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于2007年挂牌成立,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学院内设机构42个,开设专业48个,稳定招生专业35个左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793人,另有来自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科特迪瓦、孟加拉等国的留学生307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49人,专任教师353人,教授、副教授202人,博士、硕士178人,“双师型”教师364人。学院占地面积71.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0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6.13平方米。拥有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馆藏图书76.99万册,生均图书70.14册,生均年进书量4.49册;拥有教学行政用房20.22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9.91平方米,拥有学生宿舍10.85万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10.05平方米。学院投资的教学设施设备值13961.58万元,生均教学实训、科研仪器设备值1.27万元;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822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6.88个,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拥有职业技术文化馆和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及运动场、体育馆、大礼堂、食堂、文体活动中心等完善的硬件设施。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综合类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地处武汉城市圈,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鱼米之乡、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示范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等。 学校占地1574亩,校舍建筑面积64.8万平米,图书馆藏书147.6万余册。现有专任教师879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75名,享受国务院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劳动模范等5名,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7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4人、湖北省名师1人、楚天技能名师13人,客座教授61人。 学校坚持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科技创业园,构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新形态。建设了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实训基地、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3个专业纳入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基地计划项目,2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产业项目央财支持专业,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第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组建了湖北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武汉城市圈职教联盟。近年来,有三项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7项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150多项,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27%,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71%,2018年初次业率95.43%。 学校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注重发掘中华孝文化资源,坚持中华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方略,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谭之平,十八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闫文静,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魏迪仁、全国“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余汉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杜芳芳、“中国好人”左德汉,捐髓救人的最美教师、“感动孝感2013年十大人物”余志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朱德盛,全国大学生创业之星王海巍等先进典型,形成了“道德群星”和“创业群星”现象。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同类院校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武汉城市圈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辽源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全国71所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点校之一。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资助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建设点校之一。 2007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6、2014年两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被省发改委、教育厅等部门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学院现有校本部、医药分院和成人校区三个校区。设七系四部54个专业。拥有信息畅通、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络。全院所有教室均安装多媒体教学装备。 学院全日制在校生6491人,教职工516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长白山技能名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省级拔尖创新人才93人。近年来,建成5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 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和24门省级精品课和优秀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等,获多项大奖。 两年来,学院先后与16家国内外企业及政府签订了办学协议,联合成立了电商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农牧学院、德标牙科技术学院、同创动漫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宝凤民族艺术学院、显顺艺术学院等8个学院。并与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开展本科联合办学,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学院始终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与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广州、深圳、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区的10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基地。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英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大市场”等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资源与服务,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每月一次学术报告会,每月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演讲、征文或大学生辩论,每年一次“校园之声”演唱会,每年一次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一次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业余党校坚持开展学生非党积极分子培训,武术、轮滑、街舞、文学、书法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实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舞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校训:厚德 立业 笃学 强能 校风:团结自强 志存高远 开拓创新 教风:博学严谨 为人师表 学风:明志 勤勉 善学 精技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2-11-11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3月19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黄山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4月、2013年11月、2016年8月,黄山卫生学校、黄山茶业学校、黄山市中华职业学校陆续整建制并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691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米。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教学生活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学院现设有医学系(国际护理学院)、旅游系、生物工程系、工贸系、基础部、图文信息中心、实验实训中心。 现有在编教职员工273人,其中专任教师196人(正高2位,副高74位,中级职称95人),行政后勤管理人员72人。学院招收全日制普通三年制高职、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及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学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约7000人。开设有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药学、旅游管理、导游、酒店管理、餐饮管理、雕刻艺术与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财务管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8大类23个专业,并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联办本、专科函授班。 学院科研成果项目申报数量、质量屡创新高,在研项目有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5项;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5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市级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6项。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2017年我院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名单,该名单由文化部商教育部确定公布,清华、北大等全国78所高校入选,省内仅我院与中科大两所高校。 学院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生物工程系学生刘书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赛中获得第一名。学院先后与黄山市旅游委员会、黄山旅游股份公司、香茗酒店、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润一公司、黄山昌仁医院等6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这些企业和单位现已成为我院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将继续承担改革探路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在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增进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继续努力。学院将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定位,着力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以医疗、旅游、电商、园林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业专业群,打造一批传承徽派园林、徽派建筑、徽雕、徽菜、徽剧、新安画派、新安医学、黄山茶文化等带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专业群。作为黄山市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院坚持走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设置力求对接市场需求,竭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院教职员工将不忘初心、勇于开拓,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特色高职院校。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199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1996年挂靠扬州大学招生,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址位于盐城市射阳县。 学院秉承“忠、诚、勤、和”的校训,坚持“崇知、尚才,勤学、上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018年2月,学校投资主体变更为北京北方投资集团。北京北方投资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旗下有16所高校组成北方国际大学联盟,并建立了校际融合、国际联合和校企结合等多渠道、多方式办学机制,北京北方投资集团入主明达学院,迎来学院新的发展契机。北京北方投资集团资金实力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在国内民办高教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办学影响力,使学院共享了集团的办学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教学信息化水平,为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院占地面积近800亩,具有较为完备的教学、实训、生活设施。现有各类建筑物50余幢,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各类行政用房达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馆藏图书27万余册。现开设信息传媒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及基础教学部5个系部28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120人。 学院自办学以来,逐年增加办学投入、提升办学品位、扩大办学影响力,拓展办学规模。特别是经过两轮教育教学评估,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和规划定位,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完善的教学设施,严谨的学生管理,创新的办学思路,特色的办学风格,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学院先后与上海和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上百家规模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实行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创业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学院还积极为学生构建专转本、专接本等升学立交桥以及开展国际留学专本硕直通合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学院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但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作为己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万名合格的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批示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2008创办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是一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爽爽的贵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现有八鸽岩路、云潭南路和延安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39.9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4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8人,占比为45.8%;具有博士、硕士共172人,占比为57.1%;双师素质教师181人,占比60.13%。现有省级名师5名。建有5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先后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外籍教师7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图书馆纸质藏书近40万册、电子图书1万多GB。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会堂,先进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0个。设有贵州省第100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校内外开展67个初、中、高级职业工种鉴定。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装备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大学。 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10所电大分校和87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学校以深耕贵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拓宽办学领域,搭建校政企行合作办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开设有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82个,高职教育专业33个,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软件技术4个省级骨干专业,艺术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校级骨干专业,形成了现代商品流通、现代建筑工程、旅游服务与管理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现有各类学生超过10万余人,其中高职学生11333人,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余万人,其中高职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连续三年达93%以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人数超过150万人次。学校成为全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7年获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优秀,2012年通过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同年被评为贵州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成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我校挂牌,2017年成为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级试点单位,同年成为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省级电大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州省平安文明校园”“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校”“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我校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技能大赛、校园文化活动月、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学校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教育姊妹大学网络”,先后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加拿大堪纳多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合作交流。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老挝、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留学生34名。 学校切实履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在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党委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责任来担当,集结精锐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投入全部精力,着力打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长征带”帮扶、能力帮扶、组织保障五套组合拳,近三年来,学校招收精准扶贫生1266名,投入帮扶资金640万元,校农结合向贫困地区采购价值276万元的农产品,发展产业扶贫,带动16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支部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立足“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学校将继续奉行“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秉持“自强,求知,力行,有为” 的校训,立足“一体两翼,多元并举”的办学格局,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主题,坚持内涵建设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满意度,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发展生态、民生生态,全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把我校打造成为具有贵州特色、人民满意的一流新型大学!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和完善贵州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组建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毕节农业学校同时并入,2015 年加挂“毕节市第一技工学校” 牌子。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两翼,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助推的办学格局。办学性质:由贵州省教育厅和毕节市共建、以毕节市为主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法人。办学理念:立德树人、校企同心同行育工匠,职教扶贫、师生创新创业奔小康。办学定位:立足毕节、助力脱贫攻坚,开放办学、实现内涵发展。(1)服务面向定位:服务毕节、辐射周边,重点瞄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全面服务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2)功能层次定位:高职教育为主、中高职贯通,培训与继续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3)专业发展定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以农牧、电子商务、土建等 3 个专业群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类、旅游类、装备制造类为骨干,煤炭类、航空运输类专业为特色,学前教育、护理等多专业协调发展。(4)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发展目标定位:建成极具职教精准扶贫特色的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全国贫困地区职教精准扶贫的生动典型。办学模式:政行校企合作、多方协同育人、开放聚力发展。办学特色:(1)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打造贫困地区“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生动典型。(2)牢记“扎根毕节,精准脱贫”的使命,职教扶贫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显身手。(3)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校园文化活动凸显特色。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确定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师资力量:共有教职工517人,在编教职工362人,专任教师431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80人,中级职称75人,博士学位教师1人,硕士学位教师81人,贵州省职教名师4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发展前景:“十三五”期间,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引领、创新发展”发展战略,围绕新时代毕节试验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和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三大任务和“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通过实施“520工程”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优质社会服务能力”三大能力,努力培养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以职教精准扶贫为特色的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全国贫困地区职教精准扶贫的生动典型,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隶属于德州市人民政府的专科层次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即“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州市技师学院”,2015年“德州创新创业大学”落户学校。学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顾预备技师培养及依托电大系统举办远程教育。整合建校十二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优秀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高校平安校园”等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国家人社部命名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优越的区位优势 学校座落在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历史源远流长,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大禹治水、董子读书台、刘备署理平原县、明清运河故道、苏禄国王墓等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董仲舒、东方朔、祢衡、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继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东临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近京沪铁路干线和104国道,交通便捷,是青年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佳境。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带一区”全部或部分覆盖德州市,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丰厚的地域资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优良的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19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开放教育和继续教育注册生7000人。在职教职工817人,其中专任教师538人,教授40人,副教授20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96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1%。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德州市首席技师9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客座教授117人,兼职教师359人。校内实训基地27个,“校中厂”4个,实习实训设备总值1.37亿元,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所属双元驾校优惠学习驾驶技术。投资3.5亿元、建设11个实训基地的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总部落户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后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将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鲜明的专业特色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技术工程系、建筑园林工程系、粮油食品与轻工工程系、基础部(家政服务系)9个教学系部,开设高职专业38个、五年制大专专业16个、预备技师专业4个。太阳能光电技术、粮食工程2个高职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汽车维修与营销4个高职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群为省级示范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部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 独到的办学特色 学校逐渐形成了“双元办学、集团发展、产教共舞、德能育人”的办学特色。现为山东省高职和技师联合培养试点院校,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单独招生试点院校。发挥“一校两牌”优势,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创新“双导师、校企交融、循序渐进”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4层4训”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平台共享、模块分立、“三课堂”全程素养育人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将德能文化育人、技能大赛历练、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改革;实施“集团化办学工程”,形成“1239”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2010年学校牵头成立的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已发展为成员企业339家、学校39家、行业协会13个的大型职教集团。2015年学校又牵头成立“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职教集团”,引领山东省太阳能行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与山东星光集团打造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星光模式”成为校企合作典范。 畅通的升学就业渠道 学校与青岛理工大学、德州学院开通“3+2”专本对口贯通培养;设有“自学助考”直通本科;在校生可直接就读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业余本科;或参加全省“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71个,学生毕业前可到校外实习基地预就业顶岗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与惠普集团、中国电子集团南京55所、天津讯腾集团合作举办的“互联网学院”,与中航东星航空服务公司合作举办的“航空乘务学院”等校企合作办学单位,每年定点培养、定向就业计划400余人。学校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所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鉴定所”,学生毕业时可获得高等学历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书”就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年达98%以上,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遍布首钢、海尔、海信、重汽、吉利、皇明、中粮等大型国有企业和日本、韩国等国外知名企业,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深得企业青睐。 广阔的众创空间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落户学校的“德州创新创业大学”,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搭建了6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创业实训区、项目孵化区”三大功能区,开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建设纵横交织、多方联动、相互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涌现出年交易额5000余万元的创业达人刘恩来同学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2017年学校被列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候选单位。 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深入实施“大培训战略”和“科研服务战略”,实施“三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先后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全市各行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累计培训10万余人、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创收3000余万元,为全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走在了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与企业联合立项科研课题18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获奖36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3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79项;获国家专利189项;组建“快速制造技术服务中心”等10个科研服务机构和37个技术服务小组,完成技术服务291项,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独特的德能文化品牌 学校深入实施“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德能文化品牌。在全省高职院校率先通过了省教育厅高校章程核准,凝练“一训三风”,导入学校CIS,建成“中华德能鼎”和“德州十大名人浮雕景观长廊”,开设“德能大讲堂”,推进优秀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打造公寓育人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启动“国家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崇德尚能、以德为先、德能兼修、德能并进”为核心内容的德能文化品牌。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大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建设各类社团130余个,“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评选等在全省高校创出品牌。实施网络思政,学校网站被新浪网评为“2015年度山东高校优秀官方网站”,学校QQ校园号荣获全国智慧校园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季军。学校连续八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13年学校被省委高校工委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廉政文化示范点”,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按照建平台、促合作,建资源、促提升,建项目、促交流“三建三促”工作思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派出60多人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研修访学,邀请澳大利亚、德国等国20余位职教专家来校讲学、培训,与日本新居滨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法国Fresne职业高中、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学院等5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2016年学校被省台办评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 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养了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国际国内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2016年国赛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六名。2017年以来,技能大赛捷报频传。“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和“建筑工程识图”两个赛项获国赛一等奖;“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赛项获国赛二等奖;“椹茗大宜”品牌策划荣获“全球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总冠军,并代表中国大陆高校赴新加坡参加全球总决赛喜获金奖;在行业协会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中,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创意西点技术大赛”金牌和“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向未来,德州职院将紧紧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统培养这条主线,实施特色名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荣校“五大战略”,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全省优质、全国一流高职院校。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河南省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核心区经三路6号,设有校本部(经开区)和北校区(卫辉)、西校区(科隆大道)三个校区,占地245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5亿元。各类在校生2.3万人,其中专科生1.1万余人,中职生1.2万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9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50人、博士硕士3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2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专家32人。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83年中州名儒李时灿先生在卫辉府创建的“经正书院”。近年来,新乡市强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先后将原新乡市第一、二、三技工学校、新乡市实业公司、新乡市纺织技校、轻工技校、化工技校、新乡商业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和纺织职工大学等资源整合组建成一所综合性职业院校。2009年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正式组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由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是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曾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院校”、“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高职高专)”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学院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文理兼备,高中职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设有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航海技术学院、现代设计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数控技术系、材料工程系、汽车技术系、电子信息系、建筑工程系、艺术与教育系、旅游管理系14个院系,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会计电算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餐饮服务、通信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近50个专业。 学院高度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建有实训楼8座、实验楼1座、艺术楼1座、射击馆1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实训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其中,五轴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车床铣床、激光焊机、3D打印机、三维立体内雕机、三维扫描测量仪、汽车综合检测设备等大型设备500余台,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机械装配、汽修等专业实训设备3000余台(套),能满足万余名学生同时进行不同专业、项目及课题的实训教学需要。学院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集成管理系统和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图书馆藏书80万册(种),期刊523种,电子图书200983册;学校配置了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和读秀学术知识检索平台,覆盖了学校的主要学科。 学院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主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院每年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均达到7000人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是新乡市乃至河南省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 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与产业对接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办学。学院结合专业建设大力推进“厂中校”、“校中厂”建设,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产品制作和加工、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方向)专班”、“佰衡电柜仿真实训中心”、“日立亚电气校中厂”、“金龙公司厂中校”等合作项目,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使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学院在省、市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天光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双元制”订单班,共同招生、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商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无缝隙对接,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我院已与企业、行业共建特色班、订单班达60余个,特色(订单)班学生3000余人。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自动化技术技工教育集团、新乡职教集团、新乡市职业教育促进会和新乡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等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学院与富士康科技、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奇瑞汽车、海马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华兰生物、新航集团、金龙集团、新飞集团、格兰仕电器、豫飞重工、卫华起重、心连心化工等200余家全国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深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技能教学核心地位。学院结合实训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五年来共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购置实训设备2000多台(套)。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学院坚持与企业生产同步,使学生实训技能训练始终跟紧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求。目前,学院实训基地除拥有企业普遍使用的加工设备外,还有数量较多、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设备,如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激光焊机、大型模拟驾驶仓、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物联网体验中心等。学院坚持以赛促训,突出办学特色,多次举办全省数控技术大赛、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省市职工技术运动会等赛事,承办了中央电视台《大能手》数控组合项目、人社部“技能中国行2017”、“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现场观摩”等活动。学院师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多次获得殊荣。在2018年世界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中,我院9个项目获得冠军,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决赛。我院选手曾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第二名一等奖、焊接技术全国第三名、数控组合全国第四名、数控铣工全国第五名、数控维修全国第七名、数控车工全国第十名等优异成绩。据统计,仅近3年以来,我院在国家、省级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近300项。每逢有大赛,各大企业便竞相来学校聘用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手,吸引着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铸就了闪亮中原的“技能新职”品牌。 学校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能享受到学院特有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实力雄厚的实习实训条件、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涵盖200余家全国名优企业的就业优势。校内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通过考试和鉴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通过专升本考试还可直接进入对应本科院校获取普通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学院与郑州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助学专业,通过考试可获取相关学校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在2013河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中,机电工程系马广彬同学从全省4万余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282分的成绩夺得河南省第一名;如今,他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另外三名同学目前也分别在河南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经管学院黄晓素同学以225分的成绩夺得了全省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2018年,建筑系金旭东同学以241分的总成绩,位居工程管理专业全省第一名;经管学院张娜同学以200分的总成绩位居统计学专业全省第二名;机电工程系童广宇同学以总分251分位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三名;艺术系马雪洋同学以总成绩222分位列全省美术类第三名。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连创新高,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连年就业率接近100%。早在2011年初,数控技术系学生李亚东以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数控铣工专业河南赛区第一名和全国决赛第五名的成绩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在颁奖前夜就赶到宾馆“抢人”。上班没几年,李亚东的年薪就从当时的6万元提升至如今的20万元。如今,我院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就业的毕业生已经超过10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设有两个省级实训基地和四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暨技能鉴定示范基地和新乡市功能陶瓷构件精密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数控实训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低压电器控制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我院共申报专利350余件,成为驻新高校中获得专利较多的院校,被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评为“河南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获得“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殊荣,其中我院学生路荃琪同学的专利《一种螺母防盗卸护罩》已被新乡市陆鑫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并被中央电视台“梦工厂”栏目专题报道。2015年1月,中国发明协会正式邀请我院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与河南中矿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在技术合作中,联合开发出3个新产品:盐浴连柱淬火机、自动电镀生产线、布料机,其中前两个产品已投入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济效益,布料机正在研制中。2015年5月,学校与新乡市勇盛厨具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智能售饭机”项目,已申报专利。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近年来,先后接待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与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和加拿大北岛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意向书,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教师培训、互派交流生、深入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合作。2012年4月,学院与德国乌珀塔尔市维特桥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两所学校正式结为友好学校,开辟中外合作新篇章。2015年12月,学院联合德国GRG集团和长春合心集团设立“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2017年7月,学院与德国莱比锡工商联合会、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数控技术领域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开展中德合作试点班,全面探索开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新模式。 学院坚持每年举办技能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三大节”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特别是技能文化节,每年持续一个月,参与人数超万人,衍生出学子和企业能手同台竞技、在校生和毕业学长技能切磋、技能绝活表演、技能成果展示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全面展现出学校技能教学的丰硕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以及众多企业的关注,当前已成为独具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学院的建设发展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等国家、省领导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2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时,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要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全国最高级的技能人才。” 乘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东风,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人才强校,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新乡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8 109 110
  • ...
  • 646 64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