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有105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22年的大专和17年的本科教育。学校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校占地面积108.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2.01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2.05亿元;藏书233.8万册,电子图书107.18万册,纸质期刊2448种。现有教职工1726人,正高职称教师142人,专任教师1257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30人、副高职称335人、博士161人、硕士710人。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潘懋元、王佛松、陈志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5443人、成教学生14847人,来自18个省(市、区)。现有20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5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确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自办学以来得到曾宪梓、田家炳等海内外乡贤、校友捐资2亿多元。成立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成立大陆首家客家学院,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目前,学校遵循“应用服务型”办学定位,以推进广东省教育厅和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嘉应学院、加快嘉应学院转型试点工作等重要机遇为抓手,积极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努力办好应用服务型优秀本科教育,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嘉应学院 2021-02-01
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肇始于1914年,此后百年间数易校址,相继在宁波鄞县、杭州建德办学,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被誉为中国有色行业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嘉兴学院成立后,原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和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四校相继并入。 学校办学所在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发达、经济繁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地、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学校现有越秀、梁林和平湖3个校区,校园面积1859.19亩,校舍建筑面积46.67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单位、2个直属科研机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856人,成教在册生80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99.94万册、电子藏书187.76万册。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浙江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教授现为学校名誉校长。学校有教职工1504人,其中:专任教师991人,副高及以上教师4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5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等省级高端人才7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建设)、特色建设专业1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拥有省级一流学科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1个,嘉兴市重点实验室5个。《嘉兴学院学报》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省内外录取分数线持续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左右;与美、英、澳、德、日、韩等12个国家(地区)的34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派遣交换生等合作,每年接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约100人;与浙江师范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在校培养研究生近100人。学校充分发挥与有色行业联系紧密优势,主动贴近地方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学校被认定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一批合作院校;深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2项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个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第一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两学年连续在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位列教学为主型综合性高校第一名。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创业学院,构建了多资源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实现在校学生100%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牵头成立了嘉兴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先后荣获“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嘉兴市级科技孵化器”等荣誉称号。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党的诞生地优势,以大力传承弘扬“红船精神”为己任,建有全国首个“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浙江省高校党员干部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校二级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学校“红船先锋营”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省身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党建工作在2017年省属高校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中位列第一名。学校学子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2008-2010年连续三届“浙江骄傲”、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杰出志愿者、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浙江省首届美德学子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弘扬“求是求真求正”校风,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重点突破、内涵提升、人才优先、协同创新”四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应用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善创新、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嘉兴学院 2021-02-01
长治学院
长治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现有普通本科生12500余人,生源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在职教职工660余人,专任教师5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60余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50余人,外籍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等20余人;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60余人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校园占地面积共500余亩,分南北两个校区;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3亿余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1800多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文献资料116万多册,年征订期刊、报纸1500多种,各类电子图书103.2万多种,中外文数据库11个,试用电子资源数据库12个,藏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部丛刊》、《申报》等大型珍贵文献资料。 设有中文系、法律与经济学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外语系、数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计算机系、电子信息与物理系、教育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体育系、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共14个教学系部,33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方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共9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97个,多媒体教室33个,舞蹈排练厅5个,专业琴房118个。建有标准化运动场、体育训练馆、多功能实验剧场、带终端显示的数码钢琴教室。建有动植物标本馆,收藏13000余份动物标本、10000余份植物标本。建有上党文物陈列馆,收藏3000余件上党地区珍贵文物。 学院设有太行山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上党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方言研究所、书画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赵树理研究所、比较政治与地方治理研究所、数据安全与密码技术研究所、科普研究所等11个学术研究机构。其中,太行山生态与旅游研究中心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余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围绕上党地区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自然环境等内容的省级以上学术研究项目60余项。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的16所高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派出师生共60余人次。 学院坚持“以加强党建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的方略,落实“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应用转型、内涵建设、协调发展,服务我省和长治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宗旨,秉承“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校训,努力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相结合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我省和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建设“和谐校园、活力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形成了“团结、严谨、敬业、创新”的优良校风、“德高业精、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获得山西省“2010—2011年文明和谐单位”、“2011年度本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4—2015年高校文明单位标兵”、“2016年度平安校园”等称号。 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学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职能处室处务会议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常态化制度化、“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三基建设”、“两提一创”专项活动,全力推进“1331工程”,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完成省委专项巡视及整改工作,认真落实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六大工程”发展部署,奋力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党的建设等9个子规划,努力实现“一个发展转型、两个重点提升、三个着力优化、四个努力增加、五个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内涵发展水平。 全院上下扎实推进“党建龙头工程”,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更好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推进“学科科研工程”,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与我省和长治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立德树人工程”,落实“学生第一”理念,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指导、服务,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和谐民生工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一切事业,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长治学院。 与时俱进的长治学院,正以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砥砺奋进、进位争先的高昂激情,扎实推进办学治校育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更好发展,积极为国家、我省和长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长治学院 2021-02-01
商洛学院
商洛学院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多科性本科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占地465亩,校舍面积182226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45万元。有纸质图书62万册,电子图书29万册,纸质期刊1100余种,电子期刊4600种。 学院现有教职工463人,其中专任教师31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18人;长期聘请中科院院士侯洵、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知名专家学者23人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外籍教师4人。教师中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曾宪梓奖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10人。 学院现有政教、历史、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工程、计算机科学、艺术、体育等11个系,38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陕西省优秀教改试点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59人,成人教育学生2000人。 学院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主持省级教改科研课题15项,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2004年、2005年“专升本”统考上线率位居全省第一。2006年“专升本”上浮考试考生上浮率达60.5%。在2005、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级)”的特等奖和一等奖。 学院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设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GAP科研工程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8项,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收录15篇。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2年统计,我校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教师发表CSCD论文数,按高等院校著者论文引用次数排名30位,被引频次数达50次,是当年高校前三十名中唯一的一所专科学校。 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特别是“三级联系制”的做法曾被省委、省政府、中宣部和教育部总结推广。学院曾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教工委表彰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命名的“文明校园”等称号。 建校30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2000多名本专科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十一五”时期,学院将坚持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把学校建成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商洛学院 2021-02-01
铜仁学院
铜仁学院位于“中国西部名城”——贵州省铜仁市,坐落于梵净山麓、锦江河畔的川硐教育园区,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全国及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在“软科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学校排名520位,名列贵州综合性本科高校第六、市州本科高校第一。百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党政干部、教学名师,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办学起源于1920年创办的明德学校,几经传承演进,2006年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2010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整体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实现了“一校一址”办学目标,开启了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百年筚路蓝缕,弦歌不绝,铸就了“明德·致用”的校训,培育了“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凝练了“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托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小而精”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区域一流(培育)学科教育学为引领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占地91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心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千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1.5万册,电子图书283.3万册。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2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校政协同办学示范学院)和写作研究院(专攻写作与沟通的特色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国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34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045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86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997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博士161人,硕士413人;正高级职称149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24人;硕士生导师7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格品质健全、专业知识坚实、技术技能较强,具有智慧灵性和国际视野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产教融合项目39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66项、省级130项;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贵州省区域一流培育专业1个(园林)、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建有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黔黔辅导员工作室)1个。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现有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1个(教育学)、省级重点建设(含支持)学科7个,“教育发展与山区乡村振兴”学科群是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贵州省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贵州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贵州省高校工程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市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和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铜仁学院中老(老挝)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12个。三年来,学校获得科研总经费15990.6万元;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50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8项、省部级课题154项;发表学术论文2328篇,其中,在SCI、CSSCI上发表论文220篇;获得授权专利1158项,出版专著142部、教材7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22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5项。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了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与各区县政府、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形成了“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融合模式。近三年,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超过6500万元,人才培养质量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至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697人次;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乌珊赛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外8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503人次、教师121人次赴国(境)外交流访学;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达10个;建立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人,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材料与化学研究团队党支部和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第一支部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先后涌现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张蕾,国家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和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称号的教师李怡净,贵州最美警嫂、铜城仁者田仁碧,“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时江,明德学生最高奖获得者、不顾伤痛勇救伤者的90后女孩何林霞等一批明德楷模,彰显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将以“办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主线,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行动纲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黔东,面向全省,辐射武陵,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为早日把学校全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铜仁学院 2021-02-01
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由我国当代杰出教育家、民办教育拓荒者丁祖诒先生创办。学校座落在西安市南郊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下,其前身为创建于1987年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200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西安翻译学院。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接受陕西省委、省政府巡视诊断,同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2016年获批陕西省“管办评”试点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经过三十年的办学实践,已发展成一所以文、商科为主,以外语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鲜明特色的民办大学。 学校始终秉承“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译精神;积极践行“高尚教育”理念;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方向”;不断创新“外语+专业+现代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在“十三五”末,建成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民办大学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学校下设英文学院、亚欧语言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翻译研修学院、健康与运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12个二级学院、体育部和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24个,涵盖文、经、管、工、艺、法、教育、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成立了陕西终南学社、翻译研究所、书画艺术研究所、电子商务运营研究中心和陕西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等十多个研究机构。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重点扶持专业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材6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现有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校级精品课程39门,校级教学团队21个,校级教学名师25名,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西译精神为支撑,以文化育人为根本,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依托终南学社,举办终南大讲堂,创办《西安翻译学院学报》和《陕西终南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西译文丛》和《终南文库》等系列丛书。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定期举办春、秋诗会,“人文天地”文艺会演和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50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推进各类学科竞赛,强化个性培养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省、市大学生科技、文体活动竞赛等各类奖励千余项。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按照陕西省委提出的“三项机制”,率先打破民办教育家族化传统,构建了 “四位一体”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举办者拥有法人财产监督管理权,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务会独立行使办学管理权,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实现了民办高等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重大突破,对调动学校各方积极性,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从2016年初就把“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纳入日程,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为提升师资层次和水平,设立了“终南学者”和“首席教授”岗位;通过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等,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新常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四合作、五共同”,深化校企合作,与陕西省贸促会、阿里巴巴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200多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或实施订单式培养,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学校构建了“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营造全外语氛围,重点打造语言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三大服务类应用专业群,建设“语言大数据智库平台”(软硬件投资约2000万元),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与西北大学、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延安大学等省内大学建立帮扶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韩国、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有1000余人赴国(境)外攻读硕士学位;有百余名师生先后赴东欧及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和国家公派留学。学院多次组织师生参加国际青年发展峰会论坛,还聘请欧盟议会首席议员Robert George Karthus博士等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作报告,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同美国地方政府建立了学生带薪赴美实习的合作关系,先后有1200余名学生赴美国实习。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外语、商务、旅游等专业教学优势和特色,先后与匈牙利、俄罗斯、乌克兰、泰国等沿线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同时成立了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匈牙利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大力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学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要学习到西译”的良好社会声誉。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左右,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下得去,留得住,守纪律,善合作”。李岚清、李建国、陈至立、蒋正华、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赵正永、庄长兴等多位中央与省市领导先后到学校考察,高度赞扬我校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西安市“安全单位” 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连续8年,被中央六部委授予“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和“最具就业质量奖”等荣誉称号。在近几届“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赛中,我校先后有郑悦、杨鑫、丁倩雯、弓晨、杨鹏凯5位同学获得代表中国青年随同国家最高领导人参加APEC峰会的资格。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相继对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等进行了追踪报道。 西安翻译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弘扬优秀办学传统、强化办学特色,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实现“追赶超越”,把学校建成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民办大学。
西安翻译学院 2021-02-01
山东警察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其前身为山东省警官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所警察学校。 学院为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是山东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公安机关教学科研基地和专业培训基地,被誉为山东公安民警的摇篮。主要任务是招收培养全日制公安类普通大学生,为公安机关输送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责任过硬的公安专业人才;承担全国、全省公安机关领导骨干培训及在职民警专业培训和国外高级警务人员培训任务,是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商务部确定的国家援外培训基地之一。 学院现设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情报学、网络安全与执法7个本科专业。具有法学、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7年11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有2个校区,明水校区(济南市章丘区章莱路2555号)主要承担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任务。文化东路校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54号)主要承担在职民警和国外高级警务人员培训任务。两校区占地1745亩,校舍总面积28万平方米。 学院建有犯罪现场勘查、犯罪情报、安全防范、视频侦查、痕迹检验提取、汽车构造、电子数据取证、散打格斗训练等40余个专业实验室和实战技能训练场馆。在全省17个市公安机关建有51个教学实习基地。2个独立校园局域网分别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公安信息网”互联互通。图书馆馆藏图书75万余册。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能够适应公安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管理队伍。现有教职工5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教师比为30.4%,其中二级教授3人,教职工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比为66%。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全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7人,公安部、省公安厅人才库专家23人,全国和省级公安院校教学名师6人。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始终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坚持主动服从服务于公安实际工作,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为平安山东、和谐山东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数据截至2018年6月)
山东警察学院 2021-02-01
辽宁警察学院
辽宁警察学院于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前身为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是全省唯一一所省属公安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全省公安、司法等机关培养合格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公安民警的重任。学校创建于1960年,1985年建立大专,1995年开始独立试办本科专业。建校以来,已经为全省公安、司法等系统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警务专门人才,毕业生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公安、司法机关的业务骨干,在维护辽宁社会稳定、建设法治辽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平路,校园占地5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8.33万平方米。学院设置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经济犯罪侦查、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视听技术、犯罪学、监狱学10个本科专业,设有民航空中安全保卫1个高职专科专业。目前,我院已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交通管理工程、监狱学6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继续教育成人专升本治安学专业获得教育部审批2017年省内招生。学院有教职工编制580人,其中现有专任教师332人,教授44人,副高级以上教师17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229人,博士18人,博士后4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880人。学院坚持政治建校、特色立校、创新兴校、改革强校,形成了鲜明的公安办学特色,办学质量逐年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建成“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大连基地”、“全国公安教育训练网络学院”、“公安部训练科技应用研发中心”、“中国民航空中警察训练基地”、“公安部外警培训基地”和“辽宁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 升本以来,学院党委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开展了“创新行动年”、2016年开展了“创新发展年”、2017年开展了“创新成果年”、2018年开展了“创新质量年”、2019年正在开展“创新提升年”,通过创新学院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学院在公安部举办的两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连获一等奖,并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并通过试点项目验收,是全国唯一一所公安院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举办的创新成果展,并获副组长单位,学院培训工作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学院正站在本科办学的新起点上,以提高学院在维护辽宁社会稳定、建设法治辽宁中的贡献率作为追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警务专门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局、校校、校企合作,积极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警务专门人才,不断提升公安司法一线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扩大在全国同类公安院校中的影响力,努力把学院打造成辽宁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警务理论和技术创新高地、公安民警训练的主阵地,主动服务公安司法实战,为辽宁公安事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辽宁警察学院 2021-02-01
呼伦贝尔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前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相继成立的四所专科学校,1992年四校合并,之后又有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并入,2003年教育部批准呼伦贝尔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 学校占地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多元,馆藏图书10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800万元。 学校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2714人,其中:本科生11473人,专科生1241人,成人本专科生5180人,短期继续教育、安全培训等7000多人,折合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学校教职工总数1133人,专任教师66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152人,副高级职称286人 。 学校设有51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文、理、工、管、法、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1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培育项目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 学校充分利用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蒙古国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互派留学生,举行学术、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院校之一。2010年7月,学校与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共建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全国五个对俄留学培训基地之一。2012—2015年,学校在全区涉外院校及涉外培训机构信誉等级评定中被自治区评为“一级涉外院校”。 学校自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余万人,毕业生遍布区内外,许多毕业生已发展成为各条战线骨干力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15年学校启动了转型发展工作,调整了办学定位,现已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确立了“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战略目标。学校根据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以应用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按照“能力本位、行业需求”原则,构建“通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制度;三是以“学分制”为龙头,推进探索“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国际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3+1”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四是搭建“平台+模块”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专业和实习基地共建、合作开发课程、岗位培训和互聘教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形式,改革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学、学习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相一致,产学研协调统一,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在科研服务方面,学校立足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2015年学校“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为相关专业在草原生态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学校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积极融入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建设,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与呼伦贝尔市旗市区的合作商谈,推进校地合作,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办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北方民族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学校服务社会和推进区域文化的传承创新相互融合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长年承担内蒙古东部区域所有煤矿的矿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任务,年培训3000余人次。作为呼伦贝尔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师资培训基地,2011—2015年,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专业教师23004人次。学校还承担了 “国培计划”、“阳光工程”、“银河培训工程”、“雨露计划”、“五大员岗位”、“五大员继续教育”、“交通业继续教育”、“嘎查达(村长)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驾驶员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21145人次。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成功申报自治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将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立足服务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2021-02-01
武汉东湖学院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 ●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 武汉东湖学院简介 培养“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 地理位置优越 学校坐落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位于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之滨,东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近邻武汉市繁华核心商业区,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 基础设施完善 学校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环境优美,四季如画。占地面积1496亩、总建筑面积42.73万余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区、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宿舍区、生态绿化区,拥有公寓式学生宿舍、一次可容纳2万人上课的教学楼群、可容纳4000人阅读藏书量达155.07万册的图书馆、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面积4.9万平方米的田径运动场、占地5.1万平方米的设施齐全的科技大楼和多学科实验楼。2个学生食堂均被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食药监局评为“湖北省学校食品安全放心食堂”。学生寝室全部安装了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省级文明寝室数量居于全省高校前列。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 ☆ 综合实力强劲 学校于2000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4年8月,学校整体迁入汤逊湖畔的新校园。2011年4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转设为武汉东湖学院;2014年9月获批为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学校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自办学以来,文史类、理工类录取分数线始终位居全省民办本科高校前三位;近年来,文史类、理工类录取分数线始终位居全省民办本科高校第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近1.6万人。近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享有良好社会美誉度的高等学府。 ☆ 办学方向明确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的公益属性永远不变。学校以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一体”,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两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党建“四项工程”,2017年,学校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推荐为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试点单位,教育部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推广学校党建和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 ☆ 教育理念先进 学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树立“立德树人、质量至上、和谐发展、服务社会”和“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笃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办学新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独树一帜。 ☆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2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教授62人,副教授295人,博士108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学校是全国同类高校中首批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可的聘请外国专家资格单位。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工作人员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报考国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9个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基础课部2个课部、73个普通本专科专业,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4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4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湖北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项目、6个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个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学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生物化工类、管理经营类、文化创意类5大专业集群。2016年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成果孵化奖”、“湖北省创新创业示范学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称号。学校教师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其中在2017年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名。武汉东湖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国家批准认可的60余种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国家职业技能的鉴定资格。学生通过学习在校期间就可获得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已与武汉纺织大学、新疆大学等联合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校企合作紧密 学校成立9个有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大唐移动、东软集团、文思海辉、用友新道、达内教育、湖北三环、中粮集团、中铁轨道、嘉禾装饰、农业银行、嘉鱼县人民政府等企业、银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联合办专业,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就业等提供便利条件,定向培养企业、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 科研服务坚实 学校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现建有工程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了6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6个校级科研团队、16个校级科研平台,组建了1个省级研究中心——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稳步实施“2011计划”。 ☆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并顺利实施;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众多海外高校,实行学生游学、互派免费交换生、本升硕直通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实行1+1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与新西兰商学院及林肯大学实行3+1+1本升硕项目,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实行3+1合作项目。 ☆ 奖助体系完整 学校建有以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为激励,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学生勤工俭学和助学金为基本途径的奖助体系。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学生的政策和制度,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 ☆ 育人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63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34项,省部级奖项787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项,居省内民办本科高校之首;英语专四、专八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胡军、祝浩、王龙、郑胜东、李辉、熊海涛等一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发明之星”、“创新双杰”、“长江学子”等不断涌现。建校以来,5000多名优秀学子被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录取为研究生;50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 就业渠道畅通 学校紧密结合湖北省以及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原则,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了2000万元创新创业基金,并免费提供创新创业场地。近年来,有1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5%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3%以上,居民办本科高校前列。
武汉东湖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239 2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