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贵金属超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贵金属超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方法包括: 由硼砂玻璃管拉制得尖端部分内径为 40μm-60μm 的毛细玻璃管,对 毛细玻璃管尖端口密封处理;将贵金属丝送入毛细玻璃管针尖最底端, 进行熔融处理使贵金属丝下半部分与毛细玻璃管针尖部分融成一体, 将纯铜丝插入毛细玻璃管内,铜丝和贵金属丝通过银浆粘接并经过银 浆高温固化作用以保持良好导电接触,毛细玻璃管另一端口采用环氧 树脂密封,保留铜丝伸出毛细玻璃管尖端 5m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航空宇航金属焊接蜂窝轻量化制备技术及应用
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军费稳定增长及加强实战化训练大背景下,航空航天军工产业必将放量增长,军工各产业链迎来了红利期,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行业将迎来需求放量的黄金发展期,金属蜂窝及其制品的应用场合多为航空航天军工等国家战略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高科技发展的大局,产品属于多属于高精尖特产品,附加值高,在军民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市场处于爆发的前夜。金属蜂窝产品具有最优的结构重量比,具有超轻、高强、隔音、隔热、耐疲劳等优异特性。在航空发动机蜂窝封严、飞机机翼、导弹舵翼、卫星、装甲车辆电磁屏蔽等军用领域拥有重要应用,且在民用领域,如汽车、核电、高铁、建筑、家居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目成果为金属焊接蜂窝轻量化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本项目核心技术包括蜂窝芯体制备方法与工艺、蜂窝芯体空间曲面自适应加工、飞行器空间曲面蒙皮热成型、复杂空间曲面结构真空钎焊、蜂窝封严自动化装备、电磁屏蔽蒙皮设计和制备、无损检测与可靠性评估等。核心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蜂窝封严(市场容量大、稳定增长)、航空飞机机翼等大部件(单品价值大且技术难度极高)、导弹舵翼类(市场容量大且技术难度大)、隔音降噪蜂窝结构、电磁蜂窝屏蔽结构等,以及高铁、核电、汽车、建筑等民用蜂窝产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3-04-19
金属/陶瓷功能梯度复合管的关键制备技术
本成果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金属/陶瓷梯度复合管(FGM)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梯度复合管可应用于许多需要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以及耐热冲击结构材料的领域中。由于传统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在两相材料的界面上存在物理性能的失配问题,在极高温度载荷作用下层间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脱层现象,或者在界面上萌生裂纹而削弱材料的性能,并且由于复合材料中陶瓷和金属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会有残余应力产生,而FGM通过逐渐地改变材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比含量而不使其在界面上产生突变。由于FGM的这种特殊的微观组织特征
扬州大学 2021-04-14
磷酸多元醇酯多价金属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多元醇酯多价金属盐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将原料多元醇和磷酸按醇∶酸=1∶1.1~1.5摩尔比投料,带水剂用量为原料投入重量的1/4,加入带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反应器中,于温度100~150℃反应3~6h,获得磷酸多元醇酯;再将磷酸多元醇酯与多价金属的碳酸盐按重量比1:0.20~0.60投入搅拌混合器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此混合物转移至烘箱中,于温度120~160℃反应2~4h,获得磷酸多元醇酯多价金属盐产物;或者将磷酸多元醇酯与多价金属的水溶性盐酸盐,硫酸盐或硝酸盐按重量比1∶0.20~0.60投入占反应物总重量1.5~3.5倍的水中,于温度20~60℃搅拌反应1~4h,获得磷酸多元醇酯多价金属盐产物。
四川大学 2016-10-25
多管分散强冷制备半固态金属坯料的装置
一种多管分散强冷制备半固态金属坯料的装置,它包括水冷管套、冷 却铜管、中间包和铸模,其特征是水冷管套内连有若干根冷却铜管,冷却 铜管上端连接中间包,下端连接铸模,冷却铜管直径为 8~25mm,长度为 300~12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制作简单,投资少; (2)金属液体冷却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氧化; (3)操作使用方便。
南昌大学 2021-04-14
PFA管型瓶、样品瓶、试剂瓶
产品详细介绍 PFA管型瓶、样品瓶、试剂瓶 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管形瓶、样品瓶:有非凡的化学耐受性,几乎可耐受所有的化学溶剂。可用来长期存放试剂和标准品而并不用担心有其他杂质析出。从离地1.2米高处落下,瓶体不破裂,瓶盖不脱落,不泄漏,敞口可高压灭菌,外底平面设计可用电热板加热、蒸压。
南京瑞尼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21-08-23
高性能纳米金属/陶瓷复合润滑自修复剂制备技术
本技术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粉体研究所和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开发出的新型适合于多种金属摩擦副(钢-钢,钢-铜,钢-铝等)的高效纳米润滑自修复剂产品,现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开发了内燃机系列、通用流体机械系列、机械密封系列等产品,在轮船、飞机、工程机械、汽车以及矿山、油田、电厂、化工厂、钢厂、水泥厂等机器设备的抗磨、减摩、原位自修复和节能减排中具有广泛应用,可广泛使用于含机械运转金属摩擦副的减摩、抗磨场合。近几年来,该自修复剂已在各种车辆、船舶、空压机、机床、机械密封件等进行了大量实际设备运行考核。结果表明,该产品以一定添加量定期加入各种车辆和机械设备用润滑油或润滑脂中,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此外,还针对我国目前每年消耗100亿只轴承的实际问题,研究开发出纳米复合自修复润滑脂产品,以期大幅度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设备维修时间。中国颗粒学会鉴定结果认为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所研制的机械密封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转让给相关企业,并在同行业具有强的竞争优势。技术优势(特点、指标等) 该自修复剂产品的技术优势在于其设计思想、配方及制备方法具有创新性,采用高产率、高纯净度、粒度分布可控多组元复合金属纳米粉体产业化生产技术与独特的金属复合纳米粉体和天然矿石粉体的分散、表面改性技术,有效实现了油溶性添加剂与纳米颗粒的协同增强。产品按要求添加量加入500SN基础油中可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60%以上,提高极压值1.9倍。以一定添加量定期加入各种车辆用润滑油中,节省燃油5~35%,减轻机械噪音,减少车辆的废气排放30~50%,提高发动机的动力20%左右,延长润滑油换油周期1~3倍。应用于机械密封件中增加原有机械密封件压力上限30%左右,降低原有机械密封件传动所需电耗;延长原有机械密封件使用寿命1倍以上;降低噪音1~5 dB;大大减少设备保养维修费用,并减少因排除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通用流体机械系列用于多种泵及空压机设备后,具有节电5~16%,降低噪音2~6 dB,提高流体输送流量或压力,延长润滑油换油周期1~3倍;提高摩擦副使用寿命1~3倍,延长设备大修时间及使用寿命等功效。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无机氧化物或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
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无机氧化物或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规模制备无机氧化物和纳米金属粒子,该方法已申请了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利用该技术制备了 CeZrO2 纳米储氧材料,其粒度为 4—6nm, 其储放氧性能比常规的储氧材料提高 25%以上,利用该材料制备的三效催化剂具有起燃温度低、工作窗口宽等特点。该专利技术可以制备 Ag、Au、Pt、Pd 和 Rh 等纳米金属粒子, 其粒子的粒径在 2—10nm, 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质。该技术的创新点是:(1)将化学法合成纳米材料体系改成流动体系,可以精确地控制反应条件,从而控制纳米粒子粒径;(2)利用管式反应器提高了纳米粒子制备产量,可以  规模制备纳米粒子,尤其是可以制备高分散的贵金属纳米粒子。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纳米陶瓷和微米金属复合粉体的机械制备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纳米陶瓷/微米金属复合粉体的机械制备方法。它是以已建立的微、纳米粉体为原料,首先采用理论模型建立微、纳米粉体的质量配比关系,并将纳米陶瓷粉制成均匀稳定的悬浮液,然后将按计算好的配比称量的纳米悬浮液和微米粉混合,再通过机械复合法制备纳米陶瓷/微米金属复合粉体。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处理时间极短、反应过程容易控制、能连续批量生产等特点,可供推广和工程应用。该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 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处理时间极短、反应过程容易控制、能连续批量生产等特点,可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与产业化
基于增材制造理念的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金属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但是全球绝大部分高端金属粉末市场份额被国外厂商占据,高端金属粉末的缺失制约了我国3D打印行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本项目拟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粉体制备技术,形成从粉末原材料、打印工艺到发动机铝合金零件制造成套技术科学与技术原型,建成超高强度3D打印用铝合金示范生产线,有力提升经济效应。 本项目基于“粉末-3D打印工艺-零件性能”关系,指导粉末进行成分、粒径、形貌等参数优化。通过调节气雾化压力、过热温度、保温时间、喷嘴结构、惰性气体气流量来揭示氧含量、球形度、空心粉率及成分变化规律。最终获得高品质合金粉末气雾化紧耦合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探究“打印工艺-力学性能-变形控制”关系,发展了高性能、高精度3D打印构件配套成形技术。
中南大学 2023-03-2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43 3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