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原恩施教育学院、恩施财校、恩施工校、恩施农校、恩施林校、恩施供销学校、恩施机电工程学校、恩施体校等八所大中专院校合并组建,是湖北省党政干部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7年,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学院所在地——湖北恩施,抗战时期为湖北省政府和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位于神奇的北纬30°,有“世界硒都”、“中国硒谷”之称,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1%以上,是武陵山区交通枢纽,航班直达国内主要城市,近50对动车开往全国各地,境内通车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在建、规划高速公路和铁路14条。 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优秀学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职教学会少数民族职教专门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协作区高职高专校际协作会长单位。学院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 “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四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生物制药三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亿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50人,教授、副教授17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聘请国务院参事刘志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等近200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设有经济管理系、电气与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人文科学系、旅游系、体育系、公共课部、思政课部、中等职业教育部等11个教学系(部),开设会计、旅游管理、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40个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1万人,历届毕业生均已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全国各地就业。 近年来,学院全力打造“武陵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中心、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全国硒人才培训和硒文化传承基地”,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世界,全面开放办学。与近百个省、市(州)直部门深度对接,已开办全科教师班、国防兵员班;与国际国内近千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已联合开办经理班、高管班、工程师班等冠名班近50个;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外知名大学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而设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学院坐落于沃野千里、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东接武汉,西望三峡,南濒长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学院通过65年的辛勤耕耘,尤其是近10年的改革创新,以良好的育人环境、综合办学实力和敢为人先的卓越追求迅速崛起。现拥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三个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以及会计电算化和服装设计两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团委被团中央命名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楚天技能名师”18个。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0年被湖北省旅游局确定为首批“湖北省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单位”;2013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为2011—2012年度省级文明单位。2015年,学院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改革试点单位,以及全省首批进行“3+2”专本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10所高职院校之一。 学院设有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医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生物化工学院、学前教育系、公共基础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会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护理、广告设计与制作、服装与服饰设计等47个专业。其中,会计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占地面积1900多亩,建筑面积30.8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38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726人,教授24人、副教授322人,博士、硕士65人,双师素质教师达59.8%以上。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 学院馆藏纸质图书40万册、电子图书5000多GB,拥有2000多台计算机、千兆校园网、50个多媒体教室、89个各类专业实训室和170多个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一所集医、科、教于一体、开放病床552张的地市级附属医院。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荆州,对接壮腰工程,面向湖北,辐射两湖平原,服务全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日益凸显“开放办学、校企互动、知行合一、实境育人”办学特色。 学院学术氛围浓郁,教科研成果丰硕。近10年来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63篇,出版专著、教材435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0项,担任各级各类学术团体领导职务78人。获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论文奖励363篇、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黑糯玉米、兽用退热栓、彩色棉、富锌无铅皮蛋、爱心助力车等10多个科研项目成功研发和推广,有效服务了荆州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兴市战略。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注重发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特长。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人文精神,鼓励学生成人成才。近几年来,学院涌现出寒江救人的英雄麦热达尼·如孜,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张梦珩,在全国软件大赛中一举夺魁的王靖等先进典型。 学院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认真选拔并扶持大学生“金种子”创业项目,免费拿出多间门店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定期举办供需见面会,坚持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建立对口稳定的就业基地,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了“进出两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7年,学院被确定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就业工作成为湖北省两家免检地市高职院校之一。 荆州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举全市之力积极支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并将学院列为荆州高职教育的排头兵。 2017年,学院国际合作实现重大突破,中德汽车检测与维修合作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先后与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韩国江陵原州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学院正举全校之力,积极创建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 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正当时。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再次扬帆奋进,努力驶向辉煌未来。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 学院成立于2002年3月,是由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自治区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新疆伊犁畜牧兽医学校、伊犁农业学校和伊犁农牧机械化学校合并而成。学院占地面积1300余亩,学院建筑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万册。学院设有动物科学系、农业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商学系、基础部、信息技术中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室、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图书馆等教学、教辅部门。学院有60个教学实验室,3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运动场地面积达6.4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较完备。 学院现有教职工522人,专任教师31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9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51人,双师型教师占50%。 学院开设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园林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旅游管理、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8个高职专业和20余个中职专业。 学院开设有普通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普通中职,函授大专、本科的学历教育,并常年开办各类长短期培训班。学院还设有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256站和自治州第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近年来,我院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先后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院校合作,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院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学院树立“出口畅、进口旺”的招生就业理念,加强就业推荐的工作力度,根据毕业生情况和社会用工需求,积极深入社会,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就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全方位为学生就业开辟渠道。所有专业均实行定单式培养,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我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3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阿克苏地区行署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综合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指定的西北五省首批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是南疆唯一一所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391.6亩,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6.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5563台(套),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8715.14万元;校内实验(实训)室数量139个,实验实训室总面积15342.4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6888.36万元。开设医药卫生、农林牧、财经、文化教育等12大类的31个高职专业,护理、畜牧兽医、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等4个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本科专业。打造医疗康养、纺织服装技术、现代农业与经济、文化教育等4个重点专业群链,自治区级特色专业5个,其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指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院建有混合所有制厚溥互联网产业学院。学院在编教职工527人,专任教师43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5人,博士4人,副高以上职称33人,“双师型”教师130人。学院在校生9155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教学能手2名,地区拔尖人才4名,科技英才3名,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近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183项;荣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27个、自治区级标志性成果12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社会满意度保持在92%以上。二、办学优势●国家公办普通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联合开展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指定的西北五省首批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产业园区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 “四年制应用本科”和“五年制应用本科”试点院校 三、资助政策奖学金:“高校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生,“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励志奖学金”6000元/学年;中职国家奖学金6000元/年生。助学金:“高校国家助学金”一等4300元/生/年、二等3300元/生/年、三等2300元/生/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助学金” 一等3000元/生/年、二等2000元/生/年、三等1000元/生/年。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办理外地学生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为贫困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保证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四、就业前景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人格、人品培养。与疆内外众多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就业协议,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形式稳定的就业渠道。由于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五、联系方式地址: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温宿镇学府路041号网址:http:/www.akszy.com联系人及电话: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各系专业咨询员及联系电话一览表 系(部)专业联系人及电话医学系护理、助产、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刘洁老师 13999065540 申细花老师13364877664 人文教育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吐尔洪•恰瓦尔老师18309978887 阿不来提•艾合麦提13199747131经济管理系会计、 旅游管理、建筑经济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周焱17881686628 陈冬梅18222701882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王晶13999068989 阿里亚•玉苏甫13899223099信息工程系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王思远老师 18809970768哈力克•麦麦提老师 13899216299生物工程系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唐敏老师18040706677祖丽胡玛尔•赛买提老师13899235622 体育系体育教育李刚老师 18999075877 艾孜孜江•卡热老师 17809977899艺术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艾尼瓦尔•麦麦提老师13565153033纺织工程系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李海燕老师 13399050818 周继琛老师 18419221275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王冰老师13576095842 余晓刚老师 18070113126 卢庆军老师 15999221981高雅老师 18999679726 阿达来提·亚生老师13319970985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 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市属唯一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学院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新校区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汉安大道东段1777号,总占地面积830亩,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760万元,固定资产83833万元。新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学院办学充满活力。 自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学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以德立人,以职立教,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强博爱,严谨勤勉,合作共进”的办学精神,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院先后获得了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院校等称号。 学院现有六系:会计系、艺术系、机械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农业工程系(生物技术系);一个二级学院:电商管理学院;两部:素质教育部、中专部。设有图书信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2个教辅部门。共开办52个专业,常年招生专业达到41个,实现了与内江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学院现有教职工572人,专兼职教师4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16人,“双师素质”教师320人,“内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内江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3人,“内江市第四届科技顾问团顾问”2人。 学院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优秀企业家和各级领导。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学院教师参研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28项、市级课题41项,院级课题177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186篇,EI检索论文4篇,高校学报1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49部,获得国家专利12项;学院教师开展“立地式”科研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学院注重与企业深度结合,搬课堂进工厂,共建“厂中校”。与7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一大批“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发展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内江市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内江市党员技能培训基地、内江市汽车零配件生产研究培训基地、四川省旅游艺术科研教学基地。 学院设有经国家劳动部批准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省劳动厅批准的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开展60项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考试工作,学生在毕业前可在校内参加技能等级鉴定,取得“双证书”。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帮助有志学生进一步深造。 面向未来,学院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为契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团结拼搏,推动学院全方位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有着86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校占地829亩,设有12个二级学院1个培训学院,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商学院、五粮液技术与食品工程学院、新材料与化工能源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创与旅游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素质教育学院,与宜宾市人社局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举办的宜宾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共50个大专招生专业,在校学生1.3万余人。学校建有6个专业大类校内实验实训技术中心,14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能开展5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2019年,学校进入中国高职五十强(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评选组委会),四川省内排名第10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竞争力排名182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分布以川渝为中心,辐射全国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就业单位有五粮液集团、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川茶集团、中核建工集团、长江三峡公司、中车铁投轨道交通、凯翼汽车、朵唯智能云谷等本地优质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成飞集团、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中兴科技、中铁、中交、中建、中核、中冶、中电、中水等多个大型央企;美国通用、英特尔、鹏达精密、韩国三星电子、LG集团、荷兰恩智浦、日本的丰田、日立乐金、德国西门子、大众、宝马、新加坡赫比精密、马来西亚的瑞华高科技、宇芯集成电路等几十家大型外资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希望集团、吉利汽车、格力、美的、比亚迪、创维等一批国内名企或行业顶尖企业。据麦可思调查我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9%。为助力宜宾市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型升级,贯彻宜宾“双城”建设和“一城两园”发展战略,项目规划按招生2万人,占地面积1620亩,将建成立足宜宾、辐射西南、全国一流、国际水平的现代职业大学。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湖南大学与益阳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是“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和益阳现代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座落在湖南省美丽的银城益阳市,是文化名人“三周一叶”的故乡,地属长、株、潭、益一体化经济圈,紧靠长沙大河西两型社会建设先导区,位于长常高速公路益阳市迎风桥高速公路进出口处,距省会长沙40分钟车程,长石铁路、洛湛铁路、319国道与204省道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 学院环境十分优美,是湖南省绿色学校。现有在校学生6000人,校园面积58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资产2.4亿元。学院拥有先进的现代制造实训基地、数控模具实训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检测维修实训中心、汽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园林花卉培植中心、畜牧养殖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财会实训中心等100多个实践教育培训中心。 学院设有汽车工程系、机电与电子应用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生物与信息工程系、旅游航空学院(筹)、基础课部、培训中心等教学单位。学院注重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韩国湖南大学、南海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执教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开展联合办学和出国培训,是“湖南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 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面推行双证制,学生毕业后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可获得包括驾驶执照、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在内的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多次在省内外职业技术能大赛中获奖,在全省高职学院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比亚迪汽车、万科物业、快乐购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合作协议,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2%以上。学院教学严谨,管理严格,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首届湖南社会信赖学校”。学生食堂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学院秉承育人为本、产学结合、教以致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一、办学定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主要从事全日制高职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兼顾成人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及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等,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和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在职教职工768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174人,每年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二、办学理念 发展战略:品牌办学 人才培养目标:技高品端 教学理念:学教做合一 院训:修能 致用 学院精神:卓越 唯是 协同 学习 三、历史沿革 1951年11月,青岛教工业余学院创建,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童第周和国学大师陆侃如分别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 1953年8月,青岛教工业余学院改建为青岛教师进修学院 1957年7月,青岛市小学干部培训班、市内各区教师进修学校、市教育局教研室并入青岛教师进修学院 1970年8月,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撤销 1977年12月,恢复为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一个学校两块牌子。 1977年10月,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建 1981年4月,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改建为山东省青岛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4月,山东省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青岛教育学院 1992年1月,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青岛市职工大学 1999年6月,在青岛市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10月,青岛市职工大学改建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4月,青岛教育学院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四、校区设置(三个校区) 西校区(青岛市黄岛区钱塘江路369号) 南校区(青岛市市南区金坛路17号) 中校区(青岛市市北区郭口路2号) 五、二级学院及专业设置(8个二级学院) 海尔学院(机电学院),开设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信息学院),开设重点专业: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 生物与化工学院(蓝色工程学院),开设重点专业: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生产技术、商检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环境检测与评价 旅游学院,开设重点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商务日语、应用韩语、旅游管理(新西兰合作办学) 商学院,开设重点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教育学院,开设重点专业: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学院,开设重点专业:服装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航空服务 培训学院,开设重点培训项目:达内时代科技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甲骨文(青岛)实训基地、华信(青岛)实训基地 六、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教职工760人,其中专任教师56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3人。 学院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齐鲁最美教师1人、山东省高校(高职院校)教学名师6人、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4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山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9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职业教育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青岛市首席技师1人、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青岛高校教学名师5人、青岛市优秀教师7人、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2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8人。此外,学院长期聘请顾问、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国内外专家118人。七、实训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国家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国家首批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基地、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团中央KAB创业教育基地等。山东省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青岛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等94个。 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与海尔集团、青啤公司、海信集团、甲骨文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38个。 海外实训与就业基地: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开辟20个海外实训基地。 八、合作交流 ★ 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74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 ★ 拥有法国、新加坡、日本、韩国、新西兰、爱尔兰6个海外校友会。 ★ 与24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及国外院校成立高职院校对口合作联盟。 ★ 与10所院校成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合作联盟。 ★ 与5所院校(机构)成立计划单列市高职院校联盟。 九、 合作办学 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与青岛市文明办共建公益性志愿服务机构。 灵珠山社区学院:与青岛市黄岛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学院。 红石崖社区学院:与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学院。 辛安社区学院:与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学院。 长江社区学院:与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共建社区学院。 十、主要荣誉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山东省文明单位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师范学校、莱芜市第二职业中专、莱芜广播电视大学和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服务莱芜、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人成才、人人就业”。建院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毕业生3.57万人。 学院规划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26.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63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馆藏图书84.65万册。在职教职工723人,专任教师5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8人,博士、硕士349人。设有8个系,3个二级学院,18个研究所;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院(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16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和2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建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现有招生专业39个,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 学院全力加强内涵建设。通过专题培训、进修学习、顶岗锻炼、教学设计能力达标考核等措施,专任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培养出专业带头人39人、骨干教师97人,院级教学名师12人。涌现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全国、全省先进工作者10人,莱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莱芜市劳动模范3人,1人荣登“全国好人榜”,1人获得“山东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近几年共争取到省、市科研项目362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2600万元。共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思政成果奖4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3项。共获得国家专利570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先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16项。 学院通过实施“五小创新基金”和“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同学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院大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各类奖项65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项、二等奖37项;省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12项、二等奖182项。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积极寻求发展道路,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沈阳机床、海尔、海信、山东舜和、中通物流、山东力创等市内外29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冠名班级、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专业建设、科研创新、文化交流、兼职教师聘任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院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示范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莱芜市工作实绩考核先进单位”。先后当选为全国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永久秘书处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省济宁市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读书求知的理想境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70人,专任教师436人,教授、副教授181人,博士、硕士39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以企业工程师、技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库达到500人。 学院设15个教学单位及14个研发机构,紧密契合地方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全省全国“新硅谷”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开设16大类62个专业,建成了智能制造、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智慧建造、“互联网+”商务等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10个优势专业群。拥有机电、数控、汽车等44个校内实训中心、11家校中厂,设立38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获批济宁市装备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1个,济宁市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公共科技研发平台6个。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76%。 建院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亮点,抓改革、促创新、求突破,朝着“学生光彩、企业首选、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教互融、校企共同、学岗直通、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本化 “六化”建设,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近三年,学院新增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专本贯通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推荐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突出贡献专家、齐鲁文化英才6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3个团支部当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居全国高职院校之首。学院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入选中央电视台“职业院校百强巡礼”,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 治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双元联动,促管理法制化 1.完善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分工。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通过OA系统发布会议纪要,定期检查并报告落实情况。成立学院理事会,明确组成规则、职责权限、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学院重大事务的咨询、协商和审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多元参与、议事协商。依法设立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明确议事规则,依法行使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咨询等职权。 2.夯实学院监督体系。学院纪委与监察室合署办公,通过“三转”,聚焦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责任目标“双清单”制度,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作风效能问责实施意见》。成立考核办公室,制订《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调整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公开专栏,公开招生考试、财务资产、收费管理、评审评比等信息。 3.专项治理突出问题。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杜绝虚假招生、有偿招生。开展学籍信息核查活动,完善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程序规范。开展教学标准落地活动,每年组织专业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开展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学岗直通,实施顶岗实习“合同三签”,双线监控、多元考核。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学院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书,优化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开展财务管理规范活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标准与管理程序一体建设,促管理规范化 1.制订学院章程。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务实管用,学院章程顺利通过省教育厅核准。保障了学院科学决策、民主参与、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高效运行。 2.完善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学院理事会章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学术决策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监督制度。学院教学系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健全配套制度。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考试招生、就业、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校。 4.优化管理程序。依据制度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管理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的宣传和学习,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机制。 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同步推进,促管理科学化 1.细化能力要求。按照国家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针对学院领导、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分类制订岗位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 2.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围绕共性要求、凸显个性需求,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举办暑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学院新媒体及时发布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最新职教文件、前沿职教理论和创新实践案例,促进了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培养、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的科学机制。实行辅导员职级管理,聘任了一批正科级和副科级辅导员。积极推进专业职务竞聘改革,实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完善《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紧密对接职业发展、绩效收入,激发了内在动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管理信息化 1.打造智能校园。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大数据采集制度与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服务科学决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运行控制中心、优质教育共建共享型资源库支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新形态。 2.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定位,确定不同岗位专职人员职责,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3.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举办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大赛,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更新、采集、分析各类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诊断和改进学院管理的能力。启动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双向嵌入,促管理人本化 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总结提炼形成 “崇德尚能”校训、“敬事而信”校风、“诲人不倦”教风、“学而时习”学风,“规范、精进、卓越”” 的人才质量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通过板报、橱窗、走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院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2.创新“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体系。首创“生态树型”文化育人成长模型。以“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目标为果,“文化三进”载体为干、枝、叶,“文化三融”内容为阳光、雨露、大气,“三课堂”为四季轮回体验,专兼职教师为园丁,“三协同”机制为复合肥,构成“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丰富发展了素质教育理论。 3.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紧抓“课程化”这个文化育人制约瓶颈,力推育人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教学性转化,形成包含文化专门课、文化浸入课、文化活动课和文化习养课在内“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育人的课程化、学分化、制度化。 4.创新三梯度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一梯度浸润体验,文明校园润染文明言行,孔子学堂等文化讲座润育道德品行。第二梯度习得体验,课堂内教师愤启悱发、导中学,非遗馆师傅口传身授、习中学,“三孔四孟”现场体验、游中学,网络虚拟遨游穿越、乐中学。第三梯度实践体验,社团活动力行,社会实践践行,日常习养躬行。学生在身心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保证体系与诊断改进有机融合,促管理精细化 1.培育质量文化。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贯彻“三全”育人的质量理念,培育形成“济职”特色的“规范、精进、卓越”的质量文化。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 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要素网络化“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形成了学院担当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各系统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3.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各部门单位依托智能校园数据共享平台,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照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实现“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闭合循环提升,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867 8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