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个新的上皮性肿瘤干细胞特异表达的唾液酸化IgG作为上皮性肿瘤细胞共有靶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破坏性治疗转向微创介入及无创性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模式旨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对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其中包括利用治疗性抗体及免疫细胞(如CART及TCRT细胞)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实现特异性杀伤,即过继免疫疗法;以及利用肿瘤疫苗激活体内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或阻断肿瘤患者免疫细胞上特有的免疫抑制信号转导(如PD-1/PD-L1),以解除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免疫无能状态,即主动免疫疗法。可见无论是过继免疫还是主动免疫治疗都严格依赖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分子及特异性免疫调控分子。然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新的肿瘤靶点及免疫调控分子。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邱晓彦课题组,从30年前的偶然发现开始,追踪至今,已经证明原本作为重要免疫分子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近期的研究发现上皮谱系来源的肿瘤(90%肿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普遍表达一种异常唾液酸化IgG, 其唾液酸修饰发生在IgG Fab上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及B细胞来源的IgG很少或没有这种修饰。重要的是,异常唾液酸化IgG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肿瘤干/祖细胞上,其表达水平直接涉及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的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用特异性识别该唾液酸相关表位的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包括PDX模型)。提示异常唾液酸化IgG是上皮性肿瘤细胞潜在的共同靶点,尤其是其高表达在肿瘤干/祖细胞上,可能是更理想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该靶点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201510776518.9),国际专利正在审批中。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一个新的上皮性肿瘤干细胞特异表达的唾液酸化IgG作为上皮性肿瘤细胞共有靶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目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破坏性治疗转向微创介入及无创性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模式旨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对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其中包括利用治疗性抗体及免疫细胞(如CART及TCRT细胞)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实现特异性杀伤,即过继免疫疗法;以及利用肿瘤疫苗激活体内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或阻断肿瘤患者免疫细胞上特有的免疫抑制信号转导(如PD-1/PD-L1),以解除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免疫无能状态,即主动免疫疗法。可见无论是过继免疫还是主动免疫治疗都严格依赖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分子及特异性免疫调控分子。然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新的肿瘤靶点及免疫调控分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邱晓彦课题组,从30年前的偶然发现开始,追踪至今,已经证明原本作为重要免疫分子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近期的研究发现上皮谱系来源的肿瘤(90%肿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普遍表达一种异常唾液酸化IgG, 其唾液酸修饰发生在IgG Fab上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及B细胞来源的IgG很少或没有这种修饰。重要的是,异常唾液酸化IgG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肿瘤干/祖细胞上,其表达水平直接涉及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的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用特异性识别该唾液酸相关表位的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包括PDX模型)。提示异常唾液酸化IgG是上皮性肿瘤细胞潜在的共同靶点,尤其是其高表达在肿瘤干/祖细胞上,可能是更理想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该靶点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201510776518.9),国际专利正在审批中。
北京大学 2021-04-13
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课题组在多糖疫苗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顶级综合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课题组在多糖疫苗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Synthesis and deliver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by recombinant attenuated Salmonella vaccines”(减毒沙门氏菌疫苗合成及递送来源于肺炎链球菌的多糖抗原)。该研究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细菌遗传学及免疫学等方法,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表面多糖抗原成功表达合成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减毒沙门氏菌的表面,并连接于沙门氏菌内毒素的类脂A上,利用遗传改造及调控的减毒沙门菌疫苗载体递送肺炎链球菌的多糖抗原开发新型疫苗。该方法突破了目前固有的阳性细菌多糖疫苗的构建方式,为将来快速、高效的构建多糖疫苗奠定了基础。 博士后苏华荔及青年教师刘青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动物医学院孔庆科博士为通讯作者,西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Curtis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动物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卞晓萍及佛罗里达大学王世峰博士参与相关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美国NIH项目的资助。
西南大学 2021-02-01
内源性大麻肽类激动剂(m)VD-Hpα 在制备镇痛药物中的 应用
慢性和严重疼痛的控制一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目前已有多种药剂用于治疗多样化的病理状态,这其中包括阿片、非甾醇类抗炎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克他命等(Drugs 2007, 2121: 2133)。但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临床用药剂量和降低了其治疗效果。除了进一步研究慢性疼痛的病理机制和鉴定药物本身的镇痛机制外,临床上更需要的是有效地、无毒的和没有中枢副作用的治疗慢性痛的新药物
兰州大学 2021-04-14
报名中 | 平行论坛“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
平行论坛“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报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6
一种防治卵巢早衰的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王旭东;葛盛;沈健;晏婷婷【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治卵巢早衰的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卵巢早衰的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该保健品包括下列原料: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还包括覆盆子、花生、红枣、黄豆。它的制备方法是:首先按照重量配比称取原料,然后用乙醇浸泡,后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备用,滤渣继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用乙醇回流提取,再过滤,滤液备用,合并上述滤液,并浓缩至无醇味,得醇提液;滤渣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得水提液,合并醇提液与水提液即得。本发明保健品具有良好的改善卵巢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对40岁左右的妇女,有改善卵巢功能,发挥雌激素样作用,改善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体重减轻、多汗等症状,调节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促进卵泡发育等功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本专利(专利号:ZL201310124826.4 ,发明人系荣昌校区教师,长期从事新中兽药的硏发),首次提 出奶牛乳房防治新方法"乳头孔给药",克服了其他传统给药方式的不足,如静脉、肌注以及乳房外透皮给 药等存在的血乳屏障、皮肤屏障使药物很难达到乳池,而乳房灌注剂虽然药物直达乳池,但操作非常困难, 需要专业人士专业工具,临床使用不便且易损伤乳头。本专利以清热解毒、活络通乳为原则进行了大通量筛 选制得的新型纯中药软膏剂,直接在乳头孔给药,药物既可以很快释放进乳池,也可以收缩乳头孔括约肌, 有效减少乳头孔开放时间,避免病原微生物再次侵入。现已进行了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目前该专利以独占 许可方式转让给了一家兽药GMP药厂,正在进行中试生产,后期将开展3期临床试验,为申报新兽药作准备。如果成功上市,且能有效控制乳房炎的发病率,加之无抗生素残留问题,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西南大学 2021-04-13
中药野菊花防治小儿湿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复杂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已占到皮肤科门诊病人的20%-30%,由于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和抗组胺类药物仍作为西药治疗湿疹的首选药物,但该类药物仅仅是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未能有效治疗湿疹病症,且伴随有诸多毒副作用。此外,目前市场上还未见针对小儿皮肤特征所研发的防治湿疹的特有药物。本教研室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野菊花对小儿湿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但现有文献还未见以湿疹特有模型研究野菊花的相关报道。因此,以中药野菊花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该中药治疗湿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同时探究野菊花防治小儿湿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该味中药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为后续开发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小儿湿疹的现代纯中药制剂奠定基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22
功能性填料及功能性助剂开发项目
超微/纳米稀土光能转换材料产业化 项目介绍:该项目将太阳光谱中的紫外光和绿光转换成红光和蓝光,以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增产和提高品质。该项目由三种稀土发光材料构成,RBI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和48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400-470nm和600-680nm;UGTR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350nm和45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VTR-660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该项目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该项目产品的需求量在7000吨以上,年产值在30亿左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植入性人造头发
1 成果简介( 1)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始于 70 年代。人群中秃发的发病率很高,全世界大约有18 亿不同程度的脱发患者。脱发给患者在职场、婚恋、社交等方面带来了困扰。防脱发已成“ 世界性难题”。然而自体移植、药物治疗等都因为各自弊端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进行植入性人造头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2)本项目以涤纶( PET)单丝为原料,制备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合成方法简便、快速,价格较低。如图 1 所示,其中( a)为未处理的涤纶单丝,( b)为聚吡咯/涤纶单丝。对比聚吡咯镀膜前的单丝,可以清楚看到镀膜后单丝表面变为黑色,覆盖了一层聚吡咯薄膜。说明聚吡咯已经镀在单丝上面。  图 1 外观图:( a) PET;( b) PPy/PET  图 2 细胞粘附情况( ×20):( a) PPy/PET;( b) PET ( 3)本项目技术已经完成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证明聚吡咯/涤纶植入性人造头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如图 2 所示,细胞很好地附着在 PPy/PET 单丝表面,同时可以看出,未经吡咯镀膜的单丝表面虽有细胞附着,但明显少很多。表明 PPy/PET 单丝是无毒的且成纤维细胞在单丝上的附着性良好。符合临床应用材料对生物相容性的要求。 ( 4)本项目技术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植入新西兰白兔头部 1 个月内的人造头发无明显的过敏、脱毛等现象出现。 ( 5)本项目将主要通过生产和销售植入性人造头发,技术的转让和培训获得利益。2 应用说明对于本项目的分析: ( 1)鉴于自体移植等外科手术及假发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秃发患者的逐年增加,植入性人造头发成为治疗秃发的一种新方法,其治疗周期短,疼痛小,副作用小,费用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2)本项目制作的聚吡咯基人造头发在国内外尚无人研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知识创新政策。本项目成果将成为秃发患者的福音,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3 效益分析植入性人造头发每 1000 根价格为 1000 元。4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或合作开发5 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健康领域。
清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