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地处肇庆市著名国家5A风景游览区七星岩湖畔,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环境优美,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民办大学之一,紧邻全长20公里的“北岭休闲运动带”。办学23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工、管双轮驱动,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通识教育中心。建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财经商贸、艺术创意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16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财政资助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一个。2020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共15个,专科招生专业50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始创于195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先后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宁夏化工技师学院(宁夏化工技校)经两轮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6月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74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铸就了“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精神。 学校先后被确立为自治区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首批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B档)建设单位。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50强、西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院校50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武书连2024年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自治区第一。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领航”“铸魂”“金钥匙”三大工程,培育创建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培育建成4个全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24个校级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分两批次共建成31个校级党建品牌(特色)项目,是自治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学校占地1305.93亩,建筑面积25.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图书共123.11万册。建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中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203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拥有1个全区覆盖面最广、评级范围最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构,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64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正高级职称3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332人,专任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73.2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育对象1人,自治区级青年拔尖人才6名,托举人才4名,技术能手称号10人,E类以上人才23名,博士25名。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1个。近五年,教师在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82项,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16项,立项校级横向课题387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超5000万元。教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3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已取得专利项目180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自治区级奖项1000余项,并打破了自治区高职院校获得全国一等奖“零”的纪录。学校2017年成为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2024年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设置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等10个大类42个高职专业、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4个校级专业群为主体的三级专业集群体系。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煤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自治区首个“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理事会,建成1个自治区级职教集团、2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基地、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04个校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26万余人次,被授予“自治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连续两年荣获“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优秀评价机构”。学校先后选派10批次、49人次教职工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组团式”帮扶工作,被授予全区“先进扶贫单位”。 (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个亿,纸质图书103.38万册,电子图书128.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11578人。现有教职工879人,其中博士78人、硕士394人、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84人。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现有1个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以及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基地。近三年来,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面向未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和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位于中共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建校初名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挂牌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2017年,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首批支持学科,学院“清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协同中心是山西省8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建设培育院校,学院和莹玉陶瓷等省内外20多家陶瓷生产厂家,联合成立了科技厅批准的“山西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有矿业工程系、地质与环境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社会科学系(思政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部、技能鉴定与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等13个系(部⁄中心),以及晋东文化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所、藏山文化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1个(含专业方向),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1967人。现有教职工554人,专任教师430人,硕士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3人,省级“131”领军人才工程第二批人选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王一德院士为我校特聘教授,特聘“百人计划”马兆远教授为首席专家,并成立“量子调控产业应用研究中心”,为学院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实施“双百工程”,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82人,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院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优势或特色专业;建成6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3个山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实验室、GE智能平台实验室、工程力学分析实验室、量子调控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实验室被批准为阳泉市重点实验室;有60个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云泉绿色材料实验室、挂牌共享山西省院士专家企业协作中心云泉工作站,与中科曙光、中软国际、阳煤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共建专业和实验室,共同培养人才。 学院大力实施科技协同战略、产教融合战略,入选教育部绿色发展基金等项目2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基金项目立项3项;参与山西省煤基低碳、材料科学、能源革命重大专项3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获奖6项,发表论文650多篇,SCI收录23篇,教师出版专著(学校立项)36部。 学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四季常青、绿树成荫,是一所独具特色的花园式校园。校园占地面积73.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7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8451.2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3.81万册,配备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院建有体育馆、游泳馆、羽乒馆(文艺演出中心)、塑胶操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满足了广大师生运动健身的需求。 学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与山西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的“清泉”育人协同中心,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岢岚县宋家沟村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德育答辩”为特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德育“2+X”教育体系。以陶芳渊、翟羽、“水果哥”等公益人物为引领,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开展SYB、KAB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达到88%以上,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在“挑战杯”青年师生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建校30多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区域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师生谨记“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严守“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示。”打造“联系区域经济更紧密,体现区域特色更鲜明,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的办学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针对雄安新区建设与阳泉转型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项目团队,为阳泉市以及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学院先后获得阳泉市“模范单位”、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135”总体工作布局,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狠抓内涵建设,学院正向着建设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2021-02-01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郑市,地处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由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等为一体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办。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97年的郑州华信专修学院,2001年更名为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郑州华信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秉承“厚德敬业、求是致用”的校训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工学为主、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升本以后,学校依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改革,规范教学工作管理,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并于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2个教学部,开办有63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7个。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7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坚持条件建设的持续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1979亩,校舍建筑面积69.86万平方米,室内外运动场地面积12.26万平方米,总投资 18.37 亿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35个,实验室18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9万册;环境优美的新型校园、设施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68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8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11%。自有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112人,副高职称教师36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7.4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87人,占7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市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632项,发表学术论文1933篇。 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康复养老、城乡建设等4个专业集群;依托企业集团办学优势,搭建了学研产一体化发展平台;强化了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战训练三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现有河南省重点专业1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郑州市重点(示范)专业6个。 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了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高于我省平均水平,年底就业率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平安校园”、“全省先进社会组织”、“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郑州市民办教育十佳单位”、“郑州地方高校信息化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2014年被新华网评为“2014中国影响力民办高校”,2015年被《河南日报》评为“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2016年3月被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2017年被河南日报社评为“河南十大领军民办高校”、被腾讯·大豫网评为“2017年度品牌实力民办高校”。2018年学校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丰硕,先后 荣获河南省第三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第八届“远华杯”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成果组一等奖、河南省第十届“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建筑类团体特等奖、第五届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周-留学中国梦”征文大赛三等奖、“诗琳通公主杯”演讲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国际留学生武术锦标赛太极长器械项目冠军。 目前,学校正按照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和“弯道超车、错位发展、培育特色、重点突破”的发展策略,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目前在校学生4300多人。 学院校址设湖南工程学院南校区,校园绿树成荫、典雅秀丽、文化深厚。学院办学充分利用湖南工程学院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和场地,全面享用湖南工程学院的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湖南工程学院选拔了732名优秀的教师组成了应用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人,为莘莘学子求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的校训,湖南工程学院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果,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院十年为社会培养了8000多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好评。 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1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属国家计划招生。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8]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颁发湖南工程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书院路17号 邮编:411101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国家公办院校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五省通衢”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院始建于1978年,现有贾汪、云龙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08亩。设有六系二部,在校学生8700余人。学院固定资产2.2亿元,建有7幢教学大楼、10余幢学生公寓、4个学生餐厅、标准塑胶运动场、15个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宏达二级驾校等。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9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128人、“双师”型教师119名、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技术能手5人、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人、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85人,特聘教授12人。 专业对接市场 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的以安全类专业为特色,技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十分注重专业建设,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了 “五大一特”专业群:电气类、机械类、汽车类、信息类、商贸类、安全类。各类现代化实验室、实习车间107个,实习工位3400多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72万元,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12个。学院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安全实训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7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多个专业被评为省市级品牌与特色专业。 技能成就未来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思想,狠抓教学质量,在市、省、全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6年以来,我院师生在徐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394金376银251铜、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73金167银245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19金19银7铜,连续六年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全省前三,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领军人、苏北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经过近四十年的全面建设,学院已发展为“校园环境怡人、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能力培养突出、综合管理规范、办学成果丰硕、校企合作紧密、就业安置一流、升学渠道畅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名校。 校企合作 学院与全国100余家大中型优强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制度、文化、人员、设备、资金)入校,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平台,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上海三菱电梯华东地区实训基地、大金空调展示实训中心、南京奥特佳汽车空调实训室、中德诺浩汽车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及电子商务实训实验室。学院聘任近百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任教师。 就业安置 学院以学生为本,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进班级、全覆盖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每年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十几家企业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专题授课,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才经验,帮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提高岗位适应性。2015年学院邀请企业来校开展专场招聘89场,组织召开春、秋两季共45家企业参加的大型校园招聘会,全年联系接纳实习生企业116家,分158批次推荐实习就业。 我院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学生拥有新技术、高技能,在校期间即被众多企业预订,毕业生供不应求。大批毕业生安置在与我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实现优质就业、体面就业。学院在徐州、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地设有就业基地,并有教师长期跟踪管理,家长放心,学生就业安心。 校园生活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晨练、晚自习均有老师跟班,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式管理(WIFI全覆盖),宿管人员24小时值班,负责学生宿舍安全和就寝纪律。为了方便学生就餐,学院全部使用校园一卡通,四个学生餐厅全配备消毒餐具。 学院成立了科学技术类、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服务类、体育健身类共68个学生社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数控加工兴趣小组、合唱团、书法社、辩论社、吉他社、舞蹈社、街舞社、武术队等科技文体活动有序开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为广大同学搭建了自我能力锻炼提升的良好平台。2016年举办了迎新晚会、乒乓球赛、象棋赛、篮球赛、中华经典诵读、书香校园活动、书画展、放飞技能梦想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第十届主持人大赛、纪念“12.9”学生运动80周年师生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推进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德育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感恩我的父母之邦”、“雷锋精神伴我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40余场,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优良品质。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2021-02-01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1951年开始办学并保持良好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高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近20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7亿元。学校位于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是重庆建设科学城的智核所在,也是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腹地。学校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191万余册,电子图书192万余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第一批重庆市文明校园。 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柔性引进的院士3人,高级职称610人,博士400余人,硕士及以上比例90%;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技术能手、重庆英才、巴渝学者、学术(产业)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12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数理与大数据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体育部、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等7个领域专业硕士点和学术硕士点,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艺术设计等65个本科专业。其中,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是国家一流专业,油气储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7个专业是重庆市一流专业。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6个市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有《液压传动技术》等国家级课程3门。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体育竞技舞蹈等竞赛中获得了400余项国家级奖励。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第9届、第14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冠军,2016年包揽第十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中国大陆赛区前5名,连续获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 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理、工、经、管、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工业发酵微生物、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纳微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稠油开采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社科研究中心2个,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0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000余件,有近1000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等检索和收录。2012年以来,年科研经费均超过亿元。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积极开展海内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美国伯特利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应用科技大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武钢铁、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协议。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主题系列活动、专业艺术院团进校园活动、学生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比赛、朗诵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等文化活动和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是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以“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为办学宗旨,大力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学校精神,紧扣“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确立了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奋力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
重庆科技学院 2021-02-0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内,1979年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创办,曾先后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现为中国宇航协会理事单位、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办学近40年来,学校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努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办学实力较为雄厚。学校占地面积77122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融山水人文为一体。校舍总建筑面积389937.59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5002.82平方米。固定总资产47572.13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69.51万元。纸质图书132万余册,数字资源24.35T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布设超过14120个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学校现设有管理学院、航空旅游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体育部、实践教学部、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来宾校区等17个教学单位。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5303人,长短期外国留学生501人。 师资队伍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1人,高级职称教师20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2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73.56%。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 2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10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有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学校现有3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高专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是广西高校中工科专业比例最高的院校之一,也是广西高校中唯一布局有航空航天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学校现有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一流专业排行榜中,拥有四星级专业1个、三星级专业5个,在广西高校中排名第13位,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7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17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基础实验室12个。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4项。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广西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科研项目、航天科技民用化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团队+学科+基地+项目”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现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立项379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56项),获批专利269项。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具有航天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是教育部“承担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任务院校”、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无人机生产基地遥感遥测人才培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三大融合、三大工程、三大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曾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的就业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认可和许多兄弟院校的认同。 文化传承创新屡结硕果。“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接续实施了以“一书一景一回廊,一节一赛一讲坛”为主要载体的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航天文化与大学文化在校园里相互激荡形成了具有航天底蕴的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桂航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行业资源(航天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天路”,得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少将和多名航天系统两院院士的高度肯定。学校先后斩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德国、芬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开办了中美、中澳校际交流、学分互认教育项目;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是“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的接受培养单位,年度来华留学生规模百人以上。 学校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先后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自治区森林校园、和谐校园等系列荣誉称号,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空报、中国航天报、广西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广西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当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紧紧抓住全面振兴广西教育的历史机遇,朝着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将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纵深推进、为广西“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2021-02-01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是在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等办学资源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1616.9亩(其中康巴什校区1293亩,东胜校区323.9亩),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2463.36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529.74万元。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目前有11个教学系部,2个教辅单位,2019年建成了大飞机学院,并依托现有本科专业开设了3个专业方向。学院现开设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23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涵盖理学、医学、艺术学、管理学、法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窗体顶端现有教职工466人,其中专任教师359人,占教职工总数比重为77%。聘请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为学院特聘教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鄂尔多斯天骄英才2人、鄂尔多斯“草原英才”8人、鄂尔多斯英才6人。 学院拥有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即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院特聘教授武强主持的矿山地质与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个,即机械与交通工程系“云·智工坊”,建成全区首家智能制造实验实训中心。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现有在校生4580,其中本科生人数为3808人。学院被评为2017年度“全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学院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蒙古国CITI大学等多所境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达成合作意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华中数控、西门子、奇瑞汽车、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选择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你的梦想将从这里起飞!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3 74 75
  • ...
  • 856 85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