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性能量子照明雷达的设计与仿真
量子照明雷达是新兴的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产物。而量子信息技术又是古老的量子力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不少研究者因晦涩的量子力学而望而却步。为了降低量子照明雷达的神秘感,打破抽象壁垒,我们创造性地发展了量子照明雷达的高效仿真技术,对于未来实现量子雷达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截止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量子照明雷达仿真平台的相关报道。而该成果基于MATLAB这一易于上手的计算机数值平台,沟通了抽象的量子力学与具体的量子目标探测之间的桥梁,具有创新性和国内领先的技术先进性。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和近两年教学实践的检验,该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可视化的工作界面,可以给出量子信号源的关键物理参数分析、量子态演化过程、多份量子态条件下量子照明雷达的虚警概率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图形化界面,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鉴于量子雷达技术是未来新体制雷达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本成果将有望在空间、水下目标探测方面取得应用,市场应前景广阔。截止到目前,该成果已经应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的培养与实训和北京某研究所的新体制目标探测项目研发中。
北京理工大学 2021-12-07
化学反应量子几何相位效应研究重要进展
在化学反应中,量子干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干涉图样复杂,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这些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该体系只涉及三个电子,因此比较容易精确计算出这三个原子在不同构型时的相互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相应的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薛定谔方程,就能够实现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从而做到在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团队在2019年先期理论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光学超晶格铌酸锂有源光量子芯片
国际上第一个铌酸锂有源光量子芯片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祝世宁院士的科研团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铌酸锂有源光量子芯片。该芯片集成了微型化光学超晶格纠缠光源、波导量子干涉器、波分复用器及电光调制器等不同功能器件,实现了纠缠光子的高效产生、高速电光调制并完成相应的信息处理功能。该芯片由光纤耦合输入输出,能在室温稳定工作,工作电压低于3.55V,调控速率可达40GHz。芯片的多项核心指标如纠缠光子产率、调谐速率、调谐带宽等创下当时国际最高水平,为光量子集成光学和信息处理开辟了一条和硅基芯片不同的技术路线。 成果以编辑推荐形式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讯》(Phys. Rev. Lett. ,2014)上,被国际Physics、IEEE Spectrum等科技媒体重点评述。成果也成功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14),以此为主要成果之一的“光学超晶格中纠缠光子的产生、调控和应用”获2020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此成果为基础,团队成功获批和完成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制出多种高性能量子光源。
南京大学 2022-08-12
一种固态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提供一种非碳电极、原料丰富、成本低、快速高效、自下而上的固态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碳量子点是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原料丰富、性质稳定、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在细胞成像、光电学、生化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碳量子点方法制备的报道,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通过剥离技术从大尺寸的碳原材料剥落下碳纳米颗粒,包括激光剥离法、电弧放电法、电化学氧化法等,这一类方法操作简单、原料丰富,可大批量生产碳量子点,但一般需要较复杂的碳量子点分离纯化处理步骤;后者一般以有机分子(如:葡萄糖)为原材料,通过碳化的方式将这些分子转化为碳量子点,包括水热法、微波法等,这类方法合成的碳量子点形貌和尺寸容易控制、表面易修饰,但是一般需要选取合适的特定原料分子。而且,所有上述方法制备出的碳量子点一般为分散溶液的形式,与固态形式相比,溶液形式的碳量子点的储存和运输都不方便,为了得到固态碳量子点,一般需要冷冻干燥方式进行处理碳量子点溶液,这种处理方式耗时长,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因此,探索一种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优点、简单、高效地制备固体碳量子点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岛大学 2021-04-13
光自旋(量子弱测量)实验教学系统
简单、实用,低成本实验仪器做前沿物理学研究。
成都华芯众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4-25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远海岛礁大规模高效吹填造陆的国之重器,是南海资源开发、一带一路港口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紧迫需求。绞吸疏浚装备具有同步完成海底岩土快速挖掘和长距离管道连续输送的可靠作业能力,需要作业定位、岩土挖掘、物料输送和疏浚监控四大系统的高度集成,其核心技术长期被欧洲垄断并严格封锁。项目组围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历经15年产学研用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一、多自由度顺应式重载精确定位技术:针对漂浮作业装备高效稳定定位的挑战,提出主体、挖掘、定位等系统的多体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了海洋环境与疏浚作业载荷的复合作用机理,发明了多自由度顺应式重载钢桩台车定位系统,保障了恶劣海洋环境中“定得稳”的疏浚作业要求,使得作业抗风等级从6级提高到9级,南海作业窗口期从约120天增加到约180天。     二、多参数自适应重型大挖深挖掘技术:针对海底坚硬岩石快速挖掘的挑战,提出大挖深倾斜弹性结构超长轴系设计方法,解决了机构运动和岩石挖掘的强冲击载荷导致系统失效的难题,研制出特种重型挖岩绞刀、超长轴驱动装置及多参数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了36米水深下快速挖掘单轴抗压强度超过60MPa的坚硬岩石,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挖得快”的需求。     三、多介质高浓度长距离连续输送技术:针对大颗粒物料高浓度长距离连续输送的挑战,提出多级颗粒混合流态分析技术,攻克了扭曲叶片型叶轮和对数螺旋线泵壳内流道设计难题,研制出高效输送大颗粒物料的系列疏浚泵和驱动装置,实现“排得远”的强大能力,将高浓度管道连续输送距离由6公里提高至15公里。     四、多系统集成优化总体设计技术和装备研制:针对各类型疏浚工程的不同需求,攻克了多系统集成总体设计、多工况功率平衡动力配置、装备综合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数字化集成设计平台,研制出电轴、变频等五大类56座绞吸疏浚装备,形成“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33项,制修订国家标准5项,发表论文112篇,构建了我国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体系,研制的“新海旭”、“天鲸号”、“天麒号”等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创造中国记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认为:“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等级: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2-01
一种稀土铁基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良好吸波性能的纳米晶稀土铁基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的特征在于 将配比为重量百分比为2%~70%稀土元素与5%~98%的铁以及少量掺杂元素熔炼成稀土-铁基合金,再在 0-700℃的温度范围内与氢气反应(氢爆方法)破碎成细小粉末或球磨成细小粉末,然后在100℃-1000℃ 温度范围内与氢气反应生成主相为稀土氢化物(RHx)和α-Fe的复合材料,最后将上述复合材料在低温 氧化或氮化或氮化加氧化,制备出稀土氧化物或氮化物/α-Fe为主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吸波性能好, 屏蔽波段宽,耐腐蚀,抗氧化以及价格低廉的特点,可用于建筑电磁屏蔽、信息及通讯技术保密、军事隐 身技术等领域。
四川大学 2021-04-11
安装在汽车进气系统上的薄膜空气吸振器
其他成果/n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装在汽车进气系统上的薄膜吸振器,用于消除由进气系统引起的至少一种车内噪声,所述汽车进气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管、空气滤清器和出气管,该吸振器包括开设在所述进气管振动异常处的开孔以及密封覆盖在所述开孔外侧的薄膜,所述开孔的孔径小于进气管的直径。本发明在不增加进气系统降噪空间的前提下,以及合理的成本控制下,可以有效改善进气系统低、中、高各频率段噪声。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经皮肾镜手术用的吸石镜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肾镜手术用的吸石镜,主要由软管壁贮石瓶、拦石滤网、吸引器连接硬管、吸石通道、进水通道、光源通道组成,本发明是一种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通过其内置的吸石通道快速吸取较大碎石,有利于减少术后结石残留,可提高结实清除率,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成本,维持肾盂内低压,保证手术质量等特点,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取石速度慢、不能吸取较大结石问题。本发明设计合理,集摄像、分隔冲水、吸石与一体,既适用于细小碎石吸取,又能可吸取较大碎结石,最大可吸结石的直径可以是超声探杆内径的4倍以上。
浙江大学 2021-04-13
多级浮动式机车车辆抗撞吸能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级浮动式机车车辆抗撞吸能装置,由一个端部活塞及两个以上分离独立放置于缸体内的浮动活塞组成;缸体中相对于各浮动活塞位置的缸壁上径向设置有顶压浮动活塞边缘侧面的弹性定位机构;各浮动活塞将缸体分成多个独立的封闭气室,并与气缸构成多组无活塞杆的游动活塞机构,各封闭气室与缸体外所设加压气管路相通;各活塞上设置有弹性爆破膜的常闭通孔。采用本发明将机车车辆的碰撞冲击破坏过程转化为多级浮动气室压缩气体贮能实现峰值动量缓冲与压缩气体按能级分极波动能量释放和余能变形破坏释放的三级分步的过程,从而有效地保护机车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所造成的刚性碰撞与峰值冲量危害。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