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改良的Grocott六胺银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Grocott六胺银染色方法及其应用。该染色方法包括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步骤、染色步骤、脱水透明步骤以及封片步骤,其中,在所述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步骤中,将切好的蜡片粘附于经APES处理的载玻片上。该方法解决了染色过程容易脱片的缺陷,特别是对于体型较小的西花蓟马,未脱片率达到70%以上。另外,本发明染色方法得到的切片的虫体内部组织显红色,虫体内的芽生孢子呈现黑色,清晰可见,染色效果极佳。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不同形貌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104437.5)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容易、在水溶液体系和常温常压下制备不同形貌纳米银溶胶的制备方法,属于液相化学还原制备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其特征为:将碱性条件下的还原剂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加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硝酸银水溶液中,通过控制工艺条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可制得球形、六边形和圆盘状等不同形貌、溶胶微粒在10-90nm范围内分散稳定性好的纳米银溶胶。本发明工艺简单、还原剂成本低廉、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利用有机胺还原制备银纳米线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有机胺还原制备银纳米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银前驱体溶液、表面活性剂溶液、卤素无机盐溶液以及有机胺溶剂混合,银前驱体溶液、表面活性剂溶液、卤素无机盐溶液中所用的溶剂均为水;(2)将混合溶液置于恒温条件下加热反应;(3)分离得到所述纳米线,置于乙醇中制成分散液。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简单,原料成本低;(2)该制备方法反应时间短,产量高,适合工业生产;(3)该方法制得产物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负载型银纳米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型银纳米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负载型银纳米网由两步合成,即先以硫 酸铜和正丙醇的混合液为电解液,以 Ag|AgCl 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ITO 为工作电极,用恒压法 制备负载在 ITO 基板上的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清洗表面后,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然后以负载在 ITO 基板上的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为模板剂和还原剂,在加入硝酸银之后充分反应,取出后经去离子水 清洗、真空干燥即可获得负载在 ITO
武汉大学 2021-04-14
MSER:聚合物基三维连续网络的导热复合材料
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4.0、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电子器件正朝着高功率、高集成化和便携式的方向发展,这亟需高效、轻质和高稳定性的热管理材料和方案来保证电子产品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和持续稳定性。如何大幅提高导热材料的热导率一直是热管理材料行业的技术痛点,也是促进消费电子、5G设备、高功率芯片、集成电路、电池等突破功率限制的关键。由于传统导热材料如金属、无机导热材料存在质量大、柔性差等缺点,导热聚合物的应用正在不断向高导热材料领域渗透。聚合物导热材料在成本、可加工性、柔韧性及稳定性等方面更有优势。但绝大多数的聚合物自身的导热性很差(一般导热系数为0.2 ~ 0.5 W/mK),无法满足高导热的需求,开发高导热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复合高导热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氮化硼、金属氧化物等)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来提高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目前在工业生产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聚合物材料内部构建导热网络可以在低添加量的条件下实现热导率的大幅度提高,这种三维渗流网络(如图1所示)可以为声子的快速传递提供通道,从而加速热量沿着三维网络进行传递。 封伟团队在综述中重点介绍了不同三维导热网络的构建及在制备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如石墨烯三维网络、碳纳米管网络、氮化硼网络、金属三维导热网络等。讨论了不同导热材料三维网络的构建方法、结构取向调控方法及影响导热性能的关键因素(取向性、界面连接性、网络密度等)。同时,比较了不同的填料形式(分散颗粒填料与三维连续填料网络)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相比于共混法制备的导热复合材料,基于三维填料网络的复合材料在填充比、分散性、取向控制及热导率提升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毫无疑问,三维连续导热网络的形成对于提升聚合物热导率至关重要。可以预见,三维导热填料网络的设计将作为一种实现聚合物高导热率的重要手段,成为新一代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热点。 极端环境热管理系统在能源化工、通讯卫星、高速飞行器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导热复合材料作为热管理系统的关键材料,直接影响着其在不同环境内的热传导方向和效率。近年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以高导热碳复合材料为研究基础,针对其存在的导热各向异性、易损伤、压缩回弹性差以及与高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微观结构设计、界面优化、分子级相互作用优化,分别实现复合材料的定向高导热、弹性高导热及自修复高导热,探索其在复杂界面和极端环境热传导领域的应用。
天津大学 2021-02-01
一种丙烯酸镁-超细水泥双液复合灌浆材料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酸镁-超细水泥双液复合灌浆材料。灌浆材料主料分为A、B组分,其中A组分的成分及重量配比为:超细水泥:水:活性氧化镁:粉剂萘系高效减水剂:硅粉=100:50-100:0-5:0.5-1.5:2-5,B组分的成分及重量配比为浓度为36%-40%的丙烯酸镁溶液:氯化钙:三乙醇胺:过硫酸钠=10-30:0.5-3:0.1-0.5:0.01-0.05。本发明是采用聚合物与超细水泥复合而成的灌浆材料,具有可灌性好、凝结时间可调、浆液结石强度高等优点。本发明在破碎松散地层固结、地基改良、建筑物基础加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汽车车身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汽车车身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如下:将用于制造汽车车身相符合的柔性内模充气呈汽车车身形状,再将预涂胶的碳纤维材料按照设计的角度和层数要求敷设于柔性内模外表面,即为该汽车车身;将敷设好的碳纤维材料的柔性内模放置于外模内固定和充气加压后,置于固化炉内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化后自然冷却,将柔性内模放气泄压,打开外模,将固化成型后的复合材料汽车车身取出。由于本发明采用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车身,与传统金属材料汽车车身相比,重量减轻60%以上,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车身吸能更加好,运行能耗得到降低。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电子封装用SIC∕A1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SiC/Al 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模量、低密度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封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广泛采用工艺复杂、设备昂贵的压力浸渗制备 SiC/Al 复合材料。课题组在历经近十年的研发过程中,采用无压浸渗法在空气环境下,成功制备出了电子封装用 SiC/Al 复合材料。该制备技术工艺过程简单,设备要求不高,成本低廉,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可在较宽范围内调节,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于 2010 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先进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燃烧合成粉末
本项目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烧合成技术生产技术生产各种先进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粉末。提供的主要产品有:a-Si3N4,b-Si3N4,a-Sialon,b-Sialon,AlN,TiN,ZrN,TiC,TiCN,TiB2,SiC,Cr3C2,MoSi2,FeAl,Fe-TiN,Fe-TiC,Fe-TiB2,Cu-TiB2,TiB2-Al2O3,AlN-ZrN-Al3Zr,Si3N4-SiC-TiCN,Si3N4-Si2N2O-TiCN,TiN-TiB2以及纳米电子陶瓷BaTiO3粉末,纳米ZrO2及ZrO2基陶瓷,纳米TiO2粉末。采用这种先进工艺合成反应完全,性能稳定,质量优良,欢迎各界用户洽谈业务。 用于各工业领域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严酷服役条件下工作的结构部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激光诱导宏观二维石墨烯纸及其功能复合材料
该项目利用先进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Laser Induced Graphene, LIG)成功制备出无基质的大尺寸石墨烯纸,并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精准调控,为石墨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方法不仅实现了石墨烯纸的连续/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制备,还可对石墨烯纸进行多尺度/图案化/不同结构的定制化制作,同时性能可调控的特点有效扩展了石墨烯纸的多功能应用。 目前,研发团队在实验室条件下已实现基于石墨烯纸的智能复合材料在自固化,全生命周期结构健康监测和功能结构层-阻燃/除冰方面的成功应用。同时基于其可调控的结构和性能,已开展其在传感、结构功能表面、超级电容器和生物抗菌方面的应用研究。该项目在智能传感,能源存储等领域受到行业多家企业的关注,后续将在智能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及结构健康监测、高灵敏性可穿戴器件集成以及高性能蓄电池复合板栅材料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该项目所制备的石墨烯纸应用非常广泛,能应用在在传感、储能、环境等方面。“原位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能满足储能领域、军用高强度结构、民用可穿戴器件等各领域的产业化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0 41 42
  • ...
  • 274 2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