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组建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毕节农业学校同时并入,2015 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 牌子。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两翼,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助推的办学格局。办学性质:由贵州省教育厅和毕节市共建、以毕节市为主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法人。办学理念:立德树人、校企同心同行育工匠,职教扶贫、师生创新创业奔小康。办学定位:立足毕节、助力脱贫攻坚,开放办学、实现内涵发展。(1)服务面向定位:服务毕节、辐射周边,重点瞄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全面服务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2)功能层次定位:高职教育为主、中高职贯通,培训与继续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3)专业发展定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以农牧、电子商务、土建等 3 个专业群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类、旅游类、装备制造类为骨干,煤炭类、航空运输类专业为特色,学前教育、护理等多专业协调发展。(4)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发展目标定位:建成极具职教精准扶贫特色的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全国贫困地区职教精准扶贫的生动典型。办学模式:政行校企合作、多方协同育人、开放聚力发展。办学特色:(1)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打造贫困地区“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生动典型。(2)牢记“扎根毕节,精准脱贫”的使命,职教扶贫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显身手。(3)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校园文化活动凸显特色。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确定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师资力量:共有教职工517人,在编教职工362人,专任教师431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80人,中级职称75人,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教师81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发展前景:“十三五”期间,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引领、创新发展”发展战略,围绕新时代毕节试验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和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三大任务和“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通过实施“520工程”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优质社会服务能力”三大能力,努力培养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以职教精准扶贫为特色的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全国贫困地区职教精准扶贫的生动典型,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批示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2008创办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是一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爽爽的贵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现有八鸽岩路、云潭南路和延安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39.9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4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8人,占比为45.8%;具有博士、硕士共172人,占比为57.1%;双师素质教师181人,占比60.13%。现有省级名师5名。建有5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先后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外籍教师7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图书馆纸质藏书近40万册、电子图书1万多GB。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会堂,先进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0个。设有贵州省第100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校内外开展67个初、中、高级职业工种鉴定。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装备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大学。 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10所电大分校和87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学校以深耕贵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拓宽办学领域,搭建校政企行合作办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开设有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82个,高职教育专业33个,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软件技术4个省级骨干专业,艺术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校级骨干专业,形成了现代商品流通、现代建筑工程、旅游服务与管理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现有各类学生超过10万余人,其中高职学生11333人,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余万人,其中高职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连续三年达93%以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人数超过150万人次。学校成为全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7年获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优秀,2012年通过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同年被评为贵州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成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我校挂牌,2017年成为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级试点单位,同年成为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省级电大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州省平安文明校园”“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校”“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我校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技能大赛、校园文化活动月、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学校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教育姊妹大学网络”,先后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加拿大堪纳多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合作交流。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老挝、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留学生34名。 学校切实履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在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党委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责任来担当,集结精锐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投入全部精力,着力打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长征带”帮扶、能力帮扶、组织保障五套组合拳,近三年来,学校招收精准扶贫生1266名,投入帮扶资金640万元,校农结合向贫困地区采购价值276万元的农产品,发展产业扶贫,带动16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支部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立足“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学校将继续奉行“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秉持“自强,求知,力行,有为” 的校训,立足“一体两翼,多元并举”的办学格局,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主题,坚持内涵建设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满意度,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发展生态、民生生态,全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把我校打造成为具有贵州特色、人民满意的一流新型大学!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和完善贵州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建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校加挂“安阳广播电视大学”和“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牌子,下辖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安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办学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院校。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院校”。2013年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学院获“省级级园林单位”称号。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将市高级技工学校并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市农业干部学校、市农机技术学校、市财政局干部教育中心、市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并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部,成人教育部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挂“安阳市公共实训中心”牌子。 学校坐落在安阳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藏书43.8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专业期刊8000种;4所可鉴定15种工种证书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00余人。拥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目前,学院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高、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20000余人,继续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高职设置15个系(院)部,医药卫生学院(下设护理系、中药与医学技术系)、电大工作部、中专部(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五年制专科(中专)部、航空学院、汽车学院、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建筑工程系、思政教学部、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开设护理、中药、医学影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飞行技术、航空服务、音乐表演、装潢艺术设计等37个专业。中专开设护理、中医、中药、中医康复保健、中餐烹饪、数控技术应用、戏曲表演等54个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专业综合试点项目,护理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河南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实施“引企进校”工程,先后引进云时代、华莱坞、烁乾科技、中锐教育集团建设实训基地;与中华会计网校建设真账实训室和会计实训室;与安阳兴华职业学校合作建设消防人员培训实训室。推进校企联合共建特色专业,与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蓝时集团合作联办“订单班”;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北京航盾通用航空公司、中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联办高铁服务、会计电算化、空乘服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内黄县人民政府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学校人才、智力、研发能力与内黄县的产业需求对接。学校现有12个校内实践基地,15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秉承“正道、厚德、强技、尚新”的校训,弘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校风,贯彻“敬业、垂范、博学、善教”的教风,夯实“勤学、多思、务实、敏行”的学风,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为实现安阳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的奋斗目标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河南省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核心区经三路6号,设有校本部(经开区)和北校区(卫辉)、西校区(科隆大道)三个校区,占地245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5亿元。各类在校生2.3万人,其中专科生1.1万余人,中职生1.2万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9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50人、博士硕士3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2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专家32人。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83年中州名儒李时灿先生在卫辉府创建的“经正书院”。近年来,新乡市强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先后将原新乡市第一、二、三技工学校、新乡市实业公司、新乡市纺织技校、轻工技校、化工技校、新乡商业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和纺织职工大学等资源整合组建成一所综合性职业院校。2009年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由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是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曾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院校”、“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高职高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学院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文理兼备,高中职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设有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航海技术学院、现代设计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数控技术系、材料工程系、汽车技术系、电子信息系、建筑工程系、艺术与教育系、旅游管理系14个院系,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会计电算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餐饮服务、通信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近50个专业。 学院高度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建有实训楼8座、实验楼1座、艺术楼1座、射击馆1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实训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其中,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车床铣床、激光焊机、3D打印机、三维立体内雕机、三维扫描测量仪、汽车综合检测设备等大型设备500余台,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机械装配、汽修等专业实训设备3000余台(套),能满足万余名学生同时进行不同专业、项目及课题的实训教学需要。学院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集成管理系统和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图书馆藏书80万册(种),期刊523种,电子图书200983册;学校配置了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和读秀学术知识检索平台,覆盖了学校的主要学科。 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主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院每年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均达到7000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是新乡市乃至河南省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 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与产业对接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办学。学院结合专业建设大力推进“厂中校”、“校中厂”建设,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产品制作和加工、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方向)专班”、“佰衡电柜仿真实训中心”、“日立亚电气校中厂”、“金龙公司厂中校”等合作项目,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学院在省、市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天光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双元制”订单班,共同招生、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商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无缝隙对接,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我院已与企业、行业共建特色班、订单班达60余个,特色(订单)班学生3000余人。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自动化技术技工教育集团、新乡职教集团、新乡市职业教育促进会和新乡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等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学院与富士康科技、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奇瑞汽车、海马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华兰生物、新航集团、金龙集团、新飞集团、格兰仕电器、豫飞重工、卫华起重、心连心化工等200余家全国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技能教学核心地位。学院结合实训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五年来共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购置实训设备2000多台(套)。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院坚持与企业生产同步,使学生实训技能训练始终跟紧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求。目前,学院实训基地除拥有企业普遍使用的加工设备外,还有数量较多、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设备,如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激光焊机、大型模拟驾驶仓、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物联网体验中心等。学院坚持以赛促训,突出办学特色,多次举办全省数控技术大赛、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省市职工技术运动会等赛事,承办了中央电视台《大能手》数控组合项目、人社部“技能中国行2017”、“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现场观摩”等活动。学院师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多次获得殊荣。在2018年世界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中,我院9个项目获得冠军,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决赛。我院选手曾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第二名一等奖、焊接技术全国第三名、数控组合全国第四名、数控铣工全国第五名、数控维修全国第七名、数控车工全国第十名等优异成绩。据统计,仅近3年以来,我院在国家、省级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近300项。每逢有大赛,各大企业便竞相来学校聘用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手,吸引着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铸就了闪亮中原的“技能新职”品牌。 学校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能享受到学院特有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实力雄厚的实习实训条件、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涵盖200余家全国名优企业的就业优势。校内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通过考试和鉴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通过专升本考试还可直接进入对应本科院校获取普通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学院与郑州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助学专业,通过考试可获取相关学校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在2013河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中,机电工程系马广彬同学从全省4万余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282分的成绩夺得河南省第一名;如今,他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另外三名同学目前也分别在河南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经管学院黄晓素同学以225分的成绩夺得了全省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2018年,建筑系金旭东同学以241分的总成绩,位居工程管理专业全省第一名;经管学院张娜同学以200分的总成绩位居统计学专业全省第二名;机电工程系童广宇同学以总分251分位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三名;艺术系马雪洋同学以总成绩222分位列全省美术类第三名。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连创新高,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连年就业率接近100%。早在2011年初,数控技术系学生李亚东以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数控铣工专业河南赛区第一名和全国决赛第五名的成绩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在颁奖前夜就赶到宾馆“抢人”。上班没几年,李亚东的年薪就从当时的6万元提升至如今的20万元。如今,我院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就业的毕业生已经超过10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设有两个省级实训基地和四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暨技能鉴定示范基地和新乡市功能陶瓷构件精密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数控实训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低压电器控制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我院共申报专利350余件,成为驻新高校中获得专利较多的院校,被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评为“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获得“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殊荣,其中我院学生路荃琪同学的专利《一种螺母防盗卸护罩》已被新乡市陆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并被中央电视台“梦工厂”栏目专题报道。2015年1月,中国发明协会正式邀请我院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与河南中矿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在技术合作中,联合开发出3个新产品:盐浴连柱淬火机、自动电镀生产线、布料机,其中前两个产品已投入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济效益,布料机正在研制中。2015年5月,学校与新乡市勇盛厨具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智能售饭机”项目,已申报专利。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近年来,先后接待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与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和加拿大北岛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意向书,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教师培训、互派交流生、深入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合作。2012年4月,学院与德国乌珀塔尔市维特桥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两所学校正式结为友好学校,开辟中外合作新篇章。2015年12月,学院联合德国GRG集团和长春合心集团设立“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2017年7月,学院与德国莱比锡工商联合会、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数控技术领域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开展中德合作试点班,全面探索开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新模式。 学院坚持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三大节”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特别是技能文化节,每年持续一个月,参与人数超万人,衍生出学子和企业能手同台竞技、在校生和毕业学长技能切磋、技能绝活表演、技能成果展示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全面展现出学校技能教学的丰硕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以及众多企业的关注,当前已成为独具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学院的建设发展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等国家、省领导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2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时,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全国最高级的技能人才。” 乘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东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人才强校,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新乡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现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园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理事长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学会牵头单位。 学校坐落于三水国家级工业园区腹地,校园总占地面积962亩,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政府总投资11.8亿元。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六个二级学院。专业布局重点面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有智能制造、汽车技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经济管理、金融服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九大专业群,共35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生均教学设备值达到1.5万元。 学校秉承“修身 笃学 长技 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德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围绕“立足地方、服务企业、质量为本、校企联动”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佛山市和珠三角经济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光电技术”2个优势专业群;打造“汽车技术”、“信息技术”2个特色专业群。“十二五”建设期间,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光伏工程技术2个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立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2个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实训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等5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机电设备维修等5个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等7个专业获得广东省一类、二类品牌专业称号。 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双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园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和园区产教合作中心,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服务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混合云计算服务平台;组建6个园区协同创新平台、4个园区协同育人平台。自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获得省级协同育人平台项目1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级专业资源库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与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美的集团、佛山铁投、海尔集团等15家大型企业合作开设冠名订单培养班;与美的集团、伊立浦电器、澳美铝业、新昇电业等开设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订单式培养班;建立了4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校内综合型实训基地(中心),学校每年为知名企业召开招聘会并推荐优秀毕业生。 学校重视面向社会的培训工作,与企业共建22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承担、参加广东省产业工人圆梦计划“1000”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近1000 人,面向企业、社会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全年承接各类培训5万人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100 多人次,其中面向社会开展的技能鉴定达到3500 多人次。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欧美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院校开展合作交流,成功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佛山市中德工业服务区合作,成立了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6大品牌之一,并率先与全球知名企业——德国KUKA集团联合建立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培训中心。 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据统计,学校在2014~2017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7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318项。2015年全省80所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综合排名中,我校名列第5位,同年我校共选派34支队伍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的18个比赛项目,6支参赛队伍进入国赛,并全部获奖,获奖率高达70.59%。其中,“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名。2017 年我校国赛获奖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9 位,省赛获奖项总数在全省18 所一流校建设单位中排名第10 位。 学校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2014~2017年连续四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0%以上,全省排名第二,2017年招生工作中,普通高考文、理科第一志愿投档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态势喜人,据省教育厅统计,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03%,在全省155所院校中排名第18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对口率82.67%,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按照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深受社会好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至2018年6月)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3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省市共建、顺德区政府投资兴建的地方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环境优美、设施良好、制度健全、管理科学,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节能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或奖励,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的前身是1994年12月成立的顺德永强成人学院。2002年7月,顺德师范学校(1924年成立)和顺德成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成立)合并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学校迁入位于德胜东路的新校园。 2005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进行建设,并于2010年通过验收。2009年9月,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13年11月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6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现设有10个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共有专业49个,其中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工业设计、烹饪工艺与营养)、广东省示范性专业8个(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家具艺术设计、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广东省重点专业3个(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园林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一批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2个(制冷与空调技术、家具艺术设计)、第二批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5个(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学、金融管理、展示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共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9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开放课程5门,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学校建筑面积超过5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超过12.36亿元人民币,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亿元。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实验实训室19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9个。学校有校外实训基地541个,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等各类场馆。 学校共有21个科研平台,4个技术服务平台。科研平台中以学校为第一申报的平台有16个,其中省部级6个,市厅级12个。获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11项(含主持7项)、主持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项。横向项目累计到账经费达到了4475.32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奖7项。获专利授权3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5件,实用新型专利247件,累计有34项发明专利实现了转化。 全校教职工总数924人,其中高级职称263人。现有专任教师73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6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人。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703人,成人教育在读学员2915人。获国际奖项德国红点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120个、二等奖198个,位居全国全省前列。2016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7年高考招生,我校在顺德区以外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100%高于全省二本分数线,顺德区内考生分数线也接近全省二本分数线。学校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98%。2014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学校国际化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机构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合作共建的马来西亚UCSI大学顺峰烹饪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烹饪学院,开创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先河。与世界酒店管理知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2017年,国务院侨办批准在我校设立“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内仅有3家),这是对我校近年来餐饮教学及面向国内外的餐饮文化交流活动成效和影响的充分肯定,为我校烹饪专业教学及中国烹饪学院建设赢来了更大国际化发展空间和机遇。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广东—亚琛工业4.0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建成后,将以德国工业4.0技术与理念为指引,通过工业4.0示范工厂和示范线建设、展览展示、技术实施与服务等开展高端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活动,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顺德以及珠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产业、工厂自动化与智慧工厂等产业优化升级。 上级领导高度肯定学校办学成果。2011年7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调研,汪洋书记充分肯定我校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人力支持。2009年11月18日,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率领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原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等到我校调研,鲁副部长认为我校走出了一条能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瞄准“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一流高职建设目标,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智慧化、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争取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数据更新至2018年3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潮汕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教发[1999]128号)设立的普通高等院校,颁发国家普通高校毕业证书。2006年12月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座落于著名侨乡、商贸名城普宁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厦深高铁普宁站,北接潮汕机场,背靠八百亩莲花山公园。 目前设有创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学院、财会金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共计六个二级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专门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和服装产业学院,同时建有潮汕文化研究中心,VR建模中心、食品药品检测中心、高端服装定制工作室、创客空间等重点实训室26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 学院坚持探索创新,大胆变革,学生在国家级和广东省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独树一帜,成果辉煌。各级政府、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机构来访络绎不绝,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办学近二十年,已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学院正朝着“创业名校、就业名校”的目标迈进。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清远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公办高等学校。学院坐落在有“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之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清远。清远距广州市中心仅60公里,毗邻白云国际机场,广清高速、广乐高速、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广高铁在市区设清远站,交通便捷。 学院设有护理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旅游家政与艺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学生1.2万人。学院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清远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27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3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1人,清远市重点人才项目“起航计划”项目1项。 学院坚持“人本、创新、协同、优质”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2016年以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院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职工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5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学院时肯定学院工作,并为学院题词:“兴教育才,科学发展,清远宏图,蟠龙腾飞。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学院以建设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抓手,以“创新强校工程”为引领,推进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双证书”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文明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药品经营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护理专业是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是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康复治疗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2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医疗美容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6个专业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专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助产、会计、商务英语等6个实训基地是省财政支持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文化教育艺术公共实训中心、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实训中心、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公共实训中心是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学院与460多家企业(行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各专业建立了大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护理专业、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省重点建设项目。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学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呼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等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交换生学习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建立了全程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美丽校园和书香校园。学院高度重视安全管理,构建了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 (数据截至2018年4月1日)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原江门教育学院、江门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江门财贸学校组建而成。学校2009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2010年启动创建省级示范校和“创新强校工程”建设,2012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单位,2013年成为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验收。现为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牵头单位,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西江之滨,规划用地1080亩,校舍建筑面积29.25万平方米。设有材料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机电技术、教育与教育技术、外语、艺术设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新材料与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类等专业49个。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全校教职员工731人,专任教师60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1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44人。 学校秉承“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主动适应江门五邑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智能产品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及专业群,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8个。 学校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与翠山湖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蓬江区“人才岛”、德昌电机等产业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对接。与古兜温泉公司、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古兜温泉公司合作成立温泉学院。与台山市校地合作,共建江门职院新宁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澳门旅游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动成立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共同促进旅游人才培养。 学校办学成果丰硕。学校获得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4门,教学改革等项目16项;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3个,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市级高层次人才80多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高职教育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实训基地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 学校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2017年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2项,获得国家专利97项,专利授权64项。公益性培训服务从5495人日提高到9888人日。 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近20项、省级400多项。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多项特等奖、一等奖,连续五届捧得“团体优胜杯”。2018年,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勇夺全国一等奖,实现新突破;在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与900多支参赛队伍同场竞技,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 学校广受社会欢迎,2018年新生报到率达90.05%。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17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首次达到100%,连续5年保持增长势头,对口率达87.11%,就业现状满意度持续提升。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54%。 学校重视文化校园建设,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中华文化、侨乡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成效显著,初步构筑了“三年四季一校园”侨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江门市文明单位”“江门市先进集体”“广东省红旗团委”“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广东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广东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和“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学校背靠梧桐山,面向东江河,紧依东环路,风光旖旎,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校园内教学大楼、老隆师范纪念楼、学生公寓、师生饭堂、图书馆、实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荟萃湖、贤能广场、萧殷广场、铭德榕、桃李园、双馨园、书香园等人文景点蕴寓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求学修身、磨炼技能的理想场所。 学校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2004年整体搬迁至河源市区办学,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全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2011年成为全省三二分段招生试点院校之一,2012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立项单位,2013年正式成为第二批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有全日制大专在校生12070人,教职工731人,其中专任教师54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0人,博士、硕士共361人,双师素质教师477人。学校下设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7个教学院部;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服装设计、文秘、英语教育、音乐表演等48个专业;建有35个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488个;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8.94万册。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目标不动摇,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动摇,坚持“规则意识、责任良知”不动摇,积极探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行动导向、项目载体、能力本位、做学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学校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构建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于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突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优异成绩,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3个。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在2017年全国技能大赛中共有25位参赛学生获奖,据“聚焦职教”微信公众平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校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14位,居全省第2位;2018年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科研成果数量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来,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市级技术应用研究院2个、市技师工作室5个;获立项的市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4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93项),科研经费到款730万元;获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项,河源市重大科技专项3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教材112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0项。学校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常态化工作机制,与河源市“五县二区”产业园区和科技部门实施“战略合作”,助力河源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近五年来,派出科技特派员145人次,服务企事业单位120多家,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708万元。 学校近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2%。由于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学校招生形势喜人。目前,学校面向全国9省招生,新生报到率连续三年达86%以上。 学校先后与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县技工学校、河源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院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14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短期交流生项目;与美国的康涅狄格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开展“3+1”、“2+2”模式的联合人才培养,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869 87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