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CNIT触控平板
产品详细介绍CNIT触控平板是一台集电脑、音箱、电子白板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它以高清液晶屏为显示和操作平台,具备书写、绘画、多媒体娱乐等功能,融合了人机交互、平板显示、多媒体信息处理和网络传输等多项技术,是信息化时代办公、教学、图文互动演示的新型解决方案。 LED系列(55’’/60’’/65’’/70’’/80’’/85’’)
淘屏有限公司 2021-08-23
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 控制方法。采用动态循环反馈方法进行盾构隧道沉降控制,具体步骤为:采用探地雷达 设备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进行全断面和纵向的探测,然后通过测定或估算得到注浆材料 介电常数,并将其应用于隧道壁后注浆层的模型试验探测、正演模拟结果及现场探测的 数据,提取特征图像和特征波,将其作为训练输入样本,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方 法,得到隧道壁后注浆层分布形态;结合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结 果确定下一步的施工控制措施,为了验证控制措施的效果需再一次进行现场的探测,形 成循环动态过程,至完全有效控制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变形。本发明很好地解决壁后注 浆的效果,使得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更加科学化。
同济大学 2021-04-13
“羲和号”卫星开启我国空间探日时代
“羲和号”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为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和太阳爆发物理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羲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探日的序幕。“羲和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由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发。卫星设计重量550公斤,运行于平均高度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目前,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产生了首批太阳科学数据,成果发布于2022年4月26日——中国航天大会期间举行。卫星专刊将于近期在<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发表。 “羲和号”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为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和太阳爆发物理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卫星科学数据将通过南京大学科学与应用系统进行国际共享(https://ssdc.nju.edu.cn)。 “羲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获评2021年中国天文学十大进展、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中国太空探索十大进展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羲和号”卫星科学与应用系统团队获得2021年南京大学“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南京大学 2022-08-12
车载探地雷达隧道检测系统与检测技术
本成果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01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5年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技术评审,2015年11月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年度技术创新奖,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的检测速度从间歇式5km/h,提高到连续性175km/h,它能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隧道的检测,彻底地改变了国家铁路网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体检的现状。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公路隧道和地下铁路隧道的健康状态检查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车载探地雷达路基检测系统与检测技术
探地雷达属于高科技产品,长期以来,只有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少数国家生产。近年来我国国内也生产探地雷达,一些大学也研制探地雷达,但是这些探地雷达多为单通道,地面耦合天线,扫描速率很低,不能用于车载。一般探地雷达系统好比照相机,而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好比多摄像头的高速摄像机。车载探地雷达系统的扫描速率与高速摄像机的单位时间内所能拍摄的照片数类似,扫描速率越高,测试速度越高。目前国外车载探地雷达系统主要有美国GSSI公司的SIR-20系列、30系列和意大利IDS公司RIS-2K系列。车载探地雷达技术有五项关键技术:空气耦合天线、多个通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定位技术和多通道数据处理技术。以我校地学学院昝月稳教授领衔研制的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在这五项技术方面都达到国际领先。专用空气耦合天线,集中了国外喇叭型天线和平板天线的优点;采用金属壳全屏蔽,减少了外界干扰;三通道探地雷达系统的扫描速率是美国SIR-20系列雷达扫描速率的5倍,意大利RIS-K2系列雷达扫描速率6倍, 美国SIR-30系列后来才与我们的扫描速率相当,但是探测深度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定位系统采用了GPS和里程绝对坐标定位技术,可以整条线自动采集数据,而国外同类产品是相对定位,累计误差大,无法长距离检测。自主研发了多通道数据处理软件,在吸收国外软件优点的基础上,软件功能达到国外同类软件先进水平。该项成套系统集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2008年经铁道部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不干扰运输的路基状态检测与普查。铁路车载探地雷达24小时可以采集2880km的数据,而在运营线上人工检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系列化主被式上下肢关节运动康复器
针对脑卒中与关节损伤高发趋势,本产品基于康复医学理论研发多关节智能康复产品,覆盖肘、膝、踝、腕等上下肢关键关节,通过对关节的反复训练,增强关节本体感觉,打开活动度,推动神经系统重组代偿,助力关节功能恢复。 本产品实现多项突破,运用高精度传感器,精准捕捉关节运动微小变化,实现人机互动与实时康复数据反馈;结合自适应算法实现动态重力补偿,精准调控角度/速度/力矩三维参数,通过循迹坐标点样线拟合生理运动轨迹;创新集成多训练模式切换系统,满足全康复周期需求;产品兼具硬/软件双重安全防护,提高产品安全性。 腕关节康复器 前臂康复器 肘关节康复器 膝关节康复器 踝关节康复器
吉林大学 2025-05-19
示波器远端触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示波器远端触控方法及系统,具体为:采用 远端触控设备模拟示波器的操作界面和工作输出界面,在模拟的操作 界面上通过触控方式下达示波器指令,将该指令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 传送给示波器;模拟的工作输出界面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接收并显示 示波器的工作输出数据和示波器工作状态数据。本发明不需要对示波 器进行改造,采用远端设备模拟示波器的控制界面和显示界面,实现 对示波器的远程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触迹发”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源自实地调研通信运营商实际技术需求,属于行业共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和用户终端的密集化、爆炸式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业务的兴起,网络不断向着满足支持海量连接以及用户并发接入大容量两个方向演进。在这种背景下,超密集组网作为一个能够提高资源空间复用能力、显著提升网络接入用户数以及接入容量的组网手段应运而生。 超密集无线网络寄希望于通过小区的密集化布设提升网络接入容量,但是随着小区的密集化布设也会不可避免地招致一些痛点:1)由于资源的不精准投放,会导致不同用户之间严重的资源占用冲突,形成物理上的“容量覆盖空洞”,使用户进入“有信号无服务”的窘迫境地,用户体验极差;2)同时,网络运营商也面临现有基站通信资源利用率低,无法满足用户通信需求增长的尴尬境地。因此,只能寄希望通过增加基站部署予以缓解。然而,这一做法在造成网络建设成本攀高的同时,也会增强干扰,反过来恶化网络性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户“有信号无服务”的实际问题。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提供“一触迹发,网随人动”基于位置信息的一体化通信资源智慧管控方案,打造全球首个商用超密集网络精准资源管控系统“一触迹发”系统。该系统包含两大子系统,分别为多方式融合的 HAIL 定位子系统,以及 SmartCom 资源智慧管控子系统。其中,多方式融合的 HAIL 定位子系统可依托现有商用设备,以极低的硬件成本实现了对用户终端的亚米级精准定位。利用位置信息,SmartCom 资源智慧管控子系统可进行实时动态通信资源分配,在实现通信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提升了网络并发接入用户数量、倍增了网络容量,带给用户流畅的通信体验。一触迹发,让信息时代有迹可循,有网可用。 (三)关键技术 本项目使用多方式融合的 HAIL 定位子系统和 SmartCom 资源智慧管控子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灵活且稳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用户目标位置,解决超密集环境下精准网络资源分配难题。  1. 大幅提升定位精度 多方式融合的 HAIL 定位子系统可依托现有商用设备,通过组合多种定位技术来提升精度,以极低的硬件成本实现了对用户终端的亚米级精准定位。  2. 大幅提升超密集网络容量 该方法能够对整网中用户进行实时精确定位,根据用户的实时分布状态,自适应地调整网络结构,实现干扰消除,增加网络边缘用户处的有用信号强度,同时可以保证较高的频谱利用率,提升超密集网络整体容量。  3. 大幅提升超密集网络资源利用率 针对混合多址接入机制,研发了一套高效的资源分配方法,该方法能够挖掘资源使用的过载增益,显著改善现有同类技术频谱资源利用率不高,以及非空间隔离用户复用相同频谱资源所造成的干扰问题,可有效提升超密集无线网络容量。 4. 大幅降低超密集网络干扰影响 创新性地设计了基于干扰规避图样的可密化干扰管控的容量增强方法。该方法能够通过规避概率计算以及用户的位置信息获取进行干扰规避图样设计,完成资源的高效分配,实现超密集无线网络下对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联合管控,保障两者“等阶增长”,从而突破网络容量随基站部署密度的渐进规律,倍增网络容量。 1.产品部署示意图 接入点多重多频立体致密覆盖 技术特点:通过智能管控方法,提升超密集网络整体容量; 2. 网络化资源管控示意图 技术特点:通过资源小区化,能够实现网络覆盖结构随用户需求分布的自适应匹配调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8-03
高压开关触头材料
我国现有电力设施在40.5~12kV 电压等级的产品中,真空开关占据主要位置,而真空触头材料又是真空开关的关键材料,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本项目主要进行了高压真空开关用铜铬合金触头材料制造工艺的优化,提高了触头材料性能研究,解决真空熔铸方法的工艺、成分偏析及组织不均匀问题、铜铬合金中铬粒子的细化问题以及合金废料回收利用问题。采用真空熔铸方法,解决了高压真空开关用铜铬合金触头材料铸造产生的成分偏析及组织不均匀问题,得到的显微组织细化、成分均匀化,尤其是合金中Cr粒子的细化问题,大幅度提高耐电压强度,同时又能保持铜的高导电性,触头的小型化才有实现的可能。本方法还能回收利用生产废料,因此生产工艺更为环保。而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性能还有所提高。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探锐科技:高灵敏度探测器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领航者
光电探测器在量子科技、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被誉为是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的眼睛。目前我国在针对极微弱光的探测器主要依赖进口,北京探锐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拟注册)基于中央民族大学光电实验室和中科院半导体所的自主研发成果和知识产权开展成果转化,开展基于光通讯波段及可见光波段高灵敏度探测器的产业化,微光成像芯片的设计、加工及销售服务。目前已拥有三五族化合物探测器和微型硅基探测器等产品,从材料和器件结构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国内首创的高速、低噪APD单光子探测器件设计与制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申专利10余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等20余项成果。 本团队属典型的师生共创,李传波教授为团队的技术带头人、国家特聘专家,“青年千人计划”的核心骨干,常年从事半导体光子材料与器件、能源光子器件开发与研制,目前也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岩带领的学生核心创业团队包括理学院、经管学院的硕士和博士生。团队主创人员有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也有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工作经历,也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设计并达到国际领先的参数,实现其进口替代。除了技术之外,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优势。团队依托主创人员多年来半导体光电材料与芯片的研究工作,有多年海外知名高校及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经历,为项目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初创期间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芯片的生产在实验室生产,公司是进行宣传包装、销售。未来规划拓展业务范围。专注于做高灵敏度探测器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助力“中国芯”走向世界!
中央民族大学 2021-02-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21 3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