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创建于2002年4月,原名为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2006年3月,教育部同意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学院位于南宁市鹏飞北路1号,占地面积300亩,已建成的校园建筑面积14.32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拥有多媒体教室76个、多媒体数字语言实验室15个、计算机公共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室54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8个,教学仪器设备5385万元,教学用计算机2209台,图书馆藏书8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61万册,学院体育场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经过16年的探索,学院的办学定位逐渐形成:充分利用学院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及其依托的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形成的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和优势,立足广西、背靠西南华南、面向东南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力争把学院办成在广西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院充分利用其所依托的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现设有法学系、管理系、国际贸易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体育系、文化传播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设计系、思政理论教学部等9个系部,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生9339人。 经过16年发展,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4个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5个学科专业群:经济与贸易类学科专业集群(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税收学、法学)、管理类学科专业集群(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艺术类学科专业集群(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语言文学类学科专业集群(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越南语、泰国语、印度尼西亚语)、信息工程类学科专业集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安全工程)。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一体化”建设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印尼语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国际经贸类入选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专业群。近4年每年招生分数位列广西独立学院前三。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 学院实行两类特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类是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3+1”是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国内学习3年,国外高校学习1年)。依托我院不断扩展的国际留学渠道和不断增加的合作单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英语、东南亚语言类专业、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等19个专业中实行该培养模式。目前学院与11个国家和地区2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办学16年来,累计输送4800多名学生出国(境)学习和实习。第二种“3+1”是与区域社会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3年,校外1年),通过与区域社会的标杆企业搭建产学融合的实践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职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2016年在编辑出版学、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第二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专业+语言”、“语言+专业”“专业+计算机”三种形式:第一是“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贸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8个专业实行,将东南亚小语种植入专业教学当中,拓宽了学生就业面。第二是“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英语等6个专业中实行,在语言类专业中设置经贸、管理、人文类课程模块,丰富语言类专业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三是“专业+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类、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学等8个专业中实行,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以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2016年6月《光明日报》专题刊登了我院转型发展的报道,引起广发关注。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热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有聘期一年以上的专兼职教师51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94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0人。 2011年以来,学院专任教师获国家级科研立项2项,省部级科研立项 63项,厅级科研立项54项,出版专著(含教材)27部,发表论文76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1篇。共有获奖科研成果及专利13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期刊论文一等奖1项,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等奖4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图书奖优秀教材奖1项。 学院秉持“崇德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成绩突出,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暨投资峰会的志愿者达550多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8人,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志愿者93人,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6人,均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在2010年和2012年“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我院300名学生参加了11个节目的伴舞、伴唱,该晚会节目在中央电视3台播出,为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试点院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第二批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南宁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高校2008-2011年度后勤工作先进院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运动优秀院校、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2014年“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14全国全民建设操舞大赛总决赛推广领导奖等奖项和称号。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比赛奖项200多项,其中学生制作的课件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三等奖;学生参加2014年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特等奖;参加第六届(2015)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获得一等奖;参加2014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获二等奖,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三等奖,第六届广西翻译大赛一等奖,微电影作品《Knowledge makes life》入围第二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暨第十六届原创影片大赛剧情片单元,是广西仅有的两部作品之一;播音专业学生获得第十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三等奖,是广西高校参加此项比赛获得的最高奖项。艺术专业学生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佳作奖;在2010年、2011年、2012、2013年中国-东盟形象大使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4个冠军、1个亚军和10多个单项奖的好成绩。学院龙舟队在各项国际比赛中获得了4个团体总分第一名、1个团体总分第二名、9个单项冠军、9个单项亚军的佳绩;学院啦啦操队荣获2010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暨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爵士舞蹈四级组第一名及大学花球舞蹈五级组第一名、“2012年‘全民健身操等级规定动作’轻器械健身操三级项目(普通院校组)”一等奖、“轻器械健身操四级项目”特等奖以及“轻器械健身操四级项目(普通院校组)”第一名等优异成绩。 学院共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12800名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其中1180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获学位率为92%以上;有32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有100多名学生获得区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有20个班集体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班级称号。近七年来,有270名同学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马赛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在奔赴祖国各地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中,亦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成果显著、富有潜力的校友。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和新枢纽的历史机遇,加强学院内涵式建设,加快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环境,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和就业能力,努力将学院发展成为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等学校。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2021-02-01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由南宁师范大学和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学院获广西民办高校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南宁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历史沿革:学院前身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2002年经教育厅批准试办,2004年由国家教育部确认办学资格,2005年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专项检查,2012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学院举办方广西师范学院通过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同步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办学17年来,学院规模不断扩大,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8年9月,拥有在校生10598人。办学定位: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力争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大学。办学条件:学院校园规划占地面积 22 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 20余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562.9万元,图书馆藏64.7万册。学院专兼职教师698人,专任教师中6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2.7%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学科专业:学院设置有教育系、中文系、经管系、外语系、理工系、艺术系、体育系、思政教研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艺术教育、美术学等31个本科专业。专业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7 个学科。学院市场营销、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5个专业获批广西民办高校重点专业和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2015-2018年连续4年列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独立学院三星级知名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学院狠抓内涵建设,提质转型,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学院获批立项的省部级和市厅级教研教改科研项目30项。近3年来,师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自治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自治区师范生技能大赛及自治区师范生演讲比赛等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70余项,省部级级奖项350余项。就业创业:学院建立起融“引导、服务、督促”为一体的为学生成才服务管理机制,把学生能力培养落实到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打造36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学院成立广西师园星玖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区内独立学院首家电子商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实岗工作体验式教学平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产教融合。学院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学院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初步形成了以公益师园、活力师园、周末大舞台为中心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公益师园”社会实践活动系列中,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扶贫支教。截止2018年,学院建成了15个“温江”项目贫困村学生志愿支教点,90个“姚基金”项目支教小学,培养志愿服务支教生1000余人次,支教行动惠及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逾万人。项目被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国晚报、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新闻网、广西教育厅网、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公益支教逐步形成了我院的一个知名品牌,备受社会各界、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温江志愿服务项目多次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我院成为首家承办“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省级联赛的区内高校。“活力师园”校园文化节中,以开展师园广场秀、心理健康月、资助宣传月、读书活动月、社团文化节、校园十大歌手、各类主题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艺术汇演、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让学生寓教于乐。“周末大舞台”系列中,我院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棋类竞赛、文艺下乡等活动,促进了政府与学校、企业与学校、学校之间的相互沟通,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明阳园区的文化生活。学院秉持“厚德博学,尚美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民主办学,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学院转型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2021-02-01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辽宁师范大学举办、以文科为主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占地面积约923亩,图书馆藏书43万余册,专任教师40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3%以上,在校生7500多人;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学院设有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23个专业),现招生的专业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旅游管理、图书馆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学前教育、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共18个,在全国18个省份招生。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学院传承辽宁师范大学厚重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追求科学精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把为学生升学(考取研究生)、有理想的就业岗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有实际的工作能力、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作为学院努力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校风严谨师资雄厚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使海华学院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办学风格和良好的校风、学风,构建了一支400人组成的专兼结合、年龄结构优化、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教师占43%以上。确保了教师队伍的学术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学习环境优美舒适学院地处大连市北黄海经济开发区的庄河,临海而建,风景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高铁畅达,高速公路贯通东南西北;校园外海内湖,荷塘月色,徽派风格与欧式风格建筑秀雅灵动,时尚温馨,学习环境优美,大学氛围浓厚,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选择。教学生活设施配套学院教学、文体、生活设施配套完善,有一流的图书馆、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和教学需要的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6000余平方米,馆藏图书90000余种,43万余册,馆藏期刊453种,同时引进了知网和读秀等电子资源。有能够承办甲A联赛的足球场和大型国际赛事的田径场、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几十个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活区内餐饮、洗浴、健身、超市、快递一应俱全,学生公寓温馨潮流,电视、空调、网络、淋浴等设施齐全。奖励资助制度完善学院实行弹性学制,在校应征入伍、创业的学生按国家政策给予保留学籍;学生第一学年符合相关规定可有两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岗位,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就业发展前景广阔学院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上海、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2017年、2018年毕业生共计300多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0%以上。国际合作稳步增长学院积极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与日本、韩国、泰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学生可以选择到国外教学实践就业基地实习,也可以选择到交流合作的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定向就业,打造专业应用型人才。与国内知名企业用友新道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新模式人才培养方式,成立新道产业学院,以专业共建的形式共同培养云财务管理会计师;把企业搬进校园,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下受到实战训练,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2021-02-01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成立于 2002 年 6月,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师范类独立学院。 学院位于有“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之称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现有在校生8700余人,设有16个系、28个专业及方向。所设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教师教育学科为特色,应用学科为增长点,多学科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4名,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24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7.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7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71.8%。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院秉承山西师范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自2016年以来,学院紧跟山西师范大学的改革步伐,实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改造现有的大学课堂,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创新计划,全面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学16年来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2万余人,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传播基地。学院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多次被《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国立木浦大学等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际交流日益频繁,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逐步深入。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被临汾市授予环境友好型学院;2017年被评为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被授予山西省园林单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实行早读、晚自习和期中考试制度,严格课堂纪律,完善听课、评课督导机制,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核心课程实行过程性评价考核,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认识和充实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用科学的管理和“人性化”的制度引导学生,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刻苦钻研,形成了“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位于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新的时代承载新的使命。学院将以提升内涵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的时代汇聚新的力量。学院将继续秉承“崇文明理 知行合一”的院训精神,以新时代奋斗者的进取姿态,在新一轮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学院新的辉煌。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 2021-02-01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及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82年共同创办,初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隶属教育部管理。1997年学校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同年开始培养五年制大专生。2002年升格大专院校,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成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筹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全国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单位、“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江苏视障人员教育考试支持研究中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燕子矶主校区和江宁分校区,占地面积501.2亩。主校区南望巍巍钟山,北濒滔滔长江,西接壮丽幕府,东连秀美栖霞。校内芳草碧树广楼连宇,红墙白壁短岗静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人文蔚起博爱塑魂。校舍建筑总面积16.1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57万元。图书馆馆舍面积11862.7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65万余册,数字资源数据库12个,收藏电子图书140万余册,馆藏结构以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类、师范人文类为主,其中盲文书籍馆藏量为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建有校内实验(训)室61个,在全国建有实习(训)基地129个。“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特殊儿童障碍与干预技术”实验室为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校内建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专题性历史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特教类实物与文献2300余件,内有通史馆、文献馆、技术馆、体验馆、残疾人集邮馆、影视厅。 学校设有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音乐学院、语言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残疾人事业管理学院)、美术学院/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等11个学院,共开设38个本、专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学校拥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教育学”“公共管理学”获批“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已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特殊教育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省级重点教材5本,省级精品教材7本,省级教学团队1个。近5年来,学校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07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54篇,CSSCI收录221篇,SSCI、EI论文十余篇。1个江苏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江苏高校哲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社科重点研究团队。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20余项,承担并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中残联等部委重大、重点课题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研制了《义务教育聋校课程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标准;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局级优秀成果奖29项,多项研究成果为中国社科院、中残联等单位采纳。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854人(其中残障大学生40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56.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77.6%。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省教学名师2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8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1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6人。 建校36年来,学校始终恪守为中国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联系世界,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一流发展”,筚路蓝缕,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新路,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培养了两万多名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2021-02-01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地理位置: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坐落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避暑圣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秦皇岛是河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位于华北地区、冀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葫芦岛、西接唐山、北接承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拥有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秦皇岛因秦始皇求仙驻跸而得名,协办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唯一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城市。秦皇岛还是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智慧试点城市;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十大最佳休闲城市之一;全国第一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之一,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位。 发展历程: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其前身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被社会誉为环保系统的“黄埔军校”、环保人才的“绿色摇篮”。学院是1981年经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环境类本科院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共建院校,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原主任曲格平教授和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先生曾先后兼任学院院长。 教学系部: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00余人,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信息工程系、环境艺术系、经济学系、人文社科系、体育系、公共课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继续教育部、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现代化教学中心、国际交流中心14个教学单位;设有环境教育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生态保护研究所、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环境工程技术服务与咨询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与服务中心、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法咨询与服务中心等9个研究所。学院构建了“环境管理类”、“环境工程类”、“生态环境保护类”、“环境艺术类”、“环境保护支撑类”五大专业群,形成了“环境类专业齐全强势、非环境类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建设格局。学院目前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38个,其中环境类本专科专业近20个,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监察专业”、“生态保护专业”是学院的首创专业,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建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3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 师资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498人,专任教师366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6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39人。教师中有1名河北省教学名师,20名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秦皇岛市首批市管优秀专家,3名秦皇岛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名专家、教授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水平: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立起了“以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拥有院级科研团队12个。2010年以来,教师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44项,其中省(部)级59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1项;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3项;发表学术论文128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1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25篇;获得专利95项;完成咨询报告62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4部,其中90﹪以上为环境类教材。十一五以来,有11种教材被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经济学》被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合作办学: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环保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近年来,学院成功举办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大会、中欧环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欧城市废物管理能力建设网络项目,接待了地球理事会联合会代表团的访问。从1999年开始,与荷兰万豪学院(Van Hall Institute)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有一大批学生赴万豪学院留学并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2009年10月,学院与美国蒙东那大学签署了工商学士学位及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备忘录;2012年2月,学院与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签署了3+1合作办学模式友好合作备忘录。同时,学院先后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建筑设备:2014年10月,学院整体搬入北戴河新校区,一座与学院办学特色高度契合的生态环保示范性校园正式全面投入使用。校园总占地665.12亩,校舍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23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72.95万元。学院共有适用图书63.7万册,生均106.03册。拥有数量充足、设备完善、环境仿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室(基地),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基地”、“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实习实训基地,“电子废水处理技术实验室”是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立的实验室,特别是在学院建设的中国与荷兰政府合作项目、由荷兰政府资助的水处理技术实验室——中荷水处理示范研究培训中心已成为中外合作典范。先后与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等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17个;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共建校校合作实验室3个;与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校地合作基地1个。 办学成果:建校近40年来,学院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始终不渝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形成了鲜明的环境教育特色,在环保系统岗位培训、环境专业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近5000名地(市)、县级环保局长在学院接受了岗位培训,2.4万余名环保在职干部在学院接受了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大专学历毕业生2.6万余人。学院在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办学历史见证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继往开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笃学、致用、绿色、和谐”的校风,恪守“严谨求实、止于至善”的教风和“勤奋诚信、志存高远”的学风,遵从“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根本,培育大学精神,积淀大学文化,铸就大学灵魂,彰显环境教育特色,创建绿色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全力提升办学内涵。 展望未来,勤劳智慧的学院人将与热心祖国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一道,为建设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2021-02-01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原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河北地质大学(原石家庄经济学院)与石家庄开发区恒达工贸中心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类型为独立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364人。 学院位于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毗邻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及机场高铁站、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京港澳高速公路。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350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6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学院采用欧式建筑风格,校园环境优雅,配备国内领先的教学、公寓等设施,办学条件齐备,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河北地质大学是原地质矿产部(现国土资源部)专门培养经管类、地质类人才的一所部属高校。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转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13年学校确定为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依托河北地质大学教育教学的优势资源,从河北地质大学选聘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采用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继承和发扬“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学院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打造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学院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实施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学院能够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个别科目“一年多考”等创新教改项目。学院注重因材施教,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等新型实用教学方法,大胆尝试项目教学、仿真教学等专项教学模式。学院提倡快乐学习,大力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培养肯吃苦、善动手、会管理、能创新的品学兼优的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紧贴市场,突出特色、强化就业”的办学思路。设有地调院、水勘院实训基地、邢台临城、鹿泉黄壁庄、秦皇岛石门寨、井陉县张河湾等30余个专业野外实训基地;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等三甲以上实习医院以及会计手工、基础护理、ERP沙盘模拟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40余个实验实习中心、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重视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在97%以上。部分专业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现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道恒软件、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团、新迈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前即可高质量就业。学院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小麦公社、海尔集团等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办学体系,与韩国又石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3.5+0.5+2”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及研究生教育。 学院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助项目。学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本,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活跃学生第二课堂。严格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国内举办的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都有突出的表现。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唐建哲同学被评为“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国教育报》曾对我院开展的“寸草春晖,感恩父母”感恩教育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华西急诊高峰论坛、世界种子大会、北京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等国际会议的服务工作,他们都是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学院设有经济系、管理系、会计系、电子信息系、资源环境系、文法系、护理系等7个系。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学院的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学院同时拥有一支由专业培训师、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社会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技术经验丰富、实践指导能力强的特点推进学院实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23人,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十七年来,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了教育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建成一所拥有16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规模,适应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较高办学水平、现代化办学设施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综合性高等学校。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2021-02-01
天津大学地科院多功能碳十四石墨化系统公开招标公告
天津大学地科院多功能碳十四石墨化系统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天津市河东区大桥道52号渤轻党校B座1层104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1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天津大学 2022-05-31
教育部科信司: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教育部加强政策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奔着最紧急、最急迫的问题去,加快原始创新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
教育部科信司 2022-03-18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频三创建于2005年,是一家集LED灯具套件和PC散热件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最佳照明及系统散热解决方案,超频三智慧教室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采用物联网技术将教学中的照明元素进行智能化整合。在考量不同教学环境下对照明的不同需求后, 以完整的解决方案将传统的人为电控照明管理提升至智能管理模式,实现了照明设备的科学使用,降低能耗。五大场景应用模式, 通过控制面板或手机APP,轻松切换,为师生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5 276 277
  • ...
  • 327 3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