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黑龙江省教育、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中西部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1——1956)、哈尔滨师范学院(1956——1980)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以“行知精神”为代表的大学文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亿余元。建有以文博馆为核心的四馆一体的展览中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890万册,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83个本科专业,建有一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群)和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校具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体系,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是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和中国语言文学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 学校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三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重点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3门。获批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奖百余项。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世界和全国知名的优秀人物:“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全国劳动模范”王惠生、“感动中国人物”秦艳友、“世界小姐总冠军”于文霞、“中国象棋世界冠军”王琳娜、“世界速滑锦标赛冠军”王北星、“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速滑冠军”付春艳,一大批校友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和社会精英,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龙江学者”10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3人,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人才24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7人。 学校学术研究实力雄厚。现有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智库)27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50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20余项。我校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万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2200余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28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0余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以及黑龙江省文学学会等5个省级学会挂靠在我校。学校主办的《北方论丛》、《黑龙江高教研究》等14种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韩国、巴西、埃及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在海外创办了4所孔子学院,其中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学校被国家汉办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招生院校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基地,是“黑龙江省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机构所在地。学校是承担国家汉办海外巡演任务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大力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覆盖全省的G-U-S教师教育联盟,推进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期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地位,支持建设的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冈实验中学和顺迈学校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连续32年承办“哈夏”音乐会专场演出,建成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和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学校在高教强省“五个服务计划”、“三支一扶”、“村村大学生计划”和扶贫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高校高端智库,通过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等形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2-01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 学校现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职人员培养基地、天津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天津市首批新媒体建设示范校。学校定期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史评论》等9种期刊。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积淀深厚,注重新型智库建设,主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了以“课上课下、工作队伍、项目育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五个一体化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机构或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承办四所孔子学院,多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并被评为“孔子学院先进承办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集体和个人荣誉近百项。 学校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培育“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校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争创“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1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点145个,专业学位类别10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系、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燕都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京疆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文化研究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心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30个院系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7个。各类学生总数 29,673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197人,专科生284人,本科生10,871人,硕士研究生6,706人,博士研究生786人,成人教育学生10,088人,外国留学生741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496人,在1,614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343人,副高职称人数640人,博士998人,硕士50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2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5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19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24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17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9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96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4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7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22人;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96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 学校设有90余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0项,省部级以上奖励85项。2016至2017学年度科研项目总经费8,857余万元。编辑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教育艺术》等。 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40,354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267.3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5个国家和地区的23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并成立6所孔子学院,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和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602名教育硕士。2016年至今,我校培养“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近1014人次留学生。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之一,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我校成立西欧研究中心,同时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首都师范大学 2021-02-01
南宁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师范院校。南宁地处亚热带和北回归线以南,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十国国际大通道、西南出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这里满城皆绿、四季常青,被誉为“中国绿城”。南宁师范大学的五合、武鸣、明秀、长岗四个校区就坐落在南宁的绿地青山之间,占地面积共3383.14亩。学校图书馆藏书210.9万册,另有电子图书284.3万册,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学校,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单位,2019年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等荣誉。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同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7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同年9月并入广西民族学院,1961年9月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6年7月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1978年12月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1979年2月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5月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1998年6月,举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12月,创建于1905年的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正式启用;2017年10月,学校举行了武鸣校区建设项目开工仪式;2018年11月30日,学校通过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出“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培养了12万多名服务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8714人,硕士研究生1545人,专科生345人。日臻完备的办学平台。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普通本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计算机技术等院士工作站3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桂台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本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拥有一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省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心。是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全区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修基地、广西“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项目试点高校、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西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示范基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自治区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27个。博学求精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95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21人;2017年9月,广西人民政府聘任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在职教师中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5人次。其中,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还有一批广西“八桂学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八桂名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思想政治教育卓越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特色彰显的教学改革。学校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8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23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71门(含一流本科课程27门)。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2015年以来,获全国、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奖项7346项,其中全国奖项444项,包括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冠军等。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上,我校3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获奖比例、获一等奖比例居全国第一;在第1至9届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260项,获奖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广西高校第一。2004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0%以上,连续15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或“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在相关行业领域成就突出,涌现了众多国家和自治区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以及“亚洲女飞人”韦永丽、80后著名作家辛夷坞等一批知名校友。与时俱进的学术科研。学校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71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我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等荣誉,近年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0余篇,2016年转载量居全国高校学报第88位。锐意拓展的教育开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少数民族器乐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韩语文化中心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和“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留学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加。学校是港澳台地区学生接受单位,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与香港、澳门等地高校合作每年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承办了2016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20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国际研讨会、2019年东盟文明互鉴与传播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先后12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奖励、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奖项等荣誉。“红水河”网站2次入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有校级学生社团56个,其中5个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2019年易班优课教学活跃度高校中排行全国第四,全区第一。求真务实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战略、学科引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科技激励战略、国际化战略和服务发展战略等“六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着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着力培育标志学校新形象的文化品牌,着力构建高品质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01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学校排名USNEWS 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84位,排名QS 2019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50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19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多人,研究生8000多人,留学生总数2700多人,夜大学学生5500人左右。学校现设88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6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现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1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落户学校,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全球影响力。学校主办或承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6项(含子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含3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含1项合作);各类省部级项目40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66项。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辈出。现有教职员工2917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2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0人次,省部级人才289人次。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5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办学资源丰富。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万多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藏书317.94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8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馆藏古籍近12万册,善本古籍1350多种,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在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在“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的引领下,传承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同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其中有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小学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然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着师大教师教育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贯彻“特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厚基础、重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素养,重点实施卓越教师与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升、一流学科引领、国际化驱动等四大发展战略,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9年12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2-01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9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席教授4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百人计划”2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0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9人,13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29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43800余人,其中,研究生49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700余人,留学生26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7000余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4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45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94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不配不补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拥有数字资源90种,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书目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在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大学设立了孔子课堂。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 不断开创“实力师大、特色师大、活力师大、开放师大、幸福师大”建设的新局面,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 2021-02-01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高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全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高校;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个ESI世界前1%学科,6个山东省一流学科; 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18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11个博士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8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等10大学科门类;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全国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区域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学校设学于孔子故里曲阜,在海滨城市日照建有新校区。 曲阜师范大学1955年创建于济南,始称山东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曲阜师范学院,并迁址曲阜,兴办本科教育。1970年-1974年与山东大学文科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1981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入选山东省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6年以来,先后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高校、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历经多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基础文理优势突出、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卓越教师为鲜明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在最近公布的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86位、山东省属高校第2位。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2532.18亩。在校本科生3396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647人;教职工2390人,专任教师1643人,教授277人,副教授609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近百人。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91个、硕士授权点18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专业8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50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5.6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62亿元,图书馆藏书416万册。公开出版国际期刊MFC(世界ESCI索引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齐鲁学刊》(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数学杂志》和《现代语文》等学术刊物。学校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3个(工程学、化学、数学),居山东省属高校第3位;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居山东省属高校第2位;数学入选省一流学科“筑峰计划”。18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入选数量居省属高校第4位,其中教育学学科居全国前10%;在软科“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居全国第156位。2019年,新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新增数量居全国高校第9位、山东高校第1位,实现了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覆盖。人文社科优势突出,孔子儒学、教育学、体育学、中文、外语、书法等领域在省内领先、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总数居山东高校前3位,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冷门绝学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项目和国家社科文库成果等居省属高校第一位;连续十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2019连续两年获批一等奖项数量保持省属高校第一。自然学科特色鲜明,数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态学、统计学、信息大数据等具有较高水平,近年来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自然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Nature子刊与PNAS等顶级期刊论文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入选山东省2019年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居省属高校第一位。学校自然指数大幅提升,目前排名全国82位。据《自然指数2018·新星增刊》统计,曲阜师范大学与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并列为“具有极强号召力的高校”,“因为这四所高校的科研质量有着前所未有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为社会认可,拥有国家一流专业8个、省一流专业12个,居省属高校前列。建校65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50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涌现出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国家科技学术领军人才30余人,居全国高校94位(中国校友网杰出校友排行榜);在山东中小学“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中占据半壁江山;还有以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政界翘楚、跨国集团总裁为代表的企业界精英等。近年来,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冠军,学生考研率、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均居同类高校前列。2018年,荣获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在山东省属高校中首屈一指。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彰显,成功增列山东省首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集学术和专业博士授权、兼有本硕博贯通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高校,在第二至六届山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和获奖总数的五连冠。文化传承创新优势突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构建了以孔子儒学为特色的学科和学术体系,目前承担儒学领域国家重大招标课题2项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20余项,是唯一拥有2项儒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山东省属高校。建设了中国教师博物馆、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孔子射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带一路”儒家文明创新联盟等为代表的系列文化普及传播重大平台,立足儒学之源打造儒学高地的成效逐步显现。中国教师博物馆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肯定,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将其列入山东省重点项目;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教育部决定依托建设“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当前,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和特色,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孔子家乡一流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01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王克仁、齐泮林、曾景、萧文灿、王佩芬、朱厚锟、尹炎武、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瑮、谢六逸、谭戒甫、向义、熊铭青、郝新吾、汤炳正、赵咸云、梁祖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艰苦办学,传薪继火,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贵阳师范学院,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6年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双方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2017年成为贵州目前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座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万人(含求是学院学生10755人、研究生32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前列。现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79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4类共11项:一流专业项目5个(含培育项目1个)、一流课程项目2个、一流平台项目2个、一流师资项目2个, 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在职教职工2618人,其中师资1802人,师资中有教授310人、副教授647人,有545人具有博士学位、965人具有硕士学位。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1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8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青年科技奖12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18人(千层次人才13人、百层次人才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6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5人、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人才奖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师资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23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1月,学校荣获“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2017年6月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BFT)贵州省考试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省级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贵州省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1个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唯一),2个院士工作站。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贵州师范大学报》等报纸刊物,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贵州省一级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3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含课题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81项,全校科研经费近5.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际级文艺奖2项;获批专利316项,出版学术著作339部。学术论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录4600余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62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300余种,有中、外文电子图书157万余种册,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72个,自建本省特色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总量达96.35个TB,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学前教育专题室”、“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服务。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美国、葡萄牙、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学校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可组织实施相关汉语水平考试。 学校历经七十七年风雨,代代贵师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26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01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是青海省唯一的师范类普通高校。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院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教育援青重点支持高校、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青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就地培养、就地供应”的方针,成立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主要举办本科教育。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4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原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2000年至2004年,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银行学校等相继并入。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有城西、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13.26亩。其中,城北校区占地1139.55亩,于2016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建国以来青海省教育事业单项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6207万元。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15.09万册。 全日制在校学生13450人。其中本科学生8960人,专科学生2983人,全日制硕士生1086人,全日制博士生80人,留学生41人。截至目前,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名。 学校设有18个学院、3所附属中学。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现有教职工1234人(含工勤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0人。其中,教授240人,副教授328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208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青海省“昆仑学者”34人次,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39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46人。 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班禅研究院等33个研究机构(智库)。学校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 学校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女子篮球队先后17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李春秀同学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切阳什姐同学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银牌。尹顺金同学获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 学校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2018年,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领衔的“团队式”帮扶体系。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26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2014-2018年共有161名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大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秉承“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01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融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生为一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学校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配套齐全。现有21个学院,2个教学部,33个研究所,182个实验室。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5.03亿元。图书馆藏书266.36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118人,研究生2414人,留学生141人,专科生1500人。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566人,其中正高级142人,副高级455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409人;双聘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高级专家3人次,省拔尖创新人才23人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1人,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12人,省主讲教授2人,省教学名师13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教学新秀2人。学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保持本科教学优势特色。现有6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院校。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集群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5个,省级校企合作综合改革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立项建设课程7门,省级优秀课程6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 学校连续7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72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多次被授予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个“满族语言文化”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9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有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其中3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同时,学校拥有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出版、法律、旅游管理、金融、艺术、新闻与传播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权。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项目院校”,每年招收近2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400余人次,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迅速。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有40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201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97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合作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57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3项,主持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社科规划、教育部科技、人文社科规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合计294项。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363篇。其中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40篇,CSSCI收录期刊论文227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5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6项。 学校对外交流活跃,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已与2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师生互派、学术交流、留学生教育、汉语推广、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2011年来,通过各类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境)外留学进修240余人次,选派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流项目、文化体验、实习实践等形式赴海外交流学习1000余人次。学校是吉林省教育厅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理事单位,在美国索克莱匹兹市莱斯小学设立孔子课堂。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与欧美高校合作举办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6个。 吉林师范大学秉承“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精神,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以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品格与专业技能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生成。毕业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自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09年,学校先后被吉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授予“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2010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15年,学校被授予“吉林省文明单位”称号。展望未来,吉林师范大学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特色”六大发展理念,执行“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协同合作、开放融合”六大战略,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术创新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综合治理体系、文化铸魂体系”六大体系,向着创新吉师、法治吉师、和谐吉师、平安吉师、美丽吉师、幸福吉师阔步前行。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90 1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