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
针对我国污泥高含砂、高含固等特点,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尤其是高含固(TS>10%)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路线领域开展研究,从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物质流特征、微生物种群及强化调控、热/碱强化水解预处理技术、污泥/餐厨协同消化技术等方面,特别是加强在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物质流转化机制的研究工作,突破针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提升厌氧降解率与产气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理研究,为我国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研究提供支撑。 提出适用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性的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突破高温水热对污泥强化水解的作用机制与最佳反应条件,技术成果形成成套化装备,并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突破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的物质强化转化关键技术,对含固率、温控、搅拌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开发,技术成果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1.目标及意义 1)提出适应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征的污泥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并与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相耦合,形成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在长沙污泥厌氧消化工程中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阐明在污泥厌氧消化新技术中有机质在固-液-气相变体系中的物质流特征,基于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进一步对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新技术进行优化开发,进一步提升甲烷产率和降解率,为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物质流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从“易降解物质定向转化”、“难降解单元分质活化”和“微生物分相调控”三方面入手,开发强化物质转化的水热、生物酸化等预处理新技术,确定关键技术单元组成、关键技术参数和条件;在工艺层面,从强化固相溶解-液相高速甲烷化入手,开发高效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开发适用于我国高含固污泥物料特点的厌氧消化技术与装备,提出可靠的搅拌和保温方案以及反应器构造等关键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集成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1)预期的经济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污泥产期效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能耗。工程效益可望达到1亿元以上。2)预期的社会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能力,有效缓解污泥处理处置压力,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1
2019-nCov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分子机制研究
2020年1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及同济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bioRxiv在线发表题为“The digestive system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2019-nCov infection: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based o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剖析表达ACE2的细胞组成和比例,并探索2019-nCov感染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潜在途径,分析了肺,食道,胃,回肠和结肠单细胞转录组的数据集。 
海军军医大学 2021-04-10
便携式消化道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仪
近年来对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表明,某些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内消化液返流现象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诊断与病理研究工作中急需对返流现象进行动态监测。我们研制的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动态监测消化道内PH值来确定返流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并提供各项具有临床诊断和科研意义的相关数据。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愈来愈被重视,八十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VI型缓慢消化淀粉的超声辅助酸碱沉淀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超声辅助酸碱沉淀法制备VI型缓慢消化淀粉的方法。将普通玉米淀粉分散于0.01ml/L?KOH溶液中配成悬浊液,进行超声处理(30℃,200W,10min)使淀粉均匀分散,以加速糊化、提高其包合脂肪酸的能力。将悬浊液在沸水浴中糊化10min,冷却至60℃。将脂肪酸溶于60℃的KOH溶液中,与淀粉糊混合,用1.5mol/L的酒石酸调节pH至4.7,保温一定时间使淀粉与脂肪酸充分结合。将混合物离心,洗涤沉淀3次,冷冻干燥,得到产品。经测定,普通玉米淀粉-共轭亚油酸包合物产品的缓慢消化淀粉含量可达40.62%,且该缓慢消化淀粉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技术制备的缓慢消化淀粉产品为VI-型淀粉络合物。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植入性人造头发
1 成果简介( 1)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始于 70 年代。人群中秃发的发病率很高,全世界大约有18 亿不同程度的脱发患者。脱发给患者在职场、婚恋、社交等方面带来了困扰。防脱发已成“ 世界性难题”。然而自体移植、药物治疗等都因为各自弊端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进行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2)本项目以涤纶( PET)单丝为原料,制备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合成方法简便、快速,价格较低。如图 1 所示,其中( a)为未处理的涤纶单丝,( b)为聚吡咯/涤纶单丝。对比聚吡咯镀膜前的单丝,可以清楚看到镀膜后单丝表面变为黑色,覆盖了一层聚吡咯薄膜。说明聚吡咯已经镀在单丝上面。  图 1 外观图:( a) PET;( b) PPy/PET  图 2 细胞粘附情况( ×20):( a) PPy/PET;( b) PET ( 3)本项目技术已经完成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证明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如图 2 所示,细胞很好地附着在 PPy/PET 单丝表面,同时可以看出,未经吡咯镀膜的单丝表面虽有细胞附着,但明显少很多。表明 PPy/PET 单丝是无毒的且成纤维细胞在单丝上的附着性良好。符合临床应用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的要求。 ( 4)本项目技术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植入新西兰白兔头部 1 个月内的人造头发无明显的过敏、脱毛等现象出现。 ( 5)本项目将主要通过生产和销售植入性人造头发,技术的转让和培训获得利益。2 应用说明对于本项目的分析: ( 1)鉴于自体移植等外科手术及假发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秃发患者的逐年增加,植入性人造头发成为治疗秃发的一种新方法,其治疗周期短,疼痛小,副作用小,费用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2)本项目制作的聚吡咯基人造头发在国内外尚无人研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知识创新政策。本项目成果将成为秃发患者的福音,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3 效益分析植入性人造头发每 1000 根价格为 1000 元。4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或合作开发5 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健康领域。
清华大学 2021-04-13
新冠肺炎甘草酸治疗方案
2020年2月13日,甘草酸二铵联用维生素C的临床方案已经国家药监局备案,目前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始正式临床试验。武汉市的一些医院和周边医院也开始将甘草酸二铵联用VC,作为住院患者的常规用药。浙江省也将甘草酸二铵列入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相关药品采购目录”。 “甘草酸二铵(每日3片,tid)+曲克芦丁(根据说明书)+VC(0.5g/天)”的治疗方案,这是一组三维维度对抗病毒损伤的“鸡尾酒疗法”,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少。甘草酸是从甘草中提取的有效物质,芦丁、VC大量存在于水果、蔬菜中,安全范围较大。 首先这三种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作用机制非常明确。甘草酸二铵在临床现在用于对抗乙肝病毒所产生的炎症瀑布,发挥护肝作用。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推测,甘草酸可对抗其他病毒产生的炎症因子,具有普适性,不仅对抗乙肝病毒产生的肝损伤,也可对抗新冠病毒产生的肺损伤和心肌损伤。VC、芦丁具有抗氧自由基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也是临床已经明确有效的药物。因此,根据病毒导致疾病的机制——炎症瀑布+氧自由基,将甘草酸二铵+VC+芦丁应用于对抗新冠病毒对肺、心肌的损伤,完全有理论依据和临床依据。
武汉大学 2021-04-10
猪蓝耳病治疗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治疗猪蓝耳病的中药组合物,以板蓝根、千 里光、贯众、紫花地丁、石膏、知母、淡竹叶、十大功劳、赤芍依一定比例配 比,经过提取精制,加制剂辅料按常规方法制成相应的制剂。采用这种中药组 合物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标本兼治,治愈率高,无毒副 作用,不易复发,无药害,成本低,肉质无商检之忧等优点。 生产条件及经济效益预测:我国 36 种重点动物疫病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近 400 亿元,经济损失严重。本发明采用中草药配方,价格低廉,并且制作工艺简 单,原料成本低,是一种更有效,副作用小,无污染,具有协同作用治疗猪蓝 耳病的中药,同时还能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动物免疫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有效降低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病和致死率,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在世 界畜牧产业中的地位,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在Cell上发表肿瘤免疫治疗
发现了补体调控肿瘤B细胞双向作用的机制,深入挖掘了肿瘤相关B细胞的表型、功能及形成机制,为判断化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及患者的疗效预后提供了有应用前景的标志物。 该研究收集了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从中分离出B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发现化疗后出现了一群以ICOSL+CR2highIL-10-CD20+CD38+CD27+IgA-IgD-为特征的B细胞。研究者进一步借助全视野数字化切片扫描及自动化分析方法,全面解析了患者肿瘤组织中B细胞的位置及表型,发现ICOSL+B细胞倾向于定位在化疗后形成的三级淋巴样结构中,并且它们的浸润数目与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利用特异性敲除B细胞表达ICOSL及CR2基因的小鼠模型,证实ICOSL+B细胞的功能是激活T细胞相关的抗肿瘤免疫;该群细胞的产生机制是化疗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引发的补体信号活化;而补体抑制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决定了化疗后B细胞在不同肿瘤中相反的作用。具备抗肿瘤功能的B细胞以及相关机制中的调控分子,是乳腺癌免疫治疗潜在的新靶点。
中山大学 2021-04-13
治疗骨折的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狄留庆;陆茵;吴皓;李伟;徐木金;李莛歧;张科卫;赵晓莉【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骨折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骨折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由骨碎补、续断、方海、当归、儿茶、血竭、乳香、没药、土鳖虫、自然铜所组成。其制法   是:(1)先将儿茶、血竭、乳香、没药混合后粉碎成细粉;(2)把方海与土鳖虫粗粉碎、加水煎煮、煎液浓缩;(3)将骨碎补、续断、当归、加乙醇提取、浓缩;(4)自然铜加 醋酸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 (5)将上述提取液、浓缩液合并后真空干燥成干浸膏;(6)将干浸膏粉碎后与上述四味生药粉末混匀,添加适宜的辅料可制成颗粒剂、胶囊  剂或片剂。它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提高骨密度,加快骨矿的沉积速率、促进骨生长,加快骨折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等功效,是治疗骨折的理想药  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一种治疗高血脂的中药
【发 明 人】张工彧;翟意【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高血脂的中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所述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茵陈10-50、决明子10-30、皂角刺5-30、神曲10-40、制何首乌10-30、茯苓10-50。本发明的治疗高血脂的中药能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排湿去浊,可减轻体内的脂肪堆积,促进脂质的排泄,从而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212 21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