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异构并行系统下时间能耗权衡优化的任务调度算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能耗重要性比重的并行任务调度算 法,在满足时间和能耗的双重限制下,实现异构并行系统下任务所用 时间和能耗的权衡优化。本发明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任务受各种因素的 影响,执行时间不是固定且确定的,而是近似于正态分布,因此在确 定任务调度顺序时,不采用以往技术中使用执行时间平均值的方法, 而是将执行时间的平均值和方差同时考虑进来使用近似权重。在任务 分配阶段,同时考虑时间和能耗这两个性能指标,并能根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用户距离的基站天线的调度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用户距离的基站天线调度方法,具体为: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其中包括确定为保证通信的最低信干噪比和基站天线总数,首先基站向服务的本小区用户发送导频信号,用户接收导频信号并计算其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然后用户将其距离值发送给本小区基站,基站根据保证基站与用户通信的最低信干噪比以及用户到基站的距离来确定调度天线的个数。本发明适用于发送端配备多天线,接收端配备单天线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蜂窝网络场景,根据小区中不同用户的信干噪比质量不同,基站调度天线数不同,节省了维持多余天线工作的静态能量。同时,每次调用后剩余的天线还可以为其他用户服务,从而提高了下行链路的平均能量效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带宽感知的 Hadoop 调度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带宽感知的 Hadoop 调度方法,包括:对Hadoop 任务调度建立一个作业时间完成模型,为 Hadoop 调度系统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 Hadoop 的任务调度问题转化为一个为待调度的作业寻找一个使得该作业的作业完成时间最短的任务调度方法的问题;利用 SDN 提供的实时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网络带宽分配机制,将每一条链路的剩余带宽的占用期划分为相等的时隙,在作业完成时间模型和网络时隙带宽分配机制的基础之上;在为某个任务分配计算节点之前,综合考虑任务的本地性与实时网络带宽情况,为每一个任务分配一个能够提供最早完成时间的计算节点。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中不能同时从全局视角和实际网络可用带宽两方面进行任务调度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多沙河流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系统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天津大学结合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委托“三门峡枢纽多模目标优化调度研究”项目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粘性泥沙的力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模拟复合模拟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沙河流水库水沙电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的研究工作。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地研究调度管理系统中涉及的水文预测、泥沙冲淤的智能快速模拟、高含沙洪水的“揭河底”现象的特征机理、多目标优化调度、实时短期调度、调水调沙等问题,以便使水库优化调度管理系统更科学化、智能化、系统化。本研究项目的进行与研究结果,有利于协调解决目前防洪、供水、泥沙淤积与蓄水发电等多目标的优化调度的问题,确保在改善多沙河流水库库区、下游水库及其河道的泥沙淤积情况的同时增加发电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用电紧张、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的今天,本项目的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本项目主要利用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对黄河中下游中长期径流和含沙量进行了预测,并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随机模拟了洪水过程中的流量过程线和含沙量过程线;对影响潼关高程和水库泥沙淤积量的相关因子进行优选,并利用其训练神经网络;将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运用到径流量的预测,水库泥沙淤积、潼关高程中去,进行计算和预测;建立随机微分方程模型,确定水库断面水库进行多目标优化调度。在完成上述专业模型系统的设计开发基础上,将利用多目标系统决策分析理论,通过从下到上逐级控制,并协调各子系统的运行关系,使各子系统既能实现各自目标,又能满足彼此的制约关系,从而实现整个枢纽的综合最优调度。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的效益极为明显,往往是在不增加水利枢纽运行和管理成本基础上实现的效益,在水资源日益短期的形势下,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本项目所研究的多沙河流以水、沙、电多目标优化调度系统,可为解决防洪、供水、发电与减淤的矛盾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可以应用到黄河等多沙河流的各个水利枢纽的优化调度运行中,能实现水库枢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优化及和谐统一。还可以应用到含沙量较小(但又必须涉及泥沙问题)的河流上的各个水库枢纽上,如三峡水库等,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领域: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服务。
天津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紧凑式热带生产的热轧调度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紧凑式热带生产的热轧调度方法,以最小化无委材数量、最小化同一轧制单元内相邻两块板坯间最大厚度改变量、板坯厚度的改变时间为目标,建立包括无委材优化模型和板坯厚度优化模型的热轧生产调度模型;根据实际热轧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约束确定上述无委材优化模型和板坯厚度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采用改进的启发式算法对无委材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最优轧制单元的数量和无委材的数量;采用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对板坯厚度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最优相邻板坯之间厚度的改变值和最优的厚度改变时间;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获得的调度计划优与人工编制生产计划相比,可有效地减少板坯规格跳跃费用和换辊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监测与强化技术
开展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实时监测与强化技术研究,完成桥梁静动力性能检测方法、基于多层束界法的安全评估和预警方法研究,广域网络化无线监测平台开发。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5-04
一种新型的高速铁路路基加固注浆材料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速铁路路基加固注浆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硅酸盐水泥40-44份、湖沥青42-46份、木质素磺酸钙38-42份、十二水硫酸铝钾42-46份、膨润土38-42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2-46份、磷酸二氢钾38-42份、硫铝酸钙膨胀剂44-48份、缓凝剂柠檬酸38-42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42-46份、磷石膏38-42份、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42-46份、氢氧化钙38-42份、十六醇聚氧乙烯醚基二甲基辛烷基氯化铵42-46份、水1000-2000份。本发明材料中增加了浆体粘度和凝聚性能,并改善粘度和强度,并且根据所在条件调整弹性性能,所制备的浆液性能良好,结石体的强度提高,浆液的流动性能明显改善。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高性能筑路材料、沥青道床及高铁路基防护技术
1、无砟轨道结构防水减振结构。在无砟轨道基座板底部与基床表层/桥面板顶面之间,全宽铺设防水联接层和缓冲保护层。本发明利用全断面铺设的联接层与缓冲保护层实现全面立体防水与整体性,利用特种改性增强剂调整沥青混凝土防护层的动态模量、阻尼特性与变形适应能力实现刚度匹配与缓冲减振功能,利用特种改性增强剂增强沥青混凝土的荷载扩散能力、疲劳耐久性与抗水损害能力,有效解决现有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防水层过早破坏失效与层间唧浆、脱空甚至冻胀等问题,提高轨道下部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平顺性、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为无砟轨道板提供良好的稳定支撑,以延长轨道板的疲劳寿命,是一种长效的防护方案。 2、一种新型的铁路基床表层结构。适用于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路基基床表层,在无砟轨道结构支承层与基床底层之间铺设,所述结构由上至下包括沥青碎石排水层、粘结层、全断面密实沥青混凝土防水抗冻层。利用沥青碎石排水层的大空隙性与良好渗透性将降水快速排出线下直接动力作用范围,再利用具有一定横坡度的密实沥青混凝土将沿沥青碎石层空隙下渗的水从沥青混凝土层表面横向排出路基范围,为基床底层提供良好的抗冻保护,有效解决无砟轨道路基表面积水、水泥混凝土防水层过早破坏失效与级配碎石基床翻浆冒泥破坏路基稳定性等问题,提高轨下基础结构排水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是理想长效的铁路基床表层设计方案。
东南大学 2021-04-13
铁路列车用高效电磁感应刹车系统的研究
1.项目概述:在车体上安装超导磁体,磁体位于铁轨上方,通过使用超导磁体产生的电磁场在铁轨导体上运动,导体表面由于磁力线穿过而产生涡流,涡流和超导磁体产生的电磁场相互作用,来达到阻止车体的目的。 2.该项目技术创新点有两点,其一:采用超导磁体,这样可以产生强磁场,来达到产生较大电磁阻力,可以迅速刹车的目的;其二:采用特殊设计的结构,在铁轨侧面安装高导金属表面,来达到产生较大涡流的目的,同样可以产生较大阻力的目的。 3.同类技术产品或成果比较,可以更有效的保护车轮和铁轨,同时用超导材料可以减小交流损耗。 4.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技术:磁体设计、冷却系统设计、铁轨侧面安装高导金属表面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等几个方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5.行业发展水平:该技术还没有应用在铁路系统,该设计是新的专利技术,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探索,但我们已经掌握了磁体设计、冷却设计和控制等一系列技术,可以很快设计出产品。 应用范围: 铁路系统及城市铁路系统,尤其适用高速列车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铁路提速线路化技术及其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
本项研究是在我国铁路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铁路列车大规模提速后,轨道结构振动加剧、线路动力作用恶化的现实情况,采用理论、试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速线路的加固对策、化化技术及其理论基础问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项目运用现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提速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荆地,对提速线路疲乏岔、钢轨接头、桥台与路基连接处、以及小半径曲线等线路薄弱部位年轻化 轨动力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探明了产生了这些动力问题的根源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总结出强化提速线路的五项关键技术措施:1.对时速140~160km提速区采用高弹性轨下胶垫;2.推广使用60AT可动心轨式提速道岔;3.逐步推行道岔无缝化改造;4.对关键桥涵端部路基基础进行加固; 5.对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轨道采用新型混凝土轨枕及配套强化措施。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