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复合纳滤膜制造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
本项目从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入手,通过优化膜材料性能、膜制备工艺,采用界面聚合反应、溶液涂覆交联等工艺技术,开发了不同膜材料、不同荷电特性、不同切割分子量和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复合纳滤膜。项目技术包括膜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制造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3 项。本项目大幅提升了国内复合纳滤膜制备及其产品的技术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系列多功能纳滤膜材料制造技术可进行产业化转化,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可替代进口,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工业流体分离等领域。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4-11
泵系统的经济运行评价与节能增效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泵最多的国家,泵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消耗的大量能源不容忽视,因此也吸引了人们对泵性能的倍加关注。据统计,泵耗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0%,耗油量占全国总用油量的5%。然而我国泵的效率平均仅为75%,比国外低10%左右,部分泵的实际运行效率更低,仅为30%——40%,比发达国家低15%——20%。若对泵系统进行改造,节电率可提高20%——30%,一年可节电300——400亿千瓦时,约为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的一半,效益十分巨大。 虽然石化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总体上较其它大多数行业的水平高,但由于生产能力、工况条件等的改变,有部分泵仍然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具有较大的节能增效改造空间。例如,扬子石化公司有泵4300多台,其中约有150台运行效率较低。按每台泵平均功率200kW、改造后节电率提高6%、年运行8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电1440万度,可节省电费748.8万元。此外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可大大提高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减少或避免非计划停车。如能避免一次停车损失,经济效益便有几百万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的相当规模的大型石油化工、化工、炼油企业有几十家,仅就这些企业采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就可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 大量现役泵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而全面更换又并不符合实际。因此,对现役泵系统的运行经济性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节能增效技术,扩大其高效运行范围、改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对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的独到之处是既有泵系统经济运行评价、节能增效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又有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泵性能预测理论、性能曲线的分区方法和高效叶轮现代设计技术的研究,架起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这是泵节能增效技术领域内的首创性工作。具体创新之处包括: (1)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泵非定常性能预测方法。 (2)泵定常性能曲线的分区方法和非设计工况下扩大泵高效运行范围的措施。 (3)基于泵内部流动分析的汽蚀性能预测方法与汽蚀防治技术。 (4)基于动态虚拟技术的高效叶轮全三维正-反-正设计方法。 (5)“泵系统的经济运行评价与节能增效技术支持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问诊山地—工程勘测仿真技术创领者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王钟文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 2018/2021 章治海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2014/2018 周良坤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 2019/2022 徐青松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 2014/2018 黄畇坤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 2017/2020 陈  希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2015/2019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王东坡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教研室主任/教授 山地灾害减灾与重大工程安全防控;山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地质灾害冲击动力学;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裴向军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地质工程 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强震大型滑坡触发效应和致灾机理研究;地质脆弱带地质灾害防治与岩土体加固;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 欧阳朝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程力学和计算机 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滑坡、泥石流灾害动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人工智能、InSAR等数值方法的编程和算法研究。 杨晓轩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 校企科技成果转化方向 四、项目简介 我国国土约75%为山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山区已成为梯级水电、铁路公路、油气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与工程的高密度区。然而,广泛发育在山区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其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凡是山区工程建设,都必须开展勘察评估工作,由于路桥交通等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测评估及路桥营运工作尤为重要,而该行业目前主要以传统勘测方法为主,存在危险性高、效率低、潜在隐患点判识不准等痛点问题。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存在效率低、灾害类别不全、适用场景单一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团队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空、天、地”一体化多源灾情信息数据的协同处理和关键数据提取技术研发,突破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快速获取难题;研发构建了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地质灾害快速模拟技术和仿真平台,进行高精度图件、地质信息绘制及定量地灾评估等工作。 已取得相关软著20余项、专利20余项,已得到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西南交通大学等近百所大学、上千位科研工作者的使用并反馈中,并与中国中铁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20余家大型单位已完成百余例大型地质灾害工程及科研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高等学校技术交易系列活动在福州举办
4月16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学校技术交易系列活动在福州举办。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4-23
失效锂离子电池全组份绿色回收技术
我国的动力电池即将进入大规模的报废期,失效锂离子电池安全处置与循环利用对于解决资源短缺以及保护环境均至关重要。本团队针对当前失效锂电池再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需物理分选绿色回收失效锂电池全组份的集成技术。集成技术包括失效动力电池中电解液及有机组份高效脱除与产品化利用技术、有价组元的高效回收与高值化再利用技术、石墨负极废料深度净化与性能修复技术、失效磷酸铁锂电池经济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技术。 通过该技术,失效锂电池中有机组份脱除率大于 95%,其中氟以化学品形式回收,综合回收率大于 90%,有机组份无害化处置率 100%;以全电池计,对于钴酸锂或三元电池,有价金属镍、钴、锰、铜的综合回收率大于 98%,锂的综合回收率大于 95%,对于磷酸铁锂电池,再生磷酸铁锂材料 1C 放电比容量大于140 mAh/g,生产成本低于国内磷酸铁锂主流工艺的生产成本;再生石墨纯度大于 99.5%,性能满足电池级石墨要求。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废石油加氢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
全球每年废石油加氢催化剂的产量约 15~17 万吨,其中富含钼、钨、钴、镍、钒等战略金属。本团队研发了废催化剂中油的高效脱除与回收技术,实现废催化剂中高含量油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废催化剂火法还原熔炼富集金属-多金属锍湿法提取技术,突破废催化剂组分复杂、有价金属难以提取的难题。基于元素的地球化学成矿原理,开发催化剂浸出液中钨、钼、钒的高效分离技术。通过上述技术的耦合,形成废石油加氢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 通过本技术,废加氢催化剂中油的脱除率大于 80%,并以有机油和可燃性气体形式回收。催化剂中 Ni、Co、Mo、W、V 总回收率大于 90%,其中,镍以硫酸镍产出、钴以硫酸钴产出、钒以钒酸铵产出、钨钼以混合盐产出。所产生的废渣达到无害化标准,烟气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在我国钢产量大、钢种适于房屋建设且粘土砖禁用政策出台的背景下,钢管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住宅技术因其材料轻质高强且可回收等优势,成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既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建筑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建筑结构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我国起步较晚,梁柱节点存在构造、受力和施工上的不足,解决梁柱节点问题是推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多年来,本课题组围绕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先后开展了计算理论、节点构造、新型节点等关键技术的系列研究,并通过工程应用,形成了成套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技术,为矩形钢管混凝土和住宅钢结构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倒角型隔板贯通节点技术:提出了圆弧倒角型和倒角放坡型隔板贯通式节点形式,减轻了梁翼缘与隔板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避免节点发生脆性破坏。研究了倒角型隔板贯通节点的静动力性能,确定了节点的应力分布规律、破坏机理和滞回性能,推导了节点拉伸承载力计算公式。 2、长挑出隔板贯通节点技术:提出了长挑出隔板贯通节点,使塑性铰外移,提高节点域抗震性能。研发了新型柱端加载装置,解决了现有加载装置难以准确模拟节点受力状态的技术难题,发现该节点抗震性能良好,并得到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内隔板厚度及加强板长度等参数对节点性能的影响规律。 3、全螺栓隔板贯通节点技术:提出了全螺栓隔板贯通节点和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克服了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节点技术的突破,解决了一般节点制作安装周期长、人工费用高等技术问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项科研成果获得发明专利 3 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解决了传统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存在的应力集中、脆性破坏和构造尺寸偏大等问题,并提出了理论计算方法,为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多项新的节点技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全螺栓隔板贯通节点的连接全部采用高强螺栓,避免了现场焊接,施工方便,承载力高,同时实现了塑性铰外移,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应用领域: 该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多项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工程,应用可推广程度很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复杂立体交通节点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针对南京市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项目的晓庄广场互通所在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工序转换频繁,施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基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的经验和教训,解决晓庄广场互通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包含四个子课题:复杂立体交通节点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立交互通桩基础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研究;超大跨度立交桥跨越既有隧道架设技术研究;立交互通施工与地铁施工相互影响及施工时序研究。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高支模施工安全监测设备及系统成套技术
高支模是工程结构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之一,尽管出台了多项管理文件,高支模垮塌事故仍时有发生(2019年发生了5起),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研发高支模的施工安全监测设备及系统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状态予以把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个工程的监测为模板支撑体系规范编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团队于2019年3月研发了高支模施工安全监测设备及在线釆集与分析系统,已在多个工程项目中进行试验测试。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复杂破碎软岩巷道四维支护技术
本成果主要应用于金属矿开采软岩巷道支护领域,解决围岩膨胀量大、易软化崩解、巷道垮冒变形严重、变形时间长的问题。本技术的特点就是基于井下巷道全生命周期的变形规律的研究,探明复杂软岩巷道“膨胀-弱层失稳-应力扩容”复合型破坏机制,揭示采动应力下不同岩体质量围岩应力与变形的时间效应,采用“先让后抗”原则,优化组合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支护手段和施工时序,建立复杂破碎软岩巷道分区分级分时支护体系,创立时间维度与支护结构三维应力恢复耦合的四维支护技术,从而实现支护强度与支护时机对软岩巷道变形的协同调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7 588 589
  • ...
  • 930 9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