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是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所以,该系统应将使用各种勘察手段所采集的铁路线路及其相关的地形、地理、地质、水文等资料加工成数字化信息,通过接口界面进行信息处理并传输到工程数据库中。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必须覆盖各专业CAD终端,各专业在集成化设计环境中共享工程数据的信息,完成本专业设计,同时输出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设计成果,供后序专业应用。设计完成后,全部CAD设计电子文件通过网络直接归档,从而实现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随着各专业设计专家系统的建成与不断完善,再实现勘测设计智能化。在一体化新的作业模式下,勘测设计的全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一般数字化信息流的采集、加工和扩充的过程。外业的勘测和勘探资料是这股数字化信息流的源头,各专业的设计工作是对信息流的加工和扩充。最终完成的数字化信息就是设计成果和归档资料。设计与管理所面向的不再是原来的书面资料和图纸,而是在工程数据库统一管理下,在网络的终端上有序受控流动的数字化信息流。所以,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从以非数字化为基础的现有作业模式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的作业模式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化需要建立新的勘测设计流程,研究解决新模式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关键问题。 1)勘测设计资料数字化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基础,只有后道工序需用计算机处理的资料是数字化的资料,才能保证整个设计过程形成数字化的信息流。这就需要外业勘测时尽量利用各种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功能,使第一手资料即是数字化的形式,同时资料整理必须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才能获得满足内业设计要求的数字化勘测成果。为了实现外业数字化勘测,重点应研究以下问题:充分开发利用航测、全站仪及各种遥感设备的数字化功能;研究既有地图如何实现高精度、高清晰度扫描数字化处理;开发在勘测现场的铁路线路初步设计方案比选系统,改变外业队的作业方式,建立与数字化勘测相适应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作业内容和管理制度。 2)建立工程数据库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核心,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外业与内业之间、各专业这间需要共享的数据都要通过数据进行存取,所有的设计成果都由数据进行保存与管理。所以,如何开发一个符合铁路勘测设计行业特点、功能强大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点。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做好标准化工作,制定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数据格式标准,规定每个专业的哪些数据需要进;如何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如何制定适应铁路勘测设计特点的数据结构。 3)建立铁路勘测设计集成化设计环境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关键,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全部内业设计均在集成化设计环境中进行。设计集成化环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工程数据为核心,设计流程管理为主线,各专业设计软件与程序数据库接口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集成应用体系。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头题:建设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出一种适应各种软件和各种数据需求的专业设计软件与工程数据库的接口方案;开发设计流程管理系统,保证整个设计在受控,有序的条件下进行。从而实现完全消除专业间书面资料的往来传动,每个设计人员在自己的计算机站点上就可完成设计和前后工各种间的信息交换。 4)建成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是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重要内容,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全部电子设计文件采用光盘存储并由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档案管理可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直接检索、查询、浏览和下载电子档案文件,并为电子设计文件重复利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此,需要研究与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正确处理管理型软件与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所编的档案管理软件应满足行业的需要,适应各设计院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种种差别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让各设计院改变档案管理方式来适应所编的软件;能浏览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使软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5)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的主要途径。传统CAD技术的特点是辅助设计人员进行计算与绘图,没有智能功能。总结国内外经验后,我们认为,以专家系统、智能CAD为主要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设计中的应用是实现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的主要途径。铁路选线是带全局性的非常错综复杂的设计问题,一直以人工以验为主进行设计,只能对有限的方案进行研究,设计周期长,推荐方案往往不是最优的。所以,必须要研究铁路新线设计智能CAD系统,以提高设计质量。采用综合地质勘探方法来解决特定的工程地质问题被证明是行这有效的。由于综合地质勘探模式有几十种,采用哪一种模式来解决某一个具体工程地质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模糊的。采用的模式不适合,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要研究铁路地质综合勘探方法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以显著提高地质工作质量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北斗 II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
北斗Ⅱ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自动化系统是用 于指导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并在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进行 持续观测和灾害预警的自动化系统。 其主要功能为:动态连续观测高速铁路的重点路段的沉降 和位移情况,自动报表,智能预测与评估。该系统不仅可以指 导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施工,而且可以在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 发挥重要的灾害预警功能。该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动态 连续、自动化、智能化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新型的高速铁路路基加固注浆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速铁路路基加固注浆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硅酸盐水泥40-44份、湖沥青42-46份、木质素磺酸钙38-42份、十二水硫酸铝钾42-46份、膨润土38-42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2-46份、磷酸二氢钾38-42份、硫铝酸钙膨胀剂44-48份、缓凝剂柠檬酸38-42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42-46份、磷石膏38-42份、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42-46份、氢氧化钙38-42份、十六醇聚氧乙烯醚基二甲基辛烷基氯化铵42-46份、水1000-2000份。本发明材料中增加了浆体粘度和凝聚性能,并改善粘度和强度,并且根据所在条件调整弹性性能,所制备的浆液性能良好,结石体的强度提高,浆液的流动性能明显改善。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8
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成套技术
高速列车所受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85%以上,且轨道交通特有的列车高速交会、高速穿越隧道等诱发空气动力,将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以“减阻降耗、安全舒适”为目标,形成了“基础研究-平台研建-技术研发-工程应用”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创建高速列车气动外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人/车/隧耦合空气动力安全理论与技术、大风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技术、建立实车空气动力学试验系统和评估方法,并制定了列车空气动力学相关标准。 1.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制造 创建了一套从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到结构工程化设计的列车车体研制方法,提出减小列车空气阻力、降低交会压力波、优化流场品质的外形结构设计方法。目前,完成已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外形设计共33种。 2.动模型试验装置 动模型试验系统由试验台、动力系统、加速系统、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制动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试验模型组成。主要参数:模型列车速度:200-500km/h;模型比例:1:8-1:20,单线运行或双线交会。在该试验装置上已完成了我国各型列车、隧道、线路的气动设计、模型试验研究。动模型试验通过改变其周围流场,完成空气动力试验;可解决高速列车交会、穿越隧道、连续地面效应等模型实验难题,与风洞试验互为补充。 3.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 作为国际首创的“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突破了国内外现有风洞实验和动模型实验的技术瓶颈,实现“近地风场-运动物体-地面设施”相对运动为一体的瞬态测量,成为近地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实验装置。可用于研究高速列车、地效飞行器、飞机起降、舰载机着舰、巡航导弹超低空飞行等近地运动物体的动态失稳机理、周围流动控制机制。 4.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 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有三个试验段:低速试验段、高速试验段、强风考核试验段。高、低速试验段串联布置,强风考核试验段与高速试验段可互换。该风洞具有两种运行模式:回流运行模式,适用于较低风速和常规实验标定;直流下吹模式,适用于特种试验(降雨和风沙模拟)和强风考核试验。该平台可用于风环境下列车及部件气动性能实验,风速、风向传感器检定实验,风、沙、雨等恶劣环境模拟实验。 5.车体交变气动载荷试验装置 该装置主要用于分析列车高速穿越隧道时,所产生的交变气动载荷导致车体气动疲劳、乘员舒适度问题。主要参数:压力变化范围:±20kPa;压力变化周期:3-60s。主要功能:(1)通过多源阵列控制车体抽吸动作,可模拟±20KPa范围内周期和非周期的压力瞬变过程,对车体施加交变气动载荷,评价车体在交变气动载荷下的疲劳寿命;(2)采用波形追踪逼近控制技术,真实再现车内外压力演化过程,实现车体承受气动载荷谱的准确模拟,研究车内压力变化率对人耳舒适度的影响。
中南大学 2022-12-20
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技术体系及标准研究
成果来自多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分别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励的重点纵向成果,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1项,目前已进入实用阶段。该成果首次提出高铁卫星和常规测量的控制网技术指标;研制出方向自适应投影和CPⅢ网数据处理软件;建立600 m标准轨道检验场进行轨道检测设备的国内首次产品技术认证。方向自适应投影的准确性比国外同类型技术提高10倍,使高铁控制网边长投影变形<1 mm/km;建立600 m以上标准轨道进行轨道检测设备的计量认证国外尚无先例,是唯一可以检测轨道300 m弦平顺性≤10 mm技术指标的计量检测手段。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高原铁路一体化电力自动化系统
铁路电力系统主要为编组站、车站、检修工厂、机务段、车辆段、通讯、列车行车信号等动力和照明提供用电,它虽工作于电网的末端,属于电力、输、供三个环节中的供配电环节,但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却非常高。近年来铁路行车速度不断提高,直接与行车有关的新工艺、新设备无不要求电力供应稳定可靠。青藏铁路平均海拔超4000米,其环境达零下25度,使普通电器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其大气压力远远低于正常海拔值,使普通电器设备的耐绝缘、耐冲击、继电器触头及印制板的设计性能等均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青藏铁路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设备进行现场试验和维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一体化的系统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该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保护、测控装置的新硬件平台。2)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视频监控系统的铁路电力远动高度系统。3)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铁路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4)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铁路电力线路自动化。5)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变(配)电所电气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包括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测和二次设备的在线监测。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
“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发明,该隔离巾由防护材料和透明材料等组合而成,预设有两对袖套式操作口,既能保证良好的视野,又提供了一定的操作自由度,方便医护人员实施临床治疗,可显著降低手术和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暴露风险,以满足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在临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比如目前与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可以有效地为医护人员提供额外的安全防护,提高手术和操作的可行性,大大减少院感风险。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样品医务人员研究改进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组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珮华主任医师、汪照炎主任医师和急诊科徐兵主任医师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专业分析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细节改进,立项“手术防飞溅隔离操作系列装置”创新项目。九院成果转化办公室成立应急小组,分别从原型设计、专利布局、专利申请、产品合规、产业对接等方面制定系统推进方案,各项细节同步实施。2月21日该系列装置完成四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技术市场迅速形成推文,并于当天将九院抗疫发明的企业对接需求发布出去。在临床医疗救治中,有部分操作会有血液、痰液导致的气溶胶污染,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发生暴露性感染风险,比如气管切开、肺结核患者的胸部手术、呼吸管口换管、吸痰等。即使有帽子、口罩、防护镜等个人安全防护配备,也很难防止气溶胶短时间在局部气流中的传播。在2003年的SARS和本次新冠肺炎的诊治过程中,有很多医护人员的感染就是因为直接面对飞溅液体和气溶胶。该系列装置适用于基层医院或紧急场景、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实施紧急操作。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大型桥梁复合材料防船撞系统
南京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结构研究所围绕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减缓车辆、船舶撞击灾害的迫切需求,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耐腐蚀、轻质高强、缓冲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大型桥梁复合材料防船撞系统的设计理念,申请了2项国际PCT专利,获8项发明专利授权。建成了润扬长江大桥等4项防船撞工程,正开展港珠澳大桥等100余项防撞设计。研究所正开展隧道防车撞复合材料路缘、高速公路防车撞护栏、立交桥桥墩防车撞系统、航道船闸防船撞系统等研制工作,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有效促进了复合材料防撞系统的系列化与专业化。  目前该项目可进行批量生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基于 CDMA 的大规模 RFID 防碰撞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 CDMA 的 RFID 防碰撞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所有的标签进行调整分组,然后 以递归的方式将碰撞的标签分组,为标碰撞标签选择码片,然后将标签数据用正交码扩频后发送出去, 并在阅读器端用相同码片进行解扩,最后对读取标签进行重复和遗漏的核查,该方法可以同时识别多个 标签,解决了现有的基于 ALOHA 算法和二进制算法方案的不足。
武汉大学 2021-04-13
周界安防系统(BHU-PSecurity-V1)
周界安防系统于2002年开始研制,担负机场、边境、小区等重要地点的周界防范和监控任务,是实现重点区域封闭管理安全保卫的重要技术防范措施。系统将敏感电缆布置于围网、栅栏或墙体上,当翻越者触动围网、栅栏或墙体时,敏感电缆及分析装置会立即发现入侵行为产生报警信号,启动现场语音广播和灯光控制等功能。现场控制器将报警信号传送至控制中心,并在监控电子地图上显示告警位置。同时,联动附近的监控设备自动调较角度,对准入侵目标,并自动切换显示到在控制站的大屏幕显示器上。系统还可以对翻越者的行踪进行记录,自动生成安全报告。 该成果在2004年和2007年经过两次升级换代,集成了三维电子地图和RFID等先进技术,技术上成熟稳定,现已成功应用于香港深圳边境防偷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周界防范和云南省委小区周界安防等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安全问题得到日益关注,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项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292 29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