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铅酸蓄电池6-DZF-13.4
康洋”牌动力型铅酸蓄电池专为电动交通工具而设计,满足行业标准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和GB/T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的有关要求。 采用耐腐蚀、低析气量、优良深循环寿命合金做板栅材料。 采用高密度铅膏、特殊循环寿命铅膏配方材料。 采用气相二氧化硅胶体电解配方,胶体电池专用隔板,能防止电解液分层,大幅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及环境温度适用性。胶体发明专利号:ZL201010226933.4。
山东康洋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铅酸蓄电池6-EVF-90
“康洋”牌动力型铅酸蓄电池专为电动交通工具而设计,满足行业标准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和GB/T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的有关要求。 采用耐腐蚀、低析气量、优良深循环寿命合金做板栅材料。 采用高密度铅膏、特殊循环寿命铅膏配方材料。 采用气相二氧化硅胶体电解配方,胶体电池专用隔板,能防止电解液分层,大幅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及环境温度适用性。胶体发明专利号:ZL201010226933.4。 采用高强度、良好的大电流导电性能的嵌铜接线端子连接设计。 具有免维护、长寿命、大容量、耐振性好、自放电小、高低温环境适用性强、充电接受能力和快速充电能力强、耐过放电性能等主要特点。
山东康洋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检测仪
"本项目研制了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检测仪。该仪器可用于电池极板性能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判断极板内活性物质及各种添加剂等组分的相容分散性、均匀性和板厚均匀性,以及相同工艺生产的不同极板间的一致性。 所研制的铅酸蓄电池极板检测仪组成包括:压力试验机、阻抗测试仪、探针和数据采集处理装置。所述压力试验机包括设置于操作平台上的立柱和支撑装置,立柱上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探针,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探针间距和压力值;所述阻抗测试仪通过导线与探针连接,用于采集直流电阻值或交流阻抗值;所述数据采集处理装置与压力试验机、阻抗测试仪连接,用于采集两者数据并处理。目前该仪器的各部分组成已经做到一体化设计,可实现由计算机控制或单机操作。 该仪器可以在不破坏极板的情况下,测量极板上不同部位点在一定压力下的电阻值或阻抗值、极板厚度。通过数据采集处理装置以标准差、方差、平均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离散性分析,从而做到对极板的性能做出早期诊断,例如对铅酸蓄电池的生板进行测试,可以做到早期筛除不合格产品。 "
厦门大学 2021-04-10
一种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脱硫方法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脱硫方法,属于脱硫技术领域。该方法由以下步骤构成:(1)将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脱硫剂、助熔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造块,制成铅膏-脱硫剂-助熔剂混合料;(2)将混合料置于冶金炉内在100-1000℃焙烧5-240分钟,得到焙烧产物;(3)将焙烧产物粉碎后,进行水浸和液固分离,分别得到浸出液和浸出渣,浸出液为硫酸盐溶液,浸出渣即为脱硫铅膏。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铅膏脱硫转化效率高;单位产品能耗低;生产过程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工艺技术简单,便于自动控制和大规模连续化生产。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3
废铅酸蓄电池湿法短流程回收制备性能铅炭电池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全球每年产生约5000万吨的电子废弃物,超过70%的电子废弃物产生于中国,电子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及处置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作为典型的电子废弃物,截止2018年,铅酸蓄电池仍占全部二次电池的55%,拥有最大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火法冶炼的废铅膏回收再生工艺,温度高达1000 oC以上,产生大量挥发性铅尘和SOx,传统火法再生铅引发的“血铅”等环境污染风险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电子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污染性的双重特性,如何实现电子废弃物的清洁回收是本领域的难点。 本技术研发了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有机酸短流程回收方法及柠檬酸铅两段法焙烧制备新型铅粉方法,进而制备出高性能的铅炭电池,实现含铅组分的高效清洁回收。铅炭电池由于具有电容效应,有望解决传统铅酸蓄电池比能量密度低的不足。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一种高频共振式铅酸蓄电池修复装置及方法
成果提供了两种因硫化原因报废的铅酸蓄电池的修复电路系统及方法,即根据报废电池容量的人工设定值及电池损坏程度的自动检测值,修复系统可以分阶段输出相应的恒定电流与高能量系列高频谐振电流波的组合或者系统输出随时间变化而幅值减小的锯齿波组合,以此对蓄电池中各种大小的硫化铅晶体进行击碎,让其重新参加化学反应。我国铅酸蓄电池年产量达180多亿只以上,使用1~2年就报废了,在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报废的铅酸蓄电池中,小部分为物理损坏,大部分因硫化导致报废,如果对因硫化而报废的铅酸蓄电池进行活化修复,让其中60%的电池重新投入使用或延长其使用期,每年减少数千亿元以上的损失,也可创造数亿远的产值。这对于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青岛大学 2021-04-13
废铅酸蓄电池湿法短流程回收制备高性能铅炭电池技术
【技术背景】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全球每年产生约5000万吨的电子废弃物,超过70%的电子废弃物产生于中国,电子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及处置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作为典型的电子废弃物,截止2018年,铅酸蓄电池仍占全部二次电池的55%,拥有最大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火法冶炼的废铅膏回收再生工艺,温度高达1000°C以上,产生大量挥发性铅尘和SOx,传统火法再生铅引发的“血铅”等环境污染风险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电子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污染性的双重特性,如何实现电子废弃物的清洁回收是本领域的难点。 【痛点问题】 1、废铅酸蓄电池铅膏组分复杂,如何实现微量杂质元素(尤其是Fe和Ba元素)与目标Pb元素在回收过程中高效分离是湿法回收的技术挑战; 2、传统铅酸蓄电池存在着活性物质利用率低、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解决方案】 本技术研发了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有机酸短流程回收方法及柠檬酸铅两段法焙烧制备新型铅粉方法,进而制备出高性能的铅炭电池,实现含铅组分的高效清洁回收。铅炭电池由于具有电容效应,有望解决传统铅酸蓄电池比能量密度低的不足。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9-17
04007蓄电池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蓄电池管理系统
蓄电池管理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蓄电池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以及产业化的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主要原因在于: (1)蓄电池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即使同一批次的电池,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即容量上的差异。在充电过程中,容量小的电池电压上升比较快,当其它电池尚未充满时,该电池已经充满,继续充电将造成容量小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在放电过程中该电池经常处于过放状态,致使其寿命明显缩短,进而带来整组蓄电池寿命降低。 (2)蓄电池组在运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单只电池损坏而未能及时发现的情况,其它蓄电池的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致使蓄电池组的寿命远远小于单体电池的寿命。因此必须对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可能存在的故障情况做出早期预测与报警。 (3)蓄电池的实际容量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不仅与制造工艺有关,而且与使用状况关系密切。实时监测蓄电池组的使用状况,动态监测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对于延长电池组寿命,优化电池组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系统主要功能: 1、单体电池故障早期预测和报警 管理系统为适应不同应用场合,采用集中式或者分布式测量单只电池的电压和温度,采用专家系统,通过单体端电压,温度、不同充放电电流下的电池电压变化率以及温度变化率对故障电池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对于落后电池作出早期预警,及时通知维护人员更换或者检修,从而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2、剩余容量(SOC)预测 在对蓄电池剩余容量有严格要求的场合,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管理系统采用高精度、高采样频率的测量系统对电池组的充放电电流进行数字积分,同时针对不同电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偿,满足SOC预测精度的要求。如对铅酸电池,在静止一段时间后,利用端电压进行修正,而针对镍氢电池,则利用端电压、温度、自放电进行补偿,从而获得较高的SOC预测精度。 3、远程监控接口和数据记录功能 系统带有RS-232通讯接口,上位PC机可以利用监控软件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通过RS-485和CAN通信接口,系统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讯。内置大容量EEPROM,实时记录单体电池数据,便于事后分析电池状况。 4、高可靠、高精度的电压检测电路 系统采用精密测量电路,分时采集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有效地克服了用电设备尤其是高频开关器件引起的电磁骚扰,电压测量精度优于1‰,系统采用高速开关器件,既克服了继电器方案的慢速以及由于粘连有可能引起的短路问题。系统采用独特的预采样技术,即使电池组断路或者反接,也可以有效地保证检测电路的安全性。 5、高可靠性 系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中采取了包括多项抗干扰措施以及冗余措施,同时系统有较完善的自检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1 2 3 4 5 6
  • ...
  • 50 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