就业创新创业性教育,实现学生工作的全程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建设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有人居环境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工程材料研究所、室内环境质量研究所、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机械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造价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效不断显现。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每年学校学生都能够荣获国家、省、市以上各类奖项达200余项次。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辽宁省TI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意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环境保护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项目。还积极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高校建立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学习环境。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对其开展汉语、中国文化、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建立了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中外学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氛围。2017年,校党委被命名为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18年,校党委分别获得“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和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先进党委称号。学校近年来先后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沈阳市先进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获得沈阳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多名教师先后获得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业精弘德,学勤出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以“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学生,造福教师”为教育使命,坚持办大众教育,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辽沈,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筑产业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沈阳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简介中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4月)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内蒙古大学与社会投资方合作,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8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并在当年开始招生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位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毗邻南湖湿地公园和内蒙古大学南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学院依托内蒙古大学综合办学优势,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有艺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6个二级学院,开设了绘画、动画、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科学、汽车服务工程2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现代传媒、文化创意为特色,以商学为重点,文、理、工、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900余名。 学院以内蒙古大学师资为基础,自有专任教师为骨干,社会行业专家为补充,形成一支层次高、结构优,业务水平与师德师风相融,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并重,且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院之初,内蒙古大学选派知名学者和教授,承担创业学院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学院面向社会广纳贤才,不断引进有活力、高素质的专任教师。 学院实行了优秀学生可以攻读内蒙古大学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制度(双学位制度)。2009年12月被内蒙古大学批准参与并正式实施《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学院和美国圣马丁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学院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30%的在校生每年可获得该项奖励。优秀学生奖学金设四个等级:特等奖学金每生4000元/年,一等奖学金每生2000元/年,二等奖学金800元/年,三等奖学金500元/年。 学院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内蒙古,面向全中国,服务全社会。学院秉承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位于中国正北方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2021-02-0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区。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与1955年成立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5000余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学校主要面向内蒙古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并辐射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扶外引,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精通业务、教学水平较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4人,离退休教职工199人;博士45人,在读博士33人;二级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5.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9.4%;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高校创新培育团队各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11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教坛新秀6人、教学团队6个,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0个。 学校现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传媒系、教育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管理系、经济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环境工程系和马列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开设税收学、金融学、法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翻译、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音乐表演、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23个本科专业以蒙汉双语教学为主。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逐步确立了蒙古语新闻传播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民族师范教育为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研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建设学科,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建设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即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获批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获批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等5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2个教改平台;学校有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蒙古国研究中心,有自治区级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升本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20项,部分教师承担了《中国蒙古学文库》出版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学报《蒙古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级学术期刊,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名单。“蒙古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立项为自治区高校“名栏建设”项目,“民俗学研究”、“蒙古思想史研究”2个栏目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与“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奖。 学校与蒙古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启了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模式,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轻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区内外有关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大学生实习协议》,选派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践训练。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校“344+”党建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族院校而努力奋斗。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2021-02-01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2000年, 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以文为主的多科性民办独立学院。学校为吉林省太阳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与长春大学联合举办,2017年由于公司(吉林省太阳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建设需要,并入东北亚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学校发展建设迈上新台阶。学校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吉林省旅游局和长春市旅游局行业岗位定点培训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吉林省民政厅评定的5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 学校拥有奢岭、净月两个校区,均毗邻国家风景名胜区——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校园环境幽美,风景如画,拥有美丽独特的室内风景园林。学校设有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学院、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部等9个教学单位,25个党政管理部门,2个直属业务单位,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学校以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以旅游管理类专业集群为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突出为旅游及相关产业培养人才。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求发展,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会学习、能创新、会做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品牌意识,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尝试“3+1”的创新模式,密切与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彰显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已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学校实行“2+2”,“3+1”的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设有“奖、助、勤、缓”“四位一体”的奖励和助学体系。2017年设立了200万元新生奖、助学金奖学助困,其中,100万元新生入学奖学金,对优秀新生进行奖励;100万元入学助学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同时,学校设有一、二、三等奖学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奖。 十八年来,学校在适应和服务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办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春华秋实,旅院人发奋图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办学十八年来,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华章,积淀了独特的人文底蕴,培育了求真求善求美的大学精神。2017年学校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带领下,站在新的办学起点上,积极适应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秉承“立德树人,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办学,确定了“创办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国内一流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类型定位、教育层次定位、立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学校确认了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加强内涵建设,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及实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为把我校建成国内一流的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求知在旅院,成才在旅院,十八年的风雨,十八年的磨砺,十八年的辉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将充满信心,竭诚欢迎广大学子,携广大师生员工一起豪迈的走向美好的未来!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4 265 266
  • ...
  • 327 3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