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池州学院
池州学院始建于1977年,始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 1980年正式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现占地1959亩,校舍面积36.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94.87万元,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2000种。建有安徽省高校唯一的开路电视台。专任教师637人,其中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147人,博士、硕士学位61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教坛新秀16人。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管理机构: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与法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数据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本科专业5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新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 学校现有“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机构1个,校级研究中心15个。近三年来,承担省(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20项(其中科研项目125项),其中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横向项目2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29篇,其中被SCI、EI收录83篇,CSSCI、CSCD收录154篇;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获批国家专利6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7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9项。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英语竞赛等384项次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校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特色鲜明的新建应用型大学”为发展方向,秉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池州市旅委合作,主持完成“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池州市旅游线路与产品整合规划”等编制任务。近三年来,共签订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协议200余项。 学校植根池州、服务安徽。构建具有专业集群特征的、以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旅游专业,以电子、材料为主的工科专业,以大数据和大健康为主的具有行业学院特征的专业为龙头,带动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构建以大旅游为龙头,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建成若干个省内同类型院校中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近三年先后与韩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台湾实践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韩瑞大学结为姊妹院校,签署了教师、学术、学生合作交流协议;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签定了联合开展“2+2”合作办学协议。
池州学院 2021-02-01
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始建于1985年,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2012年11月受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经过33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学校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校园占地近1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充裕的体育运动和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便利的师生生活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南宁公交多条线路、南宁地铁4号线直通学校门口;学校毗邻邕宁新兴产业园区、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园,周边10公里区域内还集聚有广西体育中心和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五象湖公园、青秀山风景区等旅游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静雅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充分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需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39.75%,他们当中有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赖炳荣,广西知名历史文化学者陈雄章,博士生导师苏益声、彭振云,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李玟翰等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师以及依托行业引进的30位具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质量工程类专家。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建有高博软件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运行与控制实验中心、商科仿真模拟综合实训中心等37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ICT创新综合实验室、数据通信实训室、ISO实验室等128个功能实验实训室;学校图书馆面积26587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余席,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大学生创业园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商贸等五大类型上百个经营项目;体育馆恢宏大气,有3000多个座位;装有中央空调的演艺中心培养和展示学生才艺的重要场所,舞台宽阔、座位宽敞,已多次承接国内外顶尖文艺团体的演出。同时,学校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育人平台和科研基地26个,其中包括教育部—中兴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新桂商研究院。 学校积极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静心求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三节两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即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语言工程、文明修身工程),成立有大学生专利俱乐部等各类学生社团共计59个,积极开展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运动、“不孤湖”大讲堂、“书香南院”阅读等第二课堂校园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施展个性才能提供平台。 学校围绕广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2+6”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即重点发展质量技术工程和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工程两大学科,“6”即重点建设质量技术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机电与智能制造、交通与物流、信息与通讯技术、文化产业与城市管理六大专业集群,现有本科专业25个;与应用型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匹配,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能力培养体系、应用型科研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践行“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6种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稳定长效、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与南宁市威宁投资集团的“互联互通”模式、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驱动”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通行业”模式、与中兴通讯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科大讯飞公司的“攀亲嫁接”模式、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分院的“厂校一体”模式、与广西“新桂商”群体的“创业就业贯穿”模式。合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合作办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合作办学,2014年,学校完成了泰国18所高校教师的语言文化和城市轨道、高铁等专业知识培训,获得泰国教育部高度认可。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培育有一支86名具有国家创业导师资格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其中2人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近三年,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5项,自治区级奖项615项;师生申请发明专利337项,授权17项。 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学校确立了“创造卓越教育品质,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办学使命,以“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为办学理念,“自觉自强、厚德厚学”的校训、“自强、责任、卓越、有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价值指引。学校坚持探索“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向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培养“做人有品格、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应用技术大学。 2016年,“支持南宁学院建设全国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力争升格为南宁大学”列入了《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南宁学院发展的新机遇。学校将秉承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式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南宁学院 2021-02-01
吕梁学院
吕梁学院坐落在吕梁市区。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孕育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胡兰精神等红色文化。一部《吕梁英雄传》,就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近年来,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谱写了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首先来到吕梁,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学校创办于1978年,始称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1984年成立吕梁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与筹建中的吕梁理工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吕梁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学校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开始培养本科学生,为学校升格、开展普通本科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升本提升了办学层次,拓展了办学空间,使学校跃上了一个崭新平台,成为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学校占地面积11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6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7.83万平方米。运动场馆总面积13.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14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1.8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1.5万册、电子图书244.85万册、纸质期刊1083种、电子期刊9100种。学校设有15个教学系(部),建有1个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交口分院),另有2个师范专科分校。现有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817人。建有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1331工程”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培育)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中心)3个、吕梁市重点实验室3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124人,专任教师85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83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与“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三晋英才”6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1331工程”立德树人“好老师”课程建设计划支持人选1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师德楷模2人、省级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1人。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26人为兼职、客座教授。学校与交口县合作共建了体系完备、设施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山西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及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议,与中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于2018年开始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升本以后,围绕“尽快将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涵建设,完成了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在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2015年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6年被省教育厅列为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候补高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山西省第一所省市共建高校,201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建设先进学校,2019年经山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数字截止2019年9月)地址: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邮编:033001电话: 0358-2274210(党办)2274226(院办)2284118(值班室)传真:0358-2274298(党办)2274299(院办)电子邮箱:llxyxzb@163.com
吕梁学院 2021-02-01
太原学院
太原学院前身为1984年创建的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9月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撤销原建制并入。学院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教学工作接受山西省教育厅指导。 学院位于太原教育园区中央,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晋中工业区和武宿综合保税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相毗邻,是太原市与晋中市“同城化”建设的交汇点和衔接带,区位优势突出。 学院基础设施优良,办学条件优越。学院新校区规划用地1828亩,现总占地面积1308亩,由新校区、旧校区、北校区、中校区组成。校舍建筑面积34.06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35.1万元,馆藏图书125万余册。 学院现有教师85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授2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271名,博士25人,硕士632人。现有20个系,2个教学部(思政部、大学英语教学部),2个教学中心(计算中心、公共实验中心),其中17个系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学院现有66个专业,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38个(其中招生专业26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人数14795名。 学院秉承“博学、弘毅、力行、至善”的校训精神,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城市发展、城市转型、城市提升为契机,积极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推动综合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学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学院重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形式日趋多样。现已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院校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学生培养、师资交流、学术科研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未来太原学院将按照现代大学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太原学院 2021-02-01
新乡学院
新乡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始于1949年成立的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致力于构建“人本化、开放式、合作型、求错位、接地气”的办学模式,实施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环境优雅,校园占地面积2130亩,校舍面积近75万平方米,校园内四季常青,三季花香,人与自然,变奏和鸣。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电教大楼、学生公寓和标准化运动场馆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8万册、电子图书152万余种、中外文报刊1520余种、各种数据库50种,有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建有24个二级学院、18个科研机构、62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医学11大学科门类,其中制药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专业认证。拥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12个,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万余人,成教生1万余人。学校聚焦“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要素,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前,建设有制药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13个、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8门、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虚拟仿真项目共100余项。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奖”评选工作,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体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育人体系。全力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荣获河南省教育改革特等奖,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学校建立合格、优秀、卓越三级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省部级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95项、二等奖183项、三等奖159项,省级比赛获得奖项900余项。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紧密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与15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协同育人创新联盟和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与企业行业共建了电动汽车学院、心连心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沿黄经济发展研究院等13个行业学院。以联盟为纽带,开展“双向互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3亿元建设一批微缩实训平台,建成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实践教学中心、新新媒体传播训练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训基地近50个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0余家,全力打造工业4.0人才培养区、文化创意与服务人才培养区、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区、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一条街,加速构建“三区一园一街”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创业中心25个。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1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在全省新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08项,被SCI、EI、CSSCI等收录或转载论文1046篇,获得国家专利755件。《管理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选派多批次企业挂职人员、科技特派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推进成果转化与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银锌电池智能充放电装置、基于虚拟样机的起重机械虚拟检测平台、绿色滑板润滑材料制备工艺等一批优秀成果。牧野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所申报入选首批河南高校高端智库联盟首批理事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和讲坛新秀工程”“创新引飞导师工程”“师资培训工程”“管理队伍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学者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工程、四计划”人才建设项目,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8人,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现有教职工1800人,专任教师13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0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60%。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57人。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坚持选派学者、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先后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美国贝佩丝大学、新西兰塔拉纳基西部理工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生物技术专业开展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40余项荣誉称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乘着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依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新乡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聚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新乡学院 2021-02-01
茅台学院
茅台学院是2017年5月23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第一所围绕酿酒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 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贵州省仁怀市南部新城,占地面积1076.2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院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28.44万元(不含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40万册、电子图书79万册,实验教学中心2个,实习实训基地集团公司内22个、集团公司外12个,学院正在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 以酿造类专业为核心,逐步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设有酿酒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资源环境系、酿酒工程自动化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公共基础教学部等7个教学系部,实习实训教学中心、图书信息中心2个教辅机构。有酿酒工程(白酒方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自动化、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2017年实现首届本科招生,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586人,继续教育学生228人。 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93人;特聘教授36人。 学院 “围绕酿酒产业链的专业发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面向未来,秉持 “立足茅台、服务酒业、报效国家、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有行业特色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茅台学院 2021-02-01
商丘学院
商丘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商丘市区东南部著名的应天书院旧址旁,邻近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丘古城。商丘地处陇海和京九铁路、连霍和济广高速公路及105和310国道的交汇处,东临皖苏,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历史厚重,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丘学院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校园环境优雅大气,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赏心悦目的园林风格,都充分体现了商丘的丰厚文化底蕴。校内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湖面碧波涟漪,黑天鹅在湖中嬉戏,金孔雀在小岛上悠然漫步,上千只白鸽翱翔天际遥相呼应……翠堤、凉亭、石雕、假山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科学的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特色化的大学教育,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均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本科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深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坚实的学科建设 截止2018年7月1日,学校设有“十三院一部一系”,即传媒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春来学院、中等专业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和音乐系,设有50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学科的发展思路是以工管农为主,文经理艺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拥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承担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成了适应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余个,为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雄厚的师资力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内培与外引”双渠道,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已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近千人。学校还从全国各院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直接参与到教学之中。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承担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7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0多部。 先进的教学设施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与电气工程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电路原理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实验实训室、多媒体电教中心等先进教学设施。校内建有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各类体育运动、文娱活动设施齐全,能充分满足师生文体活动的需求。 优良的学风建设 学校科学文化氛围浓厚,学术活动频繁。院士、博士生导师、专家、教授定期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学生勤奋好学、团结拼搏,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近年来,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民办学校先进办学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最美大学校园”、“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当前,商丘学院正乘改革发展东风,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打造特色、强化质量、凝心聚力、加快转型,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高校而努力奋斗!
商丘学院 2021-02-01
泰州学院
泰州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全日制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有近80年办学底蕴。学校前身是1941年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中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建立的苏北泰州师范学校。2000年在泰州师范和泰兴师范的基础上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8年来,学校积淀形成“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校训,“惟精惟诚、知行合一”的校风,为地方培养了数以万计、以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 “服务并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现有在校生近8000人,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等10个院系,29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建有3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师资队伍持续优化。现有教职工651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193人,博士107人。学校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333工程”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3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的数量稳定增长,先后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3项,市厅级项目立项243项,申请专利63项;出版专著23本,在SCI、EI、CSSCI等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63篇;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22人次。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风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484人次(4人获国家级赛事一等奖)、省级以上文体竞赛获奖629人次(20人获国家级奖励),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4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根据“四瞄准,四主动”指导思想,以“一改”“三进”“六建”为抓手,积极推进“服务泰州行动计划”100项服务项目,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早日建成“引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泰州学院 2021-02-01
汉口学院
汉口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毗邻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国光谷”。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楼阁有致,亭台生韵,鸟语花香。学校被誉为武汉地区最美最雅的新型大学园区之一。学校创立于2000年9月,其前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1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请,教育部批准,成立汉口学院。通过20年的砥砺发展,学校形成了培养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举办专升本教育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中国十大改革创新示范高校”、“中国十大品牌影响力学院”、“武汉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就勋章”。学校坚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思路,建有41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四个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兴校战略,学校全职引进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皮特•萨赫逊担任副校长兼国际创新中心主任。2019年4月16日,学校航空产业园正式开工,旨在创办国内一流的航空类学科专业,切实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院士1人,正教授70余人,副教授190余人,另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约占专任教师的72%,有3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近5 年来,共有2000 余人次在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涌现出“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百强社团”等一批杰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2017年我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互联网+比赛,取得好成绩。2018年10月“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是全国唯一入围决赛并获得银奖的民办高校。学校传媒学院微电影作品《纸飞机》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优秀作品奖。学校“旭日合唱团”一举摘取第七届意大利日内瓦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项特别奖和两项金奖,成为第一个荣获此殊荣的中国合唱团。学校资教生签约率连续12 年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资教生典范。2018年5月4日,我校“救火英雄”杨高飞同学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再深造,近5年有600 多人考取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94.70%。学校还建有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困有所助、优有所奖,年奖励金额达700 多万元。
汉口学院 2021-02-01
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原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组建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占地约1968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150.69万元,藏书13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4020人。 学校主动融入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长沙支柱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现有16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26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已形成拥有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市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工程技术中心5个的学科建设格局。 学校现有教职工994人,其中专任教师754人。教职员工中正高职称教师9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百人计划”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10人,省教学奉献奖1人。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42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45项、二等奖84项。2015-2017年学校艺术设计学院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近5年平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以上,居湖南省二本院校前列。 学校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1270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7194.6万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61项。 获科研成果奖励191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7项。 学校积极开展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30余所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实施学生互派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学校与湖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积极参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浏阳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园区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校将紧紧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和长沙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长沙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39 2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