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本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材料成型研究室研制成功,用于制备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设备如图所示。设备主要由7部分组成:坩锅、双搅拌装置、电阻炉、真空双搅拌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该设备可以在大气、氩气或氮气以及真空不同状态下制备复合材料,不同保护气氛下所制备的材料质量各不相同。采用双重搅拌结构,内搅拌和外搅拌,即主搅拌和副搅拌。主搅拌杆上安装螺旋桨叶,螺旋桨叶片上装有搅拌翅,这种双重搅拌机构在原理上可使涡流作用降到最低程度,可减少熔体吸入气体量,刮除挂在坩锅壁上的SiC颗粒,能将颗粒带入熔体并使其弥散分布,有利于提高复合质量。 40kg复合材料制备设备应用范围: 本项目主要用于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也可对其它发气量大的材料进行脱气,除杂,制备高质量的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颗粒增强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本材料采用无机高分子材料与各种高硬度陶瓷颗粒(硬度Hv1800~2800)在常温复合固化而成。由于采用与金属结合力极强的高分子树脂,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磨损后部件的修复。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柴油机颗粒排放后处理技术装置
柴油机由于具有低油耗、低二氧化碳排放、动力性好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柴油机以 其良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但是, 柴油机的颗粒排放却给人类和地球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在我国,柴油车颗粒 排放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要求其颗粒排放逐渐 降低,但从技术层面上看,单靠柴油机的机内措施来改善颗粒排放会趋于极限,必须对 柴油机排气颗粒采取机外后处理技术措施,才能满足未来严格排放法规的要求。 本技术装置通过对柴油机排出的黑烟颗粒进行净化处理,使柴油机的黑烟颗粒排放 显著降低,同时也可以降低排气中的未燃碳氢和一氧化碳,以减少柴油机废气对大气环 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本装置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耐机械冲击性能,对工作环境适应 能力强,是降低柴油机排气污染的有效手段。 
同济大学 2021-04-13
可吸收性骨缺损修复填充颗粒
生物可吸收性骨组织缺损修复填充颗粒主要应用在牙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和骨病科,用于手术修复填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缺损或强化萎缩的人体硬组织。当这种骨内植入材料填充于骨缺损后,它的作用类似于骨组织的临时支架,它能够与宿主骨产生骨性结合,在新生骨组织生长的同时被生物降解吸收,最终被新生长的骨组织替代,达到迅速恢复骨骼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目的,再生性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淀粉空心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空心纳米颗粒领域,具体涉及淀粉空心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其在食品和药品领域的应用。制备工艺步骤如下:用CaCO3纳米颗粒作为模板,0.5%‑2.0%糊化的淀粉乳作为壳,得到核壳结构的CaCO3@淀粉纳米颗粒;将CaCO3@淀粉纳米颗粒分散在乙二胺四乙酸溶液中,轻微搅拌20min,离心,水洗,冷冻干燥得到淀粉空心纳米颗粒。本发明淀粉空心纳米颗粒粒径在30‑300nm之间,对组织的附着力强。既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新型颗粒茶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颗粒茶及其制备工艺。按重量计,包括以下组份:紫薯全粉50-80份,胭脂萝卜粉0-30份,玉米淀粉15-30份,黄原胶0-1份,瓜尔胶0-1份,柠檬酸0-2份,水65-80份。配方利用预先糊化的玉米淀粉在黄原胶、瓜尔胶的协同增效作用下共同作为成型剂。成型剂与胭脂萝卜粉、紫薯全粉混合后,起到固定形态的作用,不需要通过高温炒制即可成型,有效保护了花青素成分。本发明采用低温干燥和中低温烘烤工艺,避免了高温对原料活性成分的破坏,能够较好的保存原料的功能性成分。
四川大学 2016-10-27
功能化纳米材料单颗粒光谱学
在努力打造世界顶尖的光学成像与多维度分析仪器平台,指导和推动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从而为纳米光学、光电子技术、超分辨亚细胞成像、单分子检测、量子通讯和大数据存储等领域的下一次突破提供“利器”。 当今的纳米材料合成已经实现了高度可控,但即使是同一批次合成的发光纳米粒子,单个颗粒的光学性质往往是不均匀的,这是由于尺寸、形状、结构缺陷、表面基团和电荷等方面的细微影响。这一构效关系是与材料科学、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颗粒物、粉体浓度在线测量装置
在化工、食品处理、电力等生产过程中广泛遇到粉体气力输送问题,过程中粉体的速度、浓度、粒度等关键参数对于实现过程优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装置主要用于粉体气力输送过程中对粉体的速度、浓度、粒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在线监测。 装置结构简洁,主要由一体式超声波探针、信号发射接收仪、粉体参数监测程序和计算机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超声波穿过颗粒物介质时,其声波幅值、传播速度等物性参数会发生变化,且变化量的大小与颗粒物密度、颗粒物粒径、浓度等参数直接相关。从颗粒动力学角度建立能够准确描述两相离散系中声波动的数学模型,将声衰减计算归集为高阶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进而能够利用测量得到的声衰减量或声速度谱等信息反演计算得出两相离散体系中颗粒相的粒度、浓度、速度等参数。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乳白色大粒径硅溶胶 50%二氧化硅含量 蓝宝石陶瓷金属抛光用
大粒径硅溶胶是一种重要的无机胶体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定义与特性 定义:硅溶胶是一种含有二氧化硅(SiO2​)的胶体溶液,通常呈现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大粒径硅溶胶指的是粒径在100纳米以上的硅溶胶,其粒径范围可以从100纳米到500纳米不等。 特性: 物理性质:大粒径硅溶胶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良好的流动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保持其性能。 化学性质:硅溶胶无毒无味,耐高温、耐酸碱,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光学性能:大粒径硅溶胶具有较好的光散射能力,可以在涂料中产生优良的遮盖效果,提升涂料的遮盖力和白度。 机械性能:干燥后能形成坚韧的薄膜,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耐化学性。 二、制备方法 大粒径硅溶胶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溶胶-凝胶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调节硅溶胶的粒径和分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离子交换法:也称粒子增长法,以水玻璃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去除杂质,生成聚硅酸溶液,再经处理得到大粒径硅溶胶。 水热合成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硅溶胶,能够获得较为均匀的颗粒分布。 直接酸化法:采用稀水玻璃,经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杂质,制备活性硅酸溶胶,再加热保温、直接酸化,控制反应条件使晶粒长大,得到大粒径硅溶胶。 三、应用领域 大粒径硅溶胶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涂料行业:作为填料和增稠剂,改善涂料的流动性和刷涂性能,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耐磨性。其透明性也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涂料的生产。 建筑材料:作为粘结剂,提高水泥和砂浆的强度及耐久性,改善建筑材料的抗渗性能。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大粒径硅溶胶,可以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 电子行业:用于电子封装材料和绝缘体,提高材料的热导性和电绝缘性,减少电子元件之间的干扰,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陶瓷材料:作为添加剂,改善陶瓷的成型性和烧结性能,增强陶瓷制品的强度和韧性,提高陶瓷产品的表面光洁度和色泽。 橡胶行业:作为填充剂和增强剂,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抗老化性能,改善橡胶的加工性能,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纸张和纺织行业:作为涂布剂和助剂,提高纸张的光滑度和印刷适应性,改善纺织品的手感和强度,提高纺织品的耐水性和耐污性。 环境保护:作为吸附剂,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改善水质。在土壤改良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化妆品行业:被广泛应用于粉底、遮瑕膏等产品中,提供良好的滑爽感,使化妆品在涂抹时更加顺滑,且不易出现结块现象。 四、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大粒径硅溶胶之前,应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搅拌器、量筒、喷枪等。 注意施工环境,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涂层干燥不良,而低温环境则可能延长干燥时间。 在大规模应用前,建议进行小面积的兼容性测试,确保硅溶胶与基材之间的相容性,避免因不兼容造成的涂层脱落或起泡。 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工具和设备,避免硅溶胶固化在工具上,影响下次使用。 五、总结 大粒径硅溶胶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涂料、建材、电子、陶瓷、橡胶、纸张、纺织、环境保护及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大粒径硅溶胶的应用范围和潜力将进一步拓展,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
东莞市惠和永晟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25-03-27
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左和平教授等所著《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一书通过探索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发现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和影响因素;通过在全球视角下分析中国陶瓷产业的生产与贸易现状,分析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态势和趋势;通过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的测度,明确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地位、区域分布和发展态势;寻找提升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的战略措施,促进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书获得第五届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05-0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45 4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