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浙江省五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院校,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常务副会长和秘书处单位,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等。 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下设8个二级学院,形成与浙江省和宁波市主导和优势产业高度匹配的智能装备制造类、应用化工类、电子信息类、港口物流电商类等6个专业群、33个专业,打造了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机电(海天)学院是宁波市特色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00多名,非全日制学生和各类培训人员16000多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和“跨界、跨境、跨专业”的“三化三跨”为学校新一轮内涵发展战略。创新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整合社会资源办学、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学校与地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各级政府携手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宁波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与县级区余姚市政府共建中高职衔接的阳明学院,共同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管理体制。学校紧紧围绕临港制造及港口后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海天集团“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数字科技园“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力推进综合性跨界、跨专业机构建设,与市总工会、人社局共建“卓越技师学院”,建设服务外包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港口物流学院、模具学院等一批对接区域经济模块的产业学院,重点服务省、市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大力开展“生产线上科研”,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中小微企业“种技术”和“企业技术管理门诊”专项活动,与宁波港等合作共建市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乙烯工程碳五碳九下游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与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共建“发展中国家职教研究院”,与宁波市共建职教研究中心,与北仑区共建共管图书馆,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和文化引领高地,并为国家和地方职教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获“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创新成功教育模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形成成功大学、思源基金、班集体特色项目、校友名片工程、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其中,“思源基金”先后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宁波慈善奖”、第二届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创业教育专委会主任单位,及浙江省创业学院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被评为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联合评审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海外办学,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通过特色国际化办学有效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迄今已为来自110个发展中国家的1500余名教育及产业界官员进行培训,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市教育局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由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温州业余科技大学等4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65年。学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教育厅领导管理,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学校现有茶山总校、瑞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1082亩,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3亿元,拥有教学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藏书108万册。全院在编教职工68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230余人(其中有正高职称38人,硕士生导师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4人,省市级创新团队4支,省专业带头人1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2.14%。学校面向全国10余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0余人。 办学以来,学校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秉承“厚德长技,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着力推进“服务为基、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创新为要”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应用人才”的“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机制,走出了一条“与区域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办学之路,被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时尚设计系、建筑工程系、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财会系、人文传播系、公共教学部等9个系(部)35个专业,覆盖了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设计类专业为特色、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7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专业2个、国家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高技能实训基地1个、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2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2015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开始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是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单位。自2016年开始,学校与温州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与35个行业协会 、 7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瑞安市政府合办温职院瑞安校区,与瓯海区政府共建温州设计学院(选址瓯海时尚智造省级特色小镇);与行业协会联办温州酒店管理学院、温州家具学院、富民金融学院等6个行业共建的二级学院。积极推进以生为本的“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特长生培养、小班化教学”的分层分类教学;从改变校园形态入手,打造创新创业工场,构建了“训研创”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坚持“立地式”研发,促进新技术应用,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成立了45个省、市、院级科技服务平台和研发中心,其中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近三年授权专利678 余项,转让专利123 项,科技到款额6000余万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22000余人/年。学校百名专任教师获技术专利(技术发明)项目数量全省高职排名第一,主持科研课题人均经费全省高职排名第二。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推进以“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素养培育工程,形成了具浓郁区域特点、职业教育特色的全学程育人体系。学校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为学生构筑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余年达98%以上,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2011年被腾讯网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2016年获得浙江省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高职院校第一名。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银奖,获省级“挑战杯”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500余项。 学校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和英国桑德兰大学开展两个经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资办学项目。与亚龙科技集团共建温职院亚龙国际智能技术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能培训。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建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固本强基,强化党建品牌建设,打造“党建+服务师生”“党建+互联网”“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坚持从严从实,严格选人用人程序,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坚持风清气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促进校园敬廉崇洁的优良风气形成,为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课堂育人”向“课堂、实践、文化等多元化育人”转变、“传统思政”向“互联网+思政”转变,构建全员、全学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校园阵地管理、课堂管理与宗教管理,及时掌握师生思想状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凝练温职精神为核心,以培育工匠精神为重点,以学校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美丽温职”“双百双进”和“新青年下乡”等活动,改善校园人文景观环境,不断提升师生的精气神,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育人环境。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浙江省优秀众创空间”“2015年、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影响力40强”“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强大学生创业社团”“中国职业院校新媒体之百强院校”等荣誉称号。2016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新闻发布会,学校受邀做典型经验介绍。2017年7月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并受邀做典型推广。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办于1994年的民办金华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2003年转为公办。学校继承了金华师范学校、金华卫生学校、金华农业学校、义乌师范学校、金华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农业机械学校等6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中专的职业教育传统,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在省内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评估,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高职重点建设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治安安全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占地2278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5亿元;教仪设备总值2.78亿元,各类藏书200多万册;教职工1428人,其中教师1000余人,有正高职称100余人、副高职称330余人,双师素质占90.6%;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9名、省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优秀教师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9人、省首席技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聘请兼职教师12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现有13个二级学院和1家附属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核定床位800张,设有21个病区);招生专业65个,其中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省“十三五”优势专业6个、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联合办学本科专业教学点1个;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国家规划教材70门、省重点教材49门、省新形态教材4门;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家;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专业2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立项课题300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省科技厅资助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3项,其它省科技计划项目14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4项;获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各1个;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5个,其中省级研发中心8个,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余次,其中获国家领导批示4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0余项;获授权专利1042件;获软件著作权194件;年科技服务到款超千万元,年社会培训16万余人·天。 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创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进“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校内实训场所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校外基地有871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78家、“教学化”的示范基地73家。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途径,成立12家校企利益共同体。近年来,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高端平台建设,牵头组建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金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荣获首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智能化精密制造实训中心”;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金华分所顺利落地,幼儿教育集团拓展势头强劲;与杭钢集团、物产中大、凯洛斯集团、华孚时尚、华东医药、贝因美等世界或国内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战略合作。学校还与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对口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百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招收60多个国家的900多名留学生;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怀卡托国际学院,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等六个专业;现有中美护理、中美会计、中加酒店管理、中美体育运营与管理等专业的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校生1873名。学校在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海外分校穆桑泽国际学院,联合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搭建竞赛平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近三年学生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120余项、省级一类奖400余项,在2013-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和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两个排行榜中,学校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学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打造上海铁路局、娃哈哈集团、厦门航空、华孚时尚等一批高端就业平台,有效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广受社会认可,初次就业率超过97%,曾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年度50强院校。学校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刊发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匠心匠术育英才、文化育人、现代学徒制等方面的署名文章,办学经验先后在教育部示范建设方案研讨会、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全国优质高职建设交流研讨会、全省高职诊改制度建设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提升内涵为重点,实施特色强校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坚定地朝着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系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其前身是由杭州市经委系统所属的杭州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西湖电子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杭州职工大学,1998年筹建,2002年正式建立。 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位于下沙“大学城”,规划用地10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9951人,教职工713人。学校下设友嘉机电学院、商贸旅游学院、达利女装学院、临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汽车学院、杭州动漫游戏学院、彩虹鱼康复护理学院、特种设备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开设数控技术、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34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建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个。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梯工程技术和物业管理3个专业列入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是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学校建有市政府投资3亿元、占地30亩、面向全市开放的集实训、培训、鉴定、研发于一体的杭职院实训中心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有开发区高职学生创业园(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开发区产学研发展学院等创新创业及培训基地。 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凝炼形成了“融惟职道,善举业德”的校训,明晰了“学生体面就业,教师幸福生活”的办学指向,倡导“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学校秉持姓“杭”、姓“职”、姓“院”的办学属性。突出“区域性”,明确了“立足开发区、服务杭州市”的办学定位,强调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职业性”,强调走类型发展道路,提出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改思路和“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等性”,强调“融”文化核心理念,在全国首创“校企共同体”办学模式,构建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高职教育“校企共同体”特色办学模式。 学校办学实力雄厚,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学校是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入会委员单位。 近年来,累计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累计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励41项(其中一等奖14项),获省级技能大赛奖励376项(其中一等奖64项),数量位居全省同行前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2010年至今,累计来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的各类团体900余批次,来访人数达1万余人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网、浙江新闻联播等媒体纷纷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成就。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浙江省立嘉兴农业学校,1998年与嘉兴丝绸工业学校联合办学,1999年筹建高职,2002年正式建院,2005年整体迁入桐乡大道校区,2016年7月与嘉兴市广播电视大学合署办学。学院目前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文明单位。 学校设有农业与环境学院、建筑学院、机电与汽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工商与旅游学院、外语与贸易学院、纺织与艺术设计学院等7个全日制高职二级学院,有国际教育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放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学院、社科与体军艺部等6个服务性教学单位。有商品花卉、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商务等全日制高职专业36个(其中国家支持发展专业2个,省优势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8个),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人。学校占地910余亩,校舍总面积近28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496.62万余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51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45人,硕博士学位339人,双师素质占比达到91%;拥有省“151”人才5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9名,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市重点创新团队各1个,市级杰出人才3名。为满足实践教学等需要,建有400余人的兼职教师师资库,每年企业兼职教师来校讲课总量约占总课时的20%。 学校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专业学科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38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302项。获得大学生科研(新苗人才计划)项目56项,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授权2311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公开发表论文389篇。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 学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近年来,教职工累计承担各类课题63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9项;公开发表论文1967篇,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80篇;获得授权专利407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项83项。学校被授予“浙江省重视教科研先进集体”和“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道路,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牵头成立的嘉兴市欣禾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有成员单位186家,在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为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立足嘉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嘉兴农民学院等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目前年培训1.8万人次,技能鉴定9000余人次,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8300余人,面向社区开展公益培训超过3万人次,社会服务总收入超过2500万元。 学校以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是浙江省非奥项目发展培训基地、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特色项目(地掷球)建设单位、嘉兴市非奥项目地掷球训练基地。2014至2017年学校累计获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一等奖89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58项;先后获得嘉兴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地掷球项目开展先进单位、2014-2017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等荣誉。2018年10月成功承办世界女子暨青年暨青年地掷球竞标赛。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位于浙江省西部、享有“南孔圣地、四省通衢”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2012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387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39937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882余万元,馆藏图书59.5万册。 学校设有医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设置20个高职专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艺术设计、财经管理等5个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光伏工程技术、艺术设计、中央实训基地建设3个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护理和艺术设计2个专业被列为省高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助产、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4个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200余人。现有教职工402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历)教师190人,“双师素质”教师201人,省“151”人才3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专业带头人11人、市“115”人才,市首席技师等共4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企共成长” 为目标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1项,还主持省科技厅、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24项,授权专利565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立项省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6项,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13部。 学校以“尚德弘毅 知行合一”为校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体现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辩证统一。积极推进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基地、护理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有1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技能)竞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352项,其中一等奖38项。学校先后确立了地掷球、健美操、攀岩等一批特色体育项目,摘得国家级锦标赛类金牌20余枚。近五年,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就业层次逐年提高。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得到社会各届的高度赞誉。学校设有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等社会培训平台,是浙江省护理人才培养基地衢州分基地、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衢州分中心和市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和“全国巾帼家政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在省内外形成广泛影响。 目前,学校坚持立足衢州、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良知和使命感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评价优良的优质高职院校。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长治职工大学、晋东南煤校、长治农校。2000年9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三校合并组建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属长治市政府举办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主要担负为长治乃至全省各地培养各类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任务。 学院现设有教学系部12个,分别为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动物科学系、园艺系、农学系、经济贸易管理系、外语系、人文系、基础部和成教部。 学院现有教职工500余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130余人,中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另聘任有不同行业专家、学者35人。 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建有50余个实验室,有教学用计算机1000余台,多媒体教室50余个;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建有5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针,坚持“面向市场、产学结合、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服务地方”基本办学理念,围绕就业本位,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潮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实训、管理、服务、学习等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是注重抓好党建工作和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结合学院实际和上级党建工作要求,推行“三位一体”学习型工作法,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单位、创选争优活动、党风廉政建设与学院个人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营造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推进学院改革发展。 二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注重实践性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双师型”师资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注重发挥广大专业教师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推进教研、科研、整体上水平。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用人岗位技能和素质需求,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四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校企社”合作办学,深化定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备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座落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古城—临汾。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邻雷霍,西控河汾”,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如今,同蒲铁路贯穿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信息尤其发达。 临汾,古称平阳。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处黄河中游,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尧典》记载:原始公社时代的帝尧即建都平阳。数千年间,武将良相,文人墨士,方圆几百里历代相继。今日,平阳大地古风犹存,遵礼守法、崇儒尚文之意更加浓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无数璀璨夺目的名胜、名人。从“文明始祖尧庙、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为代表的根祖文化,到“苏三监狱、明代署衙、丁村人遗址、华门”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无不透射出这片沃土的钟灵毓秀,无不彰显出这片沃土的厚重底蕴。崛起中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历史文化,引领美好未来。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形成了独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聚集了一批具有很高教学、学术造诣的专家和教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全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第一线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促进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占地500余亩。校内的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礼堂等古今建筑错落林立,相映成趣;校办网络中心、多媒体电教室及60多个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实习实验设施齐全,性能先进;校园文体活动中心、标准化体育场等文体娱乐场所环境优雅,生机盎然;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人文和谐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条件和深造成才的机遇,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院设有七系二部40多个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成果丰硕。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150余人,专职讲师240余人,大多具有“双师型”资历,其中获硕士学位教师和在职研究生近百人。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国家、省级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本,制作电子课件100余个,积极推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在发展中立意高远,志在一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建有两所附属医院,设有心血管、口腔、儿科等研究所,并与30多所教学医院和36个校外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合作,还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全力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精、综合素质高、适用范围广的高层次、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沃土上,立足新世纪的高起点,展望未来,学院始终把“建一流环境、造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创一流院校”作为不懈追求。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将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跻身全国百强高职院校行列。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承担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学院创建于1975年,前身为潞安矿务局职工大学,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潞安集团。学院以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下设有中专部,以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和潞安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集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函授站、潞安集团技工学校、潞安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学院座落在英雄的太行山麓,上党盆地,太长高速直贯南北,南接晋焦高速,北接太旧高速,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占地面积453.5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校园花木葱葱,绿荫环抱,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园地。 学院坚持“立足潞安、面向煤企、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打造一流培训基地,锻造高职精品教育”为办学目标,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围绕学生的“德”和“能”两个方面开展内涵建设,将军营文化融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实行全员全过程军事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遵章守纪、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不断强化全体学生的执行、服从意识,不断提升学院教学管理,实习实训以及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拥有高配置的网络管理中心、先进科学的模拟实验室、电化教学演播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拥有一个国家一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二级、三级非煤安全培训中心各一个。 学院拥有雄厚且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01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同时外聘行业知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8月,第五届两岸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专业英文大赛在宝岛台湾举办,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韩铭浩分别在大赛两个项目中夺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学院汽修专业学子在全省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6年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学院代表队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2009年至今,学院学生连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专科组比赛,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赛区一等奖一次,二等奖5次;在山西省第六届英语技能大赛口语决赛中获得一等奖;采矿工程系组队参加山西省第七届、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三等奖、优秀奖等。 通讯地址:山西省襄垣县侯堡镇潞安大街 邮编:046204 电话:0355-5922679 传真:0355-5922679 http://www.lazyjsxy.net.com E-mail:lazyjsxywcw@126.com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于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西藏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2006年9月正式挂牌,隶属自治区教育厅。学院领导班子现有8人组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华同志,党委副书记、院长采守宽同志,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薛林虎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方伟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索朗欧珠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扎西巴珠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邓政洲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勇同志。 学院现有西、北两个校区和一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校园占地面积439亩,校舍建筑面积15.0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8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固定资产2.54亿元,校内实验实训室88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66个。 学院现有农业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及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藏分校等10个教学部门;设有教务处、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处、后勤服务中心、共青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等7个职能部门,设有校企办(科研管理科)、教学督导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4个直属科室。另外,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典型应用示范点及西藏自治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一所和全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也设在我院。 学院现有32个专科专业,包括农林、畜牧、电力、建筑、电子、财经、旅游、艺术等八大专业类别。其中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4个(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旅游管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园艺),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 学院现有在册学生(员)5039人,教职工367人,其中专任教师304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81人,讲师86人,硕士68人,博士2人。有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7人,1名辅导员获得“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奖。获得“双师”素质教师资格120人,校外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90人。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素质逐渐优化,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 学院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西藏 “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按照“学院稳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和谐进步”这一根本目标,坚持“以品行塑造人才,以技艺雕凿人才,以素质打造人才”的办学理念,树立“改革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规范管理与示范引领并进”的建设思路,秉承“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品牌立校”发展之路,按照“夯实基础、打造亮点、凸显特色”三步走战略,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使学院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转型,特别是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加快了内涵建设步伐,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办学特色初步形成,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5%以上,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奖90多人次。 同时,学院的发展也得到了教育部、区党委、政府及教工委、教育厅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区党委、政府,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领导曾多次到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10月,顺利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6月,学院通过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国家级验收。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868 8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