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郑州财经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自1997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规范办学,已经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占地1876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教学用计算机7000台,多媒体教室257个,拥有功能先进的各类实验实训室1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2个,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200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572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教授、副教授46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868人,“双师型”教师386人,并从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中有针对性地聘请兼职教师169名。学校下设会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互联网金融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现代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2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2个教学部;开设69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31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会计学为引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为主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学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河南省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河南省高等教育就业质量十佳示范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十大高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 1.筑魂强基,立德树人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充分发挥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分类管理,精准培养学校积极探索对学生实行“分类管理、精准培养”,着力打造“3E”特色,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在保证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升本、考研、留学深造、创业和就业意向,分类设置课程进行培养。学校出台《专升本、本升硕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学生跨一步、教师带一步、学校帮一步”为总方针,利用校内外资源,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近五年来,学校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免费开办各类辅导班,帮助大批学生成就继续学习、创新创业和顺利就业的目标顺利实现。学校还全额资助优秀毕业生赴海外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3. 以赛促学,知行合一学校在重视理论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学校组织多支学生队伍,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市和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竞赛300余次,荣获国际二等奖1项,国家级奖项31项,省级奖项73项,市级奖项36项。5名同学通过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其中,2019年5月,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全球大学生ICT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企业网络赛道二等奖,同时也获得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会计学院学生在校园财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一直把“坚持开门办学,主动贴近市场,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水平就业”作为办学特色之一。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甲骨文(Oracle)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正保远程教育集团、恒大集团、海尔集团、双汇集团、格力电器等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其中太平洋财富中心、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格力电器、鑫凤凰旅游公司等5家企业直接入驻学校,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等方式开展合作。我校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5.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积极探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优秀办学经验及成功管理模式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品质内涵和文化外延,着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校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20余所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每年的教师海外培训、师生出国访问交流、资助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骨干教师学历提升工程等项目开展顺利,先后选派师生500余人次赴10余个国家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为全面推进我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实现办学理念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学校每年设置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全额资助骨干教师和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海外留学深造。自2017年以来,通过“3E”计划已选拔资助两届优秀毕业生50余人次赴英国斯旺西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3T”计划选拔近20位骨干教师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未来学校将构建更多国际交流桥梁,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大舞台。※ 6.以文育人,多彩社团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化建设,继续推进“3C”工程,落实“3C”育人理念,打造了 “卓越学子”评选表彰、人文讲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社团艺术节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经典品牌,全方位满足了广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了有序、好学、文明、阳光的校园氛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同时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倡导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掌握一项技能”,每位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锻炼和全面发展的平台。全校现有50个学生社团,多个社团被河南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大学生优秀社团。其中,“自由空间”社团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团。※ 7.就业无忧,体系完备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为全校学生的就业、实习见习、职业生涯发展、创业实践等提供指导和服务。服务中心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下设就业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职业指导教研室等部门。服务中心积极构建“六全”(全员化、全方位、全速度、全领域、全要素、全覆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组织2020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和40多场招聘会,提供岗位近17000个。同时举办了第十届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和10期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坊活动。学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65%。※ 8.创新创业,筑梦工场郑州财经学院大学科技园是专门为我校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生存与成长所需的共享服务和发展空间的孵化机构和基地。园区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150个开放工位,50个独立办公室,2个创客会议室,2个路演大厅,1个众创咖啡厅。目前,园区企业和孵化团队数共计56家,其中孵化学生成立公司50家,年营业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0家。学校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2项、省级5项、市级9项,同时承办了2019“郑创汇”国际双创大赛等项目。园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地址:郑州市惠济区天河路36号学校网址:http://www.zzife.edu.cn/咨询热线:0371-86650005 86650006 86650007 86650008到校路线:从火车站乘坐91路到天河路苏屯下车,或者乘坐95路到文化路英才街站下车转B52到终点站郑州财经学院站下车即到
郑州财经学院 2021-02-01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院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2年,招收第一批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招收第一批港澳台生;2014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2016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校秉承“明德、敏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弘扬“励学乐教、求实拓新”的精神,坚持“金融为根、育人为本、应用为先、创新为范”的办学理念,依托行业,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建校67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和“南粤金融黄埔军校”,被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有人气、应用研究接地气、金融行业有名气”。 学校现有广州校本部和肇庆校区,总占地面积近900亩。广州校本部位于天河龙洞,肇庆校区位于七星湖畔。 学校设有18个学院(校区、部),现有本科专业4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以文学、理学、工学为支撑的大金融学科格局。金融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金融学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开办了全国首批、广东首个互联网金融专业和广东首个精算学专业,拥有同类高校中最为齐全的金融类专业体系。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融学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实践教学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拥有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应用型人才示范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和省级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近2.3万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20多人,外国留学生160多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2.4万人。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千人。还在学界、业界和政界聘请了一批兼职(名誉)教授。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际、校政和校企协同合作。学校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40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成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开展高端金融人才培养、高端金融研究、高端智库建设;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广东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机构合作,共同举办高端论坛,合作编制发布金融创新白皮书,组建金融智库联盟。与梅州、揭阳、汕尾、肇庆、汕头、广东金融高新区、佛山南海等地方政府在政策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广晟集团、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日报集团等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实施全面合作。 学校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近年先后建成广东省省级培育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特色金融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重点培育智库(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创新团队(区域金融政策研究团队)和广东省政策咨询决策基地(广东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形成了“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中国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华南信用管理论坛”、“中国·南方金融法治论坛”等四大论坛体系;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内多个地市“十二五”和“十三五”金融发展、信用体系发展规划编制,多份研究报告得到汪洋、胡春华、任学锋、陈云贤、陈建华等领导批示,相关政策建议被多地政府采纳;学报《金融经济学研究》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目录,成为CSSCI、北大中文核心、社科院人文核心等三大权威索引期刊。 学校已入选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学校正在按照《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行业特色金融品牌大学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提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向应用型转型。 学校将发展目标确立为“建设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成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支撑者、区域金融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金融高端教育的示范者”,力争建成“广东金融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2021-02-01
沈阳工程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文、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建的省属重点本科院校,是辽宁省内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地方本科高校,是“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学校始终保持95%以上的较高就业率,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位于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现有主校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近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1000余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开设30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图书馆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百余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校园网以万兆为主干,千兆到楼层,实现教学区、图书馆、学生宿舍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共享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门户平台上线,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640余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教师占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拥有省级高校各类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1个;有省市各类名师、专家40余人,他们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级优秀教师。 学校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94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3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6亿元,其中,微电网技术、核电站控制与运行仿真、600MW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等10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置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学校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与国家电投集团等央企、辽沈地区及驻辽驻沈等大型国企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牵头成立“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签订160余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航沈飞集团等多家单位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现有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1个。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4项、省市级科技项目530项、横向项目160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30项;10余项技术专利成功转让,在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办“电气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中加合办的红河国际学院历经30年合作办学,已成为辽宁省国际教育合作的典范。 建校70年来,学校秉承“明德致知、精工博学”的校训精神,坚持“服务电力、服务辽宁,工程教育、应用为本,产教融合、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路径,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十余万应用型人才。今天,发展中的沈阳工程学院,肩负社会责任,牢记育人使命,正朝着“建设特色学科省内一流、高水平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01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成立于2004年,由原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广西唯一独立设置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于2010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12年成为外交部和教育部授牌的“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2013年成为广西特色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获广西高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2016年获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设置13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5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留学生26635人,其中本科生20046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75.26%。 现有专任教师1099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二级教授6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 建有各类“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49个。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2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获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20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省级创新创业教学成果奖3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150余项。 构建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1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或特色优势学科;是广西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级智库4个;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00多项,其中国家级7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32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6项。 与国外及港澳台的5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有校际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东盟国家高校交往频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中外校际交流项目5个,设有ACCA全球考试考点1个。 校园占地4276亩(其中武鸣校区在建),校舍建筑面积41.9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2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图书32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6个。 学校注重内涵式发展,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2021-02-01
上海商学院
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商科特色鲜明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初心,坚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学校现有奉浦、徐汇、国权路三个校区和福州路一个办学点,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现有教职工759人,其中专任教师456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177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其中招生专业28个。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专业为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税收学等9个专业为上海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通过ACBSP国际认证。学校注重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产教深度融合,赋能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4人、“上海领军人才”1人、地方“千人计划”2人。建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9人,市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3项,市级重点、精品课程43门。设有新生奖学金、荣誉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全程式学业荣誉动态激励体系。近五年,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挑战杯”等学科(专项)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3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在上海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形成了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应用经济学为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商务传播学为市教委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近五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近100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12项。学校聚焦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商业(商务)应用研究与咨询服务。拥有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基地与平台。近五年,43项商务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主持参与制定物流、旅游等行业标准。学校建有的商务部商务官员研修基地累计培训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4400余位商务官员。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商科教育联盟,组建国际高端智库联盟,建立中东欧海外教育基地。学校注重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建有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海派商业文化研究院,出品《上海商业百年》《零售百年》等商业专题片,承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三季)上海赛区面试选拔活动。学校先后获团中央“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奖”“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等荣誉。学校着力打造智慧校园,开发了基于“银行服务系统”等服务模式和思维的多项智慧应用,在后勤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方面走在了前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优秀示范单位”“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创新应用奖”“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等荣誉。2020年是学校建校七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面融入新时代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内涵,深耕“一带一路”商科教育协同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商科大学。
上海商学院 2021-02-01
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2012年纳入教育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 学校地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乐山市,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1938-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曾在此办学八年。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49.5万册,电子书(刊)5133761册,拥有44个数据库远程访问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728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37人,副高职称304人,博士125人,硕士61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乐山市拔尖人才2人。有70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设有18个教学院,56个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农、艺九大学科门类。有教授(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7个,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16个。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2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有5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24+5=29]项。学校沫若艺术团连续3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纳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有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设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学校设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 学校现有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有“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 研究基地、“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等23个校级研究机构,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等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基础教育论坛》等学术刊物。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省、部、市级科研奖300余项,其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仿酶催化研究等方面特色较突出。 学校对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为目标,加强校地合作。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高新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市辖区(市、县)及有关市级部门紧密联系合作,在工业、第三产业、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县经济建设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主动建设体现乐山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和资源,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近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85项,著作权22项,在优质水稻种植、竹蟓虫防治、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等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得突出成绩。建设有乐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哈特兰社区学院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硕士等活动。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 “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历经40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以教师教育为本、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多科性地方院校。目前,全校上下正凝心聚力,发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凝聚”,努力践行“弘毅自强、笃学践行”校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锐意改革,为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争创省属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 邮政编码:614000 联系电话:0833-2276393 2276399 传 真:0833-2276022
乐山师范学院 2021-02-01
天水师范学院
学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07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硕士。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5月,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几十年来,学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精神,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紧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趋势,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等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确定了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机构设置】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单位,23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18个校属科研机构,27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670亩,校舍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26万册,数据库32种;教学仪器设备值1.5亿元,固定资产8.47亿元。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43人(其中专任教师686人),有教授(研究员)105人、副教授28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8人(含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425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2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80余人。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651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029人,研究生365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167人,留学生4人,预科生96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历史学、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有专门史、文艺学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微生物学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方向,无机质文物保护等10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方向。有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学科领域招生方向),5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5项,省(部)级项目249项;先后有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91项;出版专著、教材6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00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国际合作】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多所高校签署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近年来,已选派30余名优秀学生赴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国家公费留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多个国家的4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
天水师范学院 2021-02-01
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位于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素有“五省通衢”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学校办学肇始于1959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高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 990.5亩,校舍面积73.83万平方米,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5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2万人,形成以工为主,理、工、农、文、经、管、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教职工1 444人,其中高级职称555人,博士学位19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36人次。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矢志不渝践行“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办学新理念(简称“四大观”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 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应用观”,导致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学校以“大应用观”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等有效衔接。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等国家级教学项目12项,江苏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类)、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项目22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5项,省精品教材、重点教材24部,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评估)。 针对应用型高校受制于狭隘“工程观”和“专业观”,忽视现实工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现实工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以“大工程观”引领应用性研究与服务地方,促进学科专业之间渗透交融。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0项、成果奖95项,新增各类授权专利1 396项;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获批江苏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建有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21个;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获评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 针对“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的传统职业观,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学校以“大生活观”引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在全国高校创新实施项目化可操作的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学生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08项,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91项、省部级奖项1 054项,包括“创青春”全国金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高层次奖项;5名学生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校园青春榜样。学校当选全国大学生桥牌协会主席单位,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协会副主席单位。 针对大学文化没有与学生所学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紧密结合,专业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学校以“大文化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在全国应用型高校首创专业文化建设体系,建设15个专业文化展示平台,推进专业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生活。创作《远东来信》《苍茫大地》等系列主旋律长篇小说,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紫金山文学奖,文学创作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原创话剧《苍茫大地》在全省巡演并产生重要影响。参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与核心精神打造,获批苏北首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徐高校中率先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守正有为,笃实创新,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徐州大学而努力奋斗。
徐州工程学院 2021-02-01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创建于1992年,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国际化、应用型、综合性、高水平民办非营利性普通高校。 学校地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26.4万㎡,建筑面积66万㎡;校园湖光山色、建筑中西合璧。学校开设本科专业42个、高职专业27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医学、工学、艺术学、农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管、文、医为主,工、艺、农、教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德育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学校设有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业学院、七方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8个二级学院,主要培养面向经贸物流、文化传媒、医疗保健、智慧制造等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学生2.1万余名,教职工1700人。 管理体制 学校不断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了“董事会决策、党委监督、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中国特色现代民办大学制度。一是进一步坚定了公益性、非营利、不求回报的原则,并建立了举办者亲属回避制;二是不断完善干部聘任制度,率先在全国实行“全球公开招聘”校长,干部聘用采取“校内竞聘”、“招聘委员会推荐”和“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联席会议任命”等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三是推行“大部制”,成立了教学与研究部、学生工作部、行政部、保障部四个工作部,去行政化并强化服务;四是建立“大学院制”,管理重心下移,权责匹配,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交流,更好地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 学生培养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释放学生潜力。在专业教学中,学校率先在同类院校中推行学分制,从而不仅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规划学业并获得认可的机会,也促使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和教师技能不断提高;在学生学业规划方面,学校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期制,针对学生就业、考研、创业、出国等不同意愿,进行专业化的教育辅导与服务,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支撑;在实践教学上,学校实行专业与行业对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拥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更多从业经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学校高度重视创新,积极推广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和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还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要求教师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学校首创“学院+书院”的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将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公寓,构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各学院建有各具特色的书院,并实行各类导师进驻书院,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学业导师进书院,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正蒙导师进书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导师进书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并广泛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注重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党建团建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成立了100余个学生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和成长能力。 学术科研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围绕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应用性研究。三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发表在SCI、SSCI、EI、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均居同类高校前列,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在陕西省高校排名第 15。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曾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和奖项,其中 4 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全国优秀研究机构称号;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等课题 70 余项,完成国家、省市政府各类提案、调研咨询报告 40 余项;出版《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等著作 20 部;举办国际论坛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9 次。 国际化办学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董事长黄藤早在办学之初就提出“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联盟”发起单位,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政商界精英、知名学者来校访问。作为陕西省最早获准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学校与英国、加拿大、匈牙利、韩国、日本、克罗地亚等国家的一百余所知名大学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开设中美预科班、中法、中加、中泰、中韩、中马国际班等国际合作项目,学生留学独具快捷通道。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位留学生来校就读,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品牌。学校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2009年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创业教育由校内理论课导师和知名企业家组成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担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技能培养“三个模块”和“普惠教育、点燃激情;重点培养、孵化帮扶;成功之路、终身关注”“三个层次”。学校还建有创业大楼、创业实践广场、创业街区、创业培训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设立了创业基金。这些举措使学校形成了领先全国高校的“三层次+完整孵化链”创业教育模式,并培养了一批成功企业家,历届毕业生创业率成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踊跃创业也有力地带动了就业,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为全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2016年,学校创业学院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同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之一,成为西北地区首批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商学院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16所高校中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同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大学文化 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将其所在地“鱼化成龙”的传说和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融入办学理想,确立了“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校训,树立了“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校风、“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的学风,形成了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爱岗敬业,感恩奉献”已成所有师生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感召。 社会荣誉 学校获得一系列荣誉,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08年和2015年,两次荣获“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唯一代表,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学案例。 2013年,荣获新华社“中国创造力管理思想”大奖,并代表中国形象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荣耀展示。 2015年,荣膺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 2016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是当年全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等学校;荣耀上榜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榜单,是当年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上榜高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董事长黄藤教授被授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为16所高校中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三所“一流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18年6月更新)
西安外事学院 2021-02-01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水利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1978年恢复办学,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4年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实现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1年先后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同时拥有一千余亩的金溪科教基地,并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4.32万册,电子图书520万册,各种中外文电子资源库共2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567人,其中专任教师10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452人,占42.68%;博、硕士学位875人,占82.63%。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二级教授9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82人。聘请2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学校名誉教授,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青等杰出人才8人。 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士官学院、瑶湖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12人,其中研究生211人。2017年实现升本以来留学生教育零的突破,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学校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5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5个、省“卓越农林计划”专业1个)、国际合作教育专业2个、一本批次招生专业5个。 学校现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科研平台12个。近五年来先后获国家级项目121项、省部级项目674项,累计科研经费37000余万元;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78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91篇;获省政府科技奖10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5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承办首届国际水土保持青年论坛、第三届全球森林生态经济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是我国城市水土保持技术首创单位之一,承担了3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在水环境生态监测、河道污水治理、智能光纤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社会服务经费近7000万元。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优良学风养成,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前茅,毕业研究生获取执业证书比例超过50%、就业率100%。近五年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建校60年来,学校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培养了11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校训,弘扬“开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建设,谱写南昌工程学院发展新篇章。
南昌工程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1 232 233
  • ...
  • 549 5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