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垃圾焚烧飞灰熔盐热处理方法
一种垃圾焚烧飞灰熔盐热处理方法,属于灰渣处理方法,解决 现有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方法处理温度较高、能耗大且难以规避有毒痕 量元素引发二次污染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制备混合熔盐、熔融热处理、 重金属含量检验及重金属提取回收步骤。本发明利用熔盐优良的熔融、 蓄热和反应特性,实现飞灰中氯化物、硫酸盐及部分重金属的溶出, 工序相对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可有效控制飞灰中重金属在 环境中的浸出,处置过的熔盐可以循环利用,溶出的重金属可进行深 度富集和回收,处理后的残渣危害程度大幅降低,便于建材化利用和 安全填埋,有效降低了二次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同步实 现垃圾焚烧飞灰的减重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医疗垃圾焚烧飞灰微波烧制多孔陶粒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疗垃圾焚烧飞灰微波烧制多孔陶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与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水并经成型机造粒成型;(2)造粒成型并干燥得到颗粒生料,在颗粒生料周围填充微波耦合剂粉末;(3)将填粉后的颗粒生料进行微波烧结,烧结后冷却至常温得到多孔陶粒。本发明能够借助飞灰中高含量活性炭在微波场中的“热点”效应将飞灰中二恶英即时彻底分解,同时将大部分重金属包裹固化在烧结产物网格中,并将飞灰快速烧结成多孔陶粒,该陶粒可用于建筑集料或废水滤料,在实现医疗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的同时进一步将其资源化利用,一举多得。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一种协同处理垃圾焚烧飞灰和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处理垃圾焚烧飞灰和垃圾渗滤液的方法,该方法依次将焚烧飞灰、垃圾渗滤液、空气/氧气注入至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垃圾渗滤液和垃圾焚烧飞灰的液/固比可以根据垃圾焚烧厂实际情况而定,反应温度为150℃-250℃,注入氧气的浓度为垃圾渗滤液原始COD的1.2倍,通过该方法处理,垃圾焚烧飞灰中的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基本降解,稳定化后的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全部达标,同时显著降低垃圾渗滤液中的COD、氨氮、悬浮颗粒和总有机碳等指标,本发明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同时不产生有毒副产物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浙江大学 2021-04-11
室燃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焚烧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燃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炉膛下部布置有燃烧器、雾化燃烧器、燃烬风口,炉膛上部炉墙布置有水冷壁并与尾部烟道相连,炉膛底部布置有排渣装置;固态危险废物和煤分别储存在固态危险废物料仓和煤仓内,通过给煤机送入磨煤机制粉并由一次风机送入固体进料口,二次风由二次风机送入固体进料口助燃;液态危险废物料罐、液态危险废物给料泵、液体进料口顺次相连。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现有室燃炉进行危险废物的共处置焚烧,降低危险废物无法及时处理而产生的贮存费用及环境风险,有效缓解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
浙江大学 2021-04-13
自动振打除灰系统的开发研制
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内的大型合成氨厂采用轻质油品作为原料,为了提高合成氨厂的经济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内现有大部分工厂正在或已经将合成氨原料由油品改为煤。 自动振打除灰系统是煤气化技术中的一个辅助设备,如果采用进口装置需要七、八百万人民币的直接费用,且后续的技术及时和有效性还不能得到保障。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二噁英重金属近零排放的生活垃圾气化及飞灰熔融技术
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超过 2 亿吨,且每年增长约 8%-10%,到 2020 年预计可达 2.5 亿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逐年提高,官方数据显 示 2016 年大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已超过 90%,但我国农村部分,无害化率 仅为 60%。垃圾处理面临占用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前我国城市 垃圾处理仍然以填埋为主,但以焚烧技术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技术增长很快。该 技术伴随着设备投资高、产生强致癌剧毒物质、重金属污染、工艺优化不足等缺 陷,急需探寻其他方法。该项技术利用气化熔融技术原理,对垃圾进行减容减量 处理,处理后体积减小 90%以上,大大降低填埋场的压力。气化熔融技术真正做 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可以做到二噁英、重金属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环保性能大 大优于目前的垃圾焚烧技术,消除公众抵触情绪,易于推广。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为了更加直观地探究纳米世界,大量研究者致力于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能力的微纳探测技术,由龚旗煌院士负责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近日,该重大仪器项目在基于超快光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表面等离激元的多维度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18年11月1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 杂志(Manipulation of the dephasing time by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localized and propagating surface plasmon mode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356-x)。 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因其高局域强度,小局域尺度,高灵敏度等特点,被大量应用在不同领域。但是,几个飞秒的超短模式寿命(dephasing time)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该工作设计的多层结构实现了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的强耦合(图1(a))。动态数值模拟结果也清晰地证明在强耦合下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之间的能量交换。近场方面,光电子显微镜对表面等离激元模式进行直接成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远场探测技术的限制。并且结合不同激发光源,实现不同维度的探测。结合波长可调的激光光源,光电子显微镜在频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波长变化的强度演化过程(图1(b))。结合超快泵浦探测技术,光电子显微镜在时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趋势。该工作更加深入并直观地探测强耦合体系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并通过强耦合中失谐量的改变实现模式寿命的操控,相较于未耦合的局域表面等离模式,强耦合的模式寿命由6飞秒(10-15秒)提高到10飞秒。这一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人工光合成、生物传感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图1、(a)光电子显微镜和多层结构示意图,(b)远场和近场探测曲线、不同波长激光激发下光电子显微镜记录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分布图。 此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杨京寰和重大仪器项目的国际合作者、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孙泉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龚旗煌院士和北海道大学Misaw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该工作还得到了科技部、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学术振兴会、北海道大学纳米技术平台等单位的支持。目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的研制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经取得了一批包括此工作在内的阶段性成果。该实验系统的核心仪器是附带低能电子显微功能的光电子显微镜(PEEM), 其激发光的波长覆盖范围从极紫外到近红外(图2)。下一步该实验系统有望在二维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表面介观物理等研究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积极作用。图2、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系统
北京大学 2021-04-11
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该实验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几个飞秒的超高时间分辨率和四纳米的超高空间分辨率,成为介观光学与微纳光子学研究的强大实验测量手段。
北京大学 2021-04-11
污泥处置方案评价的近红外和XRF快速分析系统
本系统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和污泥含水率的关 系模型,可以快速分析污泥的含水率,实现污泥处 置方案的快速评价,分析污泥有机物的近红外吸收 光谱特征,同时采用传统方法分析污泥有机质含量, 建立污泥有机质的快速分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大型贮灰坝自动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
鉴于电厂贮灰坝坝体安全的重要性,对贮灰坝进行自动监测是现代管理的需要,同时与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相适应,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 本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1、建立电厂贮灰坝坝体渗流、变形(长期)自动监测系统;2、实现电厂、电管局的远距离监控;3、实现对监测坝体稳定的实时分析和安全预警。 系统监测内容:1、贮灰坝浸润线的位置;2、贮灰坝运行期的沉降和水平变位。 系统运行方式:1、现场监测人员的手动巡检;2、电厂监控(拨号或光纤上网)。 监测仪器与设备:监测系统采用的监测仪器以稳定、可靠和耐久为原则,对埋设在坝体内部的监测仪器渗压计和多点变位计,全部选用美国GEOKON(基康)公司产品。 数据采集系统有三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模块、图形显示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并可按给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数据库模块将采集的数据存储起来,图形显示模块进行形象的显示同时进行安全诊断等。 监测系统组成: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测仪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四部分组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40 5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