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针对车载氢能源的难题,开展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材料储氢研究,特别开展了 Mg 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 MgH2(7.6wt% H2)是理想的轻质储氢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相对高的操作温度,限制了它的发展。为了改善镁基材料的储氢性能,通过气相传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 Mg 纳米线。 结果表明,改变载气流速、传输温度和沉积基底,可以控制 Mg 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测试结果显示,Mg 纳米线降低了脱附能垒,改善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直径为 30-50nm 的 Mg 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可逆储放氢性能。研究成果发表在 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C,J. AlloysCompds 等期刊上,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南开大学 2021-04-13
一种铅液流电池及其电解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液流电池及其电解槽。该铅液流电池包括电解槽、循环装置、正极板、负极板以及储液罐;所述电解槽包括正极插槽、负极插槽以及电解液腔,所述正极插槽以及负极插槽平行设置,且在垂直方向通过电解液腔连通;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负极板分别通过所述正极插槽以及负极插槽与所述电解槽固定;所述电解槽的侧面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在水平方向与电解液腔连通;所述电解液腔以及所述储液罐中装有电解液,所述循环装置连接所述储液罐以及所述电解槽的进水口,同时连接所述电解槽的出水口以及所述储液罐。该铅液流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无铅回流焊生产线特价团购
产品详细介绍特价团购!SMT生产线:台式无铅回流焊机QS-5128套餐,12件全网最低价2800元!超值!回流焊抽屉面积220×280mmQS-5128套餐(12件)产品明细如下:锡膏搅拌刀一把Sn63Pb37有铅焊锡膏500g一瓶手动丝印台QS-2430一台回流焊QS-5128一台SMT刮刀一把SMT激光钢网一张手动贴片机QS-2008两套高温板一张五槽料架一个三槽料架一个无尘纸一包活动时间:2011年9月18日—2011年10月18日SMT研发、小批量生产单位,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深圳市勤思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复合量子点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量子点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光电化学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将钛基材料打磨、清洗后,浸泡于第一酸性溶液中以去除氧化膜,后将钛基材料置于第二酸性溶液中,以制得钛基体;将钼源溶于水中同时调节pH值,并加入硫源后,进行热反应,得到MoS<subgt;2</subgt; QDs;将MoS<subgt;2</subgt; QDs、锑盐、稀土金属盐按预设比例混合溶于浓酸的醇溶液中以制得浸渍液;将钛基体进行清洗、干燥后,完全浸没在浸渍液中,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复合量子点电极材料;本发明制得的电极材料具有导电性强、电催化活性高、耐腐蚀性能优异、稳定性持久等优点,能够用于油田聚合物驱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生物炭农田化肥减施与重金属修复技术
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生产生物炭,返施农田,并辅助其它技术, 可以达到固定重金属污染农田,在微污染农田中生产出合格产品,挽 救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农田损失;同时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减 施以保护地表环境免受富营养化污染。目前重金属造成农田的污染修 复以及化肥减施大部分属于国家公益项目。 农田重金属固定技术已经在天津东丽区区示范运行 3 年,运行效 果好,蔬菜重金属达到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因此, 广受农民欢迎。
南开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制取生物炭技术
由生物质制成的炭具有无烟、无味、热值高等特点,可以直接施放到土壤中或作为炭基肥的原料使用,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利用其耐降解性质,延长碳在土壤中的封存时间,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炭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活性功能团,可净化水质,吸附土壤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因成本较低,已广泛使用于化工、冶金、环保、农业等领域。 目前,已有的生物炭生产系统都会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之一:①产能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如窑式炉、釜式、螺旋推进炉等;②炉内温度难以控制,生物炭品质难以保证,如竖流式炉等;③对原料要求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如回转窑;④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存在环境污染(特别是焦油难处置)。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将炭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和热解气)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为生物质炭化过程提供热量,无焦油产生,实现连续式进出料和能量梯级利用。目前已建成日处理秸秆量7吨和24吨的成套工程,日产生物炭约2.1吨和7.5吨。工程连续稳定运行。 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授权2件),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973”、江苏省环保厅科技项目支持。
东南大学 2021-04-11
生物炭农田化肥减施与重金属修复技术
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生产生物炭,返施农田,并辅助其它技术,可以达到固定重金属污染农田,在微污染农田中生产出合格产品,挽救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农田损失;同时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减施以保护地表环境免受富营养化污染。目前重金属造成农田的污染修复以及化肥减施大部分属于国家公益项目。 农田重金属固定技术已经在天津东丽区区示范运行 3 年,运行效果好,蔬菜重金属达到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因此,广受农民欢迎。
南开大学 2021-02-01
硬果壳化学连续活化法制备粒状活性炭
活性炭是现代化学工业,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饮用水处理等行业不可缺少的处理吸附,脱色,净化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尤以粒状活性炭最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它。在日本,丹麦,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产应用活性炭的历史近百年;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应用硬果壳制备活性炭的生产工艺方面有较大的成功,先后有采用核桃壳,椰子壳,棕榈壳,桃核,杏仁壳及木屑等为原料来制备粒状或粉状活性炭,由硬果壳制备的活性炭均为粒状,可再生重复使用,应用价值大;由木屑制备的粒状活性炭,生产成本较低,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不便于再生。活性炭生产方法可分为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两大类,各有优缺点,但化学活化法由于活化剂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使活性炭的孔径大小,长短等主要技术指标有较大的差异,人们通过控制选择活化剂,活化剂浓度,PH值大小;活化温度高低等条件来达到制备出不同规格型号的粒状活性炭,以供不同用途选用。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制取生物炭技术
由生物质制成的炭具有无烟、无味、热值高等特点,可以直接施放到土壤中或作为炭基肥的原料使用,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利用其耐降解性质,延长碳在土壤中的封存时间,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炭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活性功能团,可净化水质,吸附土壤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因成本较低,已广泛使用于化工、冶金、环保、农业等领域。 目前,已有的生物炭生产系统都会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之一:①产能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如窑式炉、釜式、螺旋推进炉等;②炉内温度难以控制,生物炭品质难以保证,如竖流式炉等;③对原料要求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如回转窑;④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存在环境污染(特别是焦油难处置)。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将炭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和热解气)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为生物质炭化过程提供热量,无焦油产生,实现连续式进出料和能量梯级利用。目前已建成日处理秸秆量7吨和24吨的成套工程,日产生物炭约2.1吨和7.5吨。工程连续稳定运行。
东南大学 2021-04-11
湿地植物生物质高性能活性炭制备技术
活性炭作为一种多孔材料,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孔径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 团,所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性炭不仅可用于液相 脱色,上下水净化,气相吸附,溶剂回收,空气净化;还可用于催化剂的合成, 作为贵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寻求新原料制备高性能的活性炭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植物在冬季出现枯萎的现象,若不及时收割,会导致基质阻塞和腐烂 等问题。当前湿地植物秸秆大多通过焚烧和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利用率低且 污染环境。本项目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湿地植物秸秆具有孔结构发达、碳 含量高等特点,故采用湿地植物秸秆作为生产活性炭的原料,既能解决湿地植 物秸秆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的问题,又能降低活性炭的生产成本,废物利用。 本技术采用新型的改性方法和活化方法:首先,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来提 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其次,采用原位改性的方法,节约成本,简化工艺,提 升活性炭性能;再次,使用新型活化剂,实现一步法直接活化生产目标活性炭, 使其具有特定孔径结构和官能团。 本项目技术制备出的新型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表面官能团丰富,对重金 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以植物生物质为原料制备活性 炭,过程简单,速度快,制备成本低,产品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
山东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8 49 50
  • ...
  • 261 2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