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厦门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特区之一、海上花园城市——福建省厦门市,坐落在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典范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大学城。学校占地面积86.94万平方米(1304.13亩),已投入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39.71万平方米。这里毗邻杏林湾、浔江湾、园博苑,近旁还有碧溪风景区与交通枢纽厦门北站。背依青山,前瞻大海,校舍俨然,鸟语花香,拥有靓丽的校园风光和充裕的学习条件。 学校目前设置有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十个教学单位,共设33个本科专业,还设有国学院等机构,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校。 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素质上乘的教学管理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73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9.0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9人,占比33.06%。教师队伍中,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8人,曾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47人。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3.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0余万册,可使用电子图书88.7万种。拥有CNKI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加入“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平台,还可以共享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 学校不仅建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而且建设了系列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至未园、卓尔园、天工园、天鹭园、音乐厅、音乐港、射艺馆、工程文化馆、展览馆、艺术展览厅等等,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表达体系。 学校建有142间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其中,工程坊拥有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学校还建有135个校外实习基地,与许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校现有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还有若干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近年来获得了一大批省级科研与教改项目。 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对接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学校内部进行国际化教学实验。 学校还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人才,推动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学校以“明志、博学、修身、力行”为校训,以“百年树人,百年名校”的宏大愿景为办学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开展博雅教育,实行学院与书院双院协同育人,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017年,学校荣获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潜力排名第一名。近些年,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7%以上。一批批优秀学生或升学深造,或奉献企业、行业,或积极创业,展示了厦门工学院学子的优良素质。 学校在经过十年发展之后,正在向着更高的办学境界努力发展。
厦门工学院 2021-02-01
马鞍山学院
马鞍山学院(原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由安徽工业大学申办,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014年12月,由安徽工业大学与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实行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 学院坐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学院位于马鞍山市江东大道南段当涂县黄池路8号,占地面积1000亩,交通便捷,气候宜人。学院面向安徽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广东等省招生,现有在校学生近7000人。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信息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外语艺术系等6个系,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物联网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等24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工、经、管、文、艺等门类。学院不断加强产教融合,与腾讯联合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设有“腾讯卓越班”;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设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日本大阪大学3+1留学深造及访学项目。 学院校园环境幽雅,办学设施完善。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40万册。 建院以来,学院依托安徽工业大学的整体办学优势,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提升“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发扬“德才兼蓄、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教学管理严谨有序,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学院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意识,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马鞍山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意气风发、团结进取,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马鞍山学院 2021-02-01
温州商学院
温州商学院是目前浙南地区唯一一所商科类本科院校,前身是被誉为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的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特色鲜明的本科试点院校 温州商学院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已获批列入浙江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正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温州商学院以商科为办学定位,构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文学、艺术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3个本科专业和5个专科专业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浙南现代服务业与港口物流中心和温州时尚化发展战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42%。 ★优质精准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30%;研究生学历占64%。构建三百引智工程,柔性引进100名著名学者、100名企业家和100名业界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动态。 学校建有经济管理、信息工程、艺术设计、英语及基础5个实验教学中心共49个专业实验室、11个基础实验室。其中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列为温州市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合格实验教学中心。建有72个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设期货订单班、浦发银行班、阿里巴巴特色班等校企合作定向实践班。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建设,设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温州研究基地、温州乡学院、温州“两个健康”研究院、“一带一路”温商研究中心、浙江省汽摩配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温州新金融研究院等15个科研机构,以区域经济、民间金融、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 学校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浙商孵化园创业实践平台融于一体,设立创业学院,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各学院创业工作室-学校浙商孵化园-社会创业平台三级孵化机制,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我校学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多次获浙江省挑战杯一等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毕业生创业率高达8.06%,位居全省本科院校第2名,走出众多优秀创业校友。 学校注重爱心教育、责任教育,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素质教育平台爱心专列号足迹遍布省内外,援助 5000余人次。拥有浙江省十佳社团绿豆环保组织、汉歌行协会、跆拳道协会。学生志愿者更是连续三年为全省90条母亲河做体检,使全省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此举获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亲笔来信肯定。 ★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是商学院未来办学定位与特色之一。学校以国际化视角,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享受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将中外学术交流、专业提升、思维碰撞,实现思维创新与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设有国际学院,携手国际大学联盟进行合作办学,已与三十多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如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大学、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如国外短期学习、带薪实习,毕业生出国深造等项目的开展,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每年通过校际互访、师生交流、海外短期学习或带薪实习的开展,不断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学生可以通过4+1、3+1+1、2+2本硕连读国际班,无缝对接,进入世界名校继续深造,目前在读人数500多人。
温州商学院 2021-02-01
嘉兴南湖学院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之畔。嘉兴市毗邻上海、杭州、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称。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依托母体嘉兴学院办学,按照“独立办学、资源共享、规范运行”办学方针,与母体实行资源共享,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 学院实行“按大类招生,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的招生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学院秉承“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占地面积590余亩,校园与母体嘉兴学院校区相邻,环境优雅。建立了以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生化实验中心等八个实验中心为主体的实验室体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58万余册、电子藏书52万余册。 学院现有专业35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00余人(不含外教),其中副高职以上教师18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46.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80.75%;另有部分外聘教师。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文凭,自2008级学生开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士学位。
嘉兴南湖学院 2021-02-01
柳州工学院
柳州工学院创建于2002年,前身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由柳州市政府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同举办。2020年4月,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更名为“柳州工学院”。学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市,校园占地面积1283.21亩,总投资逾1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42.54万平方米。拥有配套设施先进的教学与实验实训楼群,建设有基础实验中心、金工实习中心、各专业实验实训室、仿真实验实训中心等近170个实践教学平台,图书馆纸质馆藏书约99.87万册。学院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柳州市政府签约理论专家、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专任教师699人,其中约35%具有高级职称,50%具有研究生学历。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与设计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食品与化学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国语言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5个教学部,开设38个专业,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逾12000人。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全院8个系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及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国内100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在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十余项。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赛车,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车队,参与国际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并获佳绩。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我院学生共获全国性奖项一百余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柳州工学院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学院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是广西首批4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院之一。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授权专利430项,学院知识产权总数排名全区33所本科院校第10位、全区独立学院第1位。根据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名显示,学院综合实力由2014年的第91名跃升至2019年的第41名。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笃志勤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秉承“德为先、质为本、重应用、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曾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学院广大师生正凝心聚力谋发展,为把柳州工学院建成国内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柳州工学院 2021-02-01
梧州职业学院
梧州,东邻粤港澳,南接玉林,西连南宁,北邻桂林,素有“百年商埠”和“世界人造宝石之都”之美誉,是国务院全力打造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节点区域性枢纽城市。座落于这个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梧州职业学院,和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充满着朝气和希望。 梧州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卫生系统优秀学校。学院位于广西梧州市区,毗邻玫瑰湖湿地生态公园,占地约600亩,规划用地1200亩,建设面积近50万平方米。学院融山水园林为一体,环境幽雅,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岭南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求索科学知识、锻造职业技能的理想之地。 学院近年来先后投入7.1亿元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配备标准化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学术报告大厅、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风雨操场等,还有可容纳1.8万人的体育中心。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纸质图书藏量超过30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 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卫生职业教育部、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8个系部,设有医药卫生、机电、汽车、建筑、管理、经济、教育等专业门类共23个专业,打造了10个国家、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拥有一支由著名专家学者、海外留学生、“双师型”教师组成、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及教师队伍。目前在校生13000多人。 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级实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大胆开拓,锐意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持“把学校搬进园区,把课堂设在企业”的开门办学理念,牵头成立了梧州市机械职教集团、卫生职教集团、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汽车技术、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商务贸易和医药卫生类等一大批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们打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平台。学院与区内和珠三角地区上百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教学、科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既为学院开展产学结合和工学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就业保障。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注重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成立学生社团近50个,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院多次参加广西区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和文艺展演,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师生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己任,在2015年举办的广西第十三届运动会期间,学院学生不但担纲主演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的大部分节目,并全程提供热情周到、彬彬有礼的志愿服务,受到梧州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天,学院正以现代职业教育追梦人的豪迈姿态,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海中奋力搏击,朝着建设在西江流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特色职业院校而努力奋进。
梧州职业学院 2021-02-01
桂林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Lijiang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LJC;学校代码:13641)创建于2001年5月,2007年10月整体迁入位于桂林市雁山大学城内的新校园。学校是一所经教育部确认、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益勤商贸有限公司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联合举办,从事非营利公益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招生、独立组织和管理教学、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市,坐落在漓江之滨、雁山大学城内,东向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隔路相望,比邻桂林旅游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桂林分校)、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及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校园规划占地近1000亩,已投入使用536亩,校舍建筑面积21.578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5.31亿元;建有多媒体教室86间、实验实训室72间、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81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8.59万多册,中外文期刊400种,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约6000种,远程包库使用电子图书约150万种,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0万种,包库使用学术视频约16万集(篇),已购买CNKI全文数据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电子资源;建有球类馆、塑胶跑道田径场、风雨田径棚等各类现代体育运动设施,校园网络基本实现了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全覆盖。 学校依托“省部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优势,立足桂林、融入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主动适应广西“三大定位”(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一路一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桂林市加快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的需求,加强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设有中文系、外语系、经济政法系、管理系、音乐与教育系、艺术设计系、理工系、体育系、社会科学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42个,其中常年招生专业35个左右。专业学科以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为主体、以教师教育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为辅助,初步形成了“一轴两翼”结构格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从2015年起在广西区内实行本科第二批次录取,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2012年1月,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截止2016年7月,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1届共21600名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广西同类高校前列,2015届毕业生初次和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0%和92.26%,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2015年度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专任教师230多人,兼课专任教师110人,外聘专任教师近400人,专职党政教辅人员(含辅导员)220多人。专职专任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31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150多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3人,外籍、台湾籍教师6人;有广西高校首批“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人选24人,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人选4人,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人选3人,广西民办高校“优秀教师”15人,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人选2人;广西高校各本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6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及项目结项通讯评审专家1人,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1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人,广西中国语言文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1人,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广西师范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 学校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建设)平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以及广西民办高校重点专业5个。近五年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教改课题1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广西哲社规划项目8项、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38项;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创办十六年来,学校一直秉持“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精神,解放思想,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彰显,逐步成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奖”“广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优秀民办高等学校”“2015年度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连续数年入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百强,2016年名列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综合实力”第52名和“教师创新能力”第28名。 当前,全校师生正以昂扬的姿态、实干的精神,加快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在“十三五”末实现“两个建成”(全面建成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区域先进、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目标而努力奋斗!
桂林学院 2021-02-01
沈阳科技学院
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近7000人。● “绿牌”专业+实力师资+优质资源=宜学环境“绿牌”专业为先导。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要,陆续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1个本科“绿牌”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6年,我校成功申请新专业“机器人工程”,成为全国首批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 2018年,我校“金融学”专业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2018年,我校“智能制造技术试验教学中心”成功获批为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实力师资是基础。学校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兼结合型师资队伍,并逐年扩大队伍规模、优化教师结构,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63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31人。近年来,全校教师主持科研、教研项目127项,编写教材58部,发表论文202篇,申请专利56项。2017年,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教师王娇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面向地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民办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高校的数学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4项课题被列为2016年省级本科教改立项。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深入企业行业实习实践,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授课,积极培养引育造就“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优质资源作保障。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0.41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9.1万册;建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与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共70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152家。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能够满足基础性、过程性、功能性实验的要求,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学校成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工艺与催化技术、化学分析检测、高分子材料、环境生态、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产业创新等9个校级和5个系级科研院所,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提塞德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积极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选择。● 区位优势+怡人校景+舒适住宿=宜居氛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和沈阳南站,将有建成的地铁4号线途经北侧校区。校园周边科技产业、高校林立,具有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生态校园景色怡人。学校本着“生态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的规划,依傍在全运二西路西段南北两侧建设而起。校区整体占地面积达41.9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3.9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3.13万平方米。其中,南侧校区于2014年9月建成并交付使用,配有方便师生日常生活的咖啡厅、健身房、电影院、餐饮中心、超市等;拥有高标准室内运动馆、国际会议中心、容纳3万人体育场等现代设施的北侧校区正在分期投入建设中。学生公寓设施完备。学校建有标准化学生公寓20栋,光纤入户、环境舒适、设施俱全,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并于近两年进行了宿舍改造工程。目前,共有4人间、6人间两种公寓供学生选择,其中4人间公寓为上床下桌、WiFi覆盖,配备了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浴室、活动室、24小时热水等。● 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孵化拓展=宜业品质科技创新引领完成学业。学校在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3年理论学习和1年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探索开创了一条借助科技创新与创业大赛来引领学生完成学业,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子,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近年来,我校秉持“要素入手,能力本位”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行“双线并行,五步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前提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取得显著成绩。四年累计获得世界级奖励3项,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790项,参与师生13000余人次。尤其在 “挑战杯”、“创青春”赛事中,我校团体总分连续四年在全省本科高校名列前25,民办本科高校名列前两名。2019年全省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3,民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一。校企合作保障精准就业。在面向就业时,学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先后加入了辽宁省“石油化工产业校企联盟”、“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生态环保产业校企联盟”、“软件产业校企联盟”、“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等,与东北制药集团、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华晨宝马、东软睿道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精准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有效确保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同时,学校与沈阳化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共建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为学生日后考研构筑桥梁纽带,每年约有10%的毕业生顺利考取到心仪学校继续深造。孵化拓展助力大众创业。学校坚持秉承“教育、孵化、拓展”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于2011年9月成立了辽宁首家创业学院、于2017年下半年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此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学校通过建立起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科技创新与创业学生组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参加各种竞赛与科研活动以及协调发挥社会力量等方式方法,充分挖掘了在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启发、养成,并逐步引导学生将创业想法孵化为实际行动,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落实。在未来的几年里,学校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心,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诠释“博学笃行”的真谛,以务实重行的作风开掘出“种德修身”的新知,全力创办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育模式,构筑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办学格局,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社会满意的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青年学子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起坚实舞台!
沈阳科技学院 2021-02-01
大连科技学院
教育部编制高等院校代码:13207大连科技学院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内,其前身是2002年组建的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为辽宁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现有土地面积78.88万㎡,建筑面积29.59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9053.87万元,馆藏图书97.6万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校园网万兆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建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实训中心(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99个实验实训场所;与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有87个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下设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字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软件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PEIM新教育学院10个二级学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体育部3个教学部;学校现设3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办学条件、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12000余名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现有教职工667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比41.78%,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6.22%,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双能型”专业课教师121人,有30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始终将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作为立校强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建校之初,创办人高智先生就提出“勤劳、智慧、勇敢、意志、信誉、责任、包容、感恩”的校训,经过多年摸索,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即实施“三大工程”,践行“大科精神”;实施PEIM教育,深化协同育人。学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获批为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基地、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近三年,共有6人次获得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创新创业50强评审专家和培训专家、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首批辽宁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学校获得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奖励258项;连续两年在“互联网+”大赛(辽宁赛区)中,金牌和奖牌总数位居辽宁省民办高校首位,学生双创能力与水平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基地、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辽宁省优秀民办高校、大连市民办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近三年,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先后获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7个省级实验实践项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持续提升。学校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育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逐年提升。近三年,学校本科录取率、报到率、初次就业率均位于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在2019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最新一轮全国高校排名中,大连科技学院成功跻身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30 强行列,成为 2018 年中国进步最快的民办大学。
大连科技学院 2021-02-01
山西科技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是一所以机械类、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为特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由太原科技大学和山西省导通科技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独立学院。学院位于太原市晋祠路,紧邻太原市风景名胜晋阳湖,在太原晋阳新区的规划范围。 学院于2002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组建,2003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4年3月,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05年1月,通过了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的专项检查。自2003级学生起,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经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 学校实行民营机制和独立自主的办学模式。自创办以来,充分依托太原科技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人力 资源的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建校、从严治校”的办学理念,继承太原科技大学“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办学传统,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努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使学校走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目前,共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经济学、会计学、英语15个专业,在校学生7000余人。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积极努力奋发进取,力争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高、深受社会欢迎的多科性独立学院。
山西科技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 44 45
  • ...
  • 239 2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