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柑橘介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对柑橘介类天敌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对重要天敌进行了发掘。I:感研究了日本方头甲不同饲养 方法,分析评价了马铃薯连续饲养桑盾蛤的可行性,找到了抑制马铃薯发芽的技术,研究了桑盾蛤和日本方 头甲接种方法,明确了桑盾蛤和日本方头甲繁殖的最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研发出了日本方头甲包装运 输和种源保存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通过马铃薯一桑盾蛤一日本方头甲的途径规模化饲养天敌的关键技术。评 价了室内饲养天敌对介壳虫的控制效果,建立了日本方头甲田间释放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害虫天敌产业 化。通过室内反复配方筛选、工艺研究和田间试验,研制出以苦参和烟草为主,川乌和半夏等多种杀虫植物 经科学配方和特殊工艺萃取而成的高效广谱杀虫剂,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价了该产品对多种介壳虫的控制效 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0.5%苦参碱•烟碱水剂生产技术成功转让重庆东方农药厂并登记生产。该产品是国内 第一个登记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的植物源农药,先后获重庆市重点新产品,重庆高新科技产品,国家星火科 技产品。本项目成果生产的天敌产品一日本方头甲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柑橘蛤类害虫,而且对控制桃、梨、李 和樱桃等果树的介壳虫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自2000年以来,在柑橘和桃产区推广应用日本方头甲 70余万亩,新增利润24220.5万元。自2003年来,生产销售植物源杀虫剂一果圣1200余吨,满足了 180万亩 柑橘生产对植物源农药的需要,新增加利润12600余万元。本项目丰富了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内容和昆虫规 模化人工饲养理论。对我国天敌昆虫大规模人工饲养和植物源农药创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果品 中农药残留,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各产区绿色果品生产。
西南大学 2021-04-13
仓储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与综合应用技术
仓储害虫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损失在 10 亿美元以上。目前的防治方法都以化学农药(熏蒸剂)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等问题的日益关注,研究包括生物防治在内的绿色替代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技术研究了杀虫微生物、天敌昆虫、以及植物源杀虫剂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了主要天敌昆虫麦蛾柔茧蜂滞育及扩繁机制;系统调查了我国不同仓储生态系统杀虫微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资源及其与麦蛾柔茧蜂互作机制;研究了植物提取物对主要仓储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机理;在阐明仓储害虫的抗药性机理基础上,集成了仓储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解决仓储害虫熏蒸残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生物防治资源来防治仓储害虫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及预期经济效益。 转化条件:苏云金芽胞杆菌、麦蛾柔茧蜂和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大规模扩繁的场地和条件 成果完成时间:2013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用于生产畜禽饲料添加剂的乳酸菌发酵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畜禽饲料添加剂的乳酸菌发酵罐,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两侧内壁上等距离设有多个加热电阻,所述第一壳体上端中部位置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内插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侧均设有限位机构,所述连接杆下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等距离设有多个搅拌辊,所述第一壳体底壁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杆,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个新的上皮性肿瘤干细胞特异表达的唾液酸化IgG作为上皮性肿瘤细胞共有靶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破坏性治疗转向微创介入及无创性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模式旨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对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其中包括利用治疗性抗体及免疫细胞(如CART及TCRT细胞)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实现特异性杀伤,即过继免疫疗法;以及利用肿瘤疫苗激活体内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或阻断肿瘤患者免疫细胞上特有的免疫抑制信号转导(如PD-1/PD-L1),以解除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免疫无能状态,即主动免疫疗法。可见无论是过继免疫还是主动免疫治疗都严格依赖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分子及特异性免疫调控分子。然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新的肿瘤靶点及免疫调控分子。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邱晓彦课题组,从30年前的偶然发现开始,追踪至今,已经证明原本作为重要免疫分子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近期的研究发现上皮谱系来源的肿瘤(90%肿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普遍表达一种异常唾液酸化IgG, 其唾液酸修饰发生在IgG Fab上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及B细胞来源的IgG很少或没有这种修饰。重要的是,异常唾液酸化IgG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肿瘤干/祖细胞上,其表达水平直接涉及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的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用特异性识别该唾液酸相关表位的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包括PDX模型)。提示异常唾液酸化IgG是上皮性肿瘤细胞潜在的共同靶点,尤其是其高表达在肿瘤干/祖细胞上,可能是更理想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该靶点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201510776518.9),国际专利正在审批中。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一个新的上皮性肿瘤干细胞特异表达的唾液酸化IgG作为上皮性肿瘤细胞共有靶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目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破坏性治疗转向微创介入及无创性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模式旨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对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其中包括利用治疗性抗体及免疫细胞(如CART及TCRT细胞)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实现特异性杀伤,即过继免疫疗法;以及利用肿瘤疫苗激活体内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或阻断肿瘤患者免疫细胞上特有的免疫抑制信号转导(如PD-1/PD-L1),以解除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免疫无能状态,即主动免疫疗法。可见无论是过继免疫还是主动免疫治疗都严格依赖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分子及特异性免疫调控分子。然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新的肿瘤靶点及免疫调控分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邱晓彦课题组,从30年前的偶然发现开始,追踪至今,已经证明原本作为重要免疫分子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近期的研究发现上皮谱系来源的肿瘤(90%肿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普遍表达一种异常唾液酸化IgG, 其唾液酸修饰发生在IgG Fab上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及B细胞来源的IgG很少或没有这种修饰。重要的是,异常唾液酸化IgG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肿瘤干/祖细胞上,其表达水平直接涉及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的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用特异性识别该唾液酸相关表位的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包括PDX模型)。提示异常唾液酸化IgG是上皮性肿瘤细胞潜在的共同靶点,尤其是其高表达在肿瘤干/祖细胞上,可能是更理想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该靶点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201510776518.9),国际专利正在审批中。
北京大学 2021-04-13
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课题组在多糖疫苗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顶级综合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课题组在多糖疫苗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Synthesis and deliver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by recombinant attenuated Salmonella vaccines”(减毒沙门氏菌疫苗合成及递送来源于肺炎链球菌的多糖抗原)。该研究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细菌遗传学及免疫学等方法,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表面多糖抗原成功表达合成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减毒沙门氏菌的表面,并连接于沙门氏菌内毒素的类脂A上,利用遗传改造及调控的减毒沙门菌疫苗载体递送肺炎链球菌的多糖抗原开发新型疫苗。该方法突破了目前固有的阳性细菌多糖疫苗的构建方式,为将来快速、高效的构建多糖疫苗奠定了基础。 博士后苏华荔及青年教师刘青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为通讯作者,西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Curtis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动物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卞晓萍及佛罗里达大学王世峰博士参与相关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美国NIH项目的资助。
西南大学 2021-02-01
内源性大麻肽类激动剂(m)VD-Hpα 在制备镇痛药物中的 应用
慢性和严重疼痛的控制一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目前已有多种药剂用于治疗多样化的病理状态,这其中包括阿片、非甾醇类抗炎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克他命等(Drugs 2007, 2121: 2133)。但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临床用药剂量和降低了其治疗效果。除了进一步研究慢性疼痛的病理机制和鉴定药物本身的镇痛机制外,临床上更需要的是有效地、无毒的和没有中枢副作用的治疗慢性痛的新药物
兰州大学 2021-04-14
报名中 | 平行论坛“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
平行论坛“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6
性能与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一体化综合设计技术
性能与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RMS)一体化综合设计技术是以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解决复杂装备研制过程RMS工作项目的控制问题和性能方法与RMS方法融合的问题,实现RMS工作与性能工作同步开展,统一建模、综合分析、权衡优化。进而充分发挥RMS技术的效果与效益。 一体化设计专业围绕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复杂装备研制过程性能与RMS一体化过程控制、先进集成平台和软件工具、考虑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基于POF的可靠性与寿命分析技术等方向,实验室拥有“一体化集成平台及开发环境”,“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基础数据库”,“考虑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基于POF的可靠性预计平台”等自主研发的先进设备,同时还采购了“多主体仿真环境Anylogic”、“多学科设计优化环境Fiper”等进口先进设备。同时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软件开发队伍,可根据不同型号的需求,定制开发一体化集成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设计了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金钟叉”,这是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负责的《工程学导论》课程学生作品,为避免二次传播和感染提供了一个价廉且使用体验良好的解决方案。                   “金钟叉”主要发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生组成。项目负责人陈心佩同学是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大一在校生,项目初心其实是希望解决幽门螺杆菌患者反复治疗反复感染的问题。当前情况,人们陆续返工后,如何避免共餐交叉感染的风险,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对抗共餐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两个模式操作较为繁琐,用户体验不佳。团队决定设计一款低成本、容易清洗,顺应中式用餐习惯且使用体验良好的方案。经过对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受到人们戴口罩防病毒的启发,最终决定为中式筷子设计一件能快速灵活穿戴的“口罩”。用户在用餐过程中先通过筷子夹取保护套,随后通过这个保护套取菜到自己餐盘内后,然后立刻脱离外套使用筷子进餐,整个用餐过程筷子在不离手的情况下实现公筷、私筷状态切换。一个正常用餐过程夹菜次数通常有二十次以上,而如果用公筷、公勺就需要放下二十多次筷子换公筷和公勺取菜,再放下重新拿取自己的筷子进行反复切换,并且公筷和筷子有时候还会弄乱,而团队的方案比使用公筷效率更高更便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保护套采用抑菌涂层技术进一步降低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他们为这款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的新工具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金钟叉。            产品设计中最难克服是生产工艺问题,要确保用筷子夹紧装置后在取菜过程不松动需要材料有硬度同时具备一定弹性,同学们迅速与浙江餐具生产企业沟通并反复测试,最终找到一款弹性材料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现量产准备工作,并进行专利和商标注册。学生团队于近日获得产业链企业数百万元投资进行产品量产,产品将在一个月左右投放市场面向大众。点击查看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