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控制全球变暖在1.5 ºC内将限制干旱化的发生
研究发现2 ºC的升温将使全球愈加干旱。如果升温达到2 ºC,全球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变得愈加干旱。此变化将大大增加旱灾和山火的威胁。但是如果把全球变暖控制在1.5 ºC内则将大大减少干旱发生地区的范围。此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的研究成果由南方科技大学和东英吉利大学(UEA)共同完成。干旱化通过比较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来衡量地表的干湿程度。研究小组综合评估了27个全球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以确定世界范围内干旱化程度将大大改变的区域。预测结果建立在将全球温度升高范围控制在工业化前1.5 ºC和2 ºC水平的基础上。干旱化程度的改变则通过对比其当前的年际变化得到。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禁用负载限制控制器
NJGD系列宿舍安全用电智能控制器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教授经过多年的研制,采用微型单片机(MCU),结合精心设计的科学采样电路而生产出的用电器自动识别控制器。本产品主要用于学校、企业、建筑工地的宿舍及医院病房等一切禁止使用热得快、电炉、电水壶等阻性负载的场所。NJGD系列安全用电智能控制器对房间内的电器用电性质实行自动监控,它能在用电设备接入电路后1秒钟内自动识别出用电器是否属于禁用的电器,如果接入的是禁用的电器它将自动停止供电,在撤除非法用电器以后即自动恢复正常供电。从而达到限电、节电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和企业管理者对宿舍安全用电管理的难题。产品主要功能特点:1、自动识别电器特性:对于室内照明灯、计算机、电视机等正常生活、学习用电不加限制,却能严格控制阻性电器,彻底杜绝安全隐患。对于容易引发火灾的100w以上的电炉子、热宝、热得快、卷发器、等禁用电器可以自动识别并关闭电源。2、超大总功率:克服了目前限电器市场产品总功率低,不能承受大功率电器使用的缺点。3、智能开放多种允许使用的违规电器:对于允许使用的多种违规电器(例如:热水器、饮水机),本产品通过设定可以允许使用,除所开放电器外的禁用电器不允许使用。4、通讯功能:自带通讯软件,参数用户可以自行修改,窗口用户可以自行开放。5、时段控制:本产品分成两个供电时间段,根据白天和夜间的用电特点,分时段行设定。6、自锁功能:可以任意选择违规断电后是否自锁,可以任意设定违规断电自锁次数。7、参数自由调整:本产品是采用CPU软体控制,参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由调整。可以调整的参数有:最小恶意负载、总功率、断电后恢复供电时间、断电自锁次数等。8、识别度高:对于各种负载的变化判断可以精确到1W。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非限制条件下车牌检测与识别
与停车场车辆计费等限制条件下的车牌识别应用场景不同,本项目可以实现多种复杂环境下多车牌多角度的车牌检测与识别。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5-04
晚渐新世中亚干旱环境分异机制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型干旱区,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也是“丝绸之路”核心区。该地区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干旱环境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能为理解我国干旱-季风耦合环境何时、何因形成提供关键证据。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院士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传统观点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全球环境事件如新生代全球降温等,与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隆升、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联,而这种联结的纽带是亚洲季风。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是现今亚洲内陆气候环境变化的主因。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对干旱区内部气候环境格局的形成演化有重大影响,且可能通过与亚洲季风的协同作用对我国北方气候环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但地质历史时期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还缺少研究。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团队瞄准这一地球科学领域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联合美国、德国、塔吉克斯坦等的多家研究机构,围绕中亚塔吉克盆地早新生界地层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科研团队基于可信的古地磁年代标尺,综合碳酸盐稳定氧同位素、沉积相、元素地球化学、粘土矿物等证据,发现大约自2500万年前(晚渐新世)开始,帕米尔-天山西侧迎风坡气候变湿、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负,而东侧背风坡干旱化显著加剧、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重。据此,科研团队提出,亚洲内陆气候环境大约自2500万年前就已开始产生显著的东西向分异。结合数值模拟和构造证据,科研团队进一步论证了帕米尔-天山部分山体可能在大约2500万年前就已隆升到现代地势的海拔高度的75%即大约3000米,高于3000米临界高度时,就能产生环流效应,揭示了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作用,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这一发现,为认识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环境的时空演变历史及可能驱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该研究也为认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提供了西风区的长序列地质记录。王鑫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王鑫和陈发虎。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的联合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47400.1
兰州大学 2021-04-11
MSG2000A PXle模块化矢量信号发生器
MSG2000A模块化矢星信号发生器具有高性价比、频率覆盖范围宽、功率调节范围大、频谱纯度高、重量轻、功率低等特点。可满足常规测试、各类雷达/通信信号模拟、自动测试系统搭建等应用需求。 功能特点 输出信号频率范围:1 MHz~40 GHz 输出信号调制带宽:200 MHz 支持矢量调制 功率范围:-120 dBm~10 dBm 支持AM、FM、PM、脉冲调制 结构形式:标准PXle模块 应用领域 低成本ATE系统搭建 接收系统测试及信号模拟 电子对抗系统搭建
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 2022-08-05
一种定量检测植物抗干旱能力的方法
项目简介 在待测时间内取带有叶片的待测植物枝条,并用湿布包住植株枝干基部,以减缓水 分散发;清理叶片表面灰尘后,取植物叶片,将植物叶片夹在平行板电容器中,用电容125 传感器测量叶片的植物生理电容值,同时测量叶片的植物组织水势 W;利用植物组织水势 W 与细胞液溶质浓度的关系以及植物生理电容值 C 与细胞液溶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表达 式,推导出叶片有效厚度 d 与电容器极板接触的叶片有效面积 A 的比值 y;定义植物叶片 紧张度 Td=100/y,获得各待测时间的待测植物叶片紧张度。通过
江苏大学 2021-04-14
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该研究根据化学计量内稳态假说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推导提出基于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指示氮、磷限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建立全球陆地植物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数据库和全球养分添加实验数据库,并在上述框架基础上量化评估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特征,完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高分辨率空间制图。 该研究发现,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和冰川除外)有18%的区域受到较强的氮限制,而43%的区域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其他39%的区域则受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任一元素的微弱限制。总体而言,氮限制在在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地草原及灌丛较为普遍,磷限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沙漠、地中海植被、以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丛较为常见。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的量化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式氮、磷限制的模拟提供了基准数据,有望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和CO2浓度上升情景下陆地碳汇的变化。该论文自2月10日在线发表后,已多次被科学媒体网站报道,包括SciGlow、myScience、Science Edition、Phys.org、Technology.org、News Wise、Mirage News、CO2 Coalition等。 杜恩在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来自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瑞典隆德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研究机构。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328, 41630750 & 31400381)、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6101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ZY-07)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该研究根据化学计量内稳态假说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推导提出基于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指示氮、磷限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建立全球陆地植物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数据库和全球养分添加实验数据库,并在上述框架基础上量化评估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特征,完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高分辨率空间制图。 该研究发现,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和冰川除外)有18%的区域受到较强的氮限制,而43%的区域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其他39%的区域则受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任一元素的微弱限制。总体而言,氮限制在在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地草原及灌丛较为普遍,磷限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沙漠、地中海植被、以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丛较为常见。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的量化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式氮、磷限制的模拟提供了基准数据,有望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和CO2浓度上升情景下陆地碳汇的变化。该论文自2月10日在线发表后,已多次被科学媒体网站报道,包括SciGlow、myScience、Science Edition、Phys.org、Technology.org、News Wise、Mirage News、CO2 Coalition等。 杜恩在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来自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瑞典隆德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研究机构。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328, 41630750 & 31400381)、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6101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ZY-07)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一种分类应变限制的动态服装仿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类应变限制的动态服装仿真方法,应变限制的方法应用到动态服装仿真,预防仿真中的失真现象。该方法采用的主要步骤包括应用动力学知识计算服装仿真动画、振荡形变过度区域的标识;对标识区域用我们改进的应变限制方法进行处理;碰撞检测及响应。本发明采用改进的应变限制方法处理了动态服装仿真中会出现的振荡和形变过度的问题,解决了动态服装仿真中的振荡和形变过度造成的服装视觉效果上的失真,也没有使用额外阻尼力时产生的服装形变粘滞感和服装在人体皮肤上悬浮的现象。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5月23-24日·长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展示宣传高校高质量建设成果,助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助推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决定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09
1 2 3 4 5 6
  • ...
  • 199 2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