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州南方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南方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南方高铁”,隶属于南方测绘集团。公司成立于2006年,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致力于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不断探索各类室内空间数字化的新思路。公司同时建立企业级的南方特种精密测量研究院,以雄厚的软硬件自主研发实力,提供创新源动力。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与深耕,南方高铁在国内最先独立研发出CRTSⅠ、Ⅱ、Ⅲ型板式及双块式无砟轨道精调系统,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并研发出一系列的轨道测量仪,适用于不同场景,产品应用遍布全国各铁路及城轨线路,受到普遍赞誉。依靠自身优势,结合当前我国铁路和城轨的发展状况和培训状况,研发出一整套的铁路及城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基本涵盖了车、机、工、电、辆全专业的教学培训内容,并在疫情期间成功举办线上首届全国职业学校“南方高铁杯”铁路工务作业虚拟仿真技能竞赛,受到广泛好评。近几年南方高铁积极推动校企产业融合,和国内数十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 公司拥有广州、常州、沈阳、北京、成都、西安、武汉七个基地,服务面涵盖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各个高铁建设区域,业务涉及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形成国内服务面最广、业务领域最多的高铁精密测量技术公司,及时高效地提供专业服务。在中国高铁建设的大潮中,南方高铁将再接再厉,深入研究,持续创新,为中国高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州南方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2022-05-23
轨道交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重庆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向线网运营转型,其规模和复杂性提升的同时,也 对轨道交通的网络化管理和运营提出挑战。两路口、牛角沱、大坪等轨道交通站 点经常出现客流过度饱和状态,尤其是工作日早、晩高峰时段、大客流事件和突 发事件情况下。由于缺乏轨道交通路网内详实的客流分布特征和精准的客流预测 手段,运力配置方案、客运组织方案、地铁站内紧急突发事件的预警及疏散方案 也难以有效制定,致使乘客滞留、造成安全隐患。无论是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角度,以轨道交通客流 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分析客流分布特征,实现短期客流精 准预测,为运力配置、客运组织、突发事件预警及疏散提供有效保障,指导运营 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已成为全面提升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 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重庆大学 2021-04-11
轨道交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重庆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向线网运营转型,其规模和复杂性提升的同时,也 对轨道交通的网络化管理和运营提出挑战。两路口、牛角沱、大坪等轨道交通站 点经常出现客流过度饱和状态,尤其是工作日早、晩高峰时段、大客流事件和突 发事件情况下。由于缺乏轨道交通路网内详实的客流分布特征和精准的客流预测 手段,运力配置方案、客运组织方案、地铁站内紧急突发事件的预警及疏散方案 也难以有效制定,致使乘客滞留、造成安全隐患。 无论是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角度,以轨道交通客流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分析客流分布特征,实现短期客流精 准预测,为运力配置、客运组织、突发事件预警及疏散提供有效保障,指导运营 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已成为全面提升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 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成果以历史客流数据分析研究为起点,通过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为轨道交通运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方便市民出行,为重庆市新发展需要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仿真软件
北京交通大学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仿真软件”。利用该软件平台,可进行城轨车辆运行仿真以及车辆关键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 1.   自定义线路条件下的列车运行仿真; 2.   支持不同牵引策略下的列车运行仿真; 3.   支持城轨列车的牵引、制动特性曲线设计; 4.   支持城轨列车的牵引传动系统容量设计计算; 5.   可自定义城轨列车模型; 6.   支持城轨列车3D虚拟现实运行仿真,可进行牵引、制动操作控制,并可通过软件操作切换观看视角和运行环境; 7.   可输出运行仿真时电网电压、电机电流等数据,支持软硬件平台数据交互; 8.   支持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查询。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非接触式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测量小车
非接触式轨道静态几何参数测量小车由三部分构成:测量车,用于保证测量系统的安装和定位;传感器测量系统,用于测量线路几何形位的变化;测量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对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测量轨距、水平、轨向、高低和扭曲等参数,量系统具备自检、自动标定与修正等功能,测量参数超限报警。测量数据自动存储,自动生成补修报告,经过数据处理可生成各种检测报告,并可查询、打印,测量原始数据可长期保存。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采用非接触方式测量轨道的轨向和轨距等参数是本系统的显著特点,同时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的轨道检测小车在国内就我们一家。 技术特点: 1.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非接触式测量轨向和轨距,测量小车通过3个小轮能够顺利通过各种线路、道岔、道口,减少了钢轨飞边、钢轨磨耗对测量的影响,同时测量车采用折叠式机械结构,便于搬运到现场,重量轻,能够方便地从线路上搬上搬下。 LT-A型轮对尺寸自动测量系统实物照片 轴颈、轴承测量仪实物 2.测量车自身提供直线基准,来测量高低和轨向等参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变温下密封自补偿轨道式球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温下密封自补偿轨道式球阀,包括阀体(1)、阀芯(2)、长颈阀盖(4)、阀杆(5)及手轮(11),其特征是:在阀杆(5)上设置有一弹性补偿结构,包括上阀杆组件(5-2)、弹性件(7)、套筒(6)及下阀杆组件(5-1)。上阀杆组件(5-2)由固定块(5-2-2)与上阀杆(5-2-1)固定连接构成,下阀杆组件(5-1)是由滑动块(5-1-2)与下阀杆(5-1-1)固定连接构成。下阀杆组件(5-1)通过滑动块(5-1-2)与套筒(6)配合连接,上阀杆组件(5-2)与套筒(6)固定连接。弹性件(7)安装在上阀杆组件(5-2)与下阀杆组件(5-2)之间的套筒(6)内,通过上阀杆组件(5-2)与下阀杆组件(5-1)的相对位置移动可以压缩或放松弹性件(7)。本实用新型的变温下密封自补偿轨道式球阀能够实时有效补偿由温差引起的密封比压不足,启闭无摩擦,启闭力矩小,密封可靠性高。
四川大学 2016-10-10
轨道车辆碰撞特性试验与测试系统
本技术成果经过10余年的项目积累,以及近几年的可行性论证和前期筹备,目前与英国OLEO公司的合作已经进入了技术方案确认和前期实施阶段;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了与成果相关的发明专利近20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项目创新性与先进性:研制一套轨道车辆碰撞特性试验与测试模拟装置,在多参量耦合全息测量及分析、大行程高压气体推进、变刚度变质量模拟体和刚度等效模拟等技术的支撑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重载移动设备碰撞特性测试系统,解决轨道车辆等移动设备的碰撞特性测试分析难题,填补国内外空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一种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一个控制端和 多个列车端、基站端,每个列车端安装有摄像头、信号调制器和发射 天线,每个基站端安装有接收天线和多路无线选择单元,当列车端经 过两个相邻基站端的重复覆盖区域时,两个多路无线选择单元对接收 的无线信号强度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选择接收高于预定阈值的无线 信号并传输至控制端,当两个无线信号的强度都低于预定阈值时,则 均传输至控制端,由控制端判断接收,通过基站端的多路无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无砟轨道沉降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沉降监测装置,包括导轨、固定安装在导轨前端的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导轨中部的主板以及活动安装在导轨后端可沿导轨轴线滑动的镜架,固定板上设有光检测器,主板上设有激光器、分光镜和第一反射镜,镜架上设有第二反射镜,所述激光器、分光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光检测器构成迈克尔逊干涉仪;所述镜架通过连接柱与法兰沉降盘相连。本发明的无砟轨道沉降监测装置,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对无砟轨道的沉降进行实时测量,可测量微米甚至纳米的沉降距离,实现精准感知沉降,监测下沉量的目的。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19
一种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一个控制端和 多个列车端、基站端,每个列车端安装有摄像头、信号调制器和发射 天线,每个基站端安装有接收天线和多路无线选择单元,当列车端经 过两个相邻基站端的重复覆盖区域时,两个多路无线选择单元对接收 的无线信号强度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选择接收高于预定阈值的无线 信号并传输至控制端,当两个无线信号的强度都低于预定阈值时,则 均传输至控制端,由控制端判断接收,通过基站端的多路无线选择单 元的选择切换接收,减少了信息传输量、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并减轻 了控制端的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23 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