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阻燃镁合金
技术背景: 通过添加稀土与钙等表面活性元素,改变表面氧化层的生长动 力学和化学组成,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复合致密氧化膜结构,提 高熔体燃点。发明的JDZM镁合金,实现了镁合金无保护熔炼 与生产。 技术水平:创新的镁合金燃点测试、氧化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氧化膜结 构分析等方法以及建立的阻燃镁合金氧化模型被国内外学者在 随后的研究中广泛借鉴,单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 实现镁合金熔炼、加工无需保护,阻燃温度达935℃; 研究成果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应用领域:3C产品构件 • 汽车方向盘骨架 • 汽车变速箱等轻质压铸件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高温镁合金
针对镁合金耐热性低的问题,在JDM2基础上,利用高热稳定性的“LPSO+析出相”核心单元+晶界弥散相的复合强化,发明了高温强度、疲劳强度、抗蠕变、耐磨性优良的JDM3合金。工作温度首次达到300℃以上(>0.5Tm)抗拉强度保持300Mpa;综合性能超过AC8A铝合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23-05-09
稀土镁合金
镁合金是迄今为止在工程中应用的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它除了具有低密度、高比刚度和比强度之外,还具有优良的阻尼减震性能,高的热导率,优良的电磁屏蔽和机械加工性能,被誉为“ 21 世纪绿色轻质结构材料”。目前,镁合金产品的成型方式主要是铸造,尤其是以压铸件为主导。但因铸造产品存在难以克服的疏松及缩孔等缺陷,使得镁合金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变形镁合金则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具有制造薄壁轻质结构件的巨大潜力。如何开发出高附加值的镁合金变形型材已成为镁合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阻碍变形镁合金大规
江苏大学 2021-04-14
一种高强高导电铜 -稀土合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导电铜 -稀土合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合金各 成分的按质量比为:铜:铬:钕为 97.6-98.8:0.4-1.1:0.02-0.08.本发明制 备工艺包括合金的熔铸工艺、合金熔铸后的处理工艺,合金熔铸后的处理 工艺中直接对合金铸锭冷轧,再进行时效处理。本发明所述制备工艺在合 金熔铸时,直接添加纯金属 Cr 颗粒,浇铸温度为 1100℃-1250℃。 本发明合金材料具有
南昌大学 2021-04-14
高性能复杂铸件轻合金材料与控形控性工业软件
(1)研发了系列新型高强高韧铸造轻合金材料,支撑了复杂铸件性能提升。 1)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铝硅合金。开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提出一种混合稀土和Sr元素的复合变质方法,缩小枝晶间距并细化共晶硅;研究出合适的热处理制度;阐明了变质剂组成与含量对变质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显著提高了铝硅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铝合金铸件易发生的裂纹、伸长率低、屈服强度不达标等缺陷和问题。 2)研发出一种低成本高强耐热稀土镁合金。开发出一种添加低成本混合稀土的新型多元稀土镁合金材料;揭示了混合稀土对镁合金相变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出准晶增强稀土镁合金的高温固溶T6热处理工艺;开发出兼具优良的室温与高温力学性能的低成本稀土镁合金;解决了现有镁合金铸件易产生冷隔、强度低、韧性差等问题。 3)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钛合金。开发出一种α+β型双相高强高韧钛合金,揭示了合金在凝固-热等静压-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研究出调控相组成及相形态的双级固溶时效热处理制度,形成了以等轴和篮网为主要特征的基体组织,使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同步提升。解决了现有铸造钛合金强度和韧性偏低、铸造成形性差等问题。 (2)研发了铸造全流程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高效的单件化铸造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高性能复杂铸件的数字化工艺设计。 1)提出了一种铸造原辅材料热物性参数高精度求解方法。提出了基于实验测温与数值模拟反求的热物性参数求解方法,实现了面向数值模拟的热物性参数高精度求解;建立了反热传导法求解铸件/铸型界面换热系数的数学模型,降低了界面关键参数求解误差;研发了高精高效的热物性参数反求平台-华铸PIS,创建了铸造原辅材料高精度热物性参数数据库。 2)研发了铸造合金熔炼-复杂铸件充型凝固-热处理的铸造多物理场全流程高效模拟平台。建立了电磁、速度、压强、浓度、温度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自主研发了从铸造合金熔炼到复杂铸件充型凝固到热处理的铸造全流程模拟仿真平台,为铸造工艺优化提供了工具;提出一种数据内存动态自适应划分技术,解决了SOLA流动场求解数据耦合干扰难题,实现了大规模铸造流动场模拟问题的并行高效求解。 3)提出缩孔缩松缺陷定量预测与单件化模拟工艺优化方法。提出双高分配原则缩孔缩松预测模型,解决了复杂铸件缩孔缩松高精度预测难题;提出了针对高性能复杂铸件不同批次的单个铸件模拟方法,建立关键工艺参数波动对典型缺陷的多元回归关系模型,实现了基于单件化模拟仿真的高性能复杂铸件缺陷控制与工艺优化。 (3)建立了铸件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单件化柔性化质量管理模型,实现了高性能复杂铸件质量问题的单件化、全过程、全要素溯源。 1)创建了基于PLM理论和TQM理论的铸件单件化管理模型。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PLM理念以及多智能体技术,构建了铸造串并联多工位单件化的缺陷溯源模型;建立铸件单件及作业过程信息模型和组批、混批、拆批模式下单件自动生成、感知、标记、进度跟踪的控制机制,实现高性能复杂铸件单件化缺陷溯源。 2)创建了支持业务即时重构的参数配置式多维度铸造柔性化管理模型。创建了支持铸造数字化管理系统业务即时重构的参数配置式多维度铸造柔性化管理模型,解决了刚性管理系统可重用性低、应变能力弱和实施周期长的难题,支撑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铸造企业随环境变化、自身发展等柔性进行的组织变革、流程变更和管理改善,实现了企业按需柔性化管理。 3)创建了基于TLBO\GA\BSA元启发式算法优化理论的铸造智能化管理模型。创建基于改进性教与学算法(TLBO)、遗传算法(GA)、回溯搜索算法(BSA)等元启发式算法优化理论的铸造智能化管理模型和技术,解决了铸件异步热工序组炉复杂条件下工序生产调度IPPS组合优化难题,实现了系统智能决策管理以及多品种大容量铸件高效生产。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24
一种高烘烤硬化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烘烤硬化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烘烤硬化镁合金材料,包括以下化学成分:Zn 0.3~6.0wt.%、Ca 0.1~1.0wt.%,余量为晶粒细化元素、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中,所述晶粒细化元素为A l 0.1~3.0wt.%+Mn 0.1~0.7wt.%或Zr 0.1~0.7wt.%。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高烘烤硬化镁合金材料,经烘烤硬化处理后基体中可形成高密度的纳米GP区和纳米团簇,具备快速时效响应能力,其成本低,工艺实施简单,可规模化生产,具备与烘烤硬化钢相匹配的烘烤硬化性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功能可控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成果介绍本项目将静电纺丝、电化学修饰电极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从外表面、内容物及整掺杂等方面对基础纳米纤维修饰电极进行功能化,实现功能可控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技术创新点及参数功能可控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修饰电极,从调控“结构”-“效应”角度,构建新型功能可控活性分子固载界面,结合光电传感技术,建立模型。市场前景建立多种癌症、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系列标志物,环境污染物,食品污染物的分析跟踪与评估新模型,一些典型应用案例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成果为一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包括A、B两组分,其中A组分含有硅酸盐水溶液、纳米增韧改性剂、催化剂、泡沫稳定剂等,B组分含有有机多异氰酸酯、聚有机硅氧烷;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水对有机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影响,另一方面解决了廉价无机硅酸盐的引入对固化后注浆材料的强度的影响,得到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注浆材料固化后具有高的抗压强度与难燃特性,为矿用加固材料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PU纳米复合材料注浆成型样品(压缩测试前后)的实物照片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4-22
基于纳米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和表面修饰工程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三维、连续多孔结构,在超级电容器、催化和传感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以纳米多孔金、纳米多孔钛为基体材料,利用磁控溅射沉积、去合金法、电化学沉积等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分子筛载体的预处理、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制备。本发明以MCM-41介孔分子筛为载体,通过液相还原法在分子筛载体上原位生成纳米铁颗粒,其纳米铁质量负载率为25%-90%,制得的微米级分子筛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粒径范围为1.2μm-20μm,孔径范围为1.5nm-4.5nm。MCM-41介孔分子筛与纳米铁耦合后制备成高活性微米级负载型纳米铁材料,有益效果是有效的改善纳米铁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提高纳米铁在水介质中的分散性,有效抑制纳米铁颗粒的团聚效应,增加了纳米铁材料的活性位点,提高纳米铁材料的表面活性。使其在水处理工艺中更易于分离回收,回收率可达100%。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 19 20
  • ...
  • 294 2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